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上下班途中如何做 

     

    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议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班车上下班。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务必全程佩戴口罩。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车上物品。 

     

    入楼工作如何做 

     

    进入办公楼前自觉接受体温检测,体温正常可入楼工作,并到卫生间洗手。若体温超过37.2℃,请勿入楼工作,并回家观察休息,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入室办公如何做 

     

    保持办公区环境清洁,建议每日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人与人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多人办公时佩戴口罩。保持勤洗手、多饮水,坚持在进食前、如厕后按照六步法严格洗手。接待外来人员双方佩戴口罩。 

     

    参加会议如何做 

     

    建议佩戴口罩,进入会议室前洗手消毒。开会人员间隔1米以上。减少集中开会,控制会议时间,会议时间过长时,开窗通风1次。会议结束后场地、家具须进行消毒。茶具用品建议开水浸泡消毒。 

     

    食堂进餐如何做 

     

    采用分餐进食,避免人员密集。餐厅每日消毒1次,餐桌椅使用后进行消毒。餐具用品须高温消毒。操作间保持清洁干燥,严禁生食和熟食用品混用,避免生食肉类。建议营养配餐,清淡适口。 

     

    下班后如何做 

     

    洗手后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外出,回到家中摘掉口罩后首先洗手消毒。手机和钥匙使用消毒湿巾或75%酒精擦拭。居室保持通风和卫生清洁,避免多人聚会。 

     

    公务采购如何做 

     

    须佩戴口罩出行,避开密集人群。与人接触保持1米以上距离,避免在公共场所长时间停留。 

     

    工间运动如何做 

     

    建议适当、适度活动,保证身体状况良好。避免过度、过量运动,造成身体免疫功能下降。 

     

    公共区域如何做 

     

    每日须对门厅、楼道、会议室、电梯、楼梯、卫生间等公共区域进行消毒,尽量使用喷雾消毒。每个区域使用的保洁用具要分开,避免混用。 

     

    公务出行如何做 

     

    专车内部及门把手建议每日用75%酒精擦拭1次。乘坐班车须佩戴口罩,建议班车在使用后用75%酒精对车内及门把手擦拭消毒。 

     

    后勤人员如何做 

     

    服务人员、安保人员、清洁人员工作时须佩戴口罩,并与人保持安全距离。食堂采购人员或供货人员须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橡胶手套,避免直接手触肉禽类生鲜材料,摘手套后及时洗手消毒。保洁人员工作时须佩戴一次性橡胶手套,工作结束后洗手消毒。安保人员须佩戴口罩工作,并认真询问和登记外来人员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公务来访如何做 

     

    须佩戴口罩。进入办公楼前首先进行体温检测,并介绍有无湖北居住史或接触当地人员情况,以及有无发热、咳嗽、呼吸不畅等症状。无上述情况,且体温在37.2°正常条件下,方可入楼公干。 

     

    传阅文件如何做 

     

    传递纸质文件前后均需洗手,传阅文件时佩戴口罩。 

     

    电话消毒如何做 

     

    建议座机电话每日75%酒精擦拭两次,如果使用频繁可增加至四次。 

     

    空调消毒如何做 

     

    (1)中央空调系统风机盘管正常使用时,定期对送风口、回风口进行消毒。 

    (2)中央空调新风系统正常使用时,若出现疫情,不要停止风机运行,应在人员撤离后,对排风支管封闭,运行一段时间后关断新风排风系统,同时进行消毒。 

    (3)带回风的全空气系统,应把回风完全封闭,保证系统全新风运行。 

     

    废弃口罩处理如何做 

     

    防疫期间,摘口罩前后做好手卫生,废弃口罩放入垃圾桶内,每天两次使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对垃圾桶进行消毒处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漫画①:公共场所如何做好...

    章程,男,52岁,博士,专业技术三级,岩溶所岩溶动力学与全球环境变化室主任。专业方向:岩溶水文地质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首次发现岩溶区地表水体中存在高含量惰性有机碳,14C等分析岩溶作用形成的碳汇在百年尺度上是稳定的。发现西南岩溶区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碳钙原位沉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碳汇,产生比温带岩溶区高多倍的碳汇量,固碳潜力更大,指出河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岩溶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植被演替或恢复可促进岩溶作用,即石漠化治理可增加岩溶碳汇,从灌丛到次生林地再到原始林地,由岩溶作用产生的碳汇可增加2到8倍,研发碳酸类(弱酸)离子自动化连续监测技术方法,为碳汇量估算精度提高与梳理人为干预实现增汇途径奠定技术方法支撑。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主持完成部行业专项项目“我国典型岩溶动力系统碳汇动态监测与评价”,在碳汇监测与评价方法改进等方面获得突破,研发的水体土壤二氧化碳高分辨率在线捕捉技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综合研究”等项目中得到应用,证实了岩溶碳汇的稳定性以及人工增汇的可能。主持完成IGCP598“环境变化与岩溶系统可持续性”项目,推广岩溶碳循环监测新方法,将建设碳汇监测站的技术手段推广到“一带一路”岩溶区,建立泰国热带岩溶碳汇国际监测站、洞穴和土壤碳循环监测点。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开展岩溶碳汇的稳定性研究,研发了一系列高精度的在线监测仪器设备,包括便携式水中二氧化碳分压测试技术、便携式水陆两用温室气体采集设备、土壤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洞穴滴水的水文水化学自动监测以及取样装置、洞穴二氧化碳浓度与温湿度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相关监测技术方法已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推动了岩溶碳汇研究技术方法的进步。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开展岩溶碳汇的稳定性研究,研发了一系列高精度的在线监测仪器设备,包括便携式水中二氧化碳分压测试技术、便携式水陆两用温室气体采集设备、土壤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洞穴滴水的水文水化学自动监测以及取样装置、洞穴二氧化碳浓度与温湿度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相关监测技术方法已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推动了岩溶碳汇研究技术方法的进步。 

    章 程

    7月21日,北京市西城区对口支援张北县地质调查工作扶贫成果移交会议在河北省张北县举行。此次移交的成果包括《张北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成果》《张北县水文地质调查支撑脱贫攻坚服务成果》《北京及周边地区综合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成果》3份成果报告及《张北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成果(图集)》《张北地区2020年生态地质调查图册》《张北县自然资源图集》3本图集。张北县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局属相关项目实施单位赠送锦旗致谢。

    据悉,自2018年起,在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对口帮扶张北脱贫攻坚的基础上,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实施了“京津冀鲁耕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河北张家口地区综合地质调查”“燕山-太行山连片扶贫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太行山北段综合地质调查”“北京及周边地区综合地质调查”共5个地质调查项目,先后投入经费2845万元,聚焦张北地区饮水安全、特色农业、生态地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张北县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局属相关项目实施单位赠送锦旗

    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积极与张北县人民政府对接,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地质调查,在张北县建立了“精准脱贫生态修复示范基地”,针对当地土壤盐碱化和农作物重茬病问题,提出“根系微障-生物质炭”解决方案。据该中心主任齐亚彬介绍,目前,工作人员已在张北县先期开展了100亩藜麦生态修复示范田,计划2021年示范面积扩大到1000亩,可增加200万元的经济收益;针对张北地区砂质荒漠化问题,提出加强植树造林、原位土壤改良、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等修复建议;针对盐碱荒漠化问题,提出以自然恢复为主、种植抗盐碱植物、改善灌溉方式、实施暗管排盐技术等修复建议。下一步,该中心将在1∶5万生态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助力张北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以富硒土壤调查为基础,为降低克山病风险提供地质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在张北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完成张北县全域1∶25万多目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划定绿色优质土地1075.19平方千米,其中优质耕园地7516万亩。该中心副主任朱群表示,2018年至今,该中心共投入经费825万元,完成1256平方千米1∶5万和1∶10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圈定富硒土地47.38平方千米;建立张北县农产品产地溯源系统,做到“一品一码”,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供了技术支撑;联合水环中心及张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制《张北县自然资源图集》,系统梳理水土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为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了基础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以解决安全饮水问题为核心,开展以水文地质为主的“地质调查+”特色扶贫工作。该中心副主任甘行平介绍到,该中心两年内累计投入1100万元,聚焦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缺水村镇的安全饮水及新农村建设用水需求,实施勘探孔13眼,总出水量5700立方米/天,解决163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为解决张北县重点扶贫项目用水需求,实施2眼探采结合井;测试出张北县矿泉水水质达标点35处,包括锶型矿泉水20处、偏硅酸型2处、富锶偏硅酸型13处;发现火山地貌、火山地层剖面、泉水、瀑布等地质遗迹71处,为拓展张北全域旅游增加了地质内涵。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异表示,张北县应利用好这批地质调查成果,加大成果集成和转化推广应用力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推动农业农村建设现代化,使地质调查成果真正成为张北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助力。

    河北省张家口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北县委书记郝富国表示,上述地质调查工作是对张北县各类资源的全方位、立体化扫描,相关成果是张北县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家底和奠基石,是张北县由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希望,为张北县成为名副其实的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首都生态环境支撑区提供了技术支撑。

    据了解,下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项目实施单位将继续加强与西城区政府的合作,发挥地质科技优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张北地区乡村振兴、升级为“京津冀地区生态担当”提供支撑。

     

    地质调查成果助力张北脱贫摘帽迈向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