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今天(23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向雄安新区交接并正式公布了雄安新区第一阶段地质调查成果。

    调查成果显示:雄安新区稳定场地和基本稳定场地占89.5%,全区均适宜或较适宜工程建设;重点调查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条件优越,70米以浅的地层中存在3层可作为地下空间主要开发利用层的有利层位,适合未来对地下空间进行规模化开发。

    中国地质调查局雄安新区地质调查前方总指挥 马震:根据我们勘探初步分析,区内40米以下多数地层承载力都在170到200兆帕,而且每个工程层厚度相对稳定。这些层基本可以满足多数建筑地基承载力要求,有利于以后的工程建设。

    雄安新区地质调查从2017年6月初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投入钻机203台、工程技术人员1700多人,完成勘探钻孔516个、总进尺达5.5万米、水土样品采集测试4万余件、综合物探测井近1万米,获取了90余万条数据。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主任 郝爱兵:一公里我们要打一个工程地质勘察孔。那么这个精度这个工作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所以给雄安新区的土地利用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建设可以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此次公布的成果是雄安新区地质调查第一阶段的成果,主要包括工程地质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地下水与地面沉降调查、浅层地温能调查等方面。范围包括雄县-容城-安新全境及周边部分地区,面积1770平方千米。其中,针对起步区总体规划,部署重点调查区面积200平方千米。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主任 郝爱兵:雄安新区的土地利用怎么样更科学合理。我们的规划建设哪些地方的场地更适宜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如何科学规划,我们的浅层地温能清洁能源如何合理利用,这些都是我们这第一阶段工作的主要目标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把阶段(成果)形成了四个专题报告,一个综合成果报告。

     

    土地质量:土壤清洁区面积占99.3%

     

    除工程地质调查外,土地质量调查也是此次雄安新区地质调查的重点。成果显示,在雄安新区重点调查区内,土壤清洁区面积占到了99.3%。

    成果显示:在土壤质量方面,雄安新区重点调查区土壤环境清洁,大部分土壤无重金属污染,土壤清洁区面积占99.3%,仅局部零星地块表层土壤存在汞、镉等重金属污染。8600亩耕地为绿色富硒土地。

    中国地质调查局雄安新区地质调查前方总指挥 马震:在土地质量调查时我们在重点区每平方公里采取了36组样,测试了31组指标,通过对土地质量调查测试数据可以详细评价重点地区土地质量状况,为今后土地质量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土地质量资料。

     

    地下水质量:总体良好 常年监测

     

    在地下水质量方面,区内地下水总体良好,其中38%浅层地下水可作为饮用水源,40%适当处理后可作为饮用水源,75%深层地下水可作为饮用水源,20%适当处理后可作为饮用水源。

    央视记者 张雷:我现在就在雄安新区的一处地质调查现场,大家看我旁边的这个墩子它就是一个地下水的监测井。大家看这个地方写到120米,也就是说目前这个监测井它的监测深度达到了120米。在这个地方从30米到200米之间一共有5个这样的监测井。就是这些监测井它常年不断地监测雄安地区地下水的水质和水量,为未来雄安更科学有效的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和数据。

     

    地热:可供1亿平米建筑供暖制冷

     

    雄安新区是我国中东部地热资源最丰富、开发利用条件最好的区域。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对雄安新区未来的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地质调查成果显示,雄安新区地热资源丰富,未来可满足约1亿平方米建筑面积。

    成果显示:在浅层地热能方面,雄安新区地热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条件适宜,每布设1平方米地埋管可满足2~3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供暖制冷需求。综合利用地源热泵系统供暖制冷,起步区可满足30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全区可满足约1亿平方米建筑面积。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主任 郝爱兵:我们要打造地质资源利用的全球样板,这个地方地质资源非常丰富,所以我们要对深部地热资源进行勘查评价,那么给出一个可持续利用的资源量。

    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方针,雄安新区地质调查提出了“构建世界一流透明雄安、打造地热资源利用全球样板、建成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基地、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提供全过程地质解决方案”四大愿景目标。

    郝爱兵:我们要利用我们获取的所有的数据信息,打造地上地下一体地下空间全要素透明雄安数字平台为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提供全过程的地质解决方案,提升雄安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水平。

     

    2020年建成透明雄安数字平台

     

    地质调查就是要摸清我们我们脚下大地的信息,就像是给大地做一次系统的体检。这些体检最离不开的就是取样,那么,这些样品是如何采集的呢?

    央视记者 张雷: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雄安新区地质调查其中的一个样品库,大家看我身后这些密密麻麻非常多的半圆形的样品,它们就是雄安新区0到200米之间的土层样品。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封装,并且完成了分析阶段。

    中国地质调查局雄安新区地质调查前方总指挥 马震:我们在工程地质钻探区采取了20000多件岩土力学样品。通过这些海量数据我们可以对200米以浅的底层结构,岩性还有它不同地质层的层厚还有分布进行详细的勘探,同时通过测试数据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底层的岩土力学性质,评价它的承载力为工程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按照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与建设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对雄安新区地下0至10000米范围内土壤层、工程建设层、主要含水层、地热储层、深部探测层的地质结构和地质参数,建立不同空间尺度四维地质模型,预计到2020年全面建成透明雄安数字平台,构建世界一流水平的“透明雄安”。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主任 郝爱兵:第一是要构建世界一流的透明雄安,把一万米以内地层的结构地质的构造的情况以及地下热水的情况这个热源通道的情况进行调查清楚。二是打造地热资源利用的全球样板。三是建设城市地质调查的示范基地,建立空天地一体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四是为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提供全过程的地质解决方案。

    央视新闻客户端:雄安新区第一阶段地质调查结果公布...

    近期,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二级项目“西南岩溶区1:5万地质填图试点”经半年多艰苦作业,2018年野外工作已接近尾声。

    2018年项目工作区位于乌蒙山区鸡鸣三省交汇地带。调查发现不同时代的多个地层在工作区内存在沉积相变现象,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地层分别沿南北向、东西向存在明显相变,代表测区不同时代构造运动方式和古地理格局,也是直接导致泥盆、石炭纪地层缺失的重要原因,具体相变情况如下:

    一是南北向存在相变的主要是早古生代奥陶系和志留系地层,两者在图幅内由北向南逐渐变薄,尤其是志留系地层,在镇雄县以勒镇南部逐渐尖灭。

    二是东西向存在相变的是二叠系的茅口组、峨眉山玄武岩、龙潭组,其中茅口组在水田乡以西还存在第三段底部厚层生屑泥晶灰岩残留,往东面第三段已完全消失,顶部层位变为第二段薄层泥晶灰岩、硅质岩和泥灰岩的沉积组合。峨眉山玄武岩东西方向的厚度变化则更加明显,图幅西部镇雄县林口乡至威信县城一带玄武岩大约还有30-50米的厚度,由西向东整体呈锯齿状尖灭。最新调查表明,其最远延伸至母享镇南西郑家寨一带,厚度约20厘米,往东多数点上已缺失,测区峨眉山玄武岩的东界已可以准确圈定。

    位于项目工作区的镇雄县果珠乡形成了以瀑布为特色的岩溶景观群,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和旅游开发价值。如果珠乡木黑村至渣多沟一带,河水冲出玄武岩台地形成瀑布,落差约35米,瀑布飞流直下,瀑声如雷,非常雄伟壮观。瀑布激起层层雾气,在阳光的照应下形成彩虹,经久不散。在灰岩、玄武岩接触的位置常向内坳陷成洞厅,洞穴宽约30-35米,进深约5-10米,高约10米。洞厅顶部呈半圆形,可见大量玄武岩六方柱状节理,底部为古岩溶面。

    该区域发育瀑布、岩溶岩柱多处,同周边溶丘、洼地、地下河系统、孤立岩壁、高耸中山云海等,形成独特的景观群。区内景观较为集中,初步调查达到省级地质遗迹标准的有2-3处,特色明显,是建设省级地质公园的理想区域。

     二叠系地层与志留系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西南岩溶区1:5万地质填图试点项目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研发的“一种用于拔出电法勘探电极的圆嘴竖置大力钳” 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2021947778.0)。

    在电法勘探工作当中,缺乏配备拔出电法勘探电极的专用工具。在拔出电极时,费时费力,且拔出电极遇到困难时,通常利用铁锤左右敲击电极,这一过程极易将电法勘探电极敲击变形,使电法勘探电极无法正常使用。

    本专利设计活动钳头和固定钳头均为半圆形夹持口,且内侧为凸凹槽螺纹,提高竖置圆嘴大力钳夹持电极的牢固度;利用旋提杆和活动手柄拔出电法勘探电极省时省力、便于操作;通过调节螺杆改变活动钳头与固定钳头的张开度大小,从而形成不同直径圆形夹持空间,以适应多种尺寸的电法勘探电极,提高了圆嘴竖置大力钳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天津地调中心“一种用于拔出电法勘探电极的圆嘴竖置...

    近期,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作为第一编制单位,与图集制作方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申报单位)和中煤地西安地图制印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荣获2020年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铜奖。

     

     

    早在2017年,为更好地服务中央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局牵头,联合广东省国土资源、海洋渔业、地质勘查等单位,对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多年调查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编制而成《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图集采用专题地图和简练文字资料相结合的形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表达和揭示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环境等信息,并进行评价,提出建议,旨在为支撑大湾区发展,打造世界一流湾区提供及时的地质先行服务。

    2019年,大八开本的图集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利用计算机直接制版工艺印刷技术封面印制壳印刷,以粤港澳大湾区的遥感影像以及粤港澳大桥,展示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主题。内文采用铜版纸四色印刷,最大程度地还原地图色彩,柔和且不同类别之间的对比度和区分度明晰,辅助以放射性三层半圆图像,充满层级感,便于读者阅读。图集各类图件制作精良,说明文字言简意赅,数据时效性强,翔实可靠,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质地图产品。

     
     
    广州海洋局主力编制《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

       漩口滑坡是受2008年汶川地震扰动严重的蠕滑型滑坡之一,汶川地震之后,该滑坡位移出现加速迹象,被四川省列为重点群测群防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了加强对漩口滑坡的专业监测、发挥先进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地质力学研究所张永双研究员、姚鑫副研究员等科研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地震扰动区重大滑坡泥石流灾害防范技术综合研究与集成”及地质调查项目“龙门山及邻近构造带地震工程地质调查评价”支持下,采用多种监测技术手段,初步建成汶川震区漩口滑坡监测示范站,为地震扰动区重大地质灾害多学科技术实验研究提供了平台。

        漩口滑坡位于岷江紫坪铺水库库尾、寿江入岷江口附近(图1),行政区划隶属于汶川县漩口镇集中村。滑坡平面呈半圆形,长、宽各约600米,平均坡度约15°,滑坡体积可达1000万方。漩口滑坡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58户居民、G213国道及紫坪铺水库的安全(图2、图3)。课题组通过大量翔实的调查和观测,确认漩口滑坡具有如下开展监测研究的有利条件:(1)滑坡位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与前山断裂带之间,距汶川地震震中较近(约10公里),构造位置具有代表性;(2)滑坡规模适中、蠕滑明显,预期监测效果好;(3)汶川地震余震比较频繁,便于捕捉地震扰动变形与滑体内地下水波动的关系;(4)滑坡位于紫坪铺库区,利于研究库水周期性涨落对滑体稳定性的影响;(5)滑坡距居民区较近,有利于监测仪器维护和稳定运行,便于长期监测。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探槽及钻探工程揭露(图4),滑坡体表层为厚约2~10m的第四系松散层,向下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泥岩、泥质粉砂岩、砂岩、煤层等构成的软硬相间岩层组合,滑床为厚层状石灰岩。滑坡后缘为石炭-二叠系大理岩构成的陡峭山体斜坡,发育多处中小型崩塌体。钻探证实,该滑坡主要发育两级滑面,浅部滑面位于松散堆积层与基岩接触面,下部滑面位于须家河组碎屑岩内。滑坡体表面可明显分辨出3级平台。滑坡性质属于地震扰动及地下水波动诱发的老滑坡复活。



        课题组结合地质力学研究所地质灾害野外科研实验基地建设总体规划,本着“控制风险、稳步推进、长期监测、精细研究”的原则,开展了漩口滑坡监测站方案设计与建设,着重对影响滑坡稳定性的滑体地下水位、库区水位、降雨、地表变形和滑体内部变形等五个指标进行监测。监测站建设大致分为五阶段:第一阶段开展滑坡特征勘察与测绘,第二阶段初步建设监测基础设施、安装相关设备,第三阶段开展半自动化监测和监测站试运行,第四阶段完成自动监测系统安装与调试,第五阶段为远程接收、实时预警,开展监测技术研发与实验。


        目前,漩口滑坡监测示范站建设已进入第三阶段。截至8月底,已完成钻孔8个,安装测斜管150米、水位监测管80米,建立了4个自动水位观测井、4个手动测斜观测井、1个库水位监测点,设立GPS基准站5个、GPS监测点71个,安装雨量计3个。自2012年7月开始试运行以来,已获得一批质量较高的GPS地表变形、滑体深部位移、降雨量、地下水、库水位变化观测数据(图5~10)。观测结果初步显示,滑坡的浅部滑面控制着坡面沟壑和U型洼地区附近的局部变形;位于下部的基岩滑带控制着整个滑体的蠕滑变形。

        自漩口滑坡监测示范站建设以来,受到科技部和国土资源部相关领导及国内同行专家的支持与关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四川省地勘局的多位专家先后到现场指导和参观交流(图11)。目前漩口滑坡监测站已具备了滑坡半自动化监测能力,将为地震扰动区滑坡监测研究以及地方政府防治地质灾害提供可借鉴的技术支撑。





     

     

     

     

    汶川震区漩口滑坡监测示范站初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