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嫦娥四号探测器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样车下线;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加快应用……

    “十三五”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创新正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我国位居世界第十四位,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

    59.5%的背后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

    ——创新要素支撑更加坚实。2019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2.2万亿元,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研发经费仍然实现稳步增长且投入强度再创历史新高,实属不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龙海波表示。创新的另一要素人才优势同样突出,2019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461万人年,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科技成果产出更加丰硕。国际科技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到2019年的36.1万件,位居世界首位。

    ——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进展。这5年,我国加强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铁基超导、量子通信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如高铁、5G移动通信等也进入了世界前列。科技创新“三跑并存”中并跑、领跑的比重越来越大。

    59.5%的背后是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坐在办公室,河北安迪模具厂的总经理张显桂点击操作板,屏幕上生产进度、交货时间一目了然……两年前,张显桂在生产旺季经常半天顾不上喝一口水。“赶时髦”用上工业互联网之后,这家模具厂迎来质变:每年省下30多万元管理成本,产能效率提升近30%。

    科技创新为产业优化升级注入了新动能,特别是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迸发出新的火花。

    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我国创新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截至2019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5.1万家。作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高新区5年来量质同步提升。2019年,169家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10以上。

    中关村创业大厦45号登记处,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窗口,但去年一年共登记合同8127项。科技部火炬中心技术市场管理处副处长陈彦表示,2019年,我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2万亿元,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活力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更加顺畅,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59.5%的背后是科技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我们做的是液态金属原创研究,最初几年,申请项目四处碰壁。”中科院理化所、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刘静说,2017年1月,中科院启动了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自己获得连续5年共300万元的资助,鼓励自由探索。有了稳定的经费支持,团队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这5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走向深入,创新创业生态不断完善。

    改进经费管理,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2016年7月,我国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改革和创新了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

    改革评价体系,人才评价不“唯论文”不看“帽子”看本事。“十三五”以来,我国着力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错误倾向,加快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

    优化创新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5年来,我国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制度、优化机制,促进保护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

    “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减负松绑,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表示。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21日 06 版)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

    3月7日晚,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同举办的“南沙海洋杯”设计大赛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举行颁奖活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温宁、高级顾问李国胜,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司聚民、院长孙一民等出席活动并为获奖作品代表颁奖。

    温宁在颁奖活动上讲话中指出,为宣传海洋文化,科普海洋知识,促进海洋地质元素与现代建筑的融合,营建人文自然相融合的建筑文化氛围,培育创新、创意、创业人才,将广州海洋局南沙科研基地打造成南沙区具有地标性意义的海洋地质科研基地,广州海洋局发起此次“南沙海洋杯”设计大赛。大赛得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师生的大力支持,提交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我们华工建筑学院在建筑设计领域的高超水平。他表示,要加强与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打造“产、学、研、用”的合作机制,提升海洋地质调查服务能力。

    据了解,大赛自2016年12月16日启动,得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师生的积极响应和涌跃参加。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我国海洋地质调查事业发展历程,熟悉广州海洋局南沙基地的情况,参赛师生还实地进行了调研与考察。经过一个月的精心设计,截止2017年1月16日,参赛者共提交了作品22个,参与师生达70余人。

    2017年1月21日,来自国土规划、建筑设计、交通港口等专业的十四位专家参加了“南沙海洋杯”设计大赛评审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孙一民院长、广东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朱雪梅院长分别担任评审专家组组长与副组长。评出金奖一名,银奖两名、铜奖三名、优秀奖八名及鼓励奖八名。专家们表示,本次大赛的作品,结合广州海洋局南沙科研基地的特点,充分考虑了构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既具有现代的设计理念又保证了构筑物的实用性,对后期基地的深化设计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中国是海洋大国,广东是海洋大省,海洋蕴藏着及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充满了无限的神奇色彩和魅力。通过本次大赛,不仅使学生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我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光荣和责任,培养了学生们热爱海洋、献身海洋的高尚情操,而且也为师生构筑了一个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

    颁奖仪式上,广州海洋局颁发给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最佳合作奖”。广州海洋局高级顾问李国胜通报了“南沙海洋杯”设计大赛进展及评奖情况,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孙一民宣布获奖作品并现场点评。

    广州海洋局基建办、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提交作品的师生参加了颁奖活动。

     

    颁发最佳合作奖 

    合影 

    活动现场

    “南沙海洋杯”设计大赛颁奖活动在广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