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由中国地质出版社出版的《“钨”以稀为贵》正式出版发行。这部精心打造的科普图书,为大众揭开了钨这一“工业牙齿”的神秘面纱。

    钨矿是中国的优势矿产,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开发历史,却一直是影响全球钨业的关键性矿产资源,也被列为国家保护性开发矿种。历经百余年发展,中国钨矿在地质勘查、成矿理论以及矿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各项成果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矿产地质志・钨矿卷》是第一部全国层次上系统反映中国钨矿资源状况、钨矿勘查成果、钨矿床地质特征、钨矿成矿规律及相关研究成果的专业志书。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秦燕副研究员为首的团队,精心选取《中国矿产地质志・钨矿卷》中关于中国钨矿百年勘查与科研的核心成果,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科普内容。

    《“钨”以稀为贵》的出版,填补了钨相关科普读物的空白。该书通过“发现钨,认识钨”“钨在哪里”“钨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他们的故事”“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钨矿资源”5个篇章,全方位、多层次地介绍了钨矿相关知识,让地质知识走进大众视野,激发公众对中国钨矿研究的兴趣与关注。

     

     
     
    以科普之光启迪科学理想--《“钨”以稀为贵》科普图书出版...

    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高茂生研究员团队主编的《中国典型河口潮间带沉积物的百年演变特征》日前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专著是一部关于我国典型河口潮间带百年沉积特征和环境质量的综合研究类著作,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专项规划。

    潮间带沉积物是底栖生物栖息地、鸟类迁徙中转站,以及陆海物质交换、污染物接纳与自净的重要场所,其质量状况关系海岸带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该专著依托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海洋地质保障工程等项目,根据我国潮间带沉积物类型、发育特点、分布区域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程度,从北向南选取我国大辽河口、天津汉沽、黄河口、大沽河口、苏北浅滩、长江口崇明东滩、杭州湾南岸、闽江口和九龙江口、珠江口、英罗湾、东寨港等12个典型潮间带,全面系统介绍了沉积物的沉积年代、粒度、元素地球化学、营养盐、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特征,揭示典型潮间带沉积物的本底及其百年尺度变化规律,摸清潮间带环境本底和污染物输入历史。

    该专著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等,针对我国典型河口潮间带沉积特征、地质环境、过程演化等方面的系统协作和集体攻关,可为国家近岸环境基准与标准制定、环境容量估算、污染源与排放总量控制及海岸环境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研究基础,进而为潮间带环境保护、海产品安全保障及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典型河口潮间带沉积物的百年演变特征》出版发...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承办的地质调查科普能力培训会3月28日至31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本次培训会受到地调局和科协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纳入到科协科普培训计划。

    科技外事部朱立新主任在培训班会上表示,2017年是贯彻落实新时代科普工作的启动之年,地质调查科普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我国首个地质调查科普规划,并明确了各单位重点工作中的科普目标任务和地质调查计划、工程、项目的科普目标,精心谋划、提出了全局科普工作思路。同时,针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鄂宜页1井页岩气、青海共和盆地高温干热岩重大突破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开展科普宣传策划,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科普成果。此外,在主题日活动群体覆盖率、科普产品数量和质量、科普平台建设、科普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较往年都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也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高度评价。但是,地质调查科普工作仍然存在科普意识不高、能力不强、方式方法落后、工作机制不完善等诸多与地质调查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总结经验、加强谋划、推进解决。2018年,要根据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变化、地质调查转型发展和社会公众的重大需求,重点落实好《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2020年)》,明确2018年各单位和各项目科普目标;着力宣传“三深一土”、六大科技攻坚战和民生地质科技成果;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完善科普工作机制,提高科普工作水平。

    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副主任刑丽霞表示,科研人员应提高科普责任意识,主动占领科普阵地;要在传播平台建设、作品创作等方面加强科普能力培训,做好科普品牌的策划和传播;针对不同社会人群的需求撰写科普文章,开发科普产品。作为地质科学工作者,更有义务向社会公众解读地质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还应借助“地质云”平台,推广有地质调查工作特色的科普产品。

    培训期间,来自科学出版社、《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武汉地调中心、地质力学研究所、物化探所、矿业报社等单位的有关专家进行了授课,重点针对国家科普新政策与科普工作重点、《中国地质调查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2020年)》重点任务落实方案、天然气水合物科普工作经验、科普产品传播平台现状、科普图书出版创作、科普文章写作技巧、教育部中小学生研学实习基地建设经验等内容进行了讲解。培训期间,还组织学员到武汉龙化石博物馆进行了现场授课,交流了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经验。

    通过本次培训,一方面向全局各单位、工程系统地传达了《局科普规划》的内容、目标、重点和具体要求,推动了全局科普工作深入实施;另一方面通过科普基本技能培训,提高了科技人员在撰写科普文章、策划出版科普图书、制作科普视频、建设科普基地等方面的基本技巧,提升了全局科普能力,为全面实现2018年科普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部室、地学文献中心、武汉地调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开班仪式,来自地质调查各个工程的科普负责人和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负责人等共80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科普培训班开班仪式

    培训班学习现场

    地质调查科普能力培训会在武汉举办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牵头,组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相关古生物专家编写的《湖北古生物》一书,经湖北省新闻出版局组织评选,获2020年度湖北省社会公益出版专项资金项目。该书是一本面向地质资源环境调查、自然生态遗迹保护和科学开发管理人员、高校师生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以及其他与地质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有关专业学生的高级科普读物。该书在疫情期间出版发行,受到有关管理部门、高校教师以及同学们的高度好评,成为学习地史时期生物多样性、生物演化、生态环境变迁和遗迹保护的重要参考资料。 

    湖北省社会公益出版专项资金是湖北省财政安排用于支持全省社会公益出版事业的资金,在湖北省图书出版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对树立出版精品,打造品牌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近期,在湖北省社会公益出版基金的资助下,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将协同该书编辑团队再次对《湖北古生物》润色重印,重印后的新书将赠送湖北省县乡一级相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部门,以满足社会对《湖北古生物》的需求。

    《湖北古生物》荣获湖北省社会公益出版专项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