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程国明团队制作的四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科普片》获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影视动画类银奖。该奖项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每两年评选一次,用于表彰奖励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中文优秀科普作品的作者和出版机构,是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设立的国内科普创作领域的最高荣誉奖。其中《含水层破坏及其成因》动画在科技部、中科院联合举办的2017年全国科普微视频大赛活动中,获“2017年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奖”。

    该科普片于2017年在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发行,已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广东卫视、兵团卫视等国家级及省级电视台播出。主要内容央视科教频道在2017年世界地球日播出。中组部主办的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自然资源部官方微信等公益性媒体及自媒体网站纷纷转载,社会反响良好。

    该科普片是我国首部有关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大型科普视频。采用动画、实景及采访等表现手法,集科学性、艺术性及观赏性为一体,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了传统的资源开发过程中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成因,展现了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及生态修复的新理念新技术。该科普片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资助。

     《含水层破坏及其成因》动画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截图

     

    《充填开采技术》动画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截图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科普片》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

    2019年4月22日,在第50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和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河北燕郊共同举办了以“探索深地深海资源秘密”为主题的科普活动。青岛海洋所和实物资料中心有关领导和科普专家出席,三河市第六小学和燕灵路小学170余名五年级学生聆听了科普报告并实地参观实物地质资料展厅。

    青岛海洋所的天然气水合物专家卜庆涛博士作了题目为《海洋新能源—可燃冰》的科普报告。该报告围绕什么是可燃冰、哪里有可燃冰、为什么要研究可燃冰、可燃冰的识别方法、可燃冰的开采方法、我国可燃冰的勘探与开发成果等方面对海洋新能源——可燃冰进行了科普性解读。在报告中,不时有学生提出与可燃冰相关的各种问题,学生们问得热火朝天,专家回答得不亦乐乎。

    随后,来自实物资料中心的高建伟工程师作了题目为《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科学钻探》的科普报告。该报告围绕大洋和大陆科学钻探的历史、成就,前苏联最深的科拉钻探、德国KTB钻探,特别是中国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的主要进展和成果进行了科普性解读。报告人员讲得趣味横生,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尤其讲到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一位学生以他广博的地学科普知识获得了所有人的阵阵掌声,报告厅一次次掀起互动热潮。

    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可燃冰和地球深部的岩心,报告结束后,学生们真的见到了比冰还要冷的传说中的“可燃冰”,竟然可以点火!!!学生们一个个瞪着眼睛,张着嘴巴,聚精会神看着神奇的可燃冰以“冰块”状燃烧。又看到了目前亚洲最深的一口科学钻探井——松科二井的岩心,一睹地下7000米深的岩石。还通过VR设备体验了地下7000米和海洋的奥秘,学生们身临其境的体验,流连忘返。

    对学生们来说,此次开展‘探索深地深海资源秘密’主题宣传活动无疑是一场盛大的地学宴会。除了看到传说中的可燃冰和科学钻探井岩心外,工作人员还引导学生们观看绚丽多姿的实物地质资料:距今2.1亿年的罗平生物群化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石头——香花石、目前全球最大的稀土矿床——白云鄂博稀土矿床,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剖面标本,保持这洪古蛮荒的南极标本,储量居世界第一的锡矿石……每一块实物地质资料都是一个神奇的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地质运动,每一次地质运动都为地球带来了新生。

    此外,科普团队还将刚出版发行的《揭秘可燃冰——可燃冰知识100问》科普图书赠送给中小学生,该书也是2019年自然资源部向社会推荐阅读的36本自然资源优秀科普图书之一。

    实物资料中心作为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实物地质资料特色科普资源优势,面向青少年开展了此次趣味横生的科普报告会,讲述了地球故事,普及了地学科普知识,增加了青少年对地质工作的认知度,提高了社会公众了解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第50个世界地球日“探索深地深海资源秘密”主题科普...

    据中国知网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最新发布2020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和《海洋地质前沿》两刊再获佳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的影响因子由去年0.859提升到今年1.034,在27种海洋科学期刊中综合排名第2位。《海洋地质前沿》去年影响因子0.883,达到历史新高,今年略有下降,在27种海洋科学期刊中综合排名第11位。

    青岛海洋所主办的海洋地质两刊将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着力推动地质期刊集团化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强与地调科研工作的结合,重点推进海洋地质调查成果的集中首发,将两刊打造成为服务海洋地质学科创新的权威学术平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创刊于1981年9月,原刊名《海洋地质研究》,是中国最早创刊的海洋地质科学期刊,1983年改为现刊名。在海洋类期刊中的学科影响力始终位列前3。多年连续获评“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并于2019年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官方网址:http://jhydz.com.cn/

    《海洋地质前沿》(原名《海洋地质动态》)创刊于1982年,是海洋地质科学领域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指导类月刊。主要刊登海洋沉积、海洋油气资源、海洋固体矿产资源、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学、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反映当今国内外海洋地质调查研究的科技成果、技术方法、发展趋势以及学术活动等信息。官方网址:http://www.jhyqy.com.cn/

      

    青岛海洋所主办的《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地...

    近日,《中国地质》在2020年第5期刊发了《中国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论文专辑,本专辑共汇集19篇论文,是在对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内容涉及海域构造、岩浆、地层、地貌、晚第四纪沉积、地质灾害等方面。专辑既包含针对全海域构造演化的综述性论文,也有聚焦具体问题的重点剖析,为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首次集中对外发布。专辑主要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工程相关参加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组稿,工程首席专家、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张勇博士牵头组织。

    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纪舜院士为专辑作序,中国地质调查局按国际分幅全面部署了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基本查明了我国管辖海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特征和资源环境潜力,形成一系列原创性认识和技术方法,是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全方位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今后,随着我国对西太平洋边缘海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全面开展,以及太平洋、印度洋等深远海调查的逐步深入,我国的海洋地质调查事业将会有更大发展,海洋地学工作者将为国家经济社会、国防军事建设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和资料,同时将为推动国际地球科学,尤其是海洋地球科学的进步,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科学成果。

    《中国地质》创刊于1953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地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以基础性、公益性、学术性为特色,主要展示国家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科研成果,着重反映国家地质调查和科研中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综合性、导向性的成果。现由自然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承办。 

    中国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在《中国地质》...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近日发布了2019年度“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入选名单,《中国地质》共有21篇论文入选。

    F5000评选活动由科技部主导、我国权威科技信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负责评选,于2012年10月正式启动。目的在于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向国内外展示和交流我国优秀学术论文。入选F5000的论文作者会被推荐到约翰威立国际出版公司,作为其期刊评审专家或期刊编委会成员。同时,入选论文放入F5000展示平台(f5000.istic.ac.cn),未来将进入科睿唯安的Incites评价数据库系统平台,成为Web of Science的一部分,与SCI数据库在同一平台内实现文献链接和国际引文检索,以便在更大范围内向世界科技同行展示和推广我国最重要的科研成果。

    该奖项的评选办法是根据《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信息,采用定量分析(5年被引次数)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进行科学评价,遴选出精品科技期刊。每种精品期刊从5年间发表的论文中择优选取不超过20篇学术论文作为F5000的提名论文,提名论文再经过进一步遴选才能成为F5000论文。入选论文要求为各学科前1%高被引论文,且为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成果,能够反映期刊所在学科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

    《中国地质》杂志创刊于1953年,是由自然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地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中国地质》围绕中国地质调查局十大计划、60项工程、300多个项目凝炼科学问题,展示国家层次、高水平的学术科研成果,着重反映国家地质调查和科研中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综合性、导向性的成果;主要报道基础地质(包括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区域地质等)、矿床地质、能源地质、海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含生态地质和灾害地质)、农业地质、遥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信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中国地质》21篇论文入选

    近日,李四光纪念馆系列科普丛书之《听李四光讲宇宙的故事》、《听李四光讲古生物的故事》正式出版发行。该套图书共分三册,其中《听李四光讲地球的故事》已于2019年出版,均由李四光纪念馆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北京大学李四光中队讲师团成员参与编辑。

    听李四光讲故事系列科普丛书

    本次发行的《听李四光讲宇宙的故事》、《听李四光讲古生物的故事》分别从“天文”和“古生物”角度出发,通过细腻精彩的讲述、丰富有趣的问题以及精美动人的插图,带领读者飞向浩瀚的宇宙,细数天空中的点点繁星和它们背后的故事;穿越38亿年的时空,一起探索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奥秘。

    《听李四光讲宇宙的故事》

    《听李四光讲古生物的故事》

    作为弘扬李四光精神、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李四光纪念馆深入研究并积极开展将李四光著作科普化的工作。《天文•地质•古生物》是李四光应毛泽东主席要求编写的科普著作,其中系统科学的思想与现今科技发展方向一致,于2017年被科技部评选为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对开展地学科普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听李四光讲故事系列科普图书就是《天文•地质•古生物》科普化的成果,受众主要为中小学生。全书从天体起源谈到地球内部的奥秘,从生命的演化讲到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在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同时,展示了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提出了科学探索的思路方法,倡导了求实创新、独立思考、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是写给青少年的优秀科普读物。让我们跟随李四光的脚步,开启一段奇妙的科学旅程吧!

     

    听李四光讲宇宙和古生物的故事

    为迎接6月8日第十一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二个全国海洋宣传日的到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青岛市琴岛通卡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推出以海洋为主题的纪念版琴岛通公交卡,以配合宣传今年海洋日“珍惜海洋资源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主题。 

    此次发行的纪念版公交卡由青岛市琴岛通卡股份有限公司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共同合作设计,公交卡的正面以“海洋地质九号”科考船航行在青岛浮山湾的图片为背景,背面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陆海统筹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主题,充分体现了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青岛海洋元素。

    此次推出的公交卡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普遍欢迎,对提升公众海洋意识,增强珍惜海洋、保护海洋的责任有重要推动作用。

    这是青岛海洋所首次尝试与相关单位联合推出此类科普宣传品,未来将进一步创新海洋科普思路和方法,探索推出更多吸引社会公众的科普产品,持续推动海洋科学知识和海洋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青岛海洋所与琴岛通卡公司联合推出海洋主题纪念版公...

    “我们漫游在石头森林里,犹如进入了一个童话的世界。这里有着大片大片绿油油的草地,怪石分布得很疏朗,掩映在争奇斗艳的似锦繁花中。有的藤蔓,把整块大石全部铺满,不注意看,还以为是人工修剪的灌丛;还有的……”在近日出版的《美丽中国——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一书中,赵洪山这样描述游历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的感受。

    6月1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大地出版社(地质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联合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和《美丽中国——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新书出版发布暨座谈会。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宋瑞祥为座谈会发来贺信。中国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中国旅游地学泰斗陈安泽,中国地质科普专家刘树臣,国家古生物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丽霞,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主任郑元等地质界专家20多人参加了会议。

    座谈会现场

    据了解,自然资源部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画册,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光晓主编、河南大学兼职教授赵洪山摄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丽中国——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由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院长秦耀辰、副院长翟秋敏以及河南大学兼职教授赵洪山共同编著。这两本新书选取的都是中国的35家世界地质公园。画册和新书的出版,为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增添了色彩,使一幅幅卓然壮美的美丽中国画卷徐徐展开,对宣传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保护好我国的地质遗迹将起到积极作用。

    座谈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经济学理论内涵进行了学习和讨论。专家们表示,《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画册和《美丽中国——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以其特有的地质科学意义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自然景观,展示了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奇美和秀丽,将对促进地质遗迹保护和地学知识普及发挥积极作用。此外,画册采取中英文的出版方式,新书的每篇序言也采用中英文,有利于促进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十几年来,中国地质摄影家赵洪山跟随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步伐,用镜头拍摄了中国的35家世界地质公园,为我国建立了一个世界地质公园图片资料库,这是他对美丽中国留下的美好印记。这两本书记录了我国35个世界地质公园中的火山地貌、花岗岩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雅丹地貌、砂岩峰林地貌、冰川地貌、沙漠地貌等地质构造、地层剖面以及古生物类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这些地貌景观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地球陆地表面,创造了无数奇美的地质风景。

    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光晓和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副院长翟秋敏分别向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捐赠了《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画册和《美丽中国——赵洪山世界地质公园行摄游记》新书。

    《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等新书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