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西宁中心”)碳汇项目组完成了黄河源区标准气象场与小型气象观测站建设。

    西宁中心根据业务发展定位要求和三江源地区自然资源监测需要,在三江源地区部署自然资源多要素综合观测网。2022年,碳汇项目组在黄河源区完成了高寒草地碳汇动态监测站建设,今年建设的标准气象场与小型气象站围绕研究源区生态系统过程目标,形成与卫星遥感观测互补的、更加精细、立体的观测网,共建设了1个标准气象观测场和4个小型气象站。

    标准气象场与小型气象站的建设弥补了黄河源区自然资源要素观测不均衡等问题,消除典型区观测盲区。同时,为推进西宁中心三江源自然资源观测网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观测站集气象观测、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将有效服务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三江源地区气候、冻土、二氧化碳通量等变化规律研究,为实现三江源地区“空天地”一体化观测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三江源地区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西宁中心完成黄河源区气象观测站建设

    2016年7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温学发研究员、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徐宪立研究员、水库水环境重点实验室李思悦研究员等三位优秀青年学者前来中国地调局岩溶所开展学术交流。中国科学院袁道先院士出席报告会。

    报告会上,温学发研究员、徐宪立研究员和李思悦研究员分别详细介绍了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其稳定同位素通量的协同观测研究、西南喀斯特地区气候变化及其生态水文效应和河流-水库水-气界面碳释放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并分别和岩溶所科技人员深入探讨了在岩溶区开展涡度相关法观测的工作难点及解决方法,岩溶关键带的生态水文效应监测研究方法,以及岩溶水库、河流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重要性及研究方向的问题,探讨了下一步双方在相关领域合作研究的方向。

    最后,袁道先院士结合三位青年学者的学术报告,从我国岩溶地质特点和岩溶研究热点等两方面对下一步合作研究方向做了战略指导;同时希望在场的科技人员认真学习本次报告会的精髓,开阔学术视野,扩大学术交流,面向岩溶区国家需求,加强合作研究,攻坚克难,为解决岩溶区关键科学问题努力钻研。

     

    中科院三位优秀青年学者来岩溶所开展学术交流

    为进一步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深入了解东北亚地学领域近年来取得的新成果和新进展,2019年8月23-24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业务人员参加了在长春召开的“第四届东北亚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主办。沈阳地调中心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并致辞。 

    本次研讨会以东北亚地学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主题,吸引来自中、美、俄、日、韩、朝等国家的地学领域专家参加。会议就当前地学领域的科学前沿、发展方向、最新动态开展交流和研讨,内容涉及西太平洋北段区域构造及其演化、东北亚区域地层古生物、岩石与矿床、地球物理及勘查、环境地质与水文地质、地质工程与土木工程、能源地质、东北亚地区气候变迁以及东北地学教育等领域。沈阳地调中心刘金龙博士作了“吉林省老岭金属成矿带金矿成因:以南岔和荒沟山金矿为例”的主题学术报告。 

     

     

     

     

     

    沈阳地调中心参加第四届东北亚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