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在地质科学探索的广袤苍穹中,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分析测试实验室,从荒芜中蹒跚起步,于磨砺中不断蜕变,在挑战与机遇交织、荆棘与繁花共生的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长沙中心以“拓荒者”的姿态,在设备操作与数据跃动间,将“地质密码”逐一破译。长沙中心实验室的发展巨变,不仅见证着地质分析技术的迭代升级,更书写着分析测试人员以实验室为家、用青春和智慧助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人篇章。

    军魂淬志:逆境突围的浴火重生之路

    时间回溯至2020年,长沙中心分析测试实验室自拉萨回迁至宁乡。彼时的它,恰似在汹涌波涛中失去罗盘的孤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高、精、尖仪器设备缺失,关键岗位技术骨干流失,连最基础的实验室资质都成了遥不可及的目标,发展之路举步维艰。曾经繁忙有序的工作场景不复存在,陈旧设备在角落蒙尘,仿佛无声地诉说着实验室的落寞与沧桑,科研人员于寂静中等待着转机。

    刚从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交流来长沙中心担任分析测试实验室负责人的谭靖,面对困局,他目光如炬,并激励团队:“大家都是曾身披戎装的‘黄金兵’,军人的字典里从无‘退缩’二字。军魂不能遗忘,血性更不能丢。没有资质,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获取;技术力量流失,可以广纳贤才培养;设备陈旧,可以积极筹措资源更新;业务停滞,可以奋力开拓新局。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没有攻克不了的‘娄山关’,也没有逾越不了的‘腊子口’。”在他的鼓舞引领下,团队成员重拾军人退伍不褪色、转改不转志的赤诚信念,于困境中破冰前行,在筚路蓝缕中开启一段凤凰涅槃、换羽新生的奋进征程。

    破茧焕彩:跨越发展的卓越进阶之路

    在长沙中心的领导下,团队积极作为,广泛走访业内多家兄弟单位,深入落实专家论证等系列务实举措,全面推动硬件设施与技术能力的迭代升级。短短数载间,实验室仿若破茧而出的彩蝶,轻盈挣脱往日的青涩与局促,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突破性成果。

    为尽早形成分析检测能力,团队加快推进实验室改造升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精细优化水电供应系统,确保设备运行稳定流畅;精准配备温湿度控制系统,为仪器设备营造适宜的运行环境;科学规划实验场地,明确化学分析区、样品制备区、仪器操作区等功能分区,有效避免交叉污染,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实验室大力引入高端先进设备,对老旧仪器进行维修与更新换代。目前,实验室已配备124台(套)化学分析测试与样品加工设备,为高质量检测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硬件设施保障。

    为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团队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战略,通过岗位锻炼遴选、社会公开招聘与校园精准揽才等多措并举,吸纳7名优秀专业人才,为团队注入强劲动能。同时,团队构建起完备的“外培内训”人才体系,先后50余次选派技术骨干前往湖北省地质局、武汉地调中心、湖南省地质调查所等行业单位交流学习,通过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技术研讨、人员互访、业务讲座等形式,引进前沿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健全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与内部培训体系,进一步拓宽工作视野。此外,团队定期选派技术骨干参加国内外行业高端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实时洞悉行业前沿动态。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团队构建了科学合理、梯次分明的人才队伍体系,孕育出强大的科研生产力。

    创新领航:匠心筑梦的科研腾飞之路

    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实验室始终以“追光者”的姿态前行,团队始终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勇气攻克工作中的难点、堵点,积极探索解决方案,通过尝试与努力,将一串串“问题清单”变为“满意答卷”。

    通过几年的接续奋斗,实验室在科技创新领域成果丰硕。通过优化实验流程、改进设备性能,实现检测效率大幅跃升,具备快速、精准完成大量实物工作量分析检测能力,有效提升生产效能。同时,团队积极开展锑矿石标准物质研制等科研项目,不断拓展科研边界、提升科研深度。在学术研究方面,团队获批专利20余项,涵盖实验设备优化、分析方法改进等多个关键领域,发表SCI、EI及中文核心论文10余篇,充分彰显了团队深厚的科研实力与学术水平。

    夜幕降临,实验室灯火通明,依旧是加班忙碌的身影。这里的每一台设备都铭刻着科研人的匠心,每一组数据都凝聚着探索者的执着,每一项成果都闪耀着创新者的智慧。站在新的起点,团队将以“归零”的心态,重整行装再出发,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人才培养为根基,在地质科研的星辰大海中锚定航向、劈波斩浪,在淬火中锻造一双地质勘探的“火眼金睛”和资源开发的“智慧大脑”,为保障矿产资源勘查和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擘画分析测试科研人转型发展的新画卷。

    将“地质密码”逐一破译——长沙中心分析测试实验室...

    在地质科学探索的广袤苍穹中,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简称“长沙中心”)分析测试实验室,宛如一颗蓄势待发的启明星,从荒芜中蹒跚起步,于磨砺中不断蜕变,在挑战与机遇交织、荆棘与繁花共生的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它以“拓荒者”的姿态,在设备操作与数据跃动间,将“地质密码”逐一破译。实验室的发展巨变,是长沙中心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不仅见证着地质分析技术的迭代升级,更书写着分析测试人员以实验室为家、用青春和智慧助推单位高质量发展的动人篇章。

    军魂淬志:逆境突围的浴火重生之路

    2020年,长沙中心分析测试实验室自拉萨迁回宁乡,彼时的它,恰似在汹涌波涛中失去罗盘的孤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高、精、尖仪器设备缺失,关键岗位技术骨干流失,连最基础的实验室资质都成了遥不可及的目标,发展之路举步维艰。曾经繁忙有序的工作场景不复存在,陈旧设备在角落蒙尘,仿佛无声地诉说着实验室的落寞与沧桑,科研人员于寂静中翘首以待转机。

    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困局,分析测试实验室负责人谭靖激励着迷茫中的团队:“大家都是曾身披戎装的‘黄金兵’,军人的字典里从无‘退缩’二字!军魂不能遗忘,血性更不能丢!没有资质,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获取;技术力量流失,可以广纳贤才培养;设备陈旧,可以积极筹措资源更新;业务停滞,可以奋力开拓新局。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没有攻克不了的‘娄山关’,也没有逾越不了的‘腊子口’。”在他的鼓舞引领下,团队成员重拾军人退伍不褪色、转改不转志的赤诚信念,从零起步,于困境中破冰前行,在筚路蓝缕中开启一段凤凰涅槃、换羽新生的奋进征程。

    破茧焕彩:跨越发展的卓越进阶之路

    在长沙中心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团队积极作为,广泛走访业内多家兄弟单位,深入开展专家论证等系列务实举措,全面推动硬件设施与技术能力的迭代升级。短短数载间,实验室仿若破茧而出的彩蝶,轻盈挣脱往日的青涩与局促,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突破性成果。

    团队加快推进实验室改造,提升分析检测能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精细优化水电供应系统,确保设备运行稳定流畅;精准配备温湿度控制系统,为仪器设备营造适宜的运行环境;科学规划实验场地,明确化学分析区、样品制备区、仪器操作区等功能分区,有效避免交叉污染,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引入高端先进设备,对老旧仪器进行维修与更新换代,目前已配备124台(套)化学分析测试与样品加工设备,为高质量检测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硬件设施保障。

    团队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岗位锻炼遴选、社会公开招聘与校园精准揽才等措施,吸纳7名优秀专业人才,为团队注入强劲动能。同时,团队构建起完备的“外培内训”人才体系,先后50余次选派技术骨干前往湖北省地质局、武汉地调中心、湖南省地质调查所等多家行业单位交流学习,通过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技术研讨、人员互访、业务讲座等形式,引进前沿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健全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与内部培训体系,进一步拓宽工作视野;推行“师带徒”培养模式,促成经验丰富的老职工与新入职人员“结对子”,开展“一对一”精准指导,助力新员工快速熟悉业务流程、提升技术水平。此外,团队定期选派技术骨干参加国内外行业高端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实时洞悉行业前沿动态。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构建了科学合理、梯次分明的人才队伍体系,孕育出强大的科研生产力。

     2022年12月份,实验室获得国家级CMA检测资质证书,目前认定参数已达529项,覆盖岩石、土壤、水质、水系沉积物等5大类19个产品,充分彰显其在分析检测领域的深厚专业底蕴与卓越技术实力。近日,实验室成功通过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样品分析测试能力(54项)考核,这一成果不仅是对其检测技术精准度与可靠性的权威认证,更是对其在地球化学分析领域综合实力的充分认可。从起步时的艰难蹒跚到如今成为行业佼佼者,实验室的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中心党委、领导的关心关怀和全体成员的辛勤汗水,生动展现了分析测试人员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微光凝焰:坚守初心的笃行致远之路

    实验室工作每一个操作流程都容不得半点疏忽与懈怠。从精确称量、精准温控到科学用水管理,从器皿细致清洗到仪器参数精细调试,每一个环节、每一处操作,都犹如精密机械上的零部件,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实验室这片安静的一方天地涌动着火热的科研激情,一群默默耕耘的幕后英雄,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分析检测的“主战场”上冲锋。

    明小银是实验室金元素测试的技术骨干,长期从事岩石、土壤样品中金元素分析的一线工作。实验常用的锥形瓶,传统清洗方式耗时费力且清洁效果欠佳,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凭借创新思维与敬业精神,他利用业余时间反复钻研、试验,历经无数次失败与尝试,最终成功发明冲水洗瓶装置并荣获专利。这一创新成果,极大提升实验室锥形瓶清洗效率,为科研生产高效推进节省了大量宝贵时间,成为实验室创新实践的生动范例。

    刘雁峰承担着碘元素测试的重要任务,在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样品分析测试能力(54项)考核的关键节点,他的妻子刚刚诞下新生命,家庭正需他悉心照料陪伴。然而,面对实验室数据精准度要求极高的考核任务,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毅然选择坚守岗位。一个深夜,他仍在实验室仔细核对实验数据,同事询问他家中情况,劝他先回家照顾妻儿。他低声说:“现在团队工作到了节骨眼,实验室更需要我,我走了工作就断了链,等忙完这阵,再好好陪老婆孩子。”那一刻,他的眼眶翻滚着泪花,充满着对家人的愧疚。白天他在实验室争分夺秒分析碘元素,夜晚抽空赶回家照顾妻儿,连续20天的奔波,换来的是考核数据一次性通过的喜讯。

    创新领航:匠心筑梦的科研腾飞之路

    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实验室始终以“追光者”的姿态前行。水质分析组组长钟奕昕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科研不能等问题找上门,要主动去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剖析问题、攻克问题。”团队始终秉持这一理念,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勇气攻克工作中的难点堵点,积极探索解决方案,通过一次次的尝试与努力,将一串串“问题清单”变为“满意答卷”。

    通过几年的接续奋斗,实验室在科技创新领域成果丰硕。通过优化实验流程、改进设备性能,样品检测效率大幅跃升,已具备快速、精准完成大量实物工作量分析检测能力,有效提升生产效能。同时,团队积极开展锑矿石标准物质研制等科研项目,不断拓展科研边界、提升科研深度。在学术研究方面,团队获批专利20余项,涵盖实验设备优化、分析方法改进等多个关键领域,发表SCI、EI及中文核心论文10余篇,充分彰显了团队深厚的科研实力与学术水平。从初出茅庐的青涩起步到如今行业中坚的稳健担当,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不仅是实验室实力稳步攀升的有力见证,更是团队智慧光芒的璀璨绽放。

    夜幕降临,实验室灯火通明,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依旧穿梭其间。这里的每一台设备都铭刻着科研人的匠心,每一组数据都凝聚着探索者的执着,每一项成果都闪耀着创新者的智慧。站在新的起点,团队将以“归零”的心态,重整行装再出发,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人才培养为根基,在地质科研的星辰大海中锚定航向、劈波斩浪,为保障矿产资源勘查和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擘画分析测试科研人转型发展的新“画卷”。

     

    以奋斗为笔 擘画转型发展新画卷——长沙中心分析测试...

    为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歌颂祖国70年伟大成就,2019年9月26日下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谊文艺汇演。

    此次文艺汇演由探矿工艺所联合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0二地质队共同举办。活动开始,探矿工艺所相关负责人发表讲话:回顾了伟大祖国70年的建国益民、富国兴民、强国惠民的三个阶段;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矿工艺所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就;展望了在地质工作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地质人取长补短、积极合作,创造下一个辉煌的广阔前景。

    演出在探矿工艺所的大合唱《我的祖国》中拉开序幕。整台节目精彩纷呈、形式多样,表演各具匠心,既有激情豪迈的大合唱《勘探队员之歌》,也有娓娓动听的独唱对唱《洪湖水浪打浪》;既有铿锵有力的诗歌朗诵《走过昨天》,又有幽默风趣的三句半表演。探矿工艺所人和402地质队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表演才华,演出现场气氛热烈、掌声雷动。

    节目最后,探矿工艺所和402地质队全体起立,手里挥舞着国旗,台上台下共同合唱的《我和我的祖国》,表达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和美好祝愿。

    此次文艺汇演展现出了探矿工艺所人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与热爱,对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的美好祝愿,也激励着探矿工艺所人担当作为、改革创新,为地质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探矿工艺所在野外的各项目组也通过录制视频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的祝福。

    在蓉的干部职工70多人参加了此次文艺汇演。

    探矿工艺所合唱《我的祖国》

    歌舞表演《绣红旗》

      

    全体合唱的《我和我的祖国》

     

    探矿工艺所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汇...

    “专业化不足、研学课程开发得不到重视、研学导师人才缺乏、研学质量评价困难……” 7月20日,在全国首届中小学综合实践暨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课程研发高峰论坛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管学院地质旅游研究所所长许涛博士结合自身研究“地学旅游解说五层次模型”及“河北临城白云洞研学实践课程”,深刻指出目前限制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质量提高的几大痛点,顷刻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共鸣。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优良传统。在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研学旅行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兴起。自然资源研学作为研学旅行的半壁江山,在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增进人地关系和谐认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会议现场 姬长玉 摄

    自然资源研学旅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我国的自然资源研学旅行开展晚,课程开发、研学导师培训、基地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标准不完善,普遍存在着“只旅不学”、“只学不旅”或者“学旅两张皮”现象。专家指出,其中,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课程的缺乏是制约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质量的最核心的要素。

    自然资源研学课程如何与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衔接?如何合作研发自然资源系列研学课程?如何解决市场痛点,推动我国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质量的提升?

    汇集产、学、研、用、政各界声音,碰撞思想,交流经验,共同研讨——本次论坛独具匠心、精心安排,特别邀请了12家地学类、旅游类高校教师,8家科研机构、3家专门研究研学旅行的教育机构、9家自然类公园负责人和21家专业从事研学旅行服务的企业负责人。据主办方透露,下一步还将编撰、出版一套针对各个自然类公园的《青少年综合实践暨自然资源研学旅行系列课程》。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会上,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宋世云围绕《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国家政策与发展动向》的报告受到了广泛欢迎。此外,来自泰山、黄山、北京石花洞、武安市东太行、山东莱阳白垩纪地质公园、河北临城文旅委等景区负责人,高校代表、研学旅行运营等十几位专家、企业总经理们分别介绍了自身开展自然资源研学旅行方面的经验与困惑。

    “自然资源研学旅行市场广阔、意义重大。”在讨论环节,与会代表积极踊跃发言成为本次论坛的一大亮点。大家一致认为,针对当前学校、自然公园、运营机构、研发机构等各自为战、缺乏专业化、标准化的情况下,“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暨自然资源研学旅行指导委员会”亟需成立,会上讨论了相关组成人员以及工作职能,决定先期把评定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课程作为重点任务。

    本次论坛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管学院院长安海忠教授主持、地质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顾晓华致开幕词。 中国地质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党组书记孟宪来,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创新发展处处长何凯涛,中国地质图书馆党委书记刘延明,《中国教师》杂志社社长曹巍,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遗迹调查评估室主任董颖,自然资源部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周艳,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常务副秘书长王艳君,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山岳分会秘书长李杰,中国探险协会特种委员会主任唐长钟等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论坛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管学院地质旅游研究所、地质出版社联合举办。

     

    全国首届中小学综合实践暨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课程研发...

    为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感受绿色发展最新成果,践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行动,5月10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组织退休职工前往延庆游览了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

    本次北京世园会有百余个国家、国际组织、国内各省市及港澳台在内的参展者参展,规模之大打破了世园会历史纪录。游览中,老同志们认真地参观了各个展园,体会着匠心独具的设计和规划,徜徉在优美园林和锦绣花海之中,充分感受着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老同志们在参观后倍感欣慰,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增进了感情的同时,更对本届世园会“绿色生活美丽家园”这一主题有了深切地感触,从内心发出了“保护生态环境,请从你我做起”的呼声。

    由于园区面积大、游览人数多,加之当天气温较高,在中心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地学文献中心对活动进行了细致的筹备和部署,安排了2名随行工作人员和1名大夫,对近50位老同志开展了拍照、提醒、安全提示、药品、食品等贴心周到的服务,使活动得到顺利开展,确保了老同志们能够安心、舒心、放心地游览。

     

    地学文献中心组织退休职工赴世园会参观游览

    12月3日~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物探专业精英汇聚广州,碰撞智慧、交流成果、比拼才能——2018年中国技能竞赛“劳雷杯”首届全国地质勘查行业物探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这里举行。

    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蒋承菘应邀出席大赛。大赛由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为国家级二类竞赛,采用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参加本次决赛的82名选手是全国24个省(区、市)和3个中央地勘单位共27个赛区经过历时半年,层层选拔、推选出来的佼佼者,是地勘物探岗位职工的优秀代表。大赛最终将产生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3名“全国技术能手”。之前省级赛区,还将产生一批“省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省级技术能手”。

    通过几天的角逐,广东省地球物理探矿大队卢进延,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朱德朋,甘肃地矿局第二勘查院张波获得前三名。

    总决赛会议现场

    中国矿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彭齐鸣介绍,物探作为地质找矿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在基础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勘查等领域应用广泛,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长期以来,一批批物探工作者,跋山涉水,历经艰辛,无怨无悔,奋战在野外,为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地质工作随着绿色勘查、数字化智能化勘查的兴起,也将进入创新发展的新时代。

    “这次技能竞赛,实际上也是适应时代要求,提升能力建设的大练兵、大比武。”这在物探工作历史上可以说是第一次,竞赛规格高(国家级二级竞赛)、参赛范围广(全行业)、奖励力度大,对于推动我国地质工作转型升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彭齐鸣介绍:“我们要通过这次竞赛,发现和选拔一批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的高素质物探技能人才,展示新时代物探职工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励和带动更多一线职工立足本职,钻研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升物探技术整体水平和质量,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副司长王少波表示,物探作为地质找矿的主要方法和手段,科研性、探索性、实操性都很强,绿色勘查工作对物探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许多过去由山地工程实现的目标需要尽量由物探工作代替,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表生态环境和景观的扰动。物探职业也是地勘行业为数不多的具有国家职业标准的主体职业,目前该职业高技能人才紧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探类地勘单位发展,培养一支高素质物探专业人才队伍显得尤为迫切。

    “自然资源部党组高度重视,关于办好首届竞赛活动,部领导多次听取有关部门汇报并给予了重要指示和具体指导,提出要把这次技能竞赛,作为地勘单位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重要举措,促进地勘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体措施抓实抓好,切实发现和选拔一批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的高素质物探技能人才。我们期待,通过这次竞赛能够涌现出一批技艺精湛、业务全面、功底扎实、素质过硬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王少波表示。

    广东省地质局局长、党委书记黄德发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一个匠心回归的时代正奔腾而来。我们要以‘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为主题,推进地勘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本次大赛着眼于促进地勘行业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不断提高地质勘查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工作技能和综合能力,展示新时代地勘职工的精神面貌。”中国矿业联合会工会主席孙宇向记者透露,这必将激励和调动广大职工钻研技术、创先争优,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培、以赛促练、以赛促建”的目标,促进高技能产业职工队伍建设和地质勘查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首届全国地勘行业物探职业技能赛决赛闭幕

    近日,从《国土资源部离退休职工‘翰墨书丹心喜迎十九大’书画摄影展获奖情况通报》(国土资老函﹝2017﹞9号)获悉,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黄治国获书法类三等奖,戴桂祥、刘主分获优秀奖;路天珍、汪朝成分获绘画类优秀奖。

    据了解,此次活动共征集到书画摄影作品680余件,经评审委员会评审,有160件作品获奖。武汉地调中心共有黄治国、戴桂祥、刘主、路天珍、汪朝成五位老同志参加了书法和绘画类作品展,共提交了10幅作品。他们的作品主要是反映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变化、展望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主题鲜明,视角独特,充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他们能在强手如林中脱颖而出,全部获奖,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武汉地调中心离退休干部较深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以及为地质调查事业增添正能量的壮志豪情。

    武汉地调中心老书会秘书长戴桂祥同志提交的书法作品均为他自己原创作品,表达的是对中心在南方页岩气方面取得突破的赞美和激动心情,反映了武汉地调中心老一代地质人情系中心发展的炽热情怀。一首是“水龙吟·庆宜昌页岩气突破”:鄂宜页井传奇,气流日产超十万。产层最古,陡山陀组,全球首探。突破前沿,学科意义,世人赞叹。梦地研报国,创新苦干,今临意,情无断。忆往昔油气状,总言之,资源贫乏。探明储量,不保需要,供求犯难。满足民生,尚需进口,路多遥漫!现南方页岩,攻坚突破,远景无限。另为对联:凝心举地调求创新 任重道远;探究新能源有突破 功在千秋。他以龙门对形式呈现,可谓匠心独运。

    image001

    image002

    image003

    image004

    image005image006

    武汉地调中心老同志在国土资源部书画摄影展中喜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