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清洁能源作为我国能源转型的主力军,即将再次升级。

    在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打赢蓝天保卫战”再被强调,并将此列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之一,并要求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运输结构,坚持源头防治,确保3年时间明显见效。

     

    以涪陵页岩气田为代表的四川南部正成为我国清洁能源勘探开发的重要区域 图片来自网络

    4月11日发布的《BP世界能源展望(2018年版)》预测,随着中国的能源结构持续演变,到204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将从2016年的62%下降至36%,而可再生能源将从2016年的3%攀升至18%,届时将占全球可再生能源的31%。期间,中国将在2026年左右实现碳排放达峰。

    同日,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7》也提出,未来我国能源消费将延续消费结构清洁化、高效化趋势。

    《报告》预计,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呈低速增长,预计约45.7亿吨标准煤。其中,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仍是拉动能源消费增长的主导力量,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继续提高,天然气消费量约2640亿立方米;煤炭消费量将略有减少,约在38.5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继续下降;石油消费量约6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保持稳定。从生产端来看,预计2018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约36.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36.6亿吨,石油1.91亿吨,天然气1560亿立方米,一次电力2.1万亿千瓦时。据悉,201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5.9亿吨标准煤。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认为,应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加速推动能源结构与使用方式转变,注意因地制宜,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包括合理推广使用地热、生物质能等方式,真正实现有效供给。“天然气已经成为我国能源系统中安全保障程度最薄弱的环节。”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徐小东表示,为提高天然气安全保障程度,2018年需要从“开源”和“增储”两方面着手。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页岩气成为2018年第一个获得国家层面政策支持的清洁能源。根据近日下发的《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对页岩气减征资源税的通知》,经国务院同意,自2018年4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对页岩气资源税(按6%的规定税率)减征30%。紧接着,《川南地区页岩气勘查开发试验区建设方案》出炉,提出到2020年试验区页岩气年产量达100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储量达3000亿~5000亿立方米。力争到2020年,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占四川省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提升5个百分点。

    除了页岩气,作为清洁能源的煤层气和地热资源开发,却在坎坷中艰难前行。

    近日,国家能源委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孙茂远撰文提出,我国煤层气产业已有衰滞的迹象。“实际上,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煤层气产业已奠定了相当的资源、技术和人才基础,硕果颇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可靠的发展潜力。在煤层气矿权范围内,支持煤层气、页岩气、致密气三气合采,并享受同等优惠扶持政策,煤层气业内翘首期盼已久。”他建议,应以科学、合理、可靠、积极的煤层气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增加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活力动力。同时,充分认识低品质资源为主的中国特色的煤层气产业科技攻关长期性和艰巨性,坚持创新引领,技术突破,力争摸得准、探得明、采得出、采得快、用得上,努力开拓煤层气勘探开发新局面。

    2017年伊始,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原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被业界视为地热资源开发的“春天”。随后,北京市、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辽宁省等多个省市也纷纷出台相关规划。但一年多以来,地热在供暖(制冷)、发电方面的成绩与《规划》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郑克棪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地热资源开发在交叉管理、矿业权审批等层面仍需改进和完善,同时应根据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制相应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

     

    我国清洁能源勘查开发新猷愈加清晰

    大渡河及其支流水能资源丰富,目前流域内已建、在建多个大型水电工程,是四川省重要水电基地之一。但是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断裂发育,山高坡陡,加之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叠加影响,各类地质灾害十分发育,给水电工程建设、安全运营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积极与四川华电金川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对接,服务在建水电工程防灾减灾。根据企业需求,成都地调中心派出专人对俄日、红卫桥两个在建水电工程建设工地以及施工人员营地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威胁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针对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建议。同时应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的要求,结合水电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从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前兆特征、防治措施以及我国在地质灾害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等多个方面,对水电工程管理、设计、监理、施工人员以及地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地质灾害科普宣讲和培训工作。

    上述活动为两个在建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体检”,并且有针对性的开出了“药方”,深受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欢迎。科普宣讲和培训工作有力促进了两个在建水电工程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使相关人员进一步掌握了防范地质灾害的有关知识和实用技巧,可有效减少和避免水电工程相关人员遭受地质灾害带来的伤害。

    双方检查工程现场地质灾害发育和威胁情况

    为水电工程人员开展地质灾害科普讲座

    成都地调中心积极服务在建水电工程防灾减灾

    2018年1月31日,保定市曲阳县齐村镇纪委书记王树龙一行3人到地调局水环中心,为水环中心送上“扶贫济困驻山村,精准帮扶心连心”牌匾。古家庄村的102户、304名村民用这面牌匾感谢水环中心驻村工作队三年来在古家庄村脱贫做出的巨大贡献和驻村工作队员的默默付出。

    水环中心召开了古家庄村驻村帮扶座谈会。会上,齐村镇纪委书记王树龙表示,水环中心自开展精准帮扶以来,持之以恒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帮扶工作,不但进一步完善了帮扶方案,而且切实将帮扶工作落到了实处。自筹经费25万元,成功实施钻井一眼,解决180多名村民安全饮水,满足500亩农田灌溉需求;自筹经费4.4万元安装路灯20盏;协助村两委完成修砂石路机耕路3330平方米,改造危房一处,平整广场一个约500平方米,在“两改一清一拆”中拆除危旧住房8间,清理垃圾1000方;自筹经费5万元,以古家庄为重点工作区,结合乡镇规划,对两万亩(一万亩核桃、一万亩枣树)果树开展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掌握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状况,共计取土样20件;自筹经费0.4万元,支持农村传统文化建设,组建大鼓队,购买锣鼓拨叉6组;自筹经费0.5万元,慰问特困户、五保户;协助村开发种植经济林750亩等实实在在接地气的工作,这些工作对古家庄村的帮助很大。同时,他也代表镇党委书记及镇长对水环中心驻村工作队抛家舍业驻村帮扶表示衷心的感谢。古家庄村村主任杨来拴表示,驻村工作队工作很认真、很辛苦,平时和节假日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尤其是2017年下半年,为了迎接国务院、省、市的考核评估,工作队不分昼夜、通宵达旦地工作已经常态化。在生活上,工作队从来不麻烦村民,自己担水做饭,古家庄村全体村民对驻村工作队这种任劳任怨、平易近人、不搞特殊化的工作作风非常钦佩。

    水环中心与齐村镇纪委就目前古家庄村经济状况和脱贫致富工作总体思路、规划及相关工作情况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水环中心要求工作队要继续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完成“精准扶贫”的攻坚战,广泛宣传、动员、激发贫困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依照当地政府制定的整体脱贫开发工作计划、目标、任务、要求,在当地党政组织统一部署,在贫困村建设好坚强的村级组织的基础上,结合驻村实际,实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的宏伟目标。他同时要求,工作队要继续深入走访调查,积极配合当地干部搞好扶贫开发工作,将党的政策、关怀切实惠及贫困群众,同时应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排除万难,把帮扶工作做到最大化,早日帮助古家庄村整体脱贫。

    牌匾有价,信任无价。牌匾是古家庄村全体村民对水环中心驻村工作队的肯定与鼓励,更是一种鞭策。在今后的工作中,水环中心精准扶贫工作队将继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按照省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如既往的做好扶贫工作,不断深化帮扶力度,拓宽帮扶途径,增强帮扶实效,巩固帮扶成果,用实际行动服务地方经济,加快谷家庄村脱贫步伐。

    曲阳县古家庄村赠送水环中心牌匾
      为积极响应国家“一路一带”发展战略,适应新形势下地质科技工作的发展需要,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落实地调科研一体化战略,4月20日-4月21日,由国中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三所联动”在西安举办了首届中国西部造山作用与成矿研讨会。旨在促进从事我国西部造山作用与成矿领域人员的交流,探索地调、科研一体化机制,共同研讨和梳理重大地质问题,为联合申报国家和地调局重大项目做准备。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资源评价部、地科院地质研究所、西安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地科院资源研究所以及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安大学、北京大学等10余家单位的1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汤中立院士、张国伟院士和许志琴院士应邀出席。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王小烈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发言。大会共有54位院士、专家、学者做了学术报告。

      会议就目前中国西部找矿过程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讨论;还就丝绸之路经济带产、学、研、用项目链设置及一体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取得了重要共识。会议分大会报告、构造域分会场报告和集中研讨三个阶段。

      4月20日上午大会报告西安地调中心李文渊主任主持。报告前局党组成员王小烈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此次会议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加快推进地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促进地调科研深度融合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召开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已有调查研究项目的联合,提升调查研究水平,服务找矿突破,推进地调科研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凝练重大科学问题,整合资源,联合攻关,组团申请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项目,促进三家单位深度融合,构建地调科研一体化长效机制。此外,与西北大学、长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院校的广泛深入合作,有利于促进联合走出国门,提升地质科技国际影响力,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王小烈同志还对此次会议提了三点希望:首先,希望以此次会议为起点,打破单位分割、专业分割,在规划部署、项目立项、组织实施、成果共享等方面成为局系统推进地调科研深度融合和一体化的典范;其次,希望在基础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等方面加强联合,探索建立“1+6”模式长效机制;最后,希望与大学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合作交流,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地学领域的话语权。地科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所长、西安地调中心李文渊主任和成都地调中心徐学义主任代表主办方也发表了重要讲话。共有7位院士、专家、学者做了大会报告。其中许志琴院士做了题为“再谈秦岭”的重要报告,并在会上呼吁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提高我国在国际地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和话语权。汤中立院士和张国伟院士对大会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

      4月20日下午至4月21日上午,分为特提斯构造域和古亚洲构造域地质演化与成矿作用两个分会场,共有来自地科院地质所、西安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长安大学5等家单位的47名专家、学者做了学术报告。报告重点对两个成矿域大地构造演化规律与成矿作用关系、区域内重要矿产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从不同专业领域和视角梳理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及地质找矿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建议,为后期积极准备申请国家科技项目提供了依据及基础。

      21日下午,大会进入分组讨论阶段。重点围绕特提斯构造演化与成矿、古亚洲域构造演化与成矿及一带一路产、学、研、用项目链设置及一体化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来自不同单位的专家对各成矿域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目前国内地质学研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忽视野外地质调研,过分强调岩石地球化学的作用,科研与找矿实践相脱节等进行了讨论。

      最后,各分会场召集人对讨论内容进行了总结。地科院地质所侯增谦所长总结指出,目前在碰撞造山带的深部过程与成矿关系、特提斯的再造与成矿、克拉通边缘的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等方面是特提斯成矿域今后研究的重点;地科院地质所李锦轶研究员总结指出,古亚洲成矿域古生代期间动力学机制、塔里木盆地及其周缘幔源岩浆活动及成矿过程、青藏高原隆升对矿床的影响等问题是古亚洲成矿域今后研究的重点,同时应重视典型矿床岩石学、矿物学、矿田构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重视境内外地质构造与矿产之间的对比研究,为解决“大矿过境”提供科技支撑。成都地调中心徐学义主任代表主办做了会议总结,提出了采用三所联动和广泛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推进地调、科研融合,提升服务能力和科技影响力的建议,同时要求对此次会议形成的建议要抓紧落实,真抓实干,加快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

      与会人员一致表示此次会议达到了预期效果,取得了圆满成功。





    三所联动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西部造山作用与成矿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