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423日,随着青岛市福林小学的师生们离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科技馆,为期一周的第47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圆满结束。主题宣传活动周期间,青岛海洋所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共接待团体十余个,接待总人数近千人。

    据悉,本次地球日活动周期间接待的团体即包括研究所周边的山东路小学、福林小学、香港中路小学、启元小学、青岛市第39中学等中、小学生团体和老师,也有山东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团体、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师生、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以及青岛市级机关管理中心人员等,此外科普活动还吸引了青岛电视台的小记者们来采访。

    青岛海洋所青年科普志愿者针对不同批次不同年龄层次的参观者分别进行了讲解,使来的每一位都能够体会到地球演化的奥秘、感受到蓝色国土的无穷魅力。通过志愿者的讲解,不仅普及了地球科学基础知识,还宣传了海洋地质调查和研究的成果,提高了人们对海洋地质工作意义的认知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扩大了青岛海洋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活动期间,青岛市第二中学表达与青岛海洋所建了合作关系,帮助其建立与完善海洋地球科学教育实验课程方案和实践教育基地以及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的意向。青岛市级机关管理中心就建设李四光纪念馆来青岛海洋所寻求帮助。通过协商,青岛海洋所与这两家单位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拟开展深入合作。

    青岛市第39中师生参观中国海地貌沙盘

    科普志愿者为小学生们讲解岩石

    科普志愿者为小学生介绍海洋地质调查

    青岛市福林小学师生参观科技馆

    志愿者解答学生提问

    志愿者给小学生讲解中国海

    志愿者为青岛电视台小记者介绍海洋的奥秘

    志愿者介绍天然气水合物知识

    吴志强研究员为大学生进行科普讲座

    青岛海洋所第47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圆满结束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利用我国首条横穿整个东海陆架至冲绳海槽的共计39站位,长达545km的OBS(海底地震仪)广角地震剖面,获得了西太平洋弧后洋陆过渡带的深部精细地壳速度结构,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结论认识,在东海深部地震探测方面取得创新成果。

    科研人员在冲绳海槽南部发现了与洋壳层三相似的显著的下地壳高速体,提出高速高密度的幔源物质至少已经贯穿至基底层,冲绳海槽南部中央地堑内部分地区地壳已经完全破裂,进入到海底扩张阶段,形成初始洋壳。这是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利用广角地震速度结构成像的方法得到的冲绳海槽已出现初始洋壳的深部地震证据。

    此外,速度结构模型中首次发现了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弧后地区存在着与地壳拉张减薄共生的一系列下地壳高速体,是亚洲东部大陆边缘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存在自西向东构造迁移的直接证据,该研究首次用深部地震探测方法证实了洋陆过渡带内深部上涌的软流圈不断向东带动岩石圈进行幕式伸展拉张并引起弧后地区的构造迁移。

    相关成果论文《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Variation and Extensional Break-up in the Western Pacific Back-arc Region based on a Wide-Angle Seismic Profile》已在线发表在地学顶级期刊《Geoscience Frontiers》(中科院分区1区top,影响因子4.202)上。第一作者为基础地质室祁江豪博士,通讯作者为张训华研究员和吴志强研究员。

    该项研究是973课题“构造地质过程及其对热液活动的控制”(2013CB429701)和鳌山科技创新计划(2015ASKJ03)的主要资助成果,该成果是青岛海洋所近年在深部构造领域发表的首篇一区文章,相关研究显著提高了我国在东部海区海洋地质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1 研究区及测线位置图

     

    2西太平洋弧后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及地质模型

    青岛海洋所在东海深部地震探测方面取得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