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6年5月1-15日,水环中心三峡库区后续规划专业监测项目组完成了承担的万州区、开县和巫山县共计58个灾害体的汛前排查工作。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2016年3月15日召开了“2016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趋势会商会”,与会气象专家预测: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16年三峡库区降雨会偏多,不利的气象条件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可能会较大。在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极为严峻的态势下,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要求各专业监测单位认真做好三峡库区专业监测工作。会后水环中心按照会议精神,精心准备,周密部署,共投入4台野外用车、一艘船只,安排野外工作人员15人分成3个小组于2016年5月1日开始对承担的万州区、开县和巫山县三县区的专业监测灾害体进行汛前排查工作。


    排查工作以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对比相结合展开。野外调查主要为宏观地质巡查为主,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当地村民、群测群防员,了解灾害体地表变形动态,巡查内容包括:灾害体地表变形情况,主要为原有地表裂缝发展情况,地面有无隆起、塌陷及小型滑塌现象;有无新增地表变形迹象;涉水灾害体前缘受水冲刷、淘蚀情况;地表水、地下水有无异常情况,包括水塘漏水、水井突然浑浊等现象;灾害体上建筑物变形情况。室内资料分析对比工作:将野外调查资料与长期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相关性,判断灾害体稳定性及变形发展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截至2016年5月15日,水环中心承担的万州区、开县和巫山县专业监测灾害体汛前排查工作野外调查部分已经完成,后续室内资料分析对比工作正在进行中。


    本次排查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要排查到,通过排查确定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提出处置建议,确保三峡库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三峡水库平稳安全运营保驾护航,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贡献力量。





      

    地灾防治以人为本 汛前排查确保安全
      历时197天,航程近6万公里,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胜利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2015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和中国大洋36航次的科考任务,今天上午10时,徐徐停靠位于广东东莞的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学龙迎接本航次总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何高文。

      历时197天,航程近6万公里,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胜利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2015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和中国大洋36航次的科考任务,今天(10日)上午10时,徐徐停靠位于广东东莞的广州海洋地质专用码头。


    船靠岸时科考队员和前来迎接的同事亲人挥手。

      197天战胜10次台风袭扰

      本次是“海洋六号”入列以来航次时间最长、参航和轮换人数最多、作业区跨度最大的一次大洋航次,也是遭遇恶劣海况时间最长、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程度最大的一次。

      “海洋六号”船从今年4月28日从广州启航,197天航程中横跨西、中、东太平洋,期间战胜10次台风袭扰,8家单位121位科考队员参与,在多个海洋作业区域开展调查,在深海稀土资源调查、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与环境考察和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以及“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作业区测线调查2.3万千米和航渡测线调查14万千米综合地球物理调查数据资料、测站调查128个站位样品资料,获取沉积物岩心样品总长297米,多金属结核样品1.1吨,现场分析各类样品3000个,为室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和样品。


    女科考队员曹珺与前来迎接的丈夫林霖。

      两航次8单位121人参与

      2015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分两个航段,历时77天,科考队员们克服了持续恶劣海况、航渡距离长、作业工区跨度大、卫星通讯覆盖盲区等诸多困难,圆满完成了多道地震测量、海底热流探测、深海沉积物柱状取样、多波束地形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温盐深测量等调查任务。


    本航次出航的4位年轻女科学家,右边为本航次总首席科学家何高文。

      中国大洋第36航次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担,具体分为三个航段。航次历时120天。在位于太平洋的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采薇海山和维嘉海山及其周边海域,开展了资源、环境和生物调查,全面完成了科考任务,为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提供了重要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本航次继续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航次总首席科学家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何高文担任。参航单位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海洋二所、海洋一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8家单位共121位科考队员。


      本航次总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何高文介绍本航次的利器“海马”,海马可以直接在4500米的海底摄像及取样,是我国目前自行研制的唯一一台4500米级水下遥控机器人。

      相关链接

      自1986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先后组织“海洋四号”船、“海洋六号”船完成了16个航次的中国大洋科学考察活动。“海洋六号”船于2009年10月入列,2011年首次执行大洋科考任务,至今已连续执行了共5个航次的中国大洋科考任务。从2013年开始连续3年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资源调查任务。本航次中“海洋六号”科考队胜利完成大洋协会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两大科考项目,如今“海洋六号”已成长为中国深海大洋科考的主力军,成为“中国地调系统一面旗帜”。



    “海洋六号”上午凯旋广州港 历时197天航程6万公里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