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还记得,我从去年接到大洋航次生物和环境调查的任务起,就开始收集资料和构思。虽从事海洋生态和环境研究多年,但在此之前我最远也只去过两千多米水深的中国南海海域,研究区域集中在海岸带及近海海域。深海对我而言,神秘莫测却又让我满怀期待和向往。参加大洋航次是难得的机会,能让我与深海亲密接触,欣喜之余,越发感到责任重大。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航次生物调查任务,从设备材料选购,到研究内容商定,再到现场处理和实验过程改进,最后到生物调查方案敲定,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翘首跂踵后,“海洋地质六号”船满载着大家的鼓励与期待扬帆起航。此行之前,全体“海洋地质六号”成员在海试时经历了台风涌浪带来的严峻考验,几乎每个人对晕船这件“小事”已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走航期间,工作任务交底、仪器设备使用、地质采样、生物采样培训、“海六”大讲堂、消防演习、救生演习、党员学习、党员突击队和青年突击队宣誓等活动井井有序地开展,每一天都获益良多。

     

    “海六”大讲堂之《海洋生态调查案例及启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顺利抵达工区后,所有调查队员各就各位,首站重力活塞取样成功获取了超过8m的柱状样,瞬间士气倍增。紧接着是深水型浮游生物拖网的第一个站位。根据船上缆车数量及条件,我要求厂商对设备进行了改进,原本一次只下一个网,经过改良后可以同时下三个网,提高了采样效率。值得高兴的是,拖网采样首战也成功,同时采到大、中、小型浮游生物样品。

     

    下放深水型浮游生物拖网  

    采获浮游生物样品

    接下来是第一个箱式采样,经过约5个小时收放设备之漫长等待,伴随对讲机中“还有200米出水”......“50m”,“仪器房,设备出水!”的声音,大家早早地准备好取样工具在后甲板边静候。所有人目光都集中在缓缓上升的缆绳和泛着轻浪的海面,汗水顺着头发根滴落,早已浸湿衣襟却不曾察觉。待到箱式出水时,生物采样需经过抽取上覆水、刮取表层沉积物样品、插入定量框和PC管、筛选大型底栖生物、现场处理插管样品、实验室过滤和提取水体样品等步骤,我们顺利获取了微生物、底栖生物和表层沉积物样品。

    与此同时,大家兵分三路,除现场处理生物样品外,地质样品的现场处理和下一个站位准备工作必须同步进行。由于大家初次配合,第一个箱式从开始取样到所有现场处理步骤完成大约需要6个小时,这意味着这个站位的样品刚处理完,下一个站位的样品已经出水。因此,考验海洋工作者毅力和决心的时刻来了,但凡遇到箱式采样,就是马不停蹄地连续作业。

    实验室过滤和提取水体样品

    生活不可能总是甜的,要想去远处看风景还要承受舟车劳顿的艰辛呢,更何况是海上作业。

    首次采样都成功后,一个个站位穿插着重力柱、拖网以及箱式采样紧张有序地进行。生物采样是新增项目,起初大家对流程不熟悉,加上船上海洋生物方向的调查人员数量有限,为了保证样品质量,生物采样我都会现场跟进,从早班一直做到大夜班,几天下来也是疲惫不堪。

    后来经过首席、船长、技术负责以及跟班领导们不断协商调整,采样手段、作业顺序和人员安排更合理,工作效率也有了明显提高。早、中、晚班小伙伴各自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后,只要看到群里发消息,比较典型的是谭式交流(谭玉芳博士)“大家来水文室,加鸡腿”、“水文室加羊排啦”、“加生蚝”等等,都会赶来水文室帮忙处理样品,本航段“最具人气奖”非水文室莫属。

    之后的柱状分样,三班小伙伴轮流上阵,谁也没落下,分样分累了可以转场坐着写编号,也算“休息放松”;海底摄像需要人手一直盯着地质室大屏幕做现场记录,由于盯久了会感觉自己在坐过山车,所以每半小时换人,一记就是一整天,但这些都已经不是问题;还有后甲板、轮机部、驾驶台、仪器房等部门的配合,才能使整个调查过程安全有效运行,每一个人都认真对待、默默付出,都是“最美广海人”。渐渐地我发现,虽然还是很忙,但大家的状态在不知不觉发生转变——由起初样品接踵而来的疲惫和丧气,变成了事情再多,总会慢慢做完,大家齐心协力,心情也就变得开朗明快起来。

    这让我不禁感叹,团队的力量,真好!

    进入21世纪,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主要沿海大国纷纷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列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我国正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事业,深海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需要多学科支撑,也呼唤更多创新思维和技术。这迫切需要海洋工作者深入思考与系统谋划,为海洋资源合理利用、生态保护与修复、政府决策等提供基础保障。基于此,海洋人需要行动起来,切实履职、善作善成、服务大局。(文/唐得昊 图/韦振权)

     
     
    走向大洋——梦想与责任
        当地时间10月7日,海洋六号科考队员间互相传递着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昨天回收的大型生物观测与诱捕系统带回的海底生物与影像资料统计出来了。粗略估计,此次共诱捕海底生物684只,另有数百张深海相机拍摄的照片,照片里出现多种鱼、虾,这将为海洋环境调查提供宝贵资料。
      大家津津乐道的还有回收经过。当地时间10月6日下午,海洋六号科考船来到3天前布放“大型生物观测与诱捕系统”的站位,回收系统。下午13:30分左右,十多名科考队员来了一场漂亮的团体战,操作释放设备发出上浮信号的、抛锚勾浮球的、拉缆绳的、挂钩的、绑水手结的、开绞车的等,大家各就各位,一环套一环,回收过程紧张而有序。
      由于这是海洋六号首次回收该类设备,大家心中都忐忑不已,不知道这次能否顺利回收,也不知道设备在海底的工作成果如何。很多休班的队员也纷纷来到后甲板瞭望。
      一个多小时后,站在船尾的记者隐约听见大海里传来清脆的滴滴声,这是设备自带的发声系统。这声音像给大家打了一阵兴奋剂,手中越发有劲!
      终于,这大型生物观测与诱捕系统如期出现在大家眼前。看见诱捕设备里被吃得干干净净的诱饵,科考队员们喜笑颜开——这意味着有海底生物出现!此次观测与诱捕成功!

    抛出锚勾住浮球——浮球下方连着大型生物观测与诱捕系统


    抛出锚勾住浮球——浮球下方连着大型生物观测与诱捕系统1


    聚精会神将海底生物从诱饵袋中夹出来


    看见被海底生物吃得干干净净的诱饵,女科考队员霍颖异乐开怀


    抛出锚勾住浮球


    生物观测与诱捕系统如期回归
    镜头说事:海底生物回收记

    2017年12月10日,海况良好,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正在西太平洋海域执行科考任务。由于出海作业时间已有5个多月,轮机部按惯例轮流对三台主机运动部件进行全面检查,中午两点钟,大管轮李宗超在检查1号主机时,发现第3缸连杆大端后侧上部两根紧固螺栓断了一根,缸套下部崩了一块。

    要知道,连杆是柴油机内部主要运动部件之一。通过连杆,将活塞的往复直线运动转变为曲轴的回转运动。如果不是及时发现,另外一根螺栓跟着断裂,柴油机“伸腿”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险情就是命令!轮机长覃海杰接到故障报告后,立即到机舱察看故障情况,并对其它汽缸进行更详细地检查,在确认故障没有扩大后,指示大管轮在保证航行值班安全,不影响船舶正常作业的情况下,抽调精干力量,吊缸抢修,恢复1号主机运行。

    船上临时党委接到报告也下机舱了解情况,指示船上各部门全力支持,抓紧抢修。部门人员分工合作,各就各位。轮机长和大管轮连夜商讨拆卸程序和安装方案,检修组人员紧锣密鼓地着手拆卸吊缸前的准备和查找修理所需备件准备。

    第二天,一大早,大管轮李宗超就带领方国明、王东悦等开始了紧张的拆卸、吊缸工作:拆卸附属件,起吊缸头,缸套和连杆等,中午,各值班人员下班后,也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参与抢修,都希望自己能搭上把手。拆卸工作开始还算顺利,可拆卸连杆大端时遇到了麻烦,连杆大端相对笨重,曲轴箱空间狭窄,人根本进不去,拆卸一度陷入停顿。后来,经过查找资料,讨论琢磨,借助专用工具好不容易拆了下来。下午,开始回装,在顺利装复连杆大端后,又碰到了更大的难题,连杆小端和轴瓦是过盈配合,硬敲进去是没有用的,必须借助特殊的工艺和手段。广州海洋局船舶大队副大队长冼伟伦了解情况后,非常关心,熬夜组织协调家里、船上和厂家技术人员进行三方会诊,厂家提供的方案是要测量做模具,轴瓦用液氮冷却后快速安装到加温至接近200°C(不能超)的连杆小端轴孔,安装时一定要快、要准,否则会废掉。可船上不是车间,哪有那么好的条件,连杆足足有一米长,重有上百公斤,加温到200°C谈何容易;液氮,船上就更难找了,以前或许实验室会带有出来,但是我们船已经出来作业几个月,就算有早就放掉了,经核实,真没有。怎么办?只能自己想办法!加热连杆,根据船上有限条件,我们使用的方法虽然原始点,但是解决了;轴瓦降温到零下50-60°C就不是那么顺利!尝试把铜套放到肉库降温(-18°C),用制冷剂直接降温,结果都不太理想。晚上十一点左右,调查部部门长李柯良提供了个重要线索,船上有个生物保温箱可以降温到零下80°C,二所的,但人回去了。船上临时党委连夜协调。

    第三天早上,正当轮机人员用油加热连杆的同时,临时党委余天明书记传来喜讯,二所已回电并告知了生物保温箱的开箱密码和操作方式。中午12点,连杆小端轴孔和轴瓦终于实现了完美结合,一次性安装成功!最困难的坎一下子跨过去,犹如一剂兴奋剂,重新调动起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忘记了两天来连续奋战的疲惫,加紧组装连杆活塞组件,吊装缸套活塞,装复缸头,不用四个小时就完成了所有机件的回装任务。16点,启动试车成功!

    经过两天的运行负荷试验,目前,1号主机各项运行参数显示正常!大家的心终于踏实了。历时三天的紧张修理,大家虽然很累,但是,想到及时排除了一次重大的险情,避免了更加重大的经济损失,大家心里甚是欣慰!

    故障维修 (1)

    故障维修 (2)

    故障维修 (4)

    故障维修 (3)

    故障维修

    “海洋六号”船全力排除1号主机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