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6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环境变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与气候频发等,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来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增加能源供应和来源途径、改善能源结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作为新型能源的地热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它具有低成本、可持续利用和环保等其它能源所不可比拟的独特优点。可以说,大力推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改善能源结构,对于解决日趋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 什么是地热资源?

    地热资源是指能够经济的被人类所利用的地球内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我国地热资源可分为浅层地热能资源、水热型地热资源和干热岩资源三种类型。目前可利用的地热资源主要包括:通过热泵技术开采利用的浅层地热能、天然出露的温泉、通过人工钻井直接开采利用的地热流体以及干热岩体中的地热资源。我国地热资源种类繁多,考虑地质构造特征、热流体传输方式、温度范围以及开发利用方式等因素。

    ● 地热是如何形成的?

    关于地热的来源,有多种假说。一般认为,地热主要来源于地球外部热源和内部热源。外部热源包括太阳辐射等,内部热源包括放射性元素生热、地核热量等。根据测算,地核的温度达6000°C左右,地壳底层的温度达900~1000°C,地球表面恒温层(距地面约15米)以下约15千米范围内,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增高,平均增温率约为3°C/100米。不同地区地热增温率有差异,接近平均增温率的称正常地温区,高于平均增温率的地区称地热异常区。地热异常区是研究、开发地热资源的主要对象。地壳板块边沿,深大断裂及火山分布带等,是明显的地热异常区。

    勘查地热资源,一般采用地热地质调查、钻探和各种物化探方法。

    ● 地热资源有哪些用途?

    据史料记载,我国开发利用地热与温泉已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利用地热资源较早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建立温泉疗养院160多家,20世纪70年代后,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推动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

    地热开发利用方式

    地热资源主要用途包括发电、建筑物供暖、洗浴疗养、种植养殖、烘焙等。其中150℃以上的高温地热主要用于发电,发电后排出的热水可进行梯级利用;90~150℃的中温和25~90℃的低温地热以直接利用为主,多用于工业、种植、养殖、供暖制冷、旅游疗养等方面;25℃以下的浅层地温,可利用地源和水源热泵供暖、制冷。目前全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格局是:西南、华南发电;华北、东北供暖与养殖,华东、华中、西北地区洗浴与疗养。

    截至2015年,我国地热资源每年利用量折合标准煤0.21亿吨,其中水热型地热资源利用量折合标准煤415万吨,开采率为0.2%,浅层地热能利用量折合标准煤1600万吨,开采率为2.3%,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水热型地热资源利用方式中,地热发电占0.5%,供热采暖占32.70%,医疗洗浴与娱乐健身占32.32%,养殖占2.55%,种植占17.93%,工业利用占0.44%,其他占13.56%。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主要为供暖制冷。

    ● 地热资源有哪些种类?

    1.水热型地热资源

    我国水热型地热资源非常丰富,出露温泉2334处,地热开采井5818眼。水热型地热资源量折合标准煤12500亿吨,每年地热资源可采量折合标准煤18.65亿吨,有高温地热资源(≥150℃),但以中温地热资源(90~150℃)和低温地热资源(<90℃)为主。其中,水热型中低温地热资源量折合标准煤12300亿吨,每年地热资源可采量折合标准煤18.5亿吨,发电潜力150万千瓦;水热型高温地热资源量折合标准煤141亿吨,每年地热资源可采量折合标准煤0.18亿吨,发电潜力为846万千瓦。

    水热型中低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河淮平原、苏北平原、松辽盆地、下辽河平原、汾渭盆地等大中型沉积盆地上,分布在山地的断裂带上的地热一般规模较小,分布在盆地特别是大型沉积盆地的地热资源储集条件好、储层多、厚度大、分布广,热储温度随深度增加,是地热资源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

    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藏南-川西-滇西水热活动密集带,其高温地热资源发电潜力为712万千瓦,充分开发利用高温地热资源,积极推进西南地区高温地热发电,因地制宜建立多能互补的发电格局,符合我国当前能源革命需求,也是可再生能源重要组成部分。

    2.浅层地热能

    全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资源每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7亿吨,可替代标准煤11.7亿吨/年,节煤量4.1亿吨/年。从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方式来看,地埋管热泵系统适宜区占总评价面积的29%;较适宜区占53%;地下水源热泵系统适宜区占总评价面积的11%,较适宜区占27%。比较适合应用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平原盆地及富水性较好的地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普遍具有较好的适宜性。综合考虑,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我国适宜开发浅层地热能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辽宁、上海、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13个省(市)。

    我国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区划图

    3.干热岩资源

    我国干热岩资源潜力巨大,开发前景广阔,高于美国干热岩资源的估算结果(570万亿吨标准煤)。经初步测算,地下3~10千米范围内干热岩资源折合标准煤860万亿吨,利用其中2%即相当于2015年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4000倍。尤其是位于3.5~7.5千米深度、温度介于150~250℃之间的干热岩资源,资源量巨大,折合标准煤215万亿吨。干热岩资源是最具潜力的战略接替能源,但开发难度较大。

    ● 我国的地热资源家底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中国地热资源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在原国土资源部的正确领导和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全国60多家单位3000多名技术人员,利用中央财政资金4.16亿元,完成了31个省(区、市)地下热水资源调查,开展了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启动了干热岩资源调查,基本查明了我国地热资源赋存分布与开发利用现状,初步评价了全国地热资源潜力。

    调查结果表明:一是全国31个省(区、市)地下热水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19亿吨,现状年实际开采量折合标准煤415万吨,只占可开采量的0.22%,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二是全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温能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7亿吨,可实现建筑物供暖制冷面积320亿平方米;现实现建筑物供暖制冷面积4.78亿平方米。三是我国干热岩资源初步估算折合标准煤856万亿吨,是巨大的能源宝藏,其2%的可开采量即相当于2015年全国能源消耗的4000倍,应加快研究步伐。四是我国浅层地温能和地下热水资源开发利用经济与环境效益显著,2015年相关产业总产值约7500亿元,占同年GDP的1%以上;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00万吨。五是京津冀地区浅层地温能和地下热水资源合计折合标准煤3.43亿吨,可基本满足该地区建筑物供暖制冷需求。六是长江经济带浅层地温能和地下热水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9.3亿吨,充分开发利用区内的浅层地温能资源可有效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供暖问题。

    ● 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2016年开始实施“全国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示范”工程。该工程是在“十二五”地热调查工作基础上,聚焦区域地热背景调查、重点地区浅层地温能调查、水热型地热资源调查、重点区干热岩资源调查以及地热资源勘查开发示范与关键技术研究5项任务,目前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浅层地温能方面:雄安新区浅层地温能初步勘查表明,新区内大部分地区适用于浅层地温能的开发,雄安新区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我国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新方向。

    水热型地热资源方面:京津冀水热型地热资源调查表明,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东部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地热资源储量大,开发利用条件较好。根据现状开采量与资源量数据划分了京津冀地区的开采模数分区,可为当地地热资源的开发提供借鉴。

    干热岩方面:干热岩资源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最具潜力的战略接替能源之一,其开发利用尚在探索中,国际社会对干热岩的开发利用已经进行了40多年的历史,我国正在开展东南沿海地区、青藏高原东北缘干热岩资源地质勘查,2017年8月,中国科学家在青海共和盆地3705米深处成功钻获236℃的高温干热岩,为下一步推进干热岩开发利用试验探索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大力推进干热岩勘查评价和试验性开采。

    (本文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供稿)

    地热知识点,了解一下?

     

    “区内稳定场地和基本稳定场地占89.5%,全区适宜工程建设”“区内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条件适宜,可满足约1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供暖制冷需要”……昨日,雄安新区地质调查第一阶段公布喜人成果。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昆表示,雄安新区地质条件优越,适宜规模化开发。

     

    规模 1700余人调查两个月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昆介绍,自6月14日起,在国土资源部的统筹领导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省地矿局和雄安新区共同参与,以开展工程地质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地下水与地面沉降调查、浅层地温能调查为主要内容,在新区及周边部分地区1770平方公里范围内,召集全国最高水平的勘探队伍,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11家直属单位和河北省地矿局所属10家单位,开展全国最大规模的地质勘查活动。

    经过近两个月努力,地质调查第一阶段工作结束。据了解,此次勘查共投入钻机203台、工程技术人员1700多人,完成勘探钻孔516个、总进尺5.5万米、水土样品采集测试4万余件、综合物探测井近1万米,获取了90余万条数据,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为雄安新区暨起步区总体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结论 全区适宜工程建设

    地质调查结果认为,雄安新区内场地稳定性和工程建设适宜性总体较好,稳定场地和基本稳定场地占89.5%,全区适宜工程建设。这里近千年来未发生过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近40年来未发生过3级以上地震,全区适宜工程建设。

    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地质调查给出“条件优越”的结论:30米以浅的浅层地下空间,黏性土占比高达90%;受地下水影响较小,适宜规模化开发。

    浅层地下水是全区主要供水水源。地质调查认为,全区地下水质量总体良好。38%浅层地下水可作为饮用水源,40%适当处理后可作为饮用水源;75%深层地下水可作为饮用水源,20%适当处理后可作为饮用水源;部分区域分布有富锶优质地下水,达到饮用矿泉水锶含量标准。

    除此之外,地质调查结果显示,区内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条件适宜,每布设1平方米地埋管可满足2-3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供暖制冷需求。综合利用地源热泵系统供暖制冷,起步区可满足30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全区可满足约1亿平方米建筑面积。

    目标 年内完成重点地区勘查

    王昆表示,接下来,勘探队伍将围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需求和“构建世界一流透明雄安、打造地热资源利用全球样板、建成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基地、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提供全过程地质解决方案”四大愿景目标,分阶段开展任务。

    其中,从今年8月到12月,雄安新区将开展容城地热田初步勘查、重点地区工程地质详细勘查、深层水文地质勘探试验、深部三维地质结构探测,初步搭建透明雄安数字平台框架,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支持。

    明年起到2019年,开展地面沉降严重区高分辨率调查,构建地面沉降立体监测网,建立地下水模拟与三维地面沉降模型,评估地面沉降风险,为工程规划建设和地面沉降风险防控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个阶段,到2020年,全面实施地热田整装勘查,深入开展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系统建立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全面建成透明雄安数字平台,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提供全过程地质解决方案。

    决策者说

    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

    用无形地质资料构建“透明雄安”

    地质调查第一阶段成果移交,给雄安新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要用好这些科学的、值得信赖的调查成果,为雄安新区地上和地下建设打好基础。

    这些地质调查成果对将来雄安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了非常翔实的资料累积。比如,有了浅层地温能方面的数据,可以说,将来雄安新区的供暖应当是最科学的。

    总书记要求雄安新区的规划编制要“稳扎稳打”。下一步,地质调查数据将不断充实,建立数据库,通过更科学的数据,用无形的地质资料构建起“透明雄安”。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地质调查的成果,把雄安新区打造成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最大可能地发挥这些成果的作用,为雄安新区“千年大计”提供支撑。

     

    北京日报:雄安地质条件优越 适宜规模化开发

    今天(23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向雄安新区交接并正式公布了雄安新区第一阶段地质调查成果。

    调查成果显示:雄安新区稳定场地和基本稳定场地占89.5%,全区均适宜或较适宜工程建设;重点调查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条件优越,70米以浅的地层中存在3层可作为地下空间主要开发利用层的有利层位,适合未来对地下空间进行规模化开发。

    中国地质调查局雄安新区地质调查前方总指挥 马震:根据我们勘探初步分析,区内40米以下多数地层承载力都在170到200兆帕,而且每个工程层厚度相对稳定。这些层基本可以满足多数建筑地基承载力要求,有利于以后的工程建设。

    雄安新区地质调查从2017年6月初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投入钻机203台、工程技术人员1700多人,完成勘探钻孔516个、总进尺达5.5万米、水土样品采集测试4万余件、综合物探测井近1万米,获取了90余万条数据。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主任 郝爱兵:一公里我们要打一个工程地质勘察孔。那么这个精度这个工作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所以给雄安新区的土地利用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建设可以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此次公布的成果是雄安新区地质调查第一阶段的成果,主要包括工程地质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地下水与地面沉降调查、浅层地温能调查等方面。范围包括雄县-容城-安新全境及周边部分地区,面积1770平方千米。其中,针对起步区总体规划,部署重点调查区面积200平方千米。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主任 郝爱兵:雄安新区的土地利用怎么样更科学合理。我们的规划建设哪些地方的场地更适宜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如何科学规划,我们的浅层地温能清洁能源如何合理利用,这些都是我们这第一阶段工作的主要目标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把阶段(成果)形成了四个专题报告,一个综合成果报告。

     

    土地质量:土壤清洁区面积占99.3%

     

    除工程地质调查外,土地质量调查也是此次雄安新区地质调查的重点。成果显示,在雄安新区重点调查区内,土壤清洁区面积占到了99.3%。

    成果显示:在土壤质量方面,雄安新区重点调查区土壤环境清洁,大部分土壤无重金属污染,土壤清洁区面积占99.3%,仅局部零星地块表层土壤存在汞、镉等重金属污染。8600亩耕地为绿色富硒土地。

    中国地质调查局雄安新区地质调查前方总指挥 马震:在土地质量调查时我们在重点区每平方公里采取了36组样,测试了31组指标,通过对土地质量调查测试数据可以详细评价重点地区土地质量状况,为今后土地质量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土地质量资料。

     

    地下水质量:总体良好 常年监测

     

    在地下水质量方面,区内地下水总体良好,其中38%浅层地下水可作为饮用水源,40%适当处理后可作为饮用水源,75%深层地下水可作为饮用水源,20%适当处理后可作为饮用水源。

    央视记者 张雷:我现在就在雄安新区的一处地质调查现场,大家看我旁边的这个墩子它就是一个地下水的监测井。大家看这个地方写到120米,也就是说目前这个监测井它的监测深度达到了120米。在这个地方从30米到200米之间一共有5个这样的监测井。就是这些监测井它常年不断地监测雄安地区地下水的水质和水量,为未来雄安更科学有效的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和数据。

     

    地热:可供1亿平米建筑供暖制冷

     

    雄安新区是我国中东部地热资源最丰富、开发利用条件最好的区域。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对雄安新区未来的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地质调查成果显示,雄安新区地热资源丰富,未来可满足约1亿平方米建筑面积。

    成果显示:在浅层地热能方面,雄安新区地热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条件适宜,每布设1平方米地埋管可满足2~3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供暖制冷需求。综合利用地源热泵系统供暖制冷,起步区可满足30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全区可满足约1亿平方米建筑面积。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主任 郝爱兵:我们要打造地质资源利用的全球样板,这个地方地质资源非常丰富,所以我们要对深部地热资源进行勘查评价,那么给出一个可持续利用的资源量。

    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方针,雄安新区地质调查提出了“构建世界一流透明雄安、打造地热资源利用全球样板、建成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基地、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提供全过程地质解决方案”四大愿景目标。

    郝爱兵:我们要利用我们获取的所有的数据信息,打造地上地下一体地下空间全要素透明雄安数字平台为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提供全过程的地质解决方案,提升雄安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水平。

     

    2020年建成透明雄安数字平台

     

    地质调查就是要摸清我们我们脚下大地的信息,就像是给大地做一次系统的体检。这些体检最离不开的就是取样,那么,这些样品是如何采集的呢?

    央视记者 张雷: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雄安新区地质调查其中的一个样品库,大家看我身后这些密密麻麻非常多的半圆形的样品,它们就是雄安新区0到200米之间的土层样品。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封装,并且完成了分析阶段。

    中国地质调查局雄安新区地质调查前方总指挥 马震:我们在工程地质钻探区采取了20000多件岩土力学样品。通过这些海量数据我们可以对200米以浅的底层结构,岩性还有它不同地质层的层厚还有分布进行详细的勘探,同时通过测试数据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底层的岩土力学性质,评价它的承载力为工程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按照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与建设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对雄安新区地下0至10000米范围内土壤层、工程建设层、主要含水层、地热储层、深部探测层的地质结构和地质参数,建立不同空间尺度四维地质模型,预计到2020年全面建成透明雄安数字平台,构建世界一流水平的“透明雄安”。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主任 郝爱兵:第一是要构建世界一流的透明雄安,把一万米以内地层的结构地质的构造的情况以及地下热水的情况这个热源通道的情况进行调查清楚。二是打造地热资源利用的全球样板。三是建设城市地质调查的示范基地,建立空天地一体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四是为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提供全过程的地质解决方案。

    央视新闻客户端:雄安新区第一阶段地质调查结果公布...

    2017年12月5日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2017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桂林顺利召开。

    会上,重点实验室罗为群副研究员作2017年度实验室工作报告,着重介绍了2017年实验室科研项目开展与立项情况、成果与获奖、平台建设和社会效益等亮点工作。

    重点实验室杨奇勇研究员、邓艳副研究员、覃星铭高级工程师、梁建宏博士、岳祥飞博士和涂纯博士分别做了“基于多变量指示克里格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岩溶关键带植被和表层岩溶水的耦合机制”、“岩溶峰丛山区土壤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响应”、“基于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水稻土壤砷污染的快速评估研究”、“岩溶石山植物功能性状沿降水梯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和“喀斯特地区岩溶碳汇的量化研究”的报告。

    桂林理工大学的徐云山博士对开放课题《岩溶地区红粘土热湿迁移效应及其对地埋管换热系统热交换的影响分析》的研究进展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详细汇报。

    与会的学术委员对实验室2017年新申请开放基金进行审议评分。最后,与会的学术委员对重点实验室2017年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重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要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结合,同时引导年轻人将研究方向调整到实验室的目标、重大课题上来,培养明确的方向和团队。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袁道先院士、胡茂焱所长、蒋忠诚副所长出席了会议,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实验室人员、研究生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

    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

    从当年的“羊八井”到今天的雄安新区,地热——这一安全高效的清洁能源,一直在为人们改变能源资源结构和改善环境作出重要贡献。

    地热资源因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就连不久前召开的2017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也首次开设了“非常规能源与新能源论坛”。论坛上,众多专家结合具体工作,就地热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包括雄安新区)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现状进行了研讨与交流。有专家表示,地热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迎来了黄金时期,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据了解,今年初,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家能源局共同编制发布了《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该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全国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11亿平方米;新增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00兆瓦。到2020年,地热供暖(制冷)面积累计达到16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约530兆瓦。202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7000万吨标准煤,地热能供暖年利用量4000万吨标准煤。京津冀地区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约2000万吨标准煤。

    北京:城市发展需要地热“两能”

    “在北京,住宅能耗占总能耗的1/3,住宅能耗对PM2.5的贡献是1/5。所以,北京解决雾霾问题的根本之道是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局长、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卫万顺表示。

    卫万顺介绍说,浅层地温能和中深层水热型地热(简称“地热两能”)是典型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对于解决北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意义重大。据介绍,浅层地温能主要指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通常为200米)的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热能,主要通过地源热泵技术加以利用,为建筑物解决供暖、制冷和提供生活热水;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一般是指在地表以下几百米或至4000米左右内开采的大于25摄氏度的地热资源,按地热水的温度可分为低、中、高三类,北京主要是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主要用于供暖、洗浴、医疗等。

    据了解,以目前地质勘查的情况来看,地热“两能”的资源潜力十分可观。就北京市来说,浅层地温能资源潜力可实现供暖面积约7.2亿平方米,但目前的开发利用仅有4000万平方米;中深层地热资源潜力可实现供暖面积约3亿平方米,但目前开发利用仅为200万平方米。从京津冀地区来看,浅层地温能资源潜力供暖面积约29亿平方米,目前利用仅为8500万平方米,中深层地热利用仅为7100万平方米。从全国范围内来说,浅层地温能资源潜力供暖面积可达320亿平方米,目前利用仅为4.3亿平方米,中深层地热也只有1.02亿平方米。

    “目前我们正在实施和完成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研究项目,地温能项目总数31个,经费总额约1亿元。”卫万顺表示,近年来,在北京市地勘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的主持下,北京市初步形成了包括资源评价、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工程施工等各个环节配套完整的技术工作体系,在多个方面也取得了创新与突破。

    一是理论创新。开展了浅层地温能战略研究,引起了北京市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的高度重视,首次开展了浅层地温能资源地质勘查工作,成立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创立了浅层地温能地质学理论体系和浅层地温能勘查评价体系。

    二是工程创新。提出了“多源复合、适度调峰、集约优化”的设计理念和因地制宜、多能并举的发展模式,实施了一系列国内有重大影响的热泵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是技术创新。加大力度建设浅层地温能重点实验室,提高理论研究与指导实践水平;开展了竖直换热器不同形式及参数的对比研究;实施的多个项目及相关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和国土资源部、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四是标准创新。参与起草了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部行业标准《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2015年主持起草并完成了两项地方标准《北京市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再生水热泵系统技术工作规范》;主持起草了省级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工作的技术要求。

    五是政策创新。首次将地热、浅层地温能、再生水热能的三能规划合一,起草了《北京市浅层地温能、地热以及再生水热能综合利用规划》;参与起草了2013年12月北京市6个委办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北京市进一步促进地热能开发及热泵系统利用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

    天津:加强对使用清洁能源的引导

    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简称“天津地热院”)院长林黎详细介绍了天津市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据了解,天津地热资源的勘查始于上世纪70年代,先后在王兰庄、山岭子等8个地热田开展了地热资源勘查工作,相关成果为天津市社会发展及大气污染防治和美丽天津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提出了重要的依据,为我国地热资源勘查评价规范的编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目前,天津地热院正在开展“滨海新区深部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和“天津市宝坻区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地热资源保障性调查”等项目。

    “天津是首批‘中国温泉之都’之一,同时具有11个‘中国温泉之乡’和22个‘中国温泉之城’及多个开发利用示范单位。天津地热人正在为把天津市建设成为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示范效应的地热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和温泉文化展示基地而努力。”林黎介绍说,截至2016年底,天津市地热供暖小区及公建项目共485个,供暖面积达到 2774万平方米(占全市集中供暖面积的 6.7%);地热开发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3亿元/年,创造间接经济效益4.6亿元/年,带动直接和间接从业人数约 5500 多人;地热利用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 59.02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140.8万吨。

    林黎表示,尽管天津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也存在着勘查精度有待提高、采灌不平衡、利用技术和工艺水平需要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需要提升等问题和不足。针对下一步工作,林黎也提出了建议。

    在保护方面,要加强热储回灌——特别是砂岩热储研究,同时通过单井整合、批新带老、补建回灌井等方式,努力实现采灌平衡,加强地表水回灌技术的推广应用。

    在利用方面,积极推广应用地热梯级利用技术,坚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制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为重点,通过建立能源站等集中开发利用模式,实现多能源科学合理配置。

    在管理方面,制定完善《天津市地热资源管理实施办法》,编制《天津市中低温地热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建设“天津市地热资源预警预报信息平台”;同时,加强管控力度,坚决打击黑井,杜绝非法开采现象发生;对水位埋深和降幅较大地区减少投放矿权数量;强化区级政府矿管部门管理力度,增加回灌督查频率;建立预警预报系统,结合地热井井身结构、不同热储层水位临界值进行预警预报。

    在政策引导方面,要多方面筹措资金,支持地热资源的勘查、集约节约利用和资源保护等工作;继续执行回灌部分减免70%资源税的优惠政策;利用地表水进行回灌的,可按照增加回灌量的50%申请增加年度开采指标;落实“利用地热能供暖制冷的项目运行电价参照居民用电价格执行”的政策。

    雄安:以雄县模式带动雄安模式

    据记者了解,2009年,雄县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旗下的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地热开发合作协议》。自此开始,雄县就走上了一条独有的清洁发展之路。目前,雄县供暖已经基本实现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零排放”,每年可替代标煤12万吨,成为中国首个“无烟城”。雄县地热发展的模式——“雄县模式”也已经得到国家能源局、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有专家表示,地处华北平原的河北雄县以地热供暖上规模、资源开发利用取热不取水、尾水百分百回灌而著称。时至今日,雄县的地热开发利用模式不仅是国内的标志性工程,在国际社会也享有盛誉。在中央决定成立雄安新区,且将雄县、容城、安新划归雄安新区之后,雄县模式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预见,随着雄安新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一种全新的地热利用的雄安模式也将逐渐浮出水面。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王贵玲透露,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已经完成了全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浅层地温能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地热开发利用条件最好的地区在川西,而东部地区开发利用条件最好的地区是华北平原的京津冀地区,具体来说就是雄安新区。资源量方面,我国地热年可采资源量能达到25亿~26亿标准煤,可谓十分丰富。

    “雄安新区位于京津冀腹地,习近平总书记说这个地方是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我们要最大程度地把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划到雄安新区的建设中,创新能源结构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生态城市的建设。”王贵玲表示。

    京津冀地热发展迎来黄金期

    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实施了 “西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项目实施以来,围绕“取热不取水”新型地热开发模式中存在的地热地质条件不清,井群设计缺乏地学理论支撑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依托成果编制了陕西省中深层地热地埋管供热系统应用技术规程中地热地质调查评价部分,进行陕西地区地热地质构造及中深层地热热储特征研究,克服传统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回灌难、环境影响大等问题,为中深层地热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提出了地学建议。主要成果为:一是查明西安周边关中盆地中深层地热热储特征;二是建立了区域地热储层地热资源参数;三是评价了新型地热开发模式的资源储量;四是推导出中深层地埋管地热能取热式;五是评价了新型地热开发模式推广潜力。

    中深层地热地埋管开发模式示意图

    a—直井同心管型;b—U型水平对接管型

     

     
     
    西安城市地质调查助力新型地热资源绿色开发

    7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召开了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中深层无干扰地热供热系统应用技术规程》编制组第二次工作会议。

    会议针对《规程》初稿的各章节概要和详细内容进行了研讨,会议专家组充分肯定了西安地调中心主编的《陕西地区地热地质构造及中深层地热热储特征》专题研究报告充沛的工作量和高度的专业性,同时为专题报告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确定了方向,对下一步工作方向及内容提出具体的建议。

    中深层无干扰地热供热技术是一种使用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提取地下热能并通过热泵技术提升能量品位,之后用于建筑供热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利用技术。该技术通过向地下钻孔并埋设密闭金属套管换热器提取中深层地层中蕴藏的热能,换热介质在密闭管内循环,以热传导方式提取地热能,具有取热不取水、对地下水无干扰的优点。现今陕西省使用该技术进行建筑供热的项目和在建项目供暖面积已超过700平方米,因此编制基于陕西省区域特点和使用条件的中深层无干扰地热供热系统应用技术规程十分必要。

    来自国内科研院所、设计院、知名企业的地热地质、水文环境、暖通、给排水、电力、自控等领域的权威专家以及政府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

       

      

     
    西安地调中心召开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中深层无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