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日前,自然资源部公示了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综合论证结果。其中,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牵头建设的塔里木河流域下游水资源与生态效应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塔里木河下游观测站”)与参与建设的塔里木河源区绿洲水土过程与生态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塔里木河源区观测站”)均通过综合论证,进入公示名单。
    塔里木河下游观测站由乌鲁木齐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大学共建,利用综合观测、生物清查、定点试验模拟以及监测评价(预警)等方法,开展塔河下游地表水特征参数变化及水土过程观测与研究、地下水特征参数变化及植被响应观测与研究、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作用及生态效应观测与研究,气象、土壤、水文、植被和地表地下径流等资源环境要素的调查和长期连续观测,为流域水量调度提供数据支撑,保障下游生态安全。

    塔里木河源区观测站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综合整治中心联合乌鲁木齐中心、新疆大学共建,旨在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下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建设过程中的环境变化与演变规律,揭示塔河源区生态系统水土平衡、水盐平衡过程与变化趋势,保障流域水资源安全。
    两处观测站互为补充、支撑,以水土过程为核心,按照“调查-监(观)测-研究-示范”思路,兼顾自然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点,共同探讨塔里木河流域人类活动影响陆域地表过程和自然资源要素耦合关系及其对绿洲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阐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部级站的成功申报,填补了自然资源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观测空白,进一步加强了新疆自然资源野外科学观测、监测与综合研究水平,提升了乌鲁木齐中心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支撑保障能力,对支撑服务部自然资源管理与国土空间规划有着重要意义。

     

    乌鲁木齐中心两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入选部级站

    2020年9月28日-29日,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承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协办的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2020年年会暨水安全与可持续利用研讨会在兰州召开。此次年会主题是“水安全与可持续利用”。与会专家和代表围绕水资源调查进展、水资源调查工作思路与部署、生态水循环机制与水平衡、地下水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地下水生态环境效应与治理、水土污染机理与修复、地下水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共同探讨最新研究成果,推进水文地质学科发展,提升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评价能力,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中心工作。

    会议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环境变化,我国水资源形势十分严峻,水短缺、水污染、水生态、水灾害、水管理5个问题复杂交叉,水资源问题制约着我国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直接影响国家多方面安全。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对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对标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利用集约化程度不高,供需矛盾突出,为保障供水安全,急需统筹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科学利用。二是挤占生态用水问题严重,流域生态功能退化及地下水超采问题依然突出,为保障生态环境安全,需要开展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三是水资源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脆弱,为有序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水资源管理决策机制。

    会议强调,目前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入中后期,新的形势和需求将我国地质工作推到了新的历史节点。新时代地质工作将进入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水工环地质工作在支撑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这些给水工环地质工作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给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水工环地质工作提供了强劲的国家需求。新形势下,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自然生态系统和水循环理论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调整研究思路,拓宽研究领域。一是要强化水资源的生态属性,维系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合理控制对水质水量的需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改善生态系统。二是发挥水的资源属性,强调水资源的基本社会福利保障,充分发挥水循环规律,合理分配、调度水资源,保障用水安全,促使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三是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依据最严格制度及最严密法治,对水资源调控、水资源开发等各方面实施管理,实现“人-水-地”和谐。

    此次会议专门设置了青年论坛,16位青年学者就地下水水质与土地利用模式的关系研究、琼州海峡现代地壳稳定性分析、典型地区地下水流循环模拟研究、滹沱河上游回补区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永定河生态补水对周边地下水恢复影响研究、浩勒报吉水源地地下水可开采量的生态约束模型评价、粤北岩溶地下水中氘过量参数变化特征及其指示意义等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专家作为青年学术导师现场进行针对性点评,并为优秀获奖青年颁奖。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有关负责同志,以及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地方单位、机构的200多名同行专家参加会议。

    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2020年年会召开

    日前,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在水合物开采模拟相关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自主研发的“一种天然气水合物钻采工艺室内实验模拟方法”等八8项专利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上述专利技术涉及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室内仿真模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砂管控、水合物全尺寸仿真井模拟及水合物基础研究等领域。

    其中,“一种天然气水合物钻采工艺室内实验模拟方法(ZL 2016 1 0169792.4)”公开了一种基于大尺寸全三维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仿真系统的水合物开采过程监测、模拟新方法,该仿真系统是目前国内容积最大的天然气水合物仿真模拟装备,是目前国际上唯一一套可以模拟水合物储层钻采全过程及储层响应特征的模拟装备,目前该装置已经投入使用,为完成调查研究项目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区砂粒微观运移过程室内试验方法及装置(ZL 2016 1 0871343.4)”、“含水合物沉积物出砂-力学参数耦合过程模拟装置及方法(ZL 2017 1 0261562.5)”、“含水合物沉积物出砂过程模拟专用反应釜及其测试方法(ZL 2017 1 0261572.9)”、“水合物开采井管内砾石充填仿真系统(ZL 2017 2 1643378.9)”等4项专利技术是针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出砂过程参数测试、出砂对储层力学稳定性影响评价及井底出砂控制提出的具体解决方案,是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出砂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生产井井筒携砂规律仿真系统(ZL 2017 2 1642611.1)”、“现场尺度水合物开采井井筒流动安全保障模拟实验系统(ZL 2017 2 1641078.7)”等2项专利技术则是针对水合物开采井筒中水-气-泥砂-水合物组成的多相多组分流动过程提出了全尺寸的模拟方案,是目前在建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仿真井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该技术将为后期多类型水合物开采过程模拟提供支撑。

    泥质粉砂水合物形成过程中孔隙水的赋存状态、分解过程中残余孔隙水饱和度的测定一直是困扰泥质粉砂水合物成藏机理、开采规律模拟的重要难题之一,“水合物专用低场核磁共振多探头定量测试系统(ZL 2017 2 1636975.9)” 采用多探头联用的方式实现了含水合物沉积物低场核磁共振测量信号定量标定与含水合物沉积物孔隙尺度行为测量分析一体化,用于定量分析水合物合成与分解过程中含水合物沉积物孔隙半径分布曲线的演化规律,方便了含水合物沉积物孔隙尺度行为特征研究,为含水合物沉积物基础物性参数变化微观机制探讨奠定了技术基础。

     

     

     

     

     

     

     

     

     

     

     

     

     

     

     

     

     

     

     

     

     

     

     

     

     

     

     

     

     

    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新增一批专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