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2021年6月30日,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李四光纪念馆制作的主题视频《光辉旗帜》正式上线,并以此片纪念李四光逝世50周年。敬请关注!

     
    “我入党了,这是我一生中最愉快不过的事情!我活了70岁,到现在,才找到了归宿......”视频以1958年李四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时刻为起点,以“服务国家需要和历久弥坚的入党初心”为主线,跟随历史的年轮,通过一句句发人深省的话语、一件件感人至深的小事,再现了李四光数十载的呕心沥血和苦心孤诣......  

     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李四光以“拳拳赤子之心”高擎起“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光辉旗帜,把自己全部身心投入到科学事业、地质事业和祖国伟大的建设中,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诠释了爱党爱国的崇高内涵!李四光“爱国、求实、创新、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像一座精神“富矿”,激励着人们在逐梦复兴的时代浪潮中实现人生价值,用奋斗之姿书写更辉煌的明天!

    李四光纪念馆发布《光辉旗帜》主题视频 ——庆祝中国...

    为持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教育工作,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2019年11月12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党委组织党员干部职工70余人,赴香山革命旧址双清别墅,近距感受我党领导解放走向全国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总指挥部,追寻领袖革命足记,感受红色情怀。

    双清别墅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1949年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第一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时强调,缅怀这段历史就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革命情怀,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探矿工程所党员干部职工在重温中国革命重大历程中,深深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家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感悟革命先辈们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心灵受到洗礼,纷纷表示,作为探工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守初心、担使命,为推进所转型发展做好本职工作,助力新时代地质调查事业。

    探矿工程所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参观香山革命旧址双清别...

    “奋斗五号”海上作业

    1999年10月11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二海大队“奋斗五号”船缓缓离开了黄埔军校码头,这一次的任务是通过高分辨率的多道地震调查,采集约500千米的测线资料,初步判别调查区内可能存在BSR(似海底反射)地震标志,为我国进一步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积累经验。

    BSR,代表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基底,在BSR之上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是识别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重要的地球物理标志。

    与平常出海调查一样,船上的人员都很平静,但大家都未曾想到,这次看似与往常一样的调查开启了一个历史的新篇章。

    “奋斗五号”船刚驶出珠江口,业务部就开始忙碌起来,在关晓春部门长的带领下,开始往海里放电缆进行调试。

    那时,“奋斗五号”采用的地震仪是美国生产的DAS-1数字地震仪,比起现在的数字缆,调试工作强度大,电缆故障多。每一道采集的信号都靠一条细小的电缆传输到地震仪上,如果中间某一段有故障,就会造成很多接收道有问题,而每一次从电缆绞车上收放都有可能对电缆造成伤害。

    经过几个小时的放电缆试验,发现电缆坏道太多,于是决定就地抛锚检修电缆。经过两天的紧张检修,10月14日晚再次起锚赶赴工区。

    经过一夜航行到达工区,但是天气又变坏了,调查船只好避风等待,这一等差不多一周就过去了。10月21日,终于可以起锚去工区了。22日,开始放电缆调试,到下午17时34分,编号为XS-5测线开始工作,打响了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第一炮。

    经过22个小时的连续工作,完成了这条近170千米的测线调查。由于当时采用的是3480磁带,而每盒磁带只能记录1千米多一点儿的测线工作,大约8分多钟就要换一盒磁带。操作地震仪的兄弟们几乎没有空闲,记班报、写磁带标签,一轮接着一轮。

    这条测线完工后,天气又变坏了,直到10月27日早上收到气象预报,预计几天内会有相对较好的天气,才再次起锚,实施第二条测线作业。直到10月30日12时,3条设计测线终于全部完成,共计完成工作量534.3千米。

    因为这次调查任务的特殊性,二海大队专门安排计算解释中心技术员徐华宁上船负责现场地震资料处理,并配备了相关设备。在避风期间,徐华宁抓紧时间将第一条测线进行了简单的叠加处理。当处理出来的地震剖面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时,大家都睁大眼睛,仔细看着剖面的细节。基于当时对BSR肤浅的认识,大家感觉在地震剖面上某一段的反射记录好像有BSR的现象,于是立即把剖面打印出来传真回二海大队。时任大队总工程师杨胜雄及总工办主任张明在看到这个传真时都异常兴奋,都觉得这次调查成功了,指示我们继续保质保量完成余下的工作。这个好消息也传到了为了这个项目立项呕心沥血、正在医院住院的张光学副总工程师的耳里。

    返航后,由文鹏飞、徐华宁等组成的资料处理组开始正式对此次采集的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在处理工作期间,才发现原来在海上认为的BSR并非真正的似海底反射,而是被誉为震源激发造成的“鬼波”,是需要剔除的“有害”信息,真正的BSR出现在剖面上更深的位置处。

    经过1个月的工作,处理成果摆在了解释项目组负责人梁金强的面前——在XS-3、XS-4测线上发现了BSR,再结合其他的相关信息,推测出我国南海北部陆坡西沙海槽区存在天然气水合物。最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二海大队把这一认识写进了调查成果报告。成果经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专报的形式上报国务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批示“在南海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似海底反射波,意味着这类新资源在我国零的突破”。

    (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处(项目管理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奋斗五号”执行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前期调查航次技术负责,主要从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

     

     
    可燃冰“零”的突破

    这些天,正在西北太平洋上进行科考作业的海洋六号船,“海六大讲堂”开展得如火如荼,高潮迭起。当地时间7月18日的下午三点钟,“海洋六号”船的轮机长耿志爱进行了“海六大讲堂”第四讲——《海六舵桨简介》,这也是自课堂举办以来轮机人员的第一场讲座;而两天后的同一时间,船长蓝明华也为大家奉献了一顿“大餐”——《海洋六号五年大洋科考回顾》。

    “海六大讲堂”是“海洋六号”船一直保留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色符号,作为大洋科考中的交流平台,在这里你可以听到“老师们”专业知识的讲解,感受“老师们”专业知识的精湛和对专业的热爱,让大家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吸收营养;在这里你可以把自己的海洋的热爱,对海洋科考的感悟甚至是个人经历分享,也能让大家沉醉在人类特有的情感世界里。

    课上谦逊的耿老轨以舵桨历史发展为序带领大家见识了帆船、明轮、蒸汽机船、柴油机船、电力推进船、潜艇和气垫船等,穿插着讲解了舵和桨的形成、发展、结构与原理。接着系统讲解了“海洋六号”船的舵桨,让大家基本了解了我船的全回转舵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最后重点详细说明这么多年来我船舵桨进水、漏油的问题现象和改造历程。

    船舶的舵和桨,就好比海鸟的翅膀,它们无故障的可靠运行,才能使得船舶劈风斩浪,勇往直前。“海洋六号”自2009年入列以来,南海等海域的废弃渔网就对她矫健的“翅膀”——舵桨“情有独钟”,历次发生“缠绵故事”,不能自我解脱,最终酿下进坞的割除的命运。舵桨和渔网的“不伦之恋”牵动了无数人的心,船上从轮机部到甲板部、业务部,从舵桨负责人到船队领导和局领导,从国内的服务工程师到德国的舵桨总公司,大家着实伤透了脑筋。可喜的是经过不断改进,现如今这段感情大戏终于落下了帷幕,这离不开这位轮机长,他为这条船的舵桨改造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改造之路历时之久,不可谓不曲折,不可谓不艰辛,问题的圆满解决终于使他眉头舒解,这也是对他多年来不断付出的肯定。

    假如说耿老轨的课是一场丰富的知识盛宴,当我们还沉浸在对舵桨那充满创意、精巧的新密封结构的感叹之中,还没来得及好好回味的时候,紧接着蓝明华船长的大作让我们感受了五年大洋的丰富经历,让我们领略了前辈们的大洋豪情,也给我们分享了他深深的大洋情怀。

    蓝船长在课上以“海六精神”和“大洋精神”做了开头,并抛出了几个问题,这一下子激起了在座“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紧接着按照时间顺序带着大家回顾了每次大洋的经历和取得的成果,历次大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也同样作为重头戏放在了后面,最后分享了取得的成果图片和精彩瞬间。图文并茂,以个人独特到位的见解和感情为调料,将原本略显生硬的课堂调配出酸甜苦辣咸味道,感人心脾,也使得每个人感同身受,在课上“大块朵颐”。

    不回首,就不知道已走了多长的路;不细数,就不知道已翻过了多少座山。五年来,463名科考队员的共同努力,让“海洋六号”船从默默无闻到名扬四海。“海洋六号”船的科考队伍作为我国开展国际海域资源调查的生力军,在远离我国领土的太平洋上,克服工作环境艰苦、气候复杂多变、设备故障频发等困难,圆满完成了中国大洋科考任务,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履行国际义务、造福子孙后代做出了突出贡献。

    蓝明华船长和耿志爱轮机长的课件内容翔实而生动,处处体现着他们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和对海洋六号的深深热爱。他们俩是真正的“黄金搭档”,二人作为海洋六号的“元老级”管理者,今年是两人连续参加大洋科考的第六年,也是从2009年接船至今一起同舟共济、并肩奋战的第七年。他们敬业爱岗、呕心沥血,出色地履行了个人的岗位职责,为海洋六号船获得了大量的荣誉称号。同时,作为“科学、责任、和谐、进取”---“海六精神”诞生的见证人,二人始终坚持以身作则,积极面对不同时期的困难和挑战,潜移默化的将这种精神不断传承弘扬。作为船员队伍领头羊,二人在船期间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船员,其中多人担任了重要岗位,为海洋地质调查中高素质的船员队伍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船长蓝明华作《海六五年大洋回顾》讲座

    耿志爱作讲座

    走进“海六大讲堂”——“翅膀”和“情怀”篇
      50年艰苦创业谋发展,50载锐意进取铸辉煌。12月26日,走过五十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地调局地科院成都综合所迎来了建所五十华诞。上午十时许,成都综合所在学术会议厅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成都综合所所部分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及全体干部职工共400余人参加庆祝大会。庆祝大会由综合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胡泽松主持。

      庆祝大会首先播放了成都综合所五十年发展纪实宣传片《功勋》,展现了综合所自1964年建所50年来,经历了从国家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走过了一条充满挑战的兴业之路,虽风雨兼程,但一路珍珠撒地,硕果累累。春华秋实50年,全体成都综合所人为过往的光荣历史和当今的快速发展感到无比自豪,对于开创综合所的光明未来充满必胜信心。

      随后所长、党委书记刘亚川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代表所领导班子,向为综合所发展做出贡献的离退休老同志、在职职工以及家属表示衷心的感谢。刘亚川所长深情回顾了综合所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攀西钒钛磁铁矿到白云鄂博稀土铌铁多金属矿再到金川铜镍矿的持续攻关,从回转窑直接还原会战到龙南重稀土会战再到炭质页岩队广东会战,从磁团聚重选分选机的发明到丹巴杨柳坪砷锇矿的发现,从低品位金矿的突破到鲕状赤铁矿的攻克再到中低品位铝土矿的告捷,从立足国内到享誉全球的稀土研发成果,从试产金刚石锯片到乐山盛和稀土的成功借壳上市,在不同时期、不同专业都涌现出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成果。这些成果无不承载着综合所三代人的汗水与智慧。

      迈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进入地调局的十年来,综合所更是敏锐抓住机会,智慧应对挑战,牢牢地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期。成都综合所紧紧地把握国家和社会需求,充分利用国家项目,开展科技创新;抢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加快成果转化;突出三大主业,实现协调发展;坚持科技开发不动摇,精心培养乐山盛和稀土公司,直至它借壳上市,成为盛和资源控股公司,目前所占市值已超过15亿元,资产增值一千多倍;我们确立了强所富民的宗旨,树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地质调查队伍的宏伟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单位,为成都综合所实现更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说,如今的综合所,已经整体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一个优势突出、多元发展,国家公益性工作与市场化项目并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并举,科研单位与上市企业相互促进,互相依存,一个在职职工不足200人的全国文明单位,以雄厚的实力傲然屹立于国内矿业科技界。

    50年的辉煌,无不凝聚着老、中、青三代人的汗水与智慧,他们呕心沥血,刻苦钻研,团结协作。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参与了综合所的建设,见证了综合所的成长,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传承了综合所的历史与文化,经历了矿产综合利用事业的起落,如今,一批又一批青年科研工作者将担负起综合所富民强所的重任,再续综合所新的辉煌。庆祝大会上,所退休老同志代表傅文章、青年职工代表程蓉分别进了发言,并向建所50周年表示祝贺。

      当天,参加所庆的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及全体干部职工还参观了综合所建所五十周年科技成果展览。













    成都综合所喜迎建所五十华诞
        9月13日上午,中国地调局召开“学身边典型 树学习榜样”先进事迹报告会。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调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国地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主持会议。中央第三十督导组成员陈龙发及在京的局党组成员出席报告会。

        西安中心尹立河以《一位共产党员的忠诚》为题讲述了西安中心原主任李向同志恪尽职守、忘我工作直至最后一刻的感人事迹,航遥中心安战锋以《我还要飞》为题讲述了自己的师傅——航遥中心空勤操作员石磊同志历经生死考验仍然执著翱翔蓝天的地质情怀,广海局于彦江以《搏击深海的“海洋六号”》为题讲述了“海洋六号”科考队员的先进事迹。(报告内容摘登于本期2、3版)。他们的事迹集中体现了地质工作者献身地质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以及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使与会者受到了一次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教育,现场对每一位讲述者均报以热烈掌声。

        汪民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向奋战在野外一线的广大地质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他指出,地质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战斗集体。众多无名英雄、先锋群体不毁其守、不舍其求,抒写了大量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他们是战斗在一线、默默奉献的杰出典范,是体现地质行业特色与时代精神的先进楷模,是所有地质人学习的榜样。新时代地质人体现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就是热爱祖国,对党忠诚,追求真理,勇于拼搏,坚韧不拔,骁勇善战,舍己为公。

        汪民要求大家要学习先进典型献身地质事业的坚定信念。李向同志扎根地质行业36年,在地质工作萎缩,地勘单位举步维艰情况下,挺身而出,迎难而上,锐意创新,无私奉献,聚精会神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走出困境,开辟了新的局面。石磊同志有更多机会选择其他工作岗位,但他热爱空勤事业,一干就是20多年,在经历多次重大事故,跨越生死线后,在不少空勤操作人员转业转岗之际,他却提前结束康复训练,饱含对地质事业的深深热爱,毅然重返蓝天。海洋六号科考队员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满怀爱国热情,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任务。他们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事业的坚定信念,忠实履行了地质队员的神圣职责,诠释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赤子情怀。

        要求大家学习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他认为崇高的事业需要坚守,光荣的事迹来自坚持。李向同志呕心沥血,锐意改革,舍小家为大家,努力推进地质工作的发展。石磊同志怀着对党的感恩,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不自满,不图利,不求名,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任务认真负责,以朴实的思想、坚毅的品质,扎扎实实地完成本职工作。“海洋六号”科考队员,秉持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始终高度负责,在困难面前,勇于攻坚克难,锻造出一支能战斗、敢战斗、会战斗的坚强集体。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务实创新,淡泊名利,舍己为公,爱岗守责,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

        要求大家学习他们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凝聚人心、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法宝。地质工作条件艰苦,没有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作支撑,就不可能干出一番伟业来。李向、石磊和“海洋六号”全体船员,都来自基层,他们无怨无悔,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和激励着身边的干部群众。他们坚守工作一线,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的必胜决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凝聚了人心,振奋了士气。我们要像他们一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改进思想作风,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深入实践群众路线,始终做到作风简朴,甘于奉献,树公心,得民心,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
    作风简朴
        汪民指出,先进事迹就发生在我们地质行业,他们曾经或者正默默地工作在我们身边,他们以忠诚和高尚唱响了一曲地质队员的赞歌,以生命和热血铸造了崇高的业绩,以无私和奉献诠释了新时期“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他们的先进事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行业性,与党的群众路线深度契合,凸显了为国献身、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的行业特质,践行了找矿为国、服务为民的地质工作理念,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汪民最后强调,学习先进,重在实践,贵在行动。我们局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要以他们为榜样,见贤思齐,学先进,照镜子,查四风,进一步传承、弘扬和发展好“三光荣”精神,把地质工作作为我们的事业寄托,把艰苦奋斗作为我们的行为风范,把找矿立功作为我们的价值追求,发扬勇于担当的好作风,坚持公私分明的好境界,自觉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向深入,牢记崇高使命,弘扬光荣传统,凝聚队伍力量,推动地质工作实现新跨越,为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我们新的、更大贡献!

        本次报告会在局机关设主会场,局属单位设分会场。

     
     
     
    摄影 李振涛
    “学身边典型 树学习榜样”先进事迹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