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中秋佳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此时此刻大多数人应该和家人欢聚一堂,充满着欢声笑语,可有那么一群人,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依然坚守在野外一线。从辽宁沿海到大兴安岭深处,甚至在遥远的异国他乡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就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的地质工作者们。

    30多个野外工作组驻分布在蒙古、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近200名在职和外聘技术人员在野外挥洒着汗水,50多辆越野车驰骋在广阔的东北大地上。金秋时节,是收获的季节,为了项目取得优异的成绩,圆满完成“两重”工作,沈阳地调中心地质人依然奋战在野外一线。

    看!松辽盆地页岩油项目钻井现场,松页油2井试压实验正在进行,钻塔高耸、钻机轰鸣,穿着整齐工装的地质工作者们严阵以待,翘首以盼。

    看!大兴安岭成矿带两个项目和辽东吉南成矿带项目都在组织子项目野外验收。每个子项目都成绩斐然、捷报频传,获得一大批最新成果,图幅优良率达到100%。专家们和项目组人员在收获的喜悦中一起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中秋节。基础地质室的同志们8月初开始,马不停蹄地验收了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下设的12个区调子项目,中秋节当天还在野外验收现场。大兴安岭成矿带漠河-扎兰屯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负责人,从9月12日到27日历时16天,完成了下设5个区调子项目的野外验收工作,中秋节同样没有回家团圆。辽东吉南成矿带永吉—凤城矿产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从9月初开始,组织并全程参加本项目下设子项目的野外验收工作,截止目前依然奋战在野外一线。

     

      

    看!辽宁南部的密林深处,能看到沈阳地调中心“辽东复杂矿集区综合地球物理调查专题”的物探工作者们正在忙碌的身影。

    看!大连海岸带项目在中秋节期间也没有休息,他们在认真采取水样,服务地方脱贫攻坚。

    还有他们!已经在蒙古国工作2个月的东北亚地质室的沈阳地调中心地质人。“月是故乡明”、“千里共婵娟”,中秋佳节,身处异国他乡的他们,感受应该更加深刻吧。

    同样在节日里奋战在野外一线还有他们:工程首席沙德铭全程参加辽东吉南成矿带永吉—凤城矿产地质调查项目王家堡子等4幅、卧龙泉等4幅地质矿产调查等子项目野外验收工作;东北项目办专职副主任,9月份以来作为专家参与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的子项目验收工作;科技处的相关同志,同样参加了辽东吉南成矿带永吉—凤城矿产地质调查项目的子项目验收工作……这样的专家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广阔的东北大地上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中秋节坚持野外工作的,不但有领导、专家,更多的是普通技术人员。小臧,基础地质室的一名工作未满3年的年轻职工,他的第二个孩子出生还不到一个月,可是中秋节他却选择坚守在野外一线。“项目野外验收时候,刚赶上孩子出生,没能在野外和大家一起迎接验收,特别遗憾,现在我想把耽误的工作补回来”,小臧坚定的说。小臧只是一个缩影,在这个节日里,太多的沈阳地调中心地质人像他一样默默无闻的付出着。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什么在支撑着沈阳地调中心地质人远离家人、选择坚守?“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在《探秘第三极》这本书中,许多地质工作者用歌声作了回答:为了“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与生态文明建设,精心服务自然资源中心工作”。无数像沈阳地调中心地质人一样的地质工作者都选择了默默付出,他们充分发扬了李四光精神和“三光荣”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

    中秋节前夕,沈阳地调中心主任带队,驱车三千余公里前往大兴安岭、松辽盆地、长春和沈阳周边等地,对多个野外项目组进行了指导慰问,并送去了节日的祝福。“祝愿沈阳地调中心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实现出大成果、出大人才的目标,全面提升东北地区自然资源调查水平,全力支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为东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这是沈阳地调中心党政领导在中秋节发出的美好祝愿,也是沈阳地调中心广大干部职工努力的方向。

    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部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沈阳地调中心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能奋勇拼搏,锐意进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舍小家 为大家 新时代最美地质人

    9月24日,中秋节,石油城大庆市已经处于深秋时节,最低气温已经下降到7℃左右,由于西北风的缘故,体感温度还要更冷一些。早上六点半,吃过早饭之后,甄甄像往常一样,来到了松页油2HF井井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先参加了每日生产例会,了解钻探工程实施的具体进度和情况,记录好各项原始数据,在综合分析录井资料之后,绘制了试油选层综合柱状图。下午回到驻地后,继续编写松页油2HF井地层含油气性测试选层地质方案论证报告。晚餐时候,页岩油项目组成员一起庆祝了中秋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们的美好祝愿。吃过晚饭,在月光的陪伴下,甄甄继续制作选层设计PPT,一直忙碌到深夜。

    甄甄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两重”工作—“松辽盆地页岩油调查项目”的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她只是沈阳地调中心广大青年地质工作者的一个缩影,像她一样“两节”期间坚守野外的青年人比比皆是。

    甄甄所在的能源地质研究室“松辽盆地页岩油调查项目”,除了项目负责人杨建国之外,都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平均年龄不足35岁。“两节”期间,他们大多数人都一直坚守在野外现场。肖飞作为一名年轻人,国庆假期一天也没有休息,因为这段时间正是松页油2HF井施工的关键时刻,他忙着井场交接和地层含油气性测试微地震监测准备工作现场跟踪,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压裂实验做最后的准备。能源室的其他年轻人也像他们一样坚守在松辽盆地的各个地方。

    基础地质研究室2018年度承担了4项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和几项综合研究项目,几乎全部项目人员都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4个区调项目今年全部进行了野外验收,两“两节”期间,他们中的多数人也一直坚守在野外进行着野外验收后的补课工作。

    矿产地质研究室与基础地质室类似,绝大多数承担野外项目的人员也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秋节期间,几个项目都在进行野外验收,项目成员和领导专家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节日。

    东北亚地质研究室除了承担国内的黑土地调查项目之外,还承担了涉外项目,分别在马达加斯加、俄罗斯和蒙古开展工作,中秋节有部分人还坚守在异国他乡,他们也几乎是清一色的年轻人。

    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研究室,“两节”期间,多个项目组也是一直坚守在野外,从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再到渤海湾,都有他们的身影。

    勘查技术研究室的年轻人由于工作特点,分布在各个研究室的项目中,从大兴安岭深处到漫长的海岸带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在所有青年地质工作者中,还有一个更为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女地质工作者,她们需要面对比男性地质工作者更多的困难,不但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女人需要相夫教子,可是从成为一名地质工作者开始,这些已经远离她们,这让她们遭受了更多的不解甚至埋怨,背后的心酸只有她们自己最能体会。除了文章开头说的甄甄,沈阳地调中心还有许多长期奋战在野外一线的女地质工作者,其中,戴慧敏是她们中的典型。

    戴慧敏是沈阳地调中心唯一的女项目负责人,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更多。在室内,她积极组织协调各类技术人员,推进项目实施,并承担着大量具体工作任务。在野外,她克服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理困难,翻越高山深谷,趟过草甸湿地,处处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她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体现‘一块砖’的精神,为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摸清家底及生态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她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共产党员、杰出青年,辽宁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青年、“三八红旗手”,沈阳地调中心优秀职工、优秀共产党员……。可是各种荣光的背后是她对事业的巨大付出和对家人的重重愧疚,她是一个合格的项目负责人,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爱人、母亲和女儿。不能为家人操持家务,不能为病床上的母亲尽孝,不能时刻陪伴女儿成长,女儿总是习惯地问她:“你工作怎么那么忙呢?”。这个时候她的心里是酸楚的,可作为一名党员,她为了顾全大局,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了个人利益,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做国家建设、单位发展的一块砖”。

    除了甄甄、戴慧敏之外,还有中秋节依然奋战在蒙古国的柴璐、常年奋战在基础地质调查一线的庞雪娇、坚守在水文地质一线的于慧明、科室女同事一个个离开却选择坚守矿产地质一线的韩仁萍、默默付出任劳任怨的石蕾、张帆、黄欣、陈聪……。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扎根野外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到今年,甄甄已经工作满五年了,这五年里她主要忙于野外工作,个人问题一直还没有解决,大家都替她着急,可野外的风吹日晒不但增强了她的体质,更塑造了她坚强的性格。“可能缘分还未到吧,我有大山为伴”,她淡淡地说。确实,很多的青年地质工作者都深有体会,选择了地质就选择了孤独,选择了地质就选择了负重前行。地质工作者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从人文关怀到制度建设,各方面都应该加强对野外地质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地质工作者的关心和关爱。沈阳地调中心近年来通过改善职工野外生活和工作条件、配备降温和取暖设备、领导下基层面对面谈心、发放过节福利等方式,不断提高野外一线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截止2017年底,沈阳地调中心共有40岁以下青年职工162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62%,这其中大部分是野外一线技术人员,共114人,约占单位青年职工总数的70%。这些年轻的地质工作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守在艰苦的野外工作环境下,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他们远离城市、远离家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当别家老人生病期间儿女守护在病床前时,当别人全家围坐在餐桌旁其乐融融的进餐时,当别人节假日带着孩子轻松愉快的畅玩时,他们却奋战在野外一线,心甘情愿工作,默默无闻付出,这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他们是沈阳地调中心年轻的一代,是东北地质调查事业的接班人。面对千山万壑,他们勇于攀登,面对艰难困苦,他们迎难而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用激情和汗水谱下了青春赞歌。青春,是人生中最美的那一部分,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最动人的词汇之一。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他们“一定能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献身地质,青春无悔!

     

     

     

     
    献身地质 无悔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