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侯贺晟,男,39岁,博士,专业技术七级。专业方向:深地震反射剖面与深部结构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建立了贯穿东北以深地震反射剖面为骨干的岩石圈精细结构,揭示出东北盆岭地区深部动力学环境,为探讨陆内大型油气盆地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野。过松科二井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盆地基底受古大洋板块俯冲拼合遗迹,在松辽盆地深部及周缘发现疑似上古生界反射信息,为解决松辽盆地深部结构问题及深层油气勘探提供支撑。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在局科外部、办公室等部门多次专题会议指导下,与项目业务骨干完成了《松科二井成果报告》,《松科二井成果简介》等报告、图册的编写,对松科二井的新闻报道及宣传起到积极作用。制作科普视频1部,获得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优秀科普产品”称号。多次在重大国际会议上介绍东北地区深部结构探测最新研究成果。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系统总结了松辽盆地及周缘深地震反射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技术,为该区深部调查提供技术支撑。贯穿东北地区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对提升东北地区岩石圈结构演化、深化对古生代以来的盆地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震磁联合调查解释技术,重点研究了四深1井、松科二井地壳精细结构,分析了上古生界分布态势,为该区深部油气地质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担任研究生导师,指导硕士2名,合作培养博士1名。作为二级项目负责人,注重人才建设和研究生培养。项目组团队年龄和学科结构合理,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正高级职称25人、副高级22人,来自地科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院校36名研究生,参与了科二井相关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了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产学研紧密配合,多学科、多方法的深部探测调查团队。

    侯贺晟

    全球气候变化与海岸带地质环境演化研讨会于12月13日在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是落实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倡议,也是中国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举措之一,以期通过这次活动,APEC各成员国及地区能够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凝聚共识,继续分享环太平洋海岸带地区应对气候变化以及防灾减灾的经验,为APEC框架下的资源、环境、防灾减灾合作指明方向,勾画蓝图,共同推进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南京地调中心与APEC各成员国和地区在地球化学调查、地质遗迹、医疗地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合作,并表示未来将继续遵循“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的原则,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海岸带防灾减灾等方面与各国继续开展合作交流、分享成功经验,携手共创绿色美好未来。

    本次研讨会共有来自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巴布亚新几内亚矿产资源局、越南科技翰林院、越南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研究所、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5位国外专家学者,以及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其所属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的8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本次会议“精诚合作、应对挑战、共创未来”的主题做了13个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涵盖了海岸带地质调查与保护、城市地质、海岸带地质灾害防护治理、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影响、三角洲研究、湿地保护与利用等多个方面,就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岸带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及其对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

    为了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海岸带环境的影响,会议总结提出以下倡议:第一,加强在海岸带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领域的合作,开展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滨海湿地、沙滩等典型海岛、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共同研发海岸带生态风险区划、监测评价预警与应急技术体系,提升海岸带综合治理和保护能力。第二,扩展在海洋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领域的合作,共同构建海洋与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技术体系。第三,依托APEC组织,构建海岸带保护与利用、海岸带地质灾害监测以及海洋生物利用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平台,联合申报国际对比计划。第四,加大人员交流,提高管理能力。共同举办研讨会、技术培训班,合作培养研究生。

     

     
    全球气候变化与海岸带地质环境演化研讨会在南京成功...

     

    谭富文,男,54岁,博士,专业技术二级,成都地调中心能源地质室主任。专业方向:油气地质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对青藏高原油气调查空白区的资源潜力进行了系统评价,优选出羌塘盆地、伦坡拉盆地和尼玛盆地等油气战略新区;首次提出羌塘中生代为被动陆缘裂陷盆地,并识别出3个三叠纪裂陷槽和2个隆起带,预测了油气富集规律,优选出6个油气有利远景区和9个有利目标区;对羌塘盆地“三项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与重新评估,将三叠系巴贡组下段筛选为主力烃源岩,为上三叠统巴贡组中段和上段两个油气勘探新层系的发现提供了依据;作为工程副首席,协助论证并实施了羌塘盆地首个参数井“羌参1井”,目前已发现一个含气层,证实羌塘盆地具有油气藏。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主持完成的“青藏高原油气地质调查与综合评价”计划项目,优选了半岛湖、托纳木等9个油气有利目标区,为羌参1井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发现并评价了羌塘盆地胜利河中型油页岩矿床、毕诺错小型油页岩矿、伦坡拉盆地大型油页岩矿床、隆鄂尼-昂达尔错油砂矿等,为国家新添了能源战略储备基地;实现了羌塘盆地二维地震勘探方法试验的重大突破,大大推动了高原冻土区的油气勘探;近5年完成油气公司市场服务项目6个,经费近800万元,指导和引领了商业性油气勘探。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提出了“构造→盆地隆拗格局→古地理→沉积相展布→油气远景区”的油气评价模式,有效地指导了羌塘盆地的油气评价与区带优选;主持完成的“青藏高原油气地质调查与综合评价”计划项目经过多年攻关试验,取得了高原冻土区二维地震勘探方法技术重大突破;总结提出了“断背+构造高点+压力异常+油气异常”的目标评价方法,为羌参1井的论证提供了理论依据。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组建了40余人的青藏高原油气调查团队,合作培养博士、硕士30余人;合作组建国土资源部油气重点实验室1个,地调局沉积岩研究中心平台1个,本人任学术委员和秘书长;团队1人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1人入选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1人入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出版《沉积岩工作方法》1部,组织7次沉积地质、油气调查等技术方法培训,参加人数500余人次。

    谭富文

    郭长宝,男,37岁,博士,专业技术八级,地质力学所副研究员。专业方向:水工环地质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牵头编制《青藏高原重大铁路规划区工程地质调查报告》,系统分析铁路建设面临的活动断裂、地壳稳定性、高地应力、地质灾害、深埋隧道岩爆、特殊岩土体等六大工程地质问题。负责二级项目“甘肃天水等城镇和成兰交通廊道工程地质调查”,进一步厘定区内15条重要活动断裂发育特征与活动性,完成8幅1:5万工程地质调查和图件编制。聚焦川藏铁路、成兰铁路需求,完成2600km铁路线工程地质调查;负责的“川藏铁路活动断裂调查与地质灾害效应评价”,首次获得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水压致裂原地应力值,新发现多处古高速远程滑坡,提出线路优化方案。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支撑服务2017年6•24四川茂县特大滑坡应急救灾、2013年芦山7级地震灾害应急排查,为防灾减灾发挥重要作用。负责建设的林芝地应力监测台站,成功获取2015年尼泊尔8.1级强震远场应力变化,上报地调局、铁路规划单位和地方国土局,提高了地质安全保障。主持的“川藏铁路活动断裂调查与地质灾害效应评价”和“甘肃天水等城镇和成兰交通廊道工程地质调查”项目,提出了6处关键段线路优化,被铁路部门采纳;提交5份城镇地质灾害防治建议,社会效益显著。受企业委托,承担芒猴铁路、川藏高速公路、滇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活动断裂与工程地质调查工作,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显著。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4篇(含SCI/EI检索9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八)、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研发设计了“基于反力系统的大型岩土体原位直剪仪”,获国家发明专利(排名第一),已推广应用。建立了适用于活动构造带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提出青藏高原东部高速远程滑坡体积-滑动距离经验公式,对滑坡风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次提出对越岭铁路分层次开展地面稳定性和隧道稳定性评价的方法,在大瑞铁路线路比选中应用。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形成了一支以青年为主的工程地质调查研究团队,自2016年二级项目开展以来,新晋升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2011年“滇藏铁路沿线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八),2016年“滇缅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与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二);担任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秘书,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专业委员会委员,支撑工程地质学科建设。作为是国际工程地质协会(IAEG-C24)重要成员,牵头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开展地质灾害与地貌演化研究。 

    郭长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