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中信国际招标有限公司受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的委托,就“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项目”项目(项目编号:0733-186212804301-13)组织采购,评标工作已经结束,中标结果如下:

    一、项目信息

    项目编号:0733-186212804301-13

    项目名称: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项目

    项目联系人:唐永良

    联系方式:010-84865055-161

    二、采购单位信息

    采购单位名称: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采购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

    采购单位联系方式:010-62060044

    三、项目用途、简要技术要求及合同履行日期:

    使用采购人提供的遥感影像数据及用于判释的矿产资源规划数据、矿业权数据,完成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获取2017年新增的矿山恢复治理面积、在建和生产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地质环境等现状和2016年-2017年变化信息数据,制作分省、分县遥感调查系列成果文件。

    质量要求:符合《矿产资源开发遥感监测技术规范》(DZ/T0266-2014)、“全国2017年新增的矿山恢复治理状况监测二级项目实施方案(2018年)”、相关补充说明和通知的要求。

    时间要求:2018年4月30日前,汇交2017年新增的矿山开采占损土地面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面积等成果;2018年10月10日前,汇交矿山开发占地现状、矿山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情况、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等调查成果; 2018年12月20日前,提交成果报告。

    本次招标项目覆盖780万平方公里的遥感监测任务,共分13包。各包监测区域及预算如下:

    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项目分包调查范围及预算

    序号

    委托业务名称

    涉及行政区

    工作区面积(万km2

    经费(万元)

    1

    扬子地台西南缘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重庆市全境、贵州省全境、云南省全境

    64.16

    150

    2

    华北地台西部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山西省全境、河南省全境、陕西省全境

    52.89

    140

    3

    扬子地台东北部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福建省陆域全境、江西省全境、湖南省全境

    50.01

    140

    4

    华北地台东部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北京市全境、天津市陆域全境、河北省陆域全境、山东省陆域全境

    36.96 

    130

    5

    兴蒙成矿带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全境

    118.3 

    110

    6

    扬子地台南缘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广东省陆域全境、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域全境

    41.60

    110

    7

    金沙江-嘉陵江流域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四川省全境

    48.14

    100

    8

    祁连山-唐古拉山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青海省全境

    72.23

    90

    9

    东北北部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吉林省全境、黑龙江省全境

    64.22

    90

    10

    河西走廊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甘肃省全境、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境

    52.08

    90

    11

    南天山-昆仑山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铁门关市、昆玉市

    103.88

    70

    12

    北天山-阿尔泰山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哈密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石河子市、五家渠市、北屯市、双河市、可克达拉市

    60.86

    70

    13

    东北南部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辽宁省全境

    14.59 

    60

    四、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采购代理机构全称:中信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采购代理机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新源南路6号京城大厦A座8层

    采购代理机构联系方式:唐永良、符群慕 010-84865055-161、156

    五、中标信息

    招标公告日期:2018年02月09日

    中标日期:2018年03月13日

    总中标金额:1350.0 万元(人民币)

    中标供应商名称、联系地址及中标金额:

    包号

    中标供应商名称

    中标供应商联系地址

    中标金额(万元)

    1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11

    150.000000

    2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福建省地质测绘院联合体

    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北苑5号院4区科研楼

    140.000000

    3

    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体

    哈尔滨市香坊区新乡里街9

    140.000000

    4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

    陕西省西安市航天基地神舟四路216

    130.000000

    5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体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大道81

    110.000000

    6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宁夏回族自治区遥感测绘勘查院(宁夏回族自治区遥感中心)联合体

    贵阳市观山湖区石林西路贵州省地质科技园7号楼

    110.000000

    7

    云南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信息中心联合体

    昆明市翠湖北路2

    100.000000

    8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25

    90.000000

    9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浙江大学联合体

    江苏省南京市珠江路700

    90.000000

    10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南川西路107

    90.000000

    11

    广西壮族自治区遥感中心、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联合体

    南宁市建政路34

    70.000000

    12

    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槐中路131

    70.000000

    13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安徽省合肥市宁国路19

    60.000000

    本项目招标代理费总金额:19.03 万元(人民币)

    本项目招标代理费收费标准:

    中标金额(万元) 费率标准100以下 1.5%100-500 0.8%500-1000 0.45%1000-5000 0.25%5000-10000 0.1%10000-100000 0.05%1000000以上 0.01%计算方法:按差额定率累进法。示例:中标金额633万元,则中标服务费金额计算如下:100×1.5%+(500-100)×0.8%+(633-500)×0.45%=5.2985万元

    评审专家名单:

    李从昀、杨云峰、姚佛军、孙伟、宗利群、杨金中、王晓红

    中标标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价、服务要求:

    详见“其它补充事宜”

    六、其它补充事宜

    1、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时间/开标时间:2018年3月8日上午09点00分(北京时间)

    投标文件递交地点/开标地点:金龙潭大饭店三层弘翔厅(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1号)

    评标时间:2018年3月8日-9日

    2、招标方式:公开招标

    3、评标方法:综合评分法

    4、中标标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价、服务要求:

    包号

    中标标的名称

    服务要求

    1

    扬子地台西南缘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2018 4 20 日前,向采购人提交 2017 年新增的矿山开采占损土地面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面积等初步成果,2018 4 30 日前汇交最终成果;2018 10 5 日前,汇交矿山开发占地现状、矿山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情况、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矿山复绿行动进展状况等最终调查成果,较采购人要求的提交时间提前 5 天;2018 11 30 日前,提交成果报告,较采购人要求的提交时间提前 20 天;2018 12 20 日前,完成最终报告编写和验收工作,汇交需归档的项目原始及成果资料。

    2

    华北地台西部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1)中间成果提交要求

    2018430日前,汇交2017年新增的矿山开采占损土地面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面积等成果。

    20181010日前,汇交矿山开发占地现状、矿山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情况、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矿山复绿行动进展状况等调查成果。

    20181220日前,提交成果报告。

    2)最终成果提交要求

    201812月份完成最终报告编写和验收工作。

    3

    扬子地台东北部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4

    华北地台东部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1.2018430日前,汇交2018年新增的矿山开采占损土地面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面积等成果;

    2.20181010日前,汇交矿山开发占地现状、矿山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情况、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矿山复绿行动进展状况等调查成果;

    3.20181220日前,提交成果报告。

    5

    兴蒙成矿带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1)投标书编写与投标(20182月~228日)

    2)签订合同、工作方案编写与审查(201831日~331日)

    32017年新增矿山开采占损土地面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201841日~430日)

    4)矿山地质环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遥感调查与野外查证(201841日~1010日)

    5)成果编制阶段(20181016日~1130日)

    6)综合研究及报告编写阶段(201812月)

    6

    扬子地台南缘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时间:从20181-3

    第二阶段(新增恢复治理遥感调查)时间:20184

    第三阶段(矿山地质环境遥感解译)时间:20185月至20186

    第四阶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遥感调查)时间:20187

    第五阶段(矿产资源规划遥感调查)时间:20188

    第六阶段(外业调查及修改)时间:20189月至201810

    第七阶段(综合分析与报告编写)时间:201811月至201812

     

    7

    金沙江-嘉陵江流域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1.获取到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影像数据和调查区最新矿权数据,完成设计书编写、评审工作;

    2.使用采购人提供的201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遥感影像数据,在2016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获取2017年新增的矿山开采占损土地情况、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情况。承诺2018430日前,汇交2017年新增的矿山开采占损土地面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面积等成果。

    3.使用采购人提供的201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遥感影像数据,以县域为单元开展调查区矿山地质环境状况遥感解译工作,形成矢量数据成果。

    4.使用采购人提供的201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遥感影像数据,以县域为单元开展调查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状况遥感解译工作,形成矢量数据成果。

    5.使用采购人提供的201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遥感影像数据,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遥感解译工作,形成矢量数据成果。

    6.按县域开展野外查证工作。8月底完成野外查证工作。

    7.整理汇总资料,以县域为单元编制1:5万矿山开发占地现状、矿山地质灾害分布现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状况系列图件;以调查区为整体编制150万或1:100万调查区矿山开发占地现状、矿山地质灾害分布现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状况系列图件,完成数据报表统计、数据入库工作;按保护区编制1:5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图。项目组承诺1010日前,完成矿山开发占地现状、矿山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情况、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矿山复绿行动进展状况遥感调查成果的汇交工作。

    8.参加项目中期阶段成果汇报会议,进行项目成果审查。依托本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科普文章2篇。

    9.继续整理和完善2017年矿山地质环境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调查成果。综合分析矿山地质环境状况、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状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地质环境等监测成果,编写调查区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年度成果报告。

    10.进行成果验收(组织成果报告验收会),完成年度成果报告的内审和修改工作。按项目要求,20181220日前提交成果报告。完成年度成果报告的验收工作。

    8

    祁连山-唐古拉山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2018 13 月:收集与熟悉调查区已有矿山遥感监测成果、成矿地质背景、生态环境、自然地理、矿产资源规划、矿业权数据、遥感影像等资料,分析重点调查与监测内容,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编写投标书、设计书并提交审查。

    2018 35 月:利用 2017 年度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和已有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遥感监测成果资料,开展全区开展新增的矿山开采占损土地面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工作,对室内遥感解译工作中存在疑问的图斑信息开展野外实地检查,并将完成野外验证后的成果图件、矢量数据、文字报告等资料以中间成果形式提交采购人应用,提交时间在 2018 4 30 日之前。2017 年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遥感调查统计表编制工作预计于 2018 5 月开展。

    2018 510 月:利用 2017 年度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和已有矿山地质环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成果资料,开展矿山开发占地、矿山地质灾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矿山环境污染遥感解译工作,开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矿山开发环境遥感解译工作,对室内遥感解译工作中存在疑问的图斑信息开展野外实地检查,并将完成野外验证后的成果图件、矢量数据、文字报告等资料以中间成果形式提交采购人应用,提交时间在 2018 10 10 日之前。

    2018 1112 月:编制并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矿产资源规划成果图件、成果数据库等资料,接受质量检查,开展典型矿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效果评价研究,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及综合分析研究,完成成果报告编写。

    9

    东北北部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2018330日前,完成分包工作设计书的编写,并提交项目主管部门评审。

    2018430日前,完成2016年遥感影像质量检查工作,填写相应检查记录表;开展区内矿山开发占地现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情况等工作。汇交2017年新增的矿山开采占损土地面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面积等成果。

    2018531日前,开展区内矿山地质环境、新增矿山恢复治理等遥感野外查证工作,并完成相应的野外工作,填写野外记录表。

    2018630日前,完成矿山开发占地遥感调查、矿山地质灾害分布情况遥感调查。提交矿山开发占地现状成果矢量及相应图件。、矿山地质灾害分布成果矢量及相应图件。

    2018731日前,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情况遥感调查。 提交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成果矢量及相应图件。

    2018831日前,完成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调查。提交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成果矢量及相应图件。

    2018930日前,完成矿山复绿行动进展状况调查、及国家自然保护区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提交矿山复绿行动进展状况调查成果、国家自然保护区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成果图件。

    20181010日前,完成调查数据遥感解译精度检查工作。完成入库成果规范化整理工作,开展调查成果质量检查工作,汇交矿山开发占地现状、矿山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情况、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矿山复绿行动进展状况等调查成果数据。完成全部成果数据的提交。

    20181130日前,开展项目成果质量检查工作,年度成果综合研究、综合编图等

    编写项目“年终自评报告”,总结项目进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编写成果报告。

    20181220日前,完成并提交成果报告,完成成果评审验收。

    10

    河西走廊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1、中间成果提交时间要求

    2018425日前,汇交2017年新增的矿山开采占损土地面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面积等成果;

    2018105日前,汇交矿山开发占地现状、矿山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情况、矿山复绿行动进展状况等调查成果;

    20181220日前,提交成果报告。

    2、最终成果提交时间要求

    20181220日完成最终成果报告编写和验收工作。

    11

    南天山-昆仑山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20181-3月: 资料收集、设计编写和野外踏勘

    20184月:2017年新增的矿山开采占损土地面积、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面积调查与成果汇交

    20185-7月:矿山环境信息提取

    20187-8月:野外调查及验证

    20189月:室内修改、监测对比

    201810月:图件编制、调查成果提交

    201810-11月:成果分析整理

    201811-12月:成果报告编制和资料汇交

    12

    北天山-阿尔泰山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时间:从20181-3

    第二阶段(新增恢复治理遥感调查)时间:20184

    第三阶段(矿山地质环境遥感解译)时间:20185月至20186

    第四阶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遥感调查)时间:20187

    第五阶段(矿产资源规划遥感调查)时间:20188

    第六阶段(外业调查及修改)时间:20189月至201810

    第七阶段(综合分析与报告编写)时间:201811月至201812

    13

    东北南部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遥感调查

    承诺严格按照项目执行进度完成工作任务。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

    应地科院力学所侯春堂副所长和王宗秀研究员的邀请,乌兹别克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努尔塔耶夫(Nurtaev)所长一行3人于9月17日到访地科院力学所。

    乌方专家分别做了题为“南天山克孜尔库姆成矿省金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地球物理特征及勘探指标”和“南天山克孜尔库姆成矿省金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地球物理特征及勘探指标”的学术报告,并与研究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后,乌方专家一行饶有兴致的参观了李四光纪念馆,并与李四光先生的后代邹宗平女士进行了轻松愉快的交谈,在看到李四光先生和前苏联纳利夫金院士在北京西山的合影照片时,乌方专家非常的兴奋。

    此次访问是在地科院力学所与乌兹别克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项目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按照计划地科院力学所专家将在年内应邀出访乌兹别克斯坦,对乌兹别克斯坦南天山巨型金成矿带的成矿构造背景和成矿环境等重大地质问题进行考察和研究。


    乌兹别克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努尔塔耶夫...

    2020年11月20-22日,第一届构造物理化学理论和应用学术研讨会在海南省昌江县召开。会议旨在展示和交流构造物理化学研究和应用成果,总结能源资源勘查经验,推动地质力学创新发展。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副县长钟帅分别致辞,王双明院士、毛景文院士、肖文交院士莅临指导,相关单位和行业的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

    研讨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地质力学所和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研讨会中还举行了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到昌江县金昌金矿和石碌铁矿进行实地野外考察。

    地质力学所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指出,地质力学自创立以来,以构造体系研究为主线,开展成矿、成藏、成灾的机理研究与调查,不断丰富发展地质力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服务国家需求和促进技术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服务我国东部大庆、大港、胜利油田和西部塔河、青海油田勘探,根本改变了我国石油地质的面貌;服务中国铀矿、铁矿、金矿等找矿工作,指导发现粤北大型铀矿,为“两弹一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率先开展地热地质工作,服务西藏羊八井地热田勘测。近年来,在阿尔金山、南天山、胶东、桂粤等地区的调查研究促进了当地矿业开发和经济发展。当前,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地质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地质调查正在发生“三大战略”转变,服务方向从过去以支撑服务矿产资源管理为主向支撑服务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管理转变,指导理论由传统的地质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变,发展动力由主要依靠承担项目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转变。他表示,地质力学研究所将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面向国际地学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聚焦“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减灾防灾,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服务国防建设”的重大需求,在服务国家建设过程中,实现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再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景文研究员作了题为“找矿理论与找矿技术方法”的大会报告,介绍了区域构造与成矿规律、成矿模型研究、找矿技术创新与整合等方面的进展,指出开展天地空三维找矿是深部找矿的新趋势。中国工程院王双明院士作了题为“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与构造控煤”的大会报告,阐述了成煤盆地与聚煤盆地特征、构造控煤作用特点以及构造成煤的研究与思考,指出构造物理化学研究对于能源和矿产的深部外围勘查,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肖文交研究员作了题为“大陆增生与成矿作用”的大会报告,从国家找矿战略重大需求、科学前沿问题方面出发,介绍增生造山与成矿的耦合关系、成矿系统与成矿过程的关系,展示了中亚—中蒙—兴蒙一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找矿突破的方向。中国工程院多吉院士作了题为“西藏的地热成因”的大会报告,介绍了他们的科研团队长期以青藏和山陕广大地区为研究基地在地热地质工作与勘查成果,突出强调地质力学研究对于地温分布规律研究的指导意义。吕古贤研究员阐述了构造物理化学在矿田构造研究基础上,创新“构造附加静水压力”研究,依据构造变形岩相带填图方法和成矿深度构造测试技术,成功预测和率先揭露胶东金矿“深部第二富集带”,为胶东金矿从危机矿山重灾区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金矿区做出的突破性贡献。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长安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单位的40位专家做了相关研究领域的专题报告。报告内容丰富广泛,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专题研讨会围绕构造-岩浆作用及其成矿物理化学过程、构造体系控岩控矿与成岩成矿作用、构造成矿盆地构造演化与资源效应、典型矿集区-矿田控矿构造型式、新技术新方法在勘查和深部找矿预测研究的运用等5个方面,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构造物理化学研究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会议认为,“构造物理化学”理论是地质力学的创新发展。李四光指出“构造结合建造”的地质工作方向,提出探索“构造带地球化学”的科学问题。吕古贤研究员团队经过长期的找矿实践,开辟了“构造力通过改变物理化学条件的途径控制成岩成矿地球化学过程” 的新思路,提出构造物理化学新概念,为“构造能否影响化学平衡” 的地质科学理论难题的解决提出了新方向。新时代构造物理化学应该聚焦资源勘查、地下水、地热、海洋、地质灾害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科学问题,为找能源资源勘查贡献计策,为国家能源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保障,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地质解决方案。

    本次学术会议,弘扬和发展了地质力学系统科学的特色,同时显示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和物理化学的交叉研究方向,并且充分运用数值模拟、计算力学和高精尖的地物化遥技术手段,将推动提升到新研究高度,拓展到更多的学科领域。地质力学所的科研人员共有10人作大会报告和专题报告。展示了近年来我所在构造体系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大会收到论文摘要40篇。

    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地勘队伍和矿山企业等51家单位的近207名代表参与了大会。 

     

    大会现场

    金昌金矿考察

    石碌铁矿考察

    第一届构造物理化学理论和应用研讨会在琼召开

    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是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大陆地壳生长是指幔源岩浆及其分异产物通过各种地质过程添加到陆壳中,导致陆壳面积和体积的增加。俯冲-增生是大陆地壳生长的主要方式,但是,俯冲作用可以导致地壳生长,也可以造成地壳消亡。因此,出现板块构造以来,特别是显生宙以来,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大陆地壳净生长,仍旧是一个存在争议的科学问题。中亚增生造山带被视为全球最大、最典型的显生宙增生造山带,其中发育一系列具有前寒武纪基底的微陆块。这些卷入了增生造山带的微陆块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地壳生长?新生陆壳是否大量被保存?保存的机制是什么?研究上述问题,对于精确评估中亚造山带显生宙地壳生长的规模、正确认识增生造山带地壳生长和保存的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王涛研究员研究组长期在中亚造山带开展花岗岩和地壳生长方面的研究。研究组以大区域岩浆岩数字化编图、同位素填图为主要手段,试图揭示这一巨型造山带内不同类型的地壳(年轻地壳、古老地壳、混合地壳等)的时空分布和形成机制。针对前述的科学问题,研究团队中黄河副研究员、王涛研究员、童英研究员及其合作者选择中亚造山带西段的伊犁地块作为一典型的微陆块进行重点解剖,系统整理了出露于伊犁地块及邻区花岗岩和长英质火山岩的空间分布、年代学、主量与微量元素和Hf-Nd同位素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花岗岩和长英质火山岩的Hf-Nd同位素填图(图1),并总结其时空变化的趋势(图2)。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通过同位素填图,查明了伊犁地块及邻区的新老地壳物质分布架构。在伊犁地块南北缘靠近缝合带的区域,分布相对古老地壳物质,长英质岩石Hf模式年龄为1.0~1.4 Ga。而在地块中心阿吾拉勒山一带则大量发育年轻地壳,长英质岩石Hf模式年龄普遍低于1.0Ga,局部低至0.6 Ga。从时间演化的角度,现有资料揭示在古生代,大陆地壳物质再循环(continental reworking)和大陆生长(continental growth)伊犁地块及邻区交替发生。

    (2)厘定伊犁地块南北两缘的古洋盆(均为古亚洲洋的分支)的两期俯冲作用(第一阶段:~460 Ma—~395 Ma;第二阶段:~375 Ma—~310 Ma)。其中,伊犁地块北缘的岛弧岩浆作用在~350 Ma发生了从向陆迁移到向洋迁移的转换(图2a),即大洋俯冲(北天山洋)的方式,从前进型俯冲(advancing subduction)转换为后撤型俯冲(retreating subduction),且板片后撤伴随着显著的上覆岩石圈伸展、弧后盆地发育。同样,在伊犁地块南缘,岩浆岩时空分布模式记录了在~420 Ma和~350 Ma两次古洋盆(南天山洋)俯冲方式从前进型到后撤型的转换,且泥盆纪末期—早石炭世的板片后撤同样导致弧后盆地的发育(图2b)。

    (3)伊犁地块南北洋盆的最终闭合均发生在晚石炭世。在南侧,古南天山洋的闭合跟随着大陆板块之间的“硬碰撞”。而在北侧,伊犁地块北缘与一不成熟/新生岛弧发生了“软碰撞”。从Pangea超大陆汇聚的视角观察,伊犁地块南缘和南天山造山带属于Pangea超大陆的“内造山带”(internal orogen)的一部分。而由于准噶尔残留洋的存在,伊犁地块北缘和北天山造山带在古生代晚期的特征更接近于“外造山系统”(external orogenic system)。

    (4)通过同位素填图和区域岩浆事件的综合研究揭示伊犁地块是一个在古生代被显著“再更新(rejuvenation)”的古老微陆块。本次研究显示,在伊犁地块及邻区,大洋板片后撤是导致显生宙地壳生长的主导性因素。这一长期的大陆“再更新”过程,同样发生在中亚造山带其他的微陆块中。一系列山湾构造的发育(如哈萨克斯坦山湾构造、图瓦—蒙古山弯构造),可能对中亚造山带中新生地壳的保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卷入了中亚增生造山带的微陆块发生了显著的地壳生长,其新生陆壳被大量保存,并指出了山弯构造对微陆块内部新生地壳保存的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对认识增生造山带微陆块内部地壳生长与保存的机制有重要意义,展示了通过大区域岩浆岩同位素填图探索重大科学问题的潜力,也为支撑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在伊犁地块及邻区开展深部地质研究与找矿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基础资料。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A0708601和2017YFC0601305)、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41830216)和地质调查项目(DD20190001)的联合资助,也是对国际地学计划IGCP662项目的贡献。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权威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上:Huang, H.*, Wang, T.*, Tong, Y., Qin, Q., Ma, X.X., Yin, J.Y., 2020. Rejuvenation of ancient micro-continents during accretionary orogenesis: Insights from the Yili Block and adjacent regions of the SW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Earth-Science Reviews 208, 103255.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20.103255

     

     

    地质所在中亚造山带伊犁地块及邻区显生宙岩浆作用和...

    钻探工作具有环境复杂性与多变性的特点。

    一直以来,我国存在钻探设备陈旧、技术方法落后、钻探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因此,大力推进钻探技术与钻探装备的现代化,研究开发先进的钻探技术与钻探装备,创新、应用、推广新技术和新设备,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也不断加快,使得对地下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与消耗量也随之上升,矿产资源逐渐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发现和获取地下矿产资源的主要手段,地质勘查钻探设备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其设备的先进性与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中国矿业报记者从国土资源部获得的信息表明,经过地质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在一些关键的钻探技术研究及钻探设备的研发上,已经赶超世界水平,逐步建立起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深部钻探技术体系、同位素热年代学技术体系,同位素地质研究专用仪器的研发也取得重大进展,进一步拓宽了找矿空间。

     

    深部钻探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钻探技术是获取地下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建立地下观测与开采通道、验证深部地质推断与解释的唯一技术方法,广泛应用于基础地质、水文地质、能源矿产、地质环境等的调查以及地球科学研究、灾害防治和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

    记者手头掌握的资料显示,在“十一五”初步建立2000米地质钻探体系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在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筹组织下,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的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等项目的实施,系统地组织开展了钻探装备、技术及工艺方法的研究,全面提升了钻探工程技术与装备的能力、质量和效率,降低施工成本,使得我国的钻探技术与装备取得长足发展,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达到同步,部分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对我国的深部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起到了有力的支撑。

    一是深化了新一代地质钻探装备体系的研发与应用。完成了3500米地质岩心钻机及 2500米车载水井钻机、3000米电动直驱顶驱钻机、400米轻便钻机、浅层取样钻机和600米反循环钻机等的研发;开展了永磁电机驱动、自动化检测与控制技术在钻探设备中的应用探索,新型泥浆固控离心设备在地质钻探中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对国内钻探设备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加快了我国地质钻探装备的更新换代。

    二是结合科学钻探施工开发了钻探装备。围绕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和松辽盆地资源与环境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随钻开展了新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应用,开发了KZ3000型深孔取心钻探设备、科学钻探复杂地层高效取心钻具、复杂地层钻进技术、大直径薄壁取心技术、海洋钻探取样技术、铝合金钻杆技术等,推动了我国深部科技钻探技术体系的发展。

    三是地质岩心钻探深孔钻探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开发了XJY-850、XJY-950高钢级钻探管材及绳索取心钻杆,薄壁绳索取心钻杆最大应用深度超过2700米,绳索取心液动潜孔锤技术得以普遍应用(最大深度达到了 4006.17米),深孔钻进用小直径涡轮钻具等研究取得了突破,深孔钻进用金刚石钻头的工作寿命和效率明显提高,深孔用高温磁中靶技术在近 3000 米深孔成功应用,新型孔内事故处理工具的推广应用提升了地质岩心钻探事故处理的能力和水平,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深孔地质钻探的水平。

    四是复杂地层钻进能力明显提高。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应用,开发多种地质钻探用新型泥浆体系,大大降低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孔壁坍塌、漏失、缩径问题,提高了复杂条件下的钻探施工能力;同时开展的小直径膨胀套管技术(实体、波纹及有缝管)在国内深孔复杂地层中成功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复杂体层护壁手段,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五是钻探工程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钻探工程的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建立了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技术网络服务平台,建成的数据库包括从业机构、装备制造、行业词汇、行业论文等数据库,为开展更深层次的探矿工程信息化和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基础条件。开展了钻探参数采集与传输技术的研究,初步实现了将钻探施工的各类信息实时记录在统一规范的数据库中,为管理、统计分析及生产和科研工作提供数据服务,对提高钻探工程的管理水平和施工技术优化、促进钻探技术学科进步等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上述钻探技术成果在地质调查及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覆盖了地质调查、地球科学研究、深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领域,解决了深部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钻探技术难题。

    此外,上述钻探成果在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松辽盆地资源与环境深部钻探工程、中国岩金勘查第一深钻、庐枞及铜陵矿集区深部矿产资源勘查及各类地质钻探工程中均发挥了关键作用。部分钻探新装备与技术与我国地勘单位走出国门,全液压地质岩心钻机由进口转向了对外出口。

    专家称,这些成果对提高钻探施工能力和效率,降低工程风险,增强竞争力,提升地质勘查工程管理水平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意味着已成功建立起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深部钻探技术体系。

    据了解,相关技术成果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河北省科技进步奖1项,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初评1项。研发的钻探新装备与新工艺技术得到使用单位的高度评价,大幅度提升了我国深部钻探技术能力和水平,并为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位素热年代学为找矿新技术支撑

     

    同位素热年代学是一门集同位素年代学、构造地质学、岩石矿物学、计算机模拟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据了解,同位素热年代学方法不仅能够提供地质事件年龄值等时间信息,而且能提供所测定矿物、岩石形成的温度、经历的构造作用以及可能的形成深度等深层次的地质信息,已经成为国际地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在国际上得到了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中国地调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同位素热年代学研究团队在中-低温热年代学技术方法研发和示范应用两方面开展工作,完善和新开发了多种同位素热年代学分析技术,初步构建了中-低温同位素热年代学实验技术体系,并在东天山成矿带、南天山造山带、库车含油气盆地等地开展示范性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专家表示,这些成果不仅为我国的同位素热年代学研究提供了分析测试实验平台条件,而且揭示出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和技术在造山带造山历史研究、沉积盆地热历史研究、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和抬升剥露过程研究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为我国的地质科研和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一是建成了我国第一家(U-Th)/He 同位素定年实验室,为我国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提供了分析实验技术平台条件。

    二是研制出新生代Ar-Ar同位素定年标准物质,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缺少新生代氩同位素定年分析标准物质的问题,为新生代地质样品精确定年分析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是揭示了天山东段地区晚古生代以来构造热演化历史及金属矿床成矿和抬升揭顶过程。

    四是精细刻画出南天山造山带中段构造热演化历史与隆升过程,重建了南天山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历史及隆升剥蚀历史。

    五是库车盆地构造热演化及天然气成藏史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记者了解到,以Ar-Ar法和(U-Th)/He法定年技术为主构建的中-低温同位素热年代学技术平台,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热年代学分析测试实验基地。所研制的标准物质为国内相关实验室共享,其量可供我国所有的Ar-Ar法同位素定年实验室使用数10年。

    专家称,同位素热年代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同位素热年代学研究团队开展示范应用研究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对天山乃至中亚造山带地质演化过程的认识,为了解天山地区金属矿床成矿规律、进行成矿预测及实现区域找矿突破等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对指导库车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同时充分显示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和技术在造山带造山历史研究、沉积盆地热历史研究、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和抬升揭顶过程研究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同位素地质研究专用仪器成功研发

     

    我国大型高端质谱仪器一直以引进为主,受国外技术封锁,一些用于高精度同位素分析和核科学研究的质谱仪器引进十分困难,且价格高昂。

    为了推动我国高端质谱仪器的自主研发,针对目前宇宙样品及地球化学珍贵样品稳定同位素、稀土元素微区原位分析的难题,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设立“同位素地质学专用 TOF-SIMS(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科学仪器”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牵头实施。

    据了解,根据记者掌握的情况,项目研制的两台分别用于稳定同位素分析和稀土元素分析的TOF-SIMS-SI和TOF-SIMS-REE仪器,将为岩石成因学、矿床成因学、地球环境、气候变化、月球及行星演化等热点研究领域提供最先进的技术支撑。

    专家称,用于高精度同位素丰度分析的 TOF-SIMS 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它的成功研制,将是质谱学技术划时代的里程碑,同时将进一步推动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向更微的空间发展。像 SHRIMP 的诞生一样,这项新技术的诞生将带来一系列重要的科学成果,特别是将直接为我国探月工程在获得月球样品后的分析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据介绍,经过近4年的技术攻关,北京离子探针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吉林大学等单位完成了两台 TOF-SIMS仪器的整体设计,对一次离子源等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加工和单独调试,并完成了TOF-SIMS专用系统控制软件和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和优化。

    自2014年8月起,项目组开始对两台TOF-SIMS整机进行总装配和总调试工作。2015年6月,TOF-SIMS整机的质量分辨率可达 12000(m=106)。截至2015 年初,项目共取得新装置 12套、核心部件20个;新申请专利 33项,获专利授权8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论文24篇,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一是首次将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技术应用于精密同位素分析和元素丰度测定。近年来,随着离子接收系统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和相关合作单位在国内率先尝试将 TOF技术应用于高精度同位素分析仪器的研发。

    二是开发了一套适用于珍贵地质样品(如月岩、宇宙颗粒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同位素分析的小束斑氧离子一次源和离子光学系统。

    三是开发了提高地学样品分析灵敏度的二次中性粒子激光后电离技术。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飞秒后电离技术可使信号提高60 倍。

    四是研发了高分辨TOF质量分析器。有效解决了双聚焦SIMS质谱的低离子通过率、体积庞大、成本高昂的不足。

    五是开发了一套满足超高真空环境下高精度同位素分析要求的创新型三维样品台及样品传送系统。

    项目组专家表示,该科研项目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该仪器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待目标仪器的技术指标达到任务书的设计要求后,项目组将启动以下两项应用示范研究工作:一是应用TOF-SIMS-SI仪器分析金属硫化物(黄铁矿、闪锌矿等)的硫同位素,探讨典型铜矿床铜的富集和矿床形成机理;二是应用TOF-SIMS-REE仪器对月岩和月球陨石样品中锆石的稀土含量和配分模式进行分析,以探讨月岩中锆石的成因;测定月岩样品和月球陨石中锆石的Ti 元素含量,估算其结晶时的温度,从而推算撞击事件的温度。

    据中国矿业报记者了解到,2015年8月,项目组已将TOF-SIMS-REE仪器应用于纯金属样品铜和银的同位素丰度分析,分析精度可达 1%。

     

    技术创新,找矿突破的坚实支撑
      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地质所同位素热年代学实验室喻顺、陈文等人应用磷灰石(U-Th)/He技术,在库车盆地新生代构造热演化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研究结果表明,(U-Th)/He低温热年代学技术在油气勘探中具有可观的应用潜力。

      (U-Th)/He测年法是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的支柱技术,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勘查、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山脉隆升剥蚀史研究、古地理古地形研究等。库车前陆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而盆地在新生代期间的构造热演化是控制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人员在库车盆地北缘中新生代露头地层连续取样,进行了磷灰石(U-Th)/He年龄测试,同时结合该地区裂变径迹数据及镜质体反射率数据综合解释和热史模拟,结果表明:新生代库车盆地北缘起始隆升剥蚀时间为46~42Ma(地质年代单位,百万年),中新生代沉积地层遭受剥蚀厚度达3000~4500米;磷灰石(U-Th)/He年龄由北向南逐渐变年轻,反映了新生代南天山向库车盆地逆冲在库车盆地形成的逆冲褶皱带空间上和时间上存在差异隆升剥蚀现象,即盆地边缘(盆山交界处)、北部单斜带、克依构造带及坎亚肯背斜隆升剥蚀起始时间分别为42Ma、36Ma、10Ma、6Ma,总体上表现为北部隆升剥蚀时间早于南部,揭示了库车盆地北缘逆冲褶皱带形成或变形时间具有北早南晚晚特征(图1)。根据褶皱带形成演化可限制该地区构造圈闭形成的时间和逆冲断层活动时间等,这对认识库车盆地北缘各构造单元油气聚集成藏差异性及优选勘探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研究人员对库车盆地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东部吐孜洛克油气田吐孜2井进行不同深度段的连续取样,测试了磷灰石(U-Th)/He年龄,建立了He年龄随现今温度/深度变化的关系,确定该区磷灰石(U-Th)/He体系封闭温度为89℃;(U-Th)/He数据解释和热史模拟表明吐孜洛克背斜形成起始时间(即圈闭形成时间)约为5 Ma,结合前人研究该区烃源岩排气高峰期为5~2Ma的成果,认为该构造圈闭形成时间与烃源岩排气高峰期、断裂活动时期相匹配,吐孜洛克背斜天然气成藏时间为5 Ma以后,在此基础上反演了吐孜洛克气田成藏过程,这为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信息。

      上述研究成果已经于2014年在国际地学期刊《Tectonophysics》等刊物上公开发表。


    图1 库车盆地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模式图
    (U-Th)/He低温热年代学技术在含油气盆地应用研究中取...

    应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地质与矿产资源委员会邀请,中国地调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代表团一行6人于2015年12月27日-2016年1月15日完成了对乌兹别克斯坦的访问与业务交流。此次出访任务主要是开展“中-乌合作天山造山带成矿条件与找矿方法示范调查研究”项目年度工作内容,推进中乌合作进程,落实中-乌国家间项目合作协议,巩固“国土资源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平台关系,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乌兹别克斯坦地矿委图拉姆拉托夫主席会见了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代表团,回顾了中乌合作历程及进展,肯定了双方所付出的努力,并表示将继续积极支持中乌合作。

    期间,代表团与乌兹别克斯坦地质矿产研究所伊斯拉莫夫所长等就双方2016年合作的工作计划进行了商谈,并与乌地矿所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化探领域的相关负责人就2016年度中乌合作项目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方案、双方人员安排以及涉及的规范标准等细节进行了多次讨论,达成一致意见。代表团同乌方地质专家共同对乌兹别克斯坦中天山、南天山典型地段的重要地层、构造带等开展了野外考察,现场调研了工作区地理景观,上述工作为进一步完善相关方法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次访问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国土资源部同乌兹别克斯坦地质与矿产资源委员会的合作关系,为中乌两国在地学领域开展项目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为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在境外国际合作工作中实现地质、矿产、水工环等领域全面“走出去”,开展与丝路沿线各国的广泛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乌会谈、室内交流及野外踏勘照片

    西安中心代表团顺利完成赴乌兹别克斯坦出访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