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日前,在“赣南矿产综合利用调查评价”项目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科研人员针对江西赣州于都县牛形坝铅锌矿开发的综合利用技术在现场流程改造中收获良好效果,受到企业认可和好评。

    赣南苏区是国土资源部定点扶贫区,也是中国地质调查精准扶贫重点工作部署区域。赣南是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基地之一,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美誉。该地区矿业贡献占全市GDP40%、工业产值70%以上。因此,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攻关与示范,是支撑赣南实现脱贫的重要突破点。2017年项目落地后,项目人员迅速落实相关工作,积极对接当地重点矿山企业,针对问题开展一系列综合利用技术创新。

    江西润鹏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现有矿石资源量1000万吨,其中,铅锌50万吨、金15吨、银800吨、铜3万吨,入选品位金1.2-1.5克/吨、锌2-3%、铅0.8-1.2%、银80-100克/吨、铜0.1-0.2%。远景储量铅锌100万吨、金60吨、银3000吨,矿产价值高达数百亿元。长期以来,铅精矿中铅品位低,锌含量高,波动大,尾矿硫回收技术落后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重要技术问题。针对这一现状,项目组通过药剂创新和工艺创新,对铅锌精矿精选流程和尾矿综合回收硫流程进行改造,铅回收率提高15个百分点,铅精矿中锌含量降低3个百分点,同时,95.45%的锌进入选铅尾矿中,比实际生产提高5个百分点。以该企业现在原矿铅品位0.79%、锌品位2.30%、日处理1300吨的规模计算,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每天可多回收铅1.54吨、锌1.5吨,每年可直接增加产值1500万元。润鹏矿业年初正式委托郑州综合利用所对润鹏铅锌矿进行综合利用工艺技术创新升级,目前已见成效,铅的品位较原有工艺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综合利用技术创新示范是提升矿产开发类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抓手,也是能够直接体现扶贫效果的重要部署。“赣南矿产综合利用调查评价”项目正是以“开展赣南优势矿产及固废综合利用状况调查,查清资源现状;开发综合利用适用技术,开展工业示范,提升赣南矿产综合利用水平,助力赣南脱贫攻坚;结合市县域特点及需求,提出市县相关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发展规划建议,为当地矿业可持续开发提供政策依据”为目标部署的。目前,项目开展的高岭土、锂辉石、钨矿、锡矿、萤石尾矿等综合利用技术也均取得良好的实验室指标,在后期工作中必能为当地企业带来更多更大的经济效益,为赣南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现场调试流程 

    工艺改造 

    企业的感谢信

     
    赣南于都县扶贫工作显成效
        10月24-25日,郑州综合所承担的5项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在研项目“典型微细粒矿利用新技术研究”、“环境恢复矿物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豫西金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固体非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主要技术标准研究”和“低品位铜镍硫化矿选别中降镁抑制剂的研究”顺利通过了中国地调局组织的中期评估。来自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岩矿测试中心等单位的9位专家参与了此次评估,来自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广东应用研究院、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等10家外协单位的30余人出席了会议。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相关领导在讲话中指出,开展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期评估重在抓进度、促质量和调整布置,检查项目进展和成果及项目预算,评估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出评估意见。同时还强调,项目承担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发挥各方面作用,规范管理、严肃纪律,做好下一步工作。

        各项目负责人围绕目前项目的总体情况、主要工作进展、取得的主要成果、资金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进行了如实汇报。与会专家严格把关,在认真听取项目汇报和查阅原始记录的基础上与项目组成员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对这次评估给予了肯定,认为各项目进展顺利,执行进度符合任务书要求,部分阶段性成果显著,资金使用合理,一致同意通过中期评估检查。

        “典型微细粒矿利用新技术研究”研发出一种新型组合捕收剂,使用后获得了产率为0.0983%、品位为52.59%、回收率87.32%的钼精矿,回收率提高了八个百分点;都兰金矿浮选工艺流程获得了金品位为37.49g/t,产率8.72%,回收率87.22%的金精矿,目前该工艺已推广应用到企业。

        “环境恢复矿物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子课题“沙漠复垦与高效产出综合配套技术示范”目前完成了矿物复合吸水保水材料扩大试验,产出的首批沙漠植物用膨润土复合吸水保水材料扩大试验样品已进行首批应用试验,在性能没有明显降低的前提下可降低原料成本25%左右,对大面积推广使用吸水保水材料具有重要意义;获得的“利用绿色环保去除高纯石墨中杂质硫的方法”,成功地将山东平度天然鳞片石墨中杂质硫含量降低50ppm以下,石墨纯度远高于95%;获得的“一种微细鳞片无硫膨胀石墨的微波制备方法”具有膨胀体积大、无硫、节能、环保等优点,对于细鳞片石墨很有效。

        “豫西金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完成钨选别柱式高效分选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柱式高效分选装备及操作规程。采用浮选和氰化联合工艺流程,可使鸿鑫金钨矿金精矿品位达到30克/吨以上,金总回收率达到96.5%左右;采用扫选精矿再磨工艺可使灵广金钨矿选金选别指标达到30克/吨以上,回收率大于88%;选钨试验确定了选钨的最佳粗选药剂制度,采用组合捕收剂具有较好的指标,对鸿鑫金钨矿钨粗选回收率达62.32%,对灵广金钨矿粗钨选回收率达76.50%,三氧化钨含量达3.22%。

        “固体非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要技术标准研究”通过征求包括地质、采矿、工艺矿物学、选矿、尾矿综合利用领域内研究院、设计院、大专院校、行业协会、矿产资源管理部门及大型矿山企业约40家单位200多人次意见,已完成8项标准(征求意见稿/草案修改稿)、标准编制说明和征求意见处理汇总表的编制;发表学术论文10篇,培养研究生4名,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矿产综合利用的标准研究队伍。

        “低品位铜镍硫化矿选别中降镁抑制剂的研究”试验出的高效组合抑制剂实验室降镁效果显著,铜镍混合精矿氧化镁含量已降到5.81%,镍回收率达到85%左右。


    郑州综合所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通过中期...

    地球深部上地幔的氧化还原状态控制着岩石的部分熔融,同时影响变价元素、亲铜元素的价态和挥发分的形成,其与岩浆起源、成矿作用乃至大气圈的演化密切相关。例如青藏高原发育大量后碰撞斑岩铜矿床,其形成被认为与幔源超钾质岩浆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前,多数构造环境下的上地幔氧化还原状态已经得到了较好的约束,如俯冲带的楔形地幔通常是相对氧化的(ΔFMQ = 0 to +3),而克拉通地幔(ΔFMQ = −4 to −2)和大洋地幔(ΔFMQ = −1.2 to −0.4)是相对还原。相比之下,造山带之下的上地幔氧氧化还原状态研究程度较弱,有关造山带之下的上地幔逸度(fO2)数据较少,且变化范围较大(ΔFMQ = –4.5 to +2.6),影响造山带上地幔fO2变化的机制也尚未得到很好的限定。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杨志明研究组选择青藏高原南部后碰撞(~25-8 Ma)超钾质岩中的二辉橄榄岩包体开展详细研究,首次报道了喜马拉雅造山带之下的上地幔fO2,以及超钾质岩浆从地幔源区到浅部地壳上升过程中的fO2变化。本次研究结果进一步暗示,后碰撞时青藏高原岩石圈地幔高fO2,有利于Cu、S等成矿物质从深部到浅部地壳的迁移,这可能是青藏高原大量发育后碰撞斑岩铜矿的关键。

     

    图1. 藏南后碰撞超钾质岩及其内地幔包体的ΔFMQ vs. T (A)、P (B)和全岩Mg# (C) 图解

      研究表明,二辉橄榄岩包体的fO2范围为ΔFMQ = +0.5 to +1.2(图1A,B),指示藏南~25-8 Ma时岩石圈地幔相比克拉通和大洋地幔更加氧化,大致落在俯冲带楔形地幔的fO2范围内。矿物学证据显示,源自俯冲于藏南陆壳之下的新特提斯洋壳和印度陆壳的富水流体和/或熔体对藏南岩石圈地幔的交代作用,很可能导致了其fO2的升高。此外,超钾质岩浆在从56km的古深度上升到15km的过程中,ΔFMQ从+0.8升高至+3.0(图1C)。这一fO2从深部到浅部过程的升高规律,与深部粗面安山质岩浆至浅部粗面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钛铁矿、硫化物和橄榄石含量降低等规律一致。因此,结晶分异作用,这一壳内岩浆演化过程,很可能导致了幔源岩浆fO2的变化,幔源岩浆fO2不能简单用来代表其源区氧化还原状态。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研究成果近期在线发表在著名地学期刊《Geology》上(Li, W.K., Yang, Z.M., Chiaradia, M., Lai, Y., Yu, C., and Zhang, J.Y., 2020. Redox state of southern Tibetan upper mantle and ultrapotassic magmas, Geology, doi: 10.1130/G47411.1)。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30/G47411.1

    地质所青藏高原南部上地幔氧化还原状态和超钾质岩的...

    湘潭水稻种植试验

    应用根系微地球化学障技术进行水稻育苗

    环境矿物材料土壤改良试验田

    EK—SS中试实验装置

    土壤承载着世界万物,提供养料,蓄积水分,塑造了丰富的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土壤不断受到侵蚀和污染。正如蓝天不能雾霾如盖,大地亦不能厚土载污,土壤污染防治迫在眉睫。

    相对水体和大气污染而言,土壤污染更具隐蔽性、滞后性和难可逆性,其治理修复难度大。相对于污染场地与矿山,耕地土壤的修复因为要尽可能地恢复其种植功能,难度更高。在第29个全国土地日到来之际,我们聚焦地质科技工作者研发的土壤污染修复新技术,看看他们如何让被污染的耕地重新焕发生机。

    生物质电厂灰渣:

    有效降低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范建勇

    土壤重金属污染钝化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添加外源物质,将重金属转化为不易溶解、迁移能力或毒性更小的形式,以降低其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危害风险。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韩占涛研究员课题组经过6年研发,成功将生物质电厂灰渣制成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钝化剂,取得了对镉、镍、铅等重金属较好的钝化效果,不仅成本低廉、效果稳定,而且可改良土壤,增加作物产量。

    2016年,课题组在湖南湘潭一块土壤镉含量在2.05~2.60毫克/千克的土壤中,进行了稻麦两季种植试验,每块试验地块面积为7.5平方米,添加了课题组制备的两种型号的钝化剂,添加量为土壤干重的1%、2%、5%(约合2吨/亩、4吨/亩和10吨/亩)。种植试验选用“新华两优9号”水稻,种植期间的浇水、施肥等均由当地农民按传统水稻种植方法管理。

    第一季晚稻收获后测量结果表明,稻米亩产从背景土壤中的373~423公斤/亩增加到528~666公斤/亩,增产幅度达24%~79%。稻米中的镉降幅达69%~88%,镍的降幅为60%~72%,锌的降幅33%~45%,铜的降幅17%~32%。

    2017年第二季晚稻的试验结果更为喜人。添加1%的钝化剂后,稻米中镉的降幅达93%,由背景样品中镉含量接近2毫克/千克降到了标准值0.2毫克/千克以下;镍含量未检出,铜降低14.3%,锌降低19.2%,而稻米产量相对于对照区仍然保持了14.8%的增幅。至此,该农田可以认为完成了修复。

    在两季水稻之间种植了冬小麦。小麦收获后的测量数据表明,小麦籽粒中镉含量降低了65%~76%,镍含量降低了84%~93%,对作物生长有益的铜和锌的含量降低则较少。同时,小麦增产24%~36%,实现了与水稻相似的钝化和增产效果。

    针对北方镉污染小麦问题,课题组在河南省济源市一处镉铅污染农田开展了钝化修复试验,向试验田中添加了土壤干重2%的本钝化剂,收获后的测量结果表明,小麦籽粒镉含量降低33%,产量增加72.5%。

    除此之外,课题组还将该钝化剂在云南会泽县者海铅锌镉污染土壤修复、河南新乡镉污染小麦田修复中进行了试用,均取得了很好的修复效果。

    生物质电厂灰渣是生物质在电厂锅炉中燃烧产生的灰渣,由于使用的燃料为秸秆,因此排出的灰渣属于草木灰系列,含有大量的硅酸盐,以及钙、钾、铁、镁等有益元素。因此,用生物质电厂灰渣制作的土壤修复钝化剂,绿色安全,可改良土壤。同时,具有明显降低作物对镉、镍等重金属的吸收,但不会大幅度降低作物对锌、铜等有益元素的吸收,以及增产效果显著的优点。这为我国大面积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快捷方法,具有巨大的推广价值。

    “根系微地球化学障”修复技术:

    从农作物根部减少对重金属吸收量

    朱晓华

    在江西省赣州市,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开展了在产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工作,针对不同水稻类型和不同耕作方式,结合当地耕作工艺,利用地球化学工程技术对农田进行修复,取得良好修复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首创性提出了“根系微地球化学障”修复模式和修复技术,改善修复工艺,显著降低修复成本。

    研究团队在水稻栽种的不同环节利用传统工艺进行材料添加。实验结果表明,在水田种植条件下,改性材料修复效果明显强于原矿材料;改性后的无定形材料修复效果要好于球形材料;不同耕作环节添加材料,对修复效果影响巨大。

    根据以往工作成果和文献调研结果,研究团队创新性提出“根系微地球化学障”全新修复概念,将地球化学障技术应用于水稻根系上,形成微型障,阻滞水稻往根系中迁移,减少根系对镉的吸收量,从而降低稻米中的镉含量。该技术是针对当前应用面最广的抛秧种植水稻技术研发,在育秧过程中,将修复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添加到育苗土中,并使其固定在秧苗的底部,在抛秧时进入农田,在稻米根系处发挥作用。该方法将材料用于关键部位,避免了大田播撒时部分材料分散在非根系吸收范围内,而不能真正发挥作用。该操作完全基于农耕工艺,基本不增加农民的工作量,可以大大降低修复材料的使用量和人力成本。

    在研究区域,通过一季稻修复示范,效果明显,稻米中镉去除率超过80%,修复成本大幅下降,成本比市场价降低超过80%,基本解决了该类污染农田的修复成本瓶颈问题,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环境矿物材料:

    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成分含量

    殷汉琴

    近年来,针对浙江省内部分耕地受重金属污染的情况,浙江省地质调查院开展了利用环境矿物材料进行污染土壤修复和改良的试点研究,取得明显成效,为浙江省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和土壤污染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持。

    重金属在土壤中有多种赋存形态,包括离子交换态、水溶态、碳酸盐态、腐殖酸态、铁锰氧化态、强有机态、残渣态等。其中,前三种形态可直接被作物吸收,将其转化成其他不易被作物吸收的形态或者络合固定是研究的目的。浙江的试验研究表明,对土壤中活性成分较高的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矿物材料钝化修复效果较好。湖州试验田的土壤为中性偏碱性,添加单一的膨润土就能够有效地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态含量,减少农作物对镉的吸收,且具有环境友好的特征。试验结果显示,稻米镉的含量降低50%,达到安全水平。

    龙游黄铁矿区的试验田土壤酸性较强,单一的吸附材料如膨润土和沸石对降低稻米中重金属的含量作用甚微,而偏碱性的磷灰石则作用显著。实验还发现,添加膨润土、沸石与磷灰石组成的混合材料,对重金属含量的降低程度大于单一材料的理论叠加。龙游60亩试验田中,两种不同的组合环境矿物修复试验结果表明,稻米中镉的含量分别降低83.0%和63.9%,含量均达到安全水平。

    经成本核算,用环境矿物材料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酸性土壤的修复成本在680~2720元/亩,碱性土壤的修复成本在400~1600元/亩。综合考虑修复效果和成本,针对浙江省酸性土壤重金属污染,膨润土加磷灰石是最优选的矿物钝化修复材料;而碱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膨润土或沸石都是优选材料。

    电动—稳定化修复技术:

    将重金属与土壤直接分离

    黄园英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在湖南湘潭针对多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提出了电动—稳定化(EK-SS)修复技术,以锌、铅、镉、铜和汞为主要目标污染物,研发了EK-SS技术工艺流程及中试实验装置。

    结果表明,自主研发的活化剂性能优越,最佳添加量为0.3%;活性炭作为重金属稳定剂(捕获材料),SS技术(重金属捕获器)能够将污染重金属固定在负极材料中,与土壤直接分离。该项研究重点解决了如何使土壤中的多种重金属同时做快速定向运动和如何将EK-SS的具体修复方案和修复装置实用化两个技术难点。

    在全面总结前人电动修复技术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有别于美国孟山都公司LasagnaTM模式的EK-SS模式,试制了16台小试实验装置(土壤量为2 千克)和6台中试实验装置(土壤量为200 千克)。

    典型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对多种污染土壤各种形态的重金属都有去除作用,包括铜、铅、锌、镉、汞和砷,尤其对土壤中残渣态重金属能够大幅度去除,经过48小时处理,土壤中大多数重金属浓度可降低70%左右。经研究试验,电极板作用距离从20厘米扩大至200厘米,修复周期从3月~3年缩短至2~4天,大幅度提高了修复速度和效率,使修复成本由每立方米高于2500元降低至565元左右,初步形成了重金属复合污染场地修复的EK-SS新技术和配套修复装置等创新成果。

     

    还大地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