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4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分析测试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前身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九支队化验室,2018年8月随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改革转制,经数年发展,现已建成设施先进,业务广泛,能力突出,集分析测试与应用研究为一体的海洋特色实验室,其工作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提供了重要支撑。

    脚踏实地,筚路蓝缕启山林

    2018年是许多实验室工作人员回想起来都百感交集的一年。

    那一年,他们脱下军装,换上一身便服。看似是卸下了一份责任,实际上却又是一段漫漫征程的开始。“单位转改了,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成为横亘在海口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心头的一道坎。

    转改所涉内容,一要实现由陆转海的业务转向,二要完成从军队体制向事业单位的身份转变,这无疑对海口中心上下都提出了巨大挑战。面此困境,实验室在海口中心党委的带领下迎难而上、主动出击。党支部紧紧围绕技术力量缺乏、资质能力与需求脱节两大痛点谋发展,以中心项目需求为牵引,以公益性、保障性、战略性为着力点,狠抓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资质能力拓展,逐渐从一个连海口中心业务所需检测量的50%都无法覆盖的实验室,蜕变为如今具有涉及金属矿及产品、非金属矿及产品、海洋矿及产品、水资源及其产品、地球化学调查、岩石矿物鉴定、地质工程等七大类检测领域资质的技术尖兵。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陆域检测工作是实验室的老本行,也是新的启程点。曾经,无数来自华南地区的样品在这里被分析化验,为国家找矿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今,他们立足陆域业务稳步前进,在由军转民后的公共服务工作领域走到了前列。2023年,实验室作为地质调查局系统内首家入选单位,参与到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之中,为海南地区的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尽其所能。同时,随着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检验检测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海南医科大学实习基地、海口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技术支撑单位等接连挂牌,实验室在民生服务领域持续发力,将环境、食品安全等民生大小事纳入其中,将“公益性”业务定位落到实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海洋是高质量战略发展要地,也是海口中心由陆转海的使命所向。转改后的短短数年,实验室就逐步褪去海洋检测工作上的稚嫩,迎来了自己的高速发展时期。在硬件设施上,建设完成7000m岩芯及海洋沉积物样品冷藏库,升级改造3400㎡的实验测试场所,配备了化学分析、岩矿鉴定、样品加工等仪器设备207台(套)。在技术能力上已经获得七大类共348个参数的检测资质,基本覆盖内部业务水样检测需求。目前每年分析检测海洋沉积物、海水、地表水、土壤及化探等样品上万件,与转改初期相比翻了几番,为七洲列岛海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海南海棠湾-崖州湾海岛(礁)综合地质调查等涉海业务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从初期的手忙脚乱到如今的得心应手,实验室从未停下脚步,力争于“十四五”期间打造成技术过硬、装备精良、特色鲜明的海洋特色实验室。

     

    独立自主,大巧不工破万难

    清洗坩埚,似乎只是一件顺手小事。然而在转改之初的实验室,技术力量匮乏,实验室的制样、检验、数据整理等工作都需要由几名主要技术人员完成。在检验工作之后,待清洗的坩埚、比色管等实验器皿堆积如山,使得技术人员不得不将大量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清洗工作之中,拖慢了检测进度。

    在转制发展的关键节点,一分一秒都至关重要。作为一线技术人员,王佳翰深感其弊。于是他上网查询资料,反复实验,成功搭建了一台可以同时清洗上百个实验器具的无人值守清洗装置,节省大笔经费的同时,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最终这一发明也被注册为“一种实验室器皿清洗装置”专利。

    而这个发明的背后故事正是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工作缩影。“我们作为一线工作人员,就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王佳翰说道。在过去几年里,从工作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去解决问题,围绕问题进行发明创新成为实验室的一大特色。在转改后的数年里,实验室共获得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SCI、EI及中文核心论文40余篇。每一项成果背后都是对工作中难题的解决,是坚实踏出的脚印。

    论及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海口中心业务由陆转海之后,现有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和业务需求不再匹配,实验室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对此,实验室一方面紧急“输血”,招揽专业技术人才以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更是积极“造血”,大力推动“外培内训”以强“内功修为”,在最困难的关口不盲等盲靠,自立自强为海口中心业务保驾护航。转改以来,实验室选派人员赴外交流学习20余轮次,并在内部开展组长领学、结对帮带等活动,着力为现有人员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技术能力,使实验室技术力量得到了长足发展。2021年,实验室还实现了工勤岗职工发表中文核心论文的突破。如今,海口中心实验室已经初步完成人才梯队建设,现有工勤岗10人,技术岗17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7人。

    求真务实,独立自主。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实验室化挑战为机遇,从零起步,踏上了打造海洋特色实验室的发展之路。

    不忘初心,党建引领锻铁军

    是什么使得实验室在短短几年成长为一支技术强军?

    回顾这一过程,既有海口中心党委的正确决策与大力支持,也有实验室全体人员的群策群力、砥砺前行。而万山磅礴之中,自有挺秀主峰。无论是着眼民生时的想人民之所想,抑或是由陆转海背后的应国家之所需,听党指挥都是始终不动摇的精神坐标;无论是发力人才建设时的自立自强,抑或是面对日常业务时的踏实肯干,敢于斗争都是自始不褪的精神底色。谈到转制以来的几多艰辛,实验室副主任杨秀玖说道:“党和国家要求我们转向海洋,我们就转向海洋,如果后面再有新的需要,我们也是义无反顾就去干。”这正是海口中心初心不忘,使命必达的真实写照。

    转改以来,实验室坚持党建引领业务发展,打造了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实验室队伍。实验室党支部于2023年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称号,团队中3人获评海南自由贸易港E类人才,2人入选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检测专家库,1人被评为海口中心改革转制5周年先进个人。

    在此基础上,实验室以提升战斗力和凝聚力为核心,继续加快党建步伐。党支部每周组织全员开展党课学习活动,学理论也学团结;强化制度建设,以装备仪器采购、人员管理、预算编制与执行为切入点,搭建以岗位为点、以制度为面的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强制度更是强作风;聚力文化建设,组织参与“家属书廉”“漫画说廉”等文化活动,以书法作品、视频短片等丰富的表现形式传递正能量,聚正气同时聚人气。实验室以多种方式锻造政治过硬、作风优良、本领高强的高水平队伍,让“方法科学、程序严谨、数据准确、行为公正”的高质量标准实验室茁壮在党纪严明的土壤上。

    2024年7月25日,海口中心首艘调查船“海洋地质二十六号”进行了首次“船装”结合海试。当天港口人头攒动,海面云气盘踞,调查船引擎轰鸣,在期盼目光中启程前往更远的海、更深的蓝。而随着“海洋地质二十六号”调查船列装下水,“三级跳”规划稳步推进,海口中心也即将跃入向海图强新阶段。在扬帆起航的当口,从来时的郁郁山林眺向前方的千岛万礁,漫漫长路,自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未来,实验室将会在海洋地质探测与检测领域扮演更大角色,在实战中检验转改以来的发展成果,不断推进高水平海洋特色实验室建设。

    六载苦辛终不负,千帆过尽是深蓝——记中国地质调查...
      在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暨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金罗盘奖”颁奖仪式上,贵州省地调院高级工程师谯文浪喜获此殊荣。5月4日,他登上该院第一期“道德讲堂”,作了题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演讲,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如何有那样的能力和技巧,凭着什么样的热情和执着脱颖而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谯文浪。

      谯文浪中等身材,圆圆的脸盘,宽宽的浓眉下边,闪动着一对精明、深沉的眼睛。高挺的鼻子显得更有精神,特别在他说话的时候,露出满口洁白的牙齿,很引人注目——整个看来,他是个健壮、英俊的地质男儿。他那脑袋中装满了丰富的地质知识真让人羡慕。当谈起担任项目负责人时,他兴致盎然、如数家珍,说到承担的地质项目工作,他是那样的得心应手、准确详尽。但对于长年艰苦的野外工作,他却不善于表达。然而,我们感觉到他内心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对贵州地调这个大家庭的挚爱……

      谯文浪,生于1980年12月,2003年6月毕业于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自参加工作10余年来,他致力于找矿突破,始终践行局党委提出的“实现找矿突破、加快矿业开发、拓展服务领域、构建和谐地矿”的科学发展目标,他参与和主持完成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14幅,其中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12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2幅;主持完成中国地调局综合调查研究项目2项;主持完成科研项目2项,其中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1项。发表地质科技论文21篇,参与编写专著3部;获省部级优秀地质调查成果5项、野外验收优秀9项、优秀项目设计2项;获省地矿局资料展评综合类二等奖1项、科技成果三等奖5项。10余年来,他扎根贵州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野外一线从事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等调查研究工作,埋头苦干,无私奉献,为全院青年地质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投身地质 书写青春

      2003年6月,还未满23岁的谯文浪从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毕业,分配到贵州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工作,开始了他的地质生涯。2006年3月调入地调院工作,10余年来,他一直在野外从事地质勘查工作,辗转贵州、新疆、西藏,翻越贵州崇山峻岭,踏遍新疆戈壁滩,用身体丈量雪域高原。在野外工作中,他用踏实的脚步和艰辛的汗水诠释地质“三光荣”精神。他不怕苦,不怕累,甚至把生死置之度外,困难面前始终走在前头,冲在前面,哪条路线最艰苦、最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青年人唯有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我,才能逐渐成长;唯有刻苦磨砺,自觉投身于实践,才能更快成才;唯有积极进取,迎难而上,才能取得成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而艰苦的野外生活条件下,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也没有被困难打倒过。他始终从一名普通地质工作者出发,一边在工作中虚心向老师傅、老专家学习,一边通过书本自学,他立足岗位、勤学苦干,对每个技术环节和要求都反复琢磨,一步步把从学校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于野外实际工作中,用顽强拼搏的实际行动突破一个又一个极限,用青春、汗水和梦想,唤醒着埋藏亿万年的丰富矿藏,从一个青涩的大学生成长为地质勘查多面手。作为一名年轻的地质工作者,他在地质找矿的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用朴实与平凡书写着闪光的地质青春。

      立足本职 创先争优

      谯文浪说: “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认为创先争优就是自己在一个岗位上首先要敬业,尽职尽责,踏踏实实地把自己岗位上的工作做好,才能带动周围的同事一同进步,为单位的发展做贡献”。

      在实际工作中,他始终坚持立足岗位,固守平凡,从一点一滴做起,把自己的满腔热情转化为扎扎实实的具体行动。他参与编写的《1∶25万毕节幅、遵义幅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报告》获良好级的成果,并通过对该区的石漠化的成因的深入分析,与他人合著了《岩溶石漠化遥感监测与防护规划》;在荒凉的沙漠化地带,在恶劣的气候和险峻的环境条件下,他与全体队员一道以坚强的毅力,顽强拼搏的团队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超质提前完成了野外调查任务,参与编写的《新疆伊吾县伊吾煤矿一带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报告》、《新疆伊吾县伊吾煤矿一带1∶5万矿产调查成果报告》均获得良好以上成绩;2007年,在主持贵州1∶5万甲戎、抵季两幅数字化地质填图工作中,他深知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怀着对地质事业的一片忠心,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通过两年的艰苦努力,按时完成了任务,野外验收和最终成果均获得了两幅优秀的好成绩,赢得了院领导、老专家和地调局成都中心的一致好评,为地调院赢得了荣誉,为广大青年职工树立了良好的榜样。2003年以来,他先后荣获院级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7次,荣获院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3次、院级优秀党务工作者2次、局级优秀党务工作者1次、局级优秀共产党员1次,荣获局级青年岗位能手1次,院级安全生产先进个人2次。2012年荣获中国地调局“全国优秀地调项目负责人”。

      团结奋进 务实敬业

      长期以来,“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是他的座右铭。在工作中,他始终保持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凭借着对地质工作的挚爱和勤奋好学的精神,逐渐成长为一名技术精湛、作风正派的年轻技术骨干。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他团结和带领项目全体队员更新观念,艰苦努力、奋力拼搏,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在项目队里,在全院青年职工面前,他常说:“要想干出一番事业,总要付出个人的心血和汗水”。谯文浪同志凭着对地质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敬业精神,以他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展示了新世纪地矿青年的勃勃生机和崭新风貌。刻苦钻研、乐观向上的他也成为青年职工学习的楷模。他所带领的团队荣获2010~2011年度省地矿局青年文明号”称号;2010~2013年度局、院“先进基层党支部”称号;2010~2011年度院“安全生产先进单位”;2011年度贵州省“模范职工小家”、2013年度“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称号;2011年度院“宣传报道先进单位”;2012年度被省总工会授予《全省工会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先进学习型班组(科室)”》荣誉称号。

      精琢地学 服务社会

      十余年如一日,谯文浪无怨无悔献身地质事业,忘我工作,吃苦耐劳,一年中多数时间是在野外度过。野外工作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他坚持刻苦钻研,勤奋工作,用汗水换来了地质找矿及科研的累累硕果。其先后参与和主持完成的《1∶25万毕节、遵义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新疆伊吾县伊吾煤矿一带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4幅__连测)》、《1∶5万甲戎、抵季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1∶25万贵阳、独山幅区调项目》、《1∶5万梵净山、德旺、江口县、凯德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贵州凯里—三都地区寒武纪沉积格架及早寒武世镍钼钒矿研究》等调查研究项目,均获得优良级。

      特别是他主持的1∶5万甲戎、抵季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获得了野外验收和最终成果报告的四个优秀,得到了中国地调局专家组的一致好评。认为“该项目经过系统的区域地质调查研究,以现代地质学的新理论为指导,建立和完善了测区的地层序列,总结了测区生物和沉积盆地性质的演化规律,重塑了测区地质构造的演化史,特别是弄清了区内石炭纪晚期台地边缘的位置,为黔南地区石炭纪晚期盆地演化及性质的研究提供了详细而真实的资料,发现了多个矿(化)点,为该区矿产资源调查和评价及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提供了新的远景区”。

      2011年,他主持的1∶25万贵阳、独山幅区调(修测)项目圆满完成野外验收,评定为优秀级。该成果对测区沉积相作了系统化调查研究,为我省地史沉积格架的建立以及岩相古地理的完善提供了新的资料;新发现铝土矿化点5个,重晶石矿点10个,钒矿点7个,铁矿点3个,金矿化点6个以及对测区油气、页岩气等成矿背景及条件均作了深入的研究。对测区特别是“两高走廊带”的地质遗迹、地貌景观及地质环境作了详细调查研究。重点针对筛选的124个点作深入调查,其中地质遗迹及景观类共53个,环境地质点71个。综合分析了各类环境地质点与地质背景的关系,并就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为区内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及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两高”的安全建设、安全运行及周边地质环境的保护等环境地质问题,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撑。

      主持的1∶5万梵净山等四幅区调项目在2011年的中期检查中得到了中国地调局充分肯定,评定为优秀级,并作为西南片区示范性项目。特别是在梵净山项目地质遗迹调查及开发中,结合测区及邻区地质遗迹和旅游资源概况,提出了“大梵净山”的概念,得到了铜仁市及梵净山旅游部门的充分认可,并力争在此基础上申请“梵净山世界地质公园”,加大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为带动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在艰苦的岗位上追求卓越,在平凡的地质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谯文浪就是这样用质朴乐观的性格,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贵州地矿精神”的时代内涵,用自己的才智和热血谱写了青春无悔的赞歌。





    时代先锋 青年楷模

    赣南苏区是自然资源部长期对口支持的扶贫区。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动员令,原国土资源部党组及时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中国地质调查局根据部党组的工作部署,全局动员、优先安排,编制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撑服务赣州六县精准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实施方案》,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积极响应部局的号召,组织人手投入到该方案提出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中。

    专业研究水的队伍突然转行研究起土,对水环中心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被挑战喝退,而是第一时间对科技人员进行优选,组建一支有经验、善打硬仗的队伍,全力开展基层调研、任务对接、方案设计等工作。他们以脱贫攻坚我争先、决胜功成必有我的气魄,以明知困难重、偏向难中行的勇气,以“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精神,为赣南老区人民带来了“硒”望。

    上犹、南康富硒农产品分布

    任务艰巨 使命光荣

    工作伊始,赣南梅雨季节的潮湿天气就给项目组来了一个下马威。对习惯了北方生活的人来说,身体很难适应这种气候,水环中心赣南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组前期到达的3个人轮流上吐下泻和发烧。尽管如此,大家都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毛主席所说的:人定胜天。当年,红军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条件下还能在这里坚持战斗,保留了革命的火种,如今这点儿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必须高度重视面临的困难挑战。在出队之前,项目组成员已经做好了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水环中心也为大家配发了必要的应急药品。因此,面对水土不服的困难,大家都在心里给自己打气,精神上互相安慰,轮流互相照顾,交替开展工作,没有让脱贫攻坚工作在自己手里耽误。

    传授调查技术

    2017~2018年,项目组在赣南的宁都、上犹、南康三县(区)一干就是两年。在这两年中,他们把赣南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把老区人民当成自己的亲人。野外工作八九个月一次都没回过家的人有之;将孩子托付给妻子一个人,毅然奔赴脱贫攻坚一线的人有之;不能回家,只能通过网络辅导即将中考的女儿的人有之。总之,项目组全体人员把赣南老区脱贫攻坚一线作为践行初心、兑现承诺的主战场,努力工作,恪尽职守,在这片红色的土上恣意抛洒汗水,用双脚丈量赣南三县(区)的每一寸土地。他们为发现的每一块富硒土地而欢欣鼓舞,为找到的每一种富硒农产品而激动落泪。他们从老区人民的眼中看到了对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渴望,而这种渴望的眼神深深烙在每个人的心上,促使他们拼尽全力完成肩负的光荣使命。

    播撒“硒”望 未来可期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过不懈努力,项目组顺利完成宁都、上犹、南康等3个县(区)1∶5万土地质量调查面积3477平方千米,完成1∶1万土地质量调查100平方千米;发现富硒土地199.6平方千米,其中无公害富硒土地面积109平方千米,圈出富硒基地26处,面积达75平方千米;发现富硒甜柚、富硒脐橙、富硒茶叶、富硒花生、富硒油茶等特色农产品,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赣南讲话“这里有丰富的富硒土壤资源,一定要打好这个品牌,让富硒农产品在市场上更畅销”找到了支撑点,为贫困群众因“硒”就业、因“硒”创收、因“硒”脱贫找到了突破口。

    野外工作

    项目组建立了标准化的样品加工基地,开创了地调系统野外样品加工的标准化先例;同步实施技术扶贫,手把手教授地方地质调查队伍土地质量调查技术,提升地方队伍的造血能力。

    据悉,上犹县利用水环中心的数据成果,围绕富硒土地,助推贫困地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万亩茶园2个、千亩茶园8个,中国百强茶企2家、省级龙头茶企4家,并完成了无公害富硒茶园规划面积2万亩,规划招商资金9000万元。据央视新闻2020年3月20日报道,疫情期间,上犹县无法外出务工的人员投身到特色农业产业中,实现了就近就业,同时促进了当地复工复产,降低了疫情对上犹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

    标准化加工基地

    水环中心在南康发现了富硒的甜柚和脐橙,为南康的拳头农产品——南康甜柚打造富硒品牌提供了地学依据。地方政府积极利用这一成果,申报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扩大南康甜柚的影响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种植面积,有力推进了生态南康建设。

    脱贫工作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项目组急当地政府之所急,想当地群众之所想,了解到地方手握成果却无法有效利用时,积极主动出击。2019年11月,他们先后来到到南康、上犹开展调查成果宣讲活动,实现了成果落地扎根、扶贫上马送行的承诺,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群众的盛赞。

    水环中心赣南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组心系老区群众,汗撒赣南热土,被当地群众称为追逐“硒”望的地质人。项目虽然结束了,但是脱贫攻坚的任务没有结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水环中心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成果后续服务,在今后的日子里和老区人民一起开发“硒”望,共同书写赣南脱贫攻坚的不朽传奇!

    让田野充满“硒”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