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为进一步加强即将引进的全新一代机载激光水深测量系统CZMIL NOVA II的应用准备工作,保障新设备数据获取、处理、应用研究试验的顺利实施,8月29-30日,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组织技术人员参加由美国Teledyne Optech公司和北京泰富坤科技有限公司举办的CZMIL设备安装、作业规范、数据处理综合培训,并就CZMIL系统在海岸带地质调查领域的应用与外方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CZMIL NOVA II是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向美国Teledyne Optech公司定制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机载激光水深测量系统。该系统最大测深能力可达60m,可以服务于海岸防护、海底隧道建设、港湾建设、滩涂养殖、能源开发、航道开发、电缆铺设、海底隧道建设等工程建设,可以开展叶绿素浓度、DOM(可溶解有机质)浓度、海岸带地面分类,浅海底质分类等水色遥感研究应用。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一直致力于推进航空遥感技术体系建设,通过引进机载水深测量仪,打造相应技术团队,必将提升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海洋地质调查中的技术能力,填补国内在集成机载激光传感器、高光谱传感器、数码相机进行海岸带综合应用领域的空白。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组织技术人员参加机载激光水深测量...

    8月14日-8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湿地课题组叶思源研究员带领科研人员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Edward Laws教授,丹麦奥胡斯大学Franziska Petra Eller博士和Emil Jespersen博士生,青岛农业大学郭霄博士,以及山东大学共同在辽宁盘锦辽河三角洲完成“全球芦苇同质园”的监测工作。

    据介绍,“全球芦苇同质园”是青岛海洋所承担的二级项目“渤海湾西部等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其中的一项重点研究内容。该芦苇同质园培养了来自世界各地芦苇基因种共46种,分别进行了淡水、盐水两个处理方式的野外原位培养。在经过一个生长周期的种植培养期后,项目组对芦苇叶绿素、光合作用速率、芦苇蒸散发参数、芦苇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以及指示芦苇生理的其他参数进行了全面测试,同时采集了同质园内不同介质样品进行ICP测试和DNA测序工作。在完成全部测试和样品采集后,还对芦苇进行回种,用于开展下一轮芦苇植物园的种植和监测工作。

    据悉,全球芦苇同质园遍布欧洲、亚洲、北美洲、大洋洲等10多个国家与地区,其中建设于意大利、丹麦与中国盘锦和莱芜四个观测基地的芦苇基因类型完全相同。该同质园成果能揭示不同纬度梯度条件下不同基因类型芦苇生理参数的演变,从而可回答未来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条件下沿海低地区地形地貌演变规律、光合固碳过程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均衡预测等一系重大地学问题。将湿地植物作为地球表面地质过程一个重要的地质营力加以研究在世界湿地学术界还属首例。

    中美丹联合完成全球芦苇同质园的监测工作
      一
      8月4日,清晨还阳光普照的样子,没想到一过9点,天突然暗下来,乌云从天边压过,顷刻间,疾风骤雨。
      雨下得最大的时候,后甲板正在布放“海洋六号”船大洋调查以来最长的一套锚系。据负责锚系的王俊介绍,这条锚系长1500米,上面放了9个测量仪器,它们的功能,就是用不同方法测量海水的温度、盐度、水深、流速、流向以及沉积物颗粒的沉降速率。
      大雨如注,后甲板如被水浇一般,大伙连忙穿上雨衣。橙色的浮球、蓝色的流速流向单点观测仪和红色剖面观测仪、黄色的沉积物捕获器及银色的温盐水深探测仪……,五颜六色的仪器,用特殊材质的绳索和钢扣与浮球串联起来,最后,套上两吨重的灰黑色水泥块,布放在海底。晴天里,做这套工作已经很费劲,大雨下,眼睛说不清是被雨水还是汗水蒙住,所有人都只能而且必须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海上调查作业,最强调团队协作。无论收锚系还是放锚系,需要船舶停在一定点位,需要仪器在不同水压、层位上按照设定目标正常运行,需要安全无误地将仪器投放到水中并能够在一年后凭借信号找到它们并获取上来。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准确导航和驾驶、没有吊车、绞车的顺畅调配、没有后甲板经验丰富的技工与值班科研调查人员的通力协作,根本完不成。
      太平洋洋面正被雨点击打,形成麻麻点点的小水坑。谁能想到水面底下是一座海山的山顶?这是我国在维嘉平顶海山——继采薇平顶海山后另一个富钴结壳合同区海山——第一次投放锚系。就像庄稼地里有春种就有秋收,来年,它们会被同样被收回。

      二
      罩在CTD上的遮雨布已经积成小水槽。被称为后甲板“能人”的技工刘碧荣找个工具,爬在上面将水放干。刘碧荣干活的特点是麻溜干脆,再难的问题到他那儿,总能轻松搞定。
      紧接着的任务,是将CTD采水仪下到6000多米深处取海水。这套仪器装载着24个8升采水瓶,到目标层后能够被压力自动激活测量海水湿度、盐度、深度、溶解氧、叶绿素和浊度。
      晚上9点多,CTD被绞车拉上来,搞环境研究的科学家纷纷抱着做实验用的瓶瓶罐罐来到后甲板,或蹲着或坐着,围着环状采水瓶,先将胶皮管插入,用海水冲洗实验瓶,装满,注入化学药剂。“多像围坐挤牛奶呀”,有人笑说,但现场分析测试取得的成果令人肃然起敬:
      维嘉平顶海山从海表面到海底,盐度、湿度、温度出现了三个层度的变化:在40米之前,盐度最小值为千分之34。 “这个盐度值是大洋36航次所有测站中观测到的最小值,可能是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冲淡了表层海水。”,负责整理这套数据的郭斌斌说。40米到200米之间,湿度和盐度变化较大。到了4000米深度以下,海水变化微弱。在6015米水深的海底时,压力达到61个大气压,盐度为千分之34.7,温度达到最小值0.99度。


      8月5日下午5点,海洋六号临时党委正在召开例行会议。主要议题就是安排近期工作。
    13号台风的影响波及范围很广,但幸运的是它过去了,而我们又绕回来了。今年台风明显偏多,如何才能将损失的时间抢回来?
      天一阵阴,一阵晴,一阵雨,涌依然很大,船晃动厉害。重新回到维嘉平顶海山工区以来,不同手段的调查取样24小时不间断进行。此刻,后甲板上多管取样正在进行式。
      突然,值班的李航勇拿着对讲机急匆匆走进来,“多管失败了!”,他说。大家拿起安全帽,直奔后甲板。
    八爪铁架子上,8个透明的泥土取样管里空空荡荡,韦振权手拿着半个矿泉水瓶,里面有一点稀泥,用手指沾一下,湿滑滑的,像沾到了水。
      “就得到了这点东西?”
      他点了点头。
      首席科学家和三个助理现场商议,认为这地方底部沉积物过软,不宜做多管。为避免浪费时间,应马上改做多波束测量,一边测线一边将船开到另一点位做箱式,如果箱式结果不错,再做多管。
      海上调查作业不同于陆地,情况更复杂,成本更高,工作安排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调整,这也是海洋六号作为综合调查船的优势之一。
      负责技术的首席科学家助理温明明告诉记者,海洋六号船上带有多种调查仪器设备,除去定位仪器和不同型号规格的吊车绞车这些辅助性的设备外,大块头的,有具备高精度视频功能和水下机器人的“海马号”、“海狮号”。安装在船舶内部,一般人看不见的设备,有多波束、单波束、重力、磁力、浅地层测量仪器等;我们在后甲板经常看到的作业仪器,既有偏重地质和地球物流调查的,比如浅钻、多道地震、箱式、深海摄像等仪器,也有偏重环境调查的,比如锚系、CTD、多管等。本航段主要执行的是环境调查任务,所以主要采用环境调查取样设备。

      四
      温明明十多年出海龄,这是他首次随海洋六号执行大洋科考任务。此前,他一直在另外几条船上做项目负责。
      和他同样一直在其他船上做项目负责的还有部门长关晓春。凭着近30年海上工作的资历,关晓春对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调查手段上的变迁感慨万千,上船不久就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重返大洋科考的感受”,对比18年前后大洋科考在调查船、调查设备和调查队伍三方面的发展变化。他写到,与1997年执行大洋调查任务的海洋四号相比,海洋六号船在船舶机电方面有质的变化,大功率的发电机提供全部动力替代了以前柴油运转的主机,各方面硬件条件大为改善。不仅更新和改进了传统的地质取样手段,更有了目前最先进的水下机器人和无揽自主水下航行器等。海洋六号入列以来,一大批骨干从各单位抽调上船,各方面管理措施有力地保证了这条船堪称局里新时期标杆调查船。


    台风云


    雨中工作


    雨中合影
    暴雨来袭

    2019年8月28日-30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10多位科研人员完成无人机载多光谱遥感系统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无人机组装、航线规划、设备调试、数据采集、多光谱数据拼接处理以及植被指数生成、反射率提取等,重点介绍了多波段DOM、DSM、NDVI、人工辅助影像解译等流程。本次购置的无人机载多光谱遥感系统采用大疆经纬M200 V2多旋翼飞机搭载MicaSense Altum多光谱传感器。MicaSense Altum多光谱传感器拥有红、绿、蓝、红边、近红外和热敏6个光谱带,单次飞行,即可捕捉含植物健康、表型(phenotype)、水分胁迫及更多的数据,结合Pix4Dmapper,ENVI等分析软件可快速生成热敏图、数字表面模型、植被覆盖指数、叶绿素图层、土地利用分类图。

    通过本次培训,岩溶所科研人员熟练掌握了所有的培训内容,采集并处理完成研究区多光谱数据。该无人机载多光谱遥感系统将用于岩溶石漠化调查、岩溶系统生态环境调查以及岩溶系统基础地质地貌调查,有利于提高岩溶地质调查的效率和精度。

    岩溶所完成无人机载多光谱遥感系统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