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期,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廊坊中心”)申请的“一种湖底淤泥提取装置”(ZL 202322527649.6)、“定深取水装置及水域定深原位取水系统”(ZL 202322514031.6)、“水下地形测量设备的固定装置及水下地形测量设备”(ZL 202322519553.5)三个实用新型专利和“基于网络爬虫技术的地质信息监测系统V1.0”(2023SR1167946)软件著作权成功获批。

    这四项创新成果由廊坊中心“东部平原湖区北部湖泊调查”团队(以下简称“湖泊调查团队”)申报。湖泊调查团队聚焦湖泊调查方法优化,面向湖泊野外调查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在实践中将设备升级改造,解决了底泥提取效率低、精准采集水样难、测深仪器难固定等一系列问题,有力支撑了湖泊野外调查作业。湖泊调查团队据此凝练形成了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成果。

    下一步,廊坊中心湖泊调查团队将继续把抓成果产出、促人才培养统一起来,积极引导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把在项目实践中形成的“奇思妙想”转化为实用成果,构建好“湖泊调查+数据融合+模型构建+成果表达”的工作体系,努力实现业务推进、人才成长和成果产出的新突破。

     

     
     
     
    廊坊中心湖泊资源调查领域取得系列成果

    2021年5月29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的“海洋地质六号”船第七次“海马冷泉”科考共享航次圆满完成各项调查任务返回广州。航次历时19天,搭载“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ROV)共下潜12次,顺利完成地勘项目任务以及来自国内不同单位的多项科考任务。

    在“海马”号ROV科研团队和航次科考队员的通力合作下,实现了需求统筹和效率提升,取得一系列联合创新成果。一是开展了海马冷泉区5个站位的ROV观测与取样、海洋生物调查、海水取样、沉积物取样等调查工作,再次在海马冷泉区探索到新的“冷泉”奥秘。二是“海马”号再次发挥了其强大的运载能力和海底精细作业能力,开展了大量的原位装置海底试验,包括原位微生物富集装置、深海原位培养装置、海底大生物原位固定装置、海底大生物原位转移装置等,有力支撑了“将实验室搬到海底现场”,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融合 。

    近年来,“海洋地质六号”船与“海马”号ROV配合作业已逐渐取代传统调查手段,成为广州海洋局在深海冷泉区开展海底精细调查的主力调查手段,显著提高了调查效率和整体技术水平,为地勘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手段支撑。

    本航次广州海洋局联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共11家单位70名科考成员开展了联合调查。

     

    “海马”号经过长达数小时的海底作业满载而归

    广州海洋局“海洋地质六号”船“海马冷泉”科考获系...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研发的“一种自然清淤的泥石流拦砂坝及其应用”和“一种滚筒式泥石流冲刷实验装置”分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分别为ZL 2018 1 0764459.7和ZL 2020 2 1670185.4。

    泥石流拦砂坝运行中的维护和库区清淤一直是我国泥石流灾害防治中的重要难题。拦砂坝库区清淤目前采取的开挖运输、异地堆放的措施往往存在施工造价高、施工难度大、堆放次生问题突出等。同时,拦砂坝运行过程中若出现损毁,可能导致拦挡工程失效,目前的修复技术难以维持原有结构,且施工周期长。“一种自然清淤的泥石流拦挡技术及应用”较好的解决了以上两大难题,采取模块化的拦砂坝坝体结构,便于施工和修复;通过溢流口拆卸,利用沟谷径流自然冲刷达到自然清淤的效果。

    泥石流冲刷实验装置是泥石流学科实验研究中的重要试验设备,传统的模型水槽装置由于无法实现有效循环供料而存在实验时长受限、模拟精度偏低等问题,而水平旋转筒则由于颗粒沉积和离心力导致试件受力工况失真。“一种滚筒式泥石流冲刷试验装置”采用立式滚筒结构,并在外圈筒壁设计了多组、多类型的试块固定装置,改进了数据传感器的安装和采集方式,能够实现泥石流室内连续稳定供料和长历时循环流动,且样品与泥石流的接触关系和受力工况与野外实际一致,能够获得较真实的模拟结果和较高的实验精度。

    上述两项技术方法是工艺所泥石流防治团队和藏东昌都地区城镇灾害地质调查二级项目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可服务于我国西部山区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和城镇的泥石流灾害治理和研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探矿工艺所再获两项专利授权

    2020年9月,深海遥控潜水器(ROV)“海马2”号随母船“海洋地质六号”调查船圆满完成“海马冷泉”科考共享航次任务,返回广州。

    这是继2015年发现“海马冷泉”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海马”号深潜器第六次开展冷泉相关科学考察。

    “海马”号创新升级

    4500米级深海遥控潜水器“海马”号是“十二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重点科研项目的标志性成果。经多年应用,2018年,广州海洋局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地勘项目,对原“海马”号进行了性能优化和升级改造,开发了科学型ROV“海马”号(新)和科学工程型“海马2”号,于2019年底正式交付。

    2020年,广州海洋局安排“海马”号(新)、“海马2”号参与南海调查航次54天,共计下潜作业48次。调查表明,新开发的“海马”系列潜水器在动力、搭载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提升。

    科考共享再创佳绩

    2020年8月至9月,广州海洋局组织“海洋地质六号”船实施“海马冷泉”科考共享航次,来自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7家单位共36名科考队员参加了海上调查,调查任务涉及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及海洋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海底冷泉与天然气水合物、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环境生物资源等方面存在密切联系。此次科考过程中,“海马2”号共进行了7次下潜作业,圆满完成了“‘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科学应用及其性能优化”、“中国海域冷泉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机制”等5个科研项目的样品数据采集和海底实验任务。

    此外,还开展了海底冷泉生物多样性、生物地球化学特征详查和海底原位实验,采集了大量贻贝、伴溢蛤、管状蠕虫、硬须虫、铠甲虾、阿尔文虾、海蛇尾、帽贝、海参等典型冷泉生物样品,为后续冷泉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机制、甲烷微渗漏范围等研究提供实验基础,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提供了大量样品和探查数据。航次中,“海马”号还完成了“深海原位金属元素富集装置”、“深海宏生物原位固定装置”、“微生物原位富集取样装置”等多个海底实验和探测装置布设/回收任务。

    “海马”团队自主研制的“海底长周期延时相机”、“重载数控精细云台”等设备在试验性应用中取得成功。其自行研发的“海马相机”在冷泉海底生物高清图像拍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力提升我国深海海底精细调查能力

    自2014年研制成功并投入调查工作以来,“海马”号先后执行了南海水合物资源调查、大洋多金属矿产资源调查等多项任务,搭载试验和应用了近20项新技术装备,为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提供了关键支撑,打捞回收了近十套重要海底观测设备,成为我国深海地质调查、科学和工程应用的强大作业平台。

    “海洋地质六号”(原名“海洋六号”)调查船是我国本世纪设计建造的一艘现代化多功能海洋科学考察船,一直出色担当“海马”号作业母船,已实现了潜水器定点和移动收放、水面母船与潜水器同步平移,以及昼夜无限时支持等多种成熟有效的协同作业模式。

    经多年探索,广州海洋局水面调查船“海洋地质六号”与深海潜水器“海马”号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现代化作业模式,正逐渐取代传统调查手段,成为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中开展海底精细调查的主力手段,将引领我国深海探查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广州海洋局新启用两台深海遥控潜水器:海马号(新)、“海马2”号

    “海马”号机械手执行冷泉海底原位生物基因固定和样品采集作业

    2020“海马”号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