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从“区间调控”到“定向调控”再到“相机调控”灵活运用

     

      2013年7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首次对“合理区间”作出具体阐释。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 摄

     

    一名券商公司分析师每周三都会锁定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新闻,希望从中找到指引投资的“利好”。一个财经记者每周三也会仔细解读常务会新闻,在字里行间寻找助力不同行业发展的“干货”。

     

    甚至,在2014年“两会”期间,一位担任省长的全国人大代表告诉前来参加代表团讨论的李克强总理,2013年上半年,他和省委书记每周三都必看新闻联播,就是为了从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新闻中,寻找中央宏观调控的“信号”。

     

      事实上,在本届政府召开的10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的宏观思路灵活运用,贯穿在不同领域的决策部署,把舵中国经济避行险滩暗礁,努力驶向更好方向。

     

    ■ 区间调控:增长、物价、就业、收入、环保多重目标协调发展

     

    201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出口数据大幅波动,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唱衰中国”的声音在国际舆论中此起彼伏。当年6月的一场“钱荒”,更是让金融系统备受震撼。然而几个月的时间里,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几个最常被强调的关键,始终是“深化改革”、“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盘活存量”。

     

    当年7月,李克强在广西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提出只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政府就不刺激干预,专心调结构、促改革。

     

    这是总理首次对“合理区间”作出具体阐释。他当时说:“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可以说,“合理区间”是本届政府对于中国经济运行的目标希望,更是给市场主体的一个明确预期:既不让市场觉得,一有困难政府肯定出手;也让市场相信,真正遇到了困难,政府不会不管。

     

    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认为,“合理区间”的概念,是李克强为中国经济增速划下的一条线,给中国和全球股市提振了信心。

     

    此后,李克强总理“区间调控”的理念不断趋于丰富和完善。2013年10月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创新调控方式,明确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上下限,有效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稳定社会预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指出,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稳、就业稳、物价稳,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如果把中国经济比作一艘航船,那么“合理区间”就是本届政府划下的一条“航道”。2015年3月,李克强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说:“我们的目标是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不仅要实现7%左右的增长率,而且要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环境有所改善。”

     

    在2015年7月举行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总理又为“合理区间”增加了新的指标:“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增长、物价、就业、收入、环保多重目标协调发展。”

     

    ■ 定向调控: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滴灌”

     

    中国经济现实中,一些看似矛盾的市场现象,让宏观调控的决断更加艰难:货币“池子”里的水不少,但很多小微企业因为融资难、融资贵而“嗷嗷喊渴”;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过剩产能令人头痛,但很多地区、城市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014年7月,李克强总理在一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首次阐释了“定向调控”的理念。他说,必须坚持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注重实施定向调控。也就是保持定力、有所作为、统筹施策、精准发力,在调控上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滴灌”。

     

    “定向”、“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到底面向哪些领域?最佳的解读切口,依旧是国务院常务会议。

     

    从2014年4月至今,有8次常务会议先后研究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简化合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征收率,加快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有关政策落实,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在全国范围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部署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铁路建设,打造长江经济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重大水利工程等建设。

     

    不难发现,“定向调控”的两个方向,一是对小微企业、“三农”等市场主体“减负”,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二是支持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建设,拉动投资。而这两个方向,正是李克强总理为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发展确定的“双引擎”。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因此提出,在本届政府的宏观调控思路中,“区间调控”的目的是“稳增长”,而“定向调控”则主要是致力于“调结构”的具体措施。

     

    今年7月15日,上半年经济数据发布当天,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通过加大定向调控等措施,我国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活力动力继续增强,在深化各领域改革、促进产业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各类市场稳定等方面都取得积极成效,“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创造了条件”。

     

    ■ 相机调控:面对经济形势变化,要更加当机立断

     

    2015年7月10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提出“相机调控”。新华社 姚大伟 摄

     

      本届政府宏观调控思路的最新一次丰富内涵,是在今年7月9日举行的部分省(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当时提出,要灵活施策,针对形势变化精准发力,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相机实施预调微调,在改革创新中释放新红利。

     

    他在一天后举行的专家企业家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把创新宏观调控与推进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更加精准有效地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防范和化解风险,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如果说“定向调控”强调的是“调结构”的方向,那么“相机调控”的核心,则是“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从而实现“控风险”。

     

    2014年5月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深化金融改革,用调结构的办法,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疏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2015年3月的一次常务会议则要求,跟踪分析经济运行新情况,做好政策储备和应对预案,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及时预调微调,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认为,相机调控很重要的就是要“预调、微调”,要根据眼前变化,制定不同的政策预案和项目准备,选择好政策意图与政策时点。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提出,“相机调控”一词体现出本届政府欲加强宏观调控决断力,“面对经济形势变化,要更加当机立断”。

     

    显然,从“区间调控”到“定向调控”再到“相机调控”灵活运用,新一届政府组成以来正在力图走出一条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控风险的“多赢”路子。

     

      2015年上半年,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艰难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继续领跑全球,实现了7%的增速。李克强总理多次公开表示,中国有信心实现今年7%左右的经济增速,也有信心推动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他说:“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我当然一直报乐观态度。”

    国务院常务会议回顾解读(三):把舵中国经济避行险...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部署图

     

    “十二五”以来,国土资源部紧紧围绕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实施了《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重点项目38项,组织实施了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27项。“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装备”、“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技术工程化开发”、“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等一批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一)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中国地质科学院1000人进入国家非营利创新研究队伍。2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个团队入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4人入选国家“杰青”。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工程顺利实施。52人成为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49人成为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37个团队成为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了60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84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认定了49个监督检测中心。

    基础研究与科技奖励取得突破。古生物学系列重大成果丰富了地球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理论,先后在《自然》和《科学》发表论文14篇,处于国际前列。地层学研究成果共获得9个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占目前全球的七分之一。获得国家科技奖14项,其中科技进步奖9项,自然科学奖2项,国际科技合作奖3项, “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土资源科技技术奖共评选出一等奖59项,二等奖283项,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极地与探月研究不断深入。开展了南极普利兹湾-北查尔斯王子山基础地质研究,编制了第一幅南极板块高精度三维地壳和岩石圈结构图;开展了冰下地质研究,提出了东南极冰下山脉是泛非期碰撞缝合带的新认识。开辟探月研究新领域。开展了月球陨石定年研究,自主开发和研究了月球微型钻机;开展了月球重力场研究,建立了高精度月表元素、矿物分布特征,编制了首幅1∶250万月球地质图(虹湾幅)。

    科技成果推广与科学普及成效显著。建立了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共享平台,推荐土地、地质矿产、水工环、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成果777项,有力地促进了国土资源科技成果共享转化。开展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共发布了四批210项先进适用技术。完成了22个重要矿产“三率”调查评价,制定和发布了 27个矿种“三率”指标要求。突破了低渗透油、页岩气、钒钛磁铁矿、固体钾盐和低品位胶磷矿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技术,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进展显著。科普工作提升了国土资源社会认知度。建设了138个科普基地。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扩展为主题宣传活动周,社会影响力更大。举办重大科普活动2000多场,受众1000多万人次。《中国矿物及产地》、《海洋地学科普丛书》等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标准化成果支撑了国土资源依法行政和监管。现行有效标准达564项,其中国家标准164项,行业标准400项。研制国家标准物质614项。发布实施了《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农用地估价规程》、《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和《页岩气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技术规范》等一批重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依法行政、公共服务和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效支撑。

    新型装备野外工作图

     

    (二)土地科技水平大幅提高

    土地资源调查、监测与规划技术体系基本形成。应用卫星遥感技术,支撑保障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全国土地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工程,开发了“天空地” 一体化土地调查监测车载系统。开展了土地资源与生态状况调查评估研究,发展了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研发了“多规合一”技术和村庄土地规划技术。有效支撑了土地调查与规划工作。

    土地合理利用与调控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围绕耕地保护与节约集约开展科技攻关。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在北京开展了土地管理公共服务研究;以加强宏观调控为重点,在重庆开展了内陆开发区用地研究;以黑土地保护为重点,在黑龙江开展了商品粮基地建设研究;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在皖江开展了承接产业转移用地研究;以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协调为重点,在长株潭开展了“两型”社会建设用地研究;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在海南开展了土地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开展了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技术研究、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有效支撑了自然资源管理改革。

    土地综合整治实现了工程技术突破。研发了土地整治新技术和新装备,实施了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山东滨海盐碱地暗管改碱排盐、江苏城乡统筹土地整治、江苏徐州矿区土地生态修复、陕西南泥湾拦蓄排结合治沟造地、陕北毛乌素沙地砒砂岩造地、云南低丘缓坡生态开发和广东三旧改造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拓展了资源利用空间,提升了资源开发效益。

    (三)地矿勘查技术实现突破

    地质矿产勘查理论取得重大突破。青藏高原地质和成矿理论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区域成矿规律,新发现了驱龙、甲玛等7个超大型和冲江、朱诺等25个大型矿床,确定了重要巨型金属成矿带,大幅增加了我国大宗矿产资源量。建立了勘查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在胶东金矿、红透山铜矿、大厂铅锌矿、石禄铁矿等全国危机矿产接替资源找矿、整装勘查区、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中起到直接作用。发展富铁矿成矿理论,提出了富铁矿形成的新认识。建立了我国铜矿成矿规律时空格架,提出了我国北部、东部和西南部斑岩型铜矿成矿规律新认识。“煤铀兼探”在大营铀矿得到成功实践,有力促进了北方砂岩型铀矿的调查评价和多矿种兼探,初步建立了北方陆相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基础地质和勘查理论研究,南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实现重大突破。完善了我国钾盐成矿理论,发展了海相盆地成钾理论,建立了罗布泊钾盐聚集模型,提出了滇西南成钾时代新认识。在柴达木西部发现新类型砂砾层含钾卤水,建立了新构造成钾机制。页岩气勘查取得突破,形成了涪陵、长宁、威远、昭通4个页岩气田。水平井钻完井多段压裂增产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安页1井通过理论创新、技术攻关,在南方复杂构造区海相古生界等新区、新层系的常规油气和页岩油气勘查取得突破。

    深部勘查与探测技术取得进展。勘查技术装备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成功研制了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系统和2000米地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装备并投入找矿一线,应用高技术勘查装备支撑了重点成矿区带找矿快速突破。自主研制的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投入大洋资源调查应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之后,中国“入地”计划得到全球地学界的关注,先后实施了青海湖环境科学钻探、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WFSD),带动了深部探测相关学科和技术的重大发展。成功实施了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实现了深部探测技术创新和深部资源能源探测,形成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不同精度深部地质问题探测技术方法体系。自主研发了多套深部探测仪器设备,首台万米科学钻机已在松辽盆地科学钻探中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项矿情调查评价成果显著。通过理论方法创新,对我国煤炭、铀、铁、铝土矿等25个矿种进行了资源潜力预测和评价,摸清了矿产资源家底,圈定了找矿远景区和靶区,有力地支撑了资源勘查和开发规划。通过思路手段创新,实施了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专项,对全国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铀、铁、锰、铬、铜等28个矿种(类)资源调查、核查和综合研究,建立了全国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和动态监督管理支持系统,为高效履行政府职能提供了技术支撑。标准和技术先行,实施了全国近15万个矿业权实地核查,系统建立了我国矿产地质测量的基准,首次构建了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的技术框架,全面查清了矿业权现状,夯实了矿政管理数据库。实施了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通过开展石油、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油页岩、油砂等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全面反映了我国油气资源潜力最新变化,指导了油气资源勘查部署,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和油气资源监督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治理后效果图

     

    (四)地质环境保护成果显著

    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取得突破性成果。农业地质调查评价成果支撑服务了土地污染评估和治理,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支撑服务了节能减排战略,城市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成果支撑服务了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了脆弱岩溶生态系统研究、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技术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技术储备。现代地下水勘查技术体系基本建立,开展了典型地区地下水循环演化与合理利用研究,深化了对大型平原盆地地下水循环机制、生态效应和科学调控的认识。重大找水取得突破,为870万缺水群众解决了饮用水源。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汶川地震灾区、舟曲特大型泥石流区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重大滑坡灾害减灾防灾技术体系,有力支撑了灾后重建和三峡工程安全运行。地裂缝监测和减灾关键技术研究取得原创性成果。地面沉降防治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带动促进了全国地面沉降监测站网建设和地面沉降防控模式创新。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成果显著,开发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信息系统,建立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研制了矿山地质环境相关技术标准,提出了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和综合治理区划提供了技术支撑。

    (五)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明显

    国土资源卫星遥感数据应用体系初步建立。资源一号02C卫星成功发射,成为高分一号、二号、三号卫星牵头用户部门。加上资源三号01星、02星,目前已有6颗卫星稳定运行。上述国产卫星获取的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变更调查、矿山开发现状监测、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境外矿产资源调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支撑了国土资源调查与监管。建立了覆盖全国、贯穿四级国土资源管理全过程的数据采集监测体系,实现了业务空间信息数据实时网络化采集。构建了面向海量、多源、多比例尺、异构数据集中管理和网络共享服务的高性能数据管理平台。建立了集发现、预警、处置功能于一体的业务数据分析应用体系,将国土资源管理从指标式管理向空间监管推进。构建了国土资源综合监管体系,形成了以制度为保障、以3S技术为支撑的国土资源监管新模式,基本建成以国土资源 “一张图”和三大平台为主体的信息化框架体系,保障了网上办公、审批、监管、公开、服务和交易,促进实现国土资源的全域、全程、常态化监管和资源高效配置。构建以“一库”、“两网”、“三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在线土地督察系统,通过制度、监管手段、数据管理和技术四大创新,系统规范了土地督察工作程序,实现了例行督察、审核督察、专项督察等工作的流程化和自动化。

     

     资源一号02C卫星成功发射盛况

    (六)国际科技合作成果丰硕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取得丰硕成果。牵头或参与了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计划133项合作项目,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中美德加日联合主持的青藏高原深剖面项目取得重大科学发现。参与了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组织实施了青海湖环境科学钻探、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等项目,显著提升钻探、探测等领域技术水平。中俄蒙哈韩五国合作编制的1∶250万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1∶500万亚洲地质图取得重大进展。亚洲地下水系列图编制工作圆满完成,出版了《亚洲水文地质图》、《亚洲地下水资源图》和《亚洲地热图》。

    “走出去”成果显著,为实现矿产资源全球配置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资源基础。搭建了全球地质矿产研究信息服务平台,完成了全球207个国家卫星遥感地质矿产解译,编制了82个国家或地区矿业投资指南,为320多家企业、地勘单位及研究机构提供了信息技术服务,全面提升“走出去”服务能力。探索研究了产品、产能、产地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三位一体”理论体系。

    构建了国际矿业合作平台。成功举办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中国(湖南)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中俄博览会矿业论坛、中蒙博览会矿业论坛和东盟+3(中日韩)矿业高官磋商会,健全完善国际矿业合作平台,开展国际矿业务实交流合作。成功主办了第三届世界滑坡论坛、第14届国际矿床成因大会、第十二届国际盐湖学会等重要学术会议。与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共同举办了土地可持续利用、国土规划等方面的国际交流活动。积极开展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办公室工作,我国已有27家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国际组织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功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五届矿业部长会议,与亚太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国际测量师协会、国际登记法中心、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滑坡协会、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有50余名专家担任国际组织职务,发挥了重要组织协调作用。大力推进国际组织在华机构建设,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秘书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和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落户中国。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成为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研究中心正式运行,助力我国从地质大国迈进地质强国。

    “海马”号系统作业示意图

    “十二五”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