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3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5月17日晚,我局组织地质灾害专家及地质出版社编辑人员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连夜赶制《地质灾害预防指南》折页100万份及《地质灾害预防32问》科普读物20万本。
        第一批《地质灾害预防指南》折页(20万份)将于今日(5月18日)运往四川灾区。广泛普及简单实用的地质灾害避防常识,实行科学抗灾救灾,避免和减少伤亡损失。

     

     

     

     


      地调局按国土资源部要求连夜赶制《地质灾害预防指南...

          5月17日晚,我局组织地质灾害专家及地质出版社编辑人员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连夜赶制《地质灾害预防指南》折页100万份及《地质灾害预防32问》科普读物20万本。
          第一批《地质灾害预防指南》折页(20万份)将于今日(5月18日)运往四川灾区。广泛普及简单实用的地质灾害避防常识,实行科学抗灾救灾,避免和减少伤亡损失。

       

       

       

      地调局按国土资源部要求连夜赶制《地质灾害预防指南...

        “4·20”芦山地震后不久,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按照部、局的统一部署,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专家组驰援灾区,负责乐山市井研县次生地质灾害点的排查工作。5月6日-7日,南京地调中心主任曲亚军一行前往灾区看望慰问了我中心12名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专家组人员。

        曲亚军主任代表中心党委和全体职工感谢专家组成员连日来不辞艰辛的工作,感谢他们对抗震救灾工作的支持及为四川灾区所做的贡献。在听取了抗震救灾专家组的工作汇报后,曲亚军主任指出,在此次抗震救灾中,专家组不怕苦,不怕累,团结战斗,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团结协作、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抗震救灾精神,充分体现了我中心的良好形象。

        其一,中心专家组非常团结、和谐,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特别能干事。专家组每位同志都非常有责任感,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工作进展非常顺利。

        其二,“以老带新”的做法值得推广。专家组成员中大都数是年轻同志,他们在老同志们的“传帮带”下快速成长。在野外工作开展前,叶念军研究员对专家组成员进行了多次培训。专家组还根据实际情况分成了四个应急巡查小组,组长均由年轻人担任,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提升机会。老同志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经验,年轻人积极努力接受学习。曲主任说,人才是中心发展的最大保证,年轻人才更是中心发展的最大希望,南京地调中心要更好发挥老同志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年轻人快速成长成才。

        其三,专家组处理与地方关系的做法值得借鉴。曲亚军主任一行与井研县杜县长、国土局徐局长等人进行了亲切的座谈,地方政府非常感谢并充分肯定了我中心的抗震救灾工作,钦佩中心专家组成员在地质灾害点排查中表现出来的严谨、认真和专业,县各级政府和群众对专家组的工作给予了热情而周到的支持。曲亚军主任指出,南京地调中心作为国家公益性的地质单位,国家和地方需要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抗震救灾应急排查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专家组充分依靠组织和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协调好方方面面关系,使地灾调查工作有序有效展开。同时,我们也从政府领导和老乡们的眼神中感受到了灾区人民对我们专家组的期盼和信任,感受到了我们地质工作与老百姓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

        其四,专家组的组织性、纪律性非常好。专家组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召开了临时支部组织生活会,大家提出不给灾区地方政府添麻烦,生活问题自行解决,作为代表中国地调局、南京地调中心来灾区开展地灾调查评价的专业队伍,既要又好又快的开展调查工作,又要展现我们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强调了组织纪律性和安全工作,充分发挥临时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其五,专家组体现了“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能干事、干成事的队伍。队伍中的每一个人,不管是老同志,还是年轻人都积极踊跃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团结战斗,顽强拼搏,白天调查各灾害隐患点,晚上加班加点,及时整理相关资料、汇总有关数据并及时上报。

        曲主任要求专家组继续认真做好下一阶段工作。同时强调,我中心要树立这五个方面的典型,从中提炼出具有南京地调中心特色的精神,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将之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使之发扬光大,从而树立起南京地调中心的良好形象。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树立中心良好形象

          五月的北京春风拂面,繁花似锦,在北京海淀的西郊宾馆迎来了一批来自德国遥感界的尊贵朋友,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来参加2008年5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国土资源部和德国教育研究部地学联委会第二次会议暨中德遥感先进技术及地学应用交流会。
          五月十二日,一场罕见的大地震使全球的聚焦点都集中在中国四川汶川这个地方。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各方力量都投入到抗震救灾这一头等大事上。作为会议承办单位航遥中心此时已上下齐动员全力以赴开展抗震救灾遥感调查与监测工作。但航遥中心顾全大局、不负众望保障了这次十分重要的国际会议的顺利召开,三天的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令人难忘的是会议期间,中德双方的遥感专家还围绕遥感技术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作用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交流,以实际行动有力地支援了抗震救灾。

      图为中德遥感学术交流会全体参会人员

          一、会前准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对于此次中德学术交流会高度重视,会议由航遥中心承办。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期,几乎所有航遥中心的地质遥感专家和技术人员都在进行着外业航空数据获取和内业解译成图工作。但是,航遥中心接到任务后立刻行动了起来,决心将这次中德交流会圆满完成,为地质遥感技术的国际交流搭建良好平台,更期望通过此次交流为抗震救灾以及预防次生灾害提供更多的技术思路和支持。
          在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及局科外部的关心和指导下,会议各项筹备工作紧张有序的展开。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熊盛青亲自指导协调各项工作,中心办、科外处、遥感部、物探部等多个部门密切配合。由于会期临近,中心迅速成立了由科外处李志忠处长为组长的中德会议筹备组,为了使各项工作同步推进,有序开展,筹备组成立了四个工作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抓好会议筹备的各项细节,各小组成员服从统一领导,分工不分家,积极准备,通力配合,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加班加点,竭力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做好前期准备。会务接待组对于德国专家的情况进行了详尽了解,做到了对每个专家情况心中有数,并在会议报到期间做到了一对一接待。文集编辑组共修订论文35篇,内容涉及遥感卫星传感器研制、数据模拟传输、数据处理及地质矿产、地质灾害、海岸带调查等方面的应用,最终完成的论文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参考价值。会场布置及礼品宣传组迅速协调好了会议场地,制作了10块宣传展板,并采购、定做了会议纪念品。

      中德遥感先进技术会议文集封面

          部国科司及局科外部相关领导对航遥中心的会务组织工作极为关心并大力支持,多次致电询问会议筹备情况并指导协调相关事宜。在中心领导的关心指导和中心各部门的鼎力配合下,会议筹备组在短短不到两周的时间里完成了会前所有的准备工作。中德遥感先进技术交流会在紧张而有序的节奏下拉开了序幕。

          二.开幕式:井然有序,友好庄重
          2008年5月26日上午9时,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连长云副主任的主持下,中德遥感先进技术及其地学应用交流会隆重开幕。开幕式上,全体代表首先起立向在中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遇难者默哀1分钟,表达中德双方科学家对遇难同胞的悼念之情。随后,中国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孙宝亮副司长、德国教育研究部Mr. Reinhold Ollig、德国驻中国大使馆科技参赞Matthias Hack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德双方领导都表示要秉承“平等、诚信、和谐、共赢”的主旨,为推动中德地学遥感领域和友好关系的持续发展而继续努力。来自德国地学界的20位专家和来自中国的4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三.学术交流:准备充分,气氛活跃
          开幕式结束后,来自中德双方的26位专家围绕遥感先进技术及其地学应用主题进行了全面认真的学术交流。台上专家展示了其精心准备的学术报告,台下在座的各位专家和参会人员仔细聆听、认真记录,并就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与报告人现场交流。会议过程中大家发言积极,交流踊跃,使会场气氛融洽而活跃,达到了此次会议交流学术、增进沟通的目的。
          交流会上德方专家展示了遥感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TerraSAR卫星技术和高光谱卫星系统,并介绍了在地质调查、土地利用、地质灾害预警、煤火防治和海岸带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成果。德方专家还展示了四川灾区的最新遥感图像,对灾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分析。

      Dr. Heike Bach在做学术报告

      Prof. Manfred Ehlers在做学术报告

          中方专家在会上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国土资源领域遥感应用的新进展,围绕着城市调查、灾害监测、北京一号小卫星应用、高光谱技术方法、海岸带调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交流,同时介绍了地震灾区滑坡和堰塞湖的遥感图像解译结果。
          航遥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熊盛青教授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展示了航遥中心在国土资源领域应用遥感先进技术的大批高水平成果,着重向在座国内外专家介绍了中心在此次抗震救灾工作中紧急获取、制作的四川灾区遥感影像图,并分析了这些图像对于当前抗震救灾和预防灾后次生灾害的重要作用,阐述了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方面的实际意义。此报告让大家更多地了解了当前地震灾区的地质环境状况,参会人员都认真聆听,对灾区人民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航遥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熊盛青教授在做学术报告

          四.航遥中心青年专家:初露锋芒,充满激情
          在此次中德遥感先进技术交流会上,航遥中心的青年专家党福星、杨日红、葛大庆和范景辉等人初露锋芒。他们的精彩发言为会议增添了年轻人的朝气,向国内外专家们展现了中国青年遥感专家的风采,更让在座的国内外专家们看到了中国地质遥感领域强大的后继力量。
          这些青年专家大多背负着抗震救灾遥感解译的艰巨任务,但他们克服了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困难,加班加点,挤时间撰写论文、制作幻灯片,精心组织讲演内容,在保证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提交了高质量的论文并完成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航遥中心科技外事处杨日红博士的孩子出生不到两周,就接到赴甘肃南部开展受灾情况调查的任务。他到达甘肃徽县后,立刻开展了受灾地区的无人机航摄工作,获取了宝贵的数据资料。从一线回到中心后在处理带回数据的同时他又立刻投入到中德会议的筹备组织工作中,同时还争分夺秒准备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演讲报告。会议上他详实精彩的报告博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而走下讲台他又立刻转身投入到了中心抗震救灾技术工作的一线中。杨博士只是中心许许多多为灾区积极工作默默奉献的地质遥感工作者之一,他们为全国人民揭开了震区神秘的面纱,为国家抗震救灾、预防次生灾害提供了坚强而科学的技术支持。航遥中心青年专家展现的过硬的专业技能,优秀的科研能力及良好的英语交流水平,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阵阵掌声。
          航遥中心的青年专家们还分别主持了中德学术交流会的四个专题会议,对参会专家的报告作了认真准确的点评,体现出了其良好的专业水平和组织能力。这些青年专家们的努力、专业和敬业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感受到了年轻一代航遥人卓越的专业精神和学术品质,相信他们必将继往开来,有力的推动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航遥中心杨日红博士做学术报告

      航遥中心党福星博士做学术报告

      航遥中心范景辉博士做学术报告

      航遥中心葛大庆博士做学术报告

           五. 今后合作:领域宽阔,前景诱人
           中德遥感先进技术交流会后,双方举行了中国国土资源部和德国教育研究部地学联委会第二次会议。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彭齐鸣司长从抗震救灾紧迫、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参加了会议,并就中德双方的下一步合作与德方进行了积极对话。中德双方肯定了8年来共同合作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以及双方在成像光谱技术和干涉雷达技术合作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双方专家探讨了下一步合作的领域,并就合作项目交换了意见。双方经过充分交流,起草了合作意向书,期望双方在高光谱、干涉雷达技术及其在国土资源调查和灾害预警评估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中德双方都十分满意此次联委会所谈及的下一步合作意向,联委会在愉快的气氛下顺利完成,随后彭齐鸣司长代表中方与德方交换了纪念品,共同祝愿中德合作和中德友谊更美好的明天!
           对于中德双方地学遥感领域的合作和中德两国之间的友谊,专家们充满信心和期待,相信在中德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地学遥感必将硕果累累,中德友谊定会历久弥新! 



      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彭齐鸣司长与德方交换合作意见





      中德遥感先进技术及地学应用交流会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