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

    在贵州省遵义市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奥陶纪白云岩山脉深处

    一条为农业灌溉开凿的引水涵洞

    意外揭开了

    掩埋4.8亿年地层下的秘境

    探险队员在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洞穴内科考。

    探险队员在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洞穴内科考。

    “这是藏在4.8亿年

    奥陶纪地层里的洞穴”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

    副秘书长赵揭宇说

    这里因鲜有人类生活

    毗邻贵州大沙河自然保护区

    拥有极佳的水源

    且经数百米白云岩层长距离过滤

    水质纯净

    孕育出全球罕见的“洞穴沉积物基因库”

    洞内有的穹顶高达100余米

    水滴在下坠过程中

    雾化成富含碳酸氢钙的“气溶胶”

    在石笋、洞底凝结出

    千奇百态的石花、石枝、

    石葡萄、石珊瑚等

    形成“雾化沉积”奇观

    探险队员在洞内发现的“钙板”。

    探险队员在洞内发现的“石葡萄”上长“石花”景观。

    探险队员在洞内发现的“鹅管”景观。

    探险队员发现洞内的“云朵石”景观。

    此外,在这个洞里

    还发现了许多穴珠

    也叫洞穴珍珠

    十分罕见

    因为质感很好

    纯净度非常高

    晶莹剔透

    探险队员在洞内发现的“穴珠”。

    探险队员在洞内发现的“穴珠”。

    “我探洞探了很多年

    洞内产生的沉积物质地非常纯净

    就像白玉一样

    这在国内其他地方的洞穴是没有的”

    赵揭宇说

    “此次科研活动中发现

    洞里有一个数万平方米的洞厅

    上千根纯白石钟乳

    如冰晶森林般亭亭玉立于其中

    雪白质感源于水中碳酸钙纯度极高

    且无杂质干扰

    洞里的沉积物、规模、品质、种类

    完全改变了我们的认知”

    探险队员在洞内发现的钟乳石景观。

    探险队员在洞内发现的钟乳石景观。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

    张远海表示

    “许多形态(如钙膜晶锥)

    此前仅见于理论模型

    而这里竟以集群形式存在

    目前这个洞穴从研制、品质上讲

    可能是国内绝无仅有的”

    探险队员在洞内发现的纺缍石景观。

    --------------------------------------------------------------------------------

    来源:新华社,记者:刘勤兵,图片:赵揭宇

    本期编辑:胡程远、林帆

    罕见!贵州发现4.8亿年“地下水晶宫”

    4月1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参与共建的青岛市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举行揭牌仪式。

    该实验室于2023年12月获批建设,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共建,主要目标是面向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和装备前沿,以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建设海洋强国为导向,以海洋地球物理勘探基础理论、技术开发和装备研发为重点,加强自主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团队合作,凝练重大科学工程技术问题,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培养一流科研人才,构筑一流科技创新平台和国际化合作交流中心,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实验室由中国工程院李阳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华军院士和彭建兵院士担任副主任委员,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王宏斌副所长及崂山实验室、山东大学、石油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院所单位相关专家担任学术委员。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杨慧良副总工程师任实验室副主任。

    通过实验室共建,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引领下,围绕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问题,以情景驱动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重大项目申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共赢,共同推进我国海洋地球物理勘探事业不断发展,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等做出应有贡献。 

    青岛海洋所参与共建的青岛市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重...

    12月17日-18日,为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标准化工作,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分技术委员会(TC93/SC9)2017年工作会议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召开。

    会议由主任委员冯安生研究员主持,申文金代表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宣读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第三届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的复函及第二届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名单,并颁发委员证书。

    分技委主任委员冯安生首先作工作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会议就《黄金冶炼渣 金银量的测定 铅试金重量法》、《炼铁除尘灰中铅、锌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国家标准计划立项审查进行了投票表决,并听取了《非金属矿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黄金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煤炭行业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冶金行业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有色金属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砂石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水泥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化工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固体非能源矿山关闭程序规范》、《固体非能源矿产工艺矿物学工作规范》编制人员对标准编制情况的汇报。

    经质询、讨论和投票表决,会议通过11项行业标准送审稿,并对11项标准的内容及《水泥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固体非能源矿山关闭程序规范》的名称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会议还对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领域下一步标准研究工作进行了讨论。

    TC93/SC9主任委员冯安生、副主任委员杨强等22位委员和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申文金、国土资源部规划司戴晓阳及相关标准编制人员参加会议。

    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家唐菊兴、殷跃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消息更是备受业界关注。

    他们在各自专长的领域做出了哪些贡献?取得了哪些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两位新晋院士!

    唐菊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菊兴,汉族,1964年9月生,浙江嘉兴人,中共党员。1984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12月至今,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二级研究员,2019年7月至今,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2022年11月至今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总地质师。

    唐菊兴自2014年12月至今,任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5年12月至今,任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勘查专业委员会委员;2020年12月至今,任《矿床地质》编委会副主编;2017年11月至今任《地球学报》编委会副主编。

    唐菊兴是全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国家“十四五”规划102个重大工程之一)铜矿找矿首席科学家。从20世纪90年代初,唐菊兴带领团队从藏东到藏西,从藏南到藏北,历时30余年,长期在西藏高海拔野外一线攻关,克服种种困难,对铜等战略性矿产开展了找矿理论方法研究与勘探实践。作为大宗急缺矿产调查工程首席科学家和中国黄金、中国铝业、紫金矿业等企业找矿勘探攻关示范工程负责人等,唐菊兴在西藏四大矿集区主持或者科技支撑部署钻探40余万米,累计工程总经费超过20亿元,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提交金属资源量铜3875万吨,占21世纪以来全国新增铜资源量的2/3以上,改变了我国铜资源分布格局,保障了我国铜资源基地建设。

    唐菊兴为保障我国铜资源重大需求和国家资源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荣获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首批创新争先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荣誉,并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入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受党中央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有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7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SCI和EI66篇、CSCD103篇,SCI他引1102次;获发明专利4项;培养研究生156名。

     

    殷跃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殷跃平,汉族,1960年7月生,出生地贵州独山,籍贯四川自贡,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2018年11月至今,任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二级研究员)。

    殷跃平自2008年8月至今,任国际工程地质协会新构造与地质灾害专业委员会主任;2016年12月至今,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任滑坡与工程边坡分会理事长);2013年4月至今,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研究分会主任。

    殷跃平是我国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聚焦国家防灾减灾重大需求,发展了复杂山体灾害动力成灾理论与风险控制技术,为保障西部山区、长江三峡、青藏高原等地质灾害高发区的重大工程和城镇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殷跃平根植三峡库区近40载,解决了规划论证、工程建设和蓄水运行期间工程地质系列关键难题。针对水库蓄水运行以来库区滑坡涌浪地质灾害新风险,开展了峡谷型高陡库岸失稳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保障了库区移民城镇,黄金水道和枢纽工程运行的长期地质安全。他深入青藏高原极高山区,针对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极其复杂的地壳结构、极其强烈的构造活动和超高位超远程灾害链带来的罕见挑战,建立了极端地质力学环境下重大工程选址评价方法,主持开展了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等国家战略性重大工程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研究,为国家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地质安全依据。他多次担任国家专家组长完成了重庆武隆滑坡、深圳光明滑坡等全国重特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事故调查,为抗灾维稳做出了突出贡献。

    殷跃平长期坚守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第一线,获得了中宣部、自然资源部“最美自然资源守护者”荣誉和全国人大环资委等授予的中华环境奖,获得各类科技奖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1)、省部级科技一等奖6项(3项排1);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主编技术标准(国标3部,行标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1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被SCI和EI收录153篇,入选爱思唯尔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和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家唐菊兴、殷跃平当选中国工程院...

    2017年10月16日,第三届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宣读了新一届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其10个分技术委员会换届及组成方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分技术委员会(SAC/TC93/SC2)由33名委员组成。殷跃平任主任委员,熊自力、郝爱兵和李文鹏任副主任委员,孟晖任委员兼秘书长。秘书处设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回顾第二届水工环地质分技术委员会工作,自2011年1月19日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由于领导重视、多方协作,在推动重要标准制修订、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建立会前会中会后审查制度、密切与地质灾害防治协会合作,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持、加强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针对标准标龄过长,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更新问题,制修订了《地下水质量》国家标准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系列行业标准,保障了地质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二是配合《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制定了《城市地质调查规范》行业标准,为开展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等城市群地质综合调查提供了支撑;三是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等防治地质灾害体系,制定了《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滑坡防治设计规范》2项国标,《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地质灾害排查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等7项行标。四是支撑地下水监测工程,制定了《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地下水监测网优化设计规程》,《地下水监测网运行与维护规范》等系列标准,保障了地下水监测工程的建设和运行。

    6年来,分技术委员会审查了标准25项,其中3项国标和18项行标已经发布4项报批中,为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一届分技术委员会将贯彻落实《国土资源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在矿山地质环境、岩溶地质环境和地热方面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标准制修订、实施与监督,做好标准培训贯标工作,加快标准化与各项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发挥技术支持作用和基础保障作用。 


    国土资源-水工环地质部分标准目录(发布日期:19982-201710月)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代号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第一部分  国家标准

    1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GB11615-2010

    2010/11/10

    2011/02/01

    2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

    GB/T13727-2016

    2016/08/29

    2017/03/01

    3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GB/T32864-2016

    2016/08/29

    2017/03/01

    4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2017

    2017/10/14

    2018/05/01

    第二部分  行业标准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18-2006

    2006/06/05

    2006/09/01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19-2006

    2006/06/05

    2006/09/01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20-2006

    2006/06/05

    2006/09/01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0221-2006

    2006/06/05

    2006/09/0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

    DZ/T0222-2006

    2006/06/05

    2006/09/01

     

    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技术规范

    DZ/T0225-2009

    2009/07/29

    2009/07/3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DZ/T0223-2011

    2011/07/07

    2006/08/31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

    DZ/T0261-2014

    2014/09/22

    2014/12/01

     

    集镇滑坡崩塌泥石流勘查规范

    DZ/T0262-2014

    2014/09/22

    2014/12/01

     

    地面核磁共振法找水技术规程

    DZ/T0263-2014

    2014/09/22

    2014/12/01

     

    地质灾害灾情统计

    DZ/T0269-2014

    2014/11/05

    2015/01/01

     

    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

    DZ/T0270-2014

    2014/11/05

    2015/01/01

     

    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规范

    DZ/T0271-2014

    2014/11/05

    2015/01/01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

    DZ/T0282-2015

    2015/06/11

    2015/10/01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

    DZ/T0283-2015

    2015/06/11

    2015/10/01

     

    地质灾害排查规范

    DZ/T0284-2015

    2015/06/11

    2015/10/01

     

    矿山帷幕注浆规范

    DZ/T0285-2015

    2015/06/11

    2015/10/0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DZ/T0286-2015

    2015/09/06

    2015/12/01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

    DZ/T0287-2015

    2015/09/06

    2015/12/01

     

    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DZ/T0288-2015

    2015/09/06

    2015/12/01

     

    地下水水质标准

    DZ/T0290-2015

    2015/10/26

    2016/01/01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

    DZ/T 0303-2017

    2017/03/06

    2017/05/01

     

    城市地质调查规范

    DZ/T 0306-2017

    2017/09/15

    2017/11/01

     

    地下水监测网运行维护规范

    DZ/T 0307-2017

    2017/09/15

    2017/11/01

     

    区域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规范

    DZ/T 0308-2017

    2017/09/15

    2017/11/01

    第三届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

    “这几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我激动得几天没睡好觉。全会提出,‘要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这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从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工作已有几十年时间,深刻地感受到现在是开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大好时机。”2019年初冬的一个下午,一位耄耋老人迈着稳健的步子,来到中国矿业报社,邀请记者到他的工作室采访,到他的中试基地参观。这位老人,就是被业界称为“尾矿利用第一人”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李章大。

    今年已经87岁的李章大教授,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矿业联合会、北京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技术顾问,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国土资源分会矿山固体废料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首钢矿业一处尾矿库(资料图)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章大教授就提出了“提高资源回收率,开发利用被视为尾矿废石的资源”的建议。“1981年,我提交了《我国铁矿区成矿特征及找矿区划》《钢铁工业发展应从我国铁矿资源特点出发》等建议;1983年,提交了《我国钢铁工业地质矿床资源方面的水平和差距》报告及《对挖掘生产矿山资源潜力的几点认识和建议》,建议除主要资源可提高回收率外,还应开发利用被视为废石的资源,如蚀变围岩中的玉石、宝石类矿物、珍贵矿物晶体及大量非金属矿资源,完成《大冶铁矿矿山地质工作的经验及存在问题》。1987年,我发表了《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现状与分析》,阐述了矿产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是矿物原料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物质基础,分析了我国目前尾矿利用的现状,建议由点到面全面查明生产矿山和后备矿区矿石、围岩、尾矿、废渣的有用组分及利用可能性,推广有效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从而最终实现整体利用废石、尾矿及非金属组分,实现无废料开发、改善环境的目的。”谈起自己热爱的工矿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李老如数家珍。

    几十年来,李教授潜心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完成重大科研课题26项,采集了铁、铜、钼、铅、锌、钨、锡、金、钛、锰、铝(赤泥)、稀土金属、煤炭(煤矸石、粉煤灰)等16个矿种、60多个矿山的尾矿样品,以及炼渣、废石、花岗岩、斜长岩、辉长岩、霞石正长岩、火山凝灰岩、页岩等样品,利用这些样品进行了建材、道渣、水泥、陶瓷、玻璃、发泡陶瓷、岩(矿)棉、微晶非金属材料等产品的实验室研究及工业化中间产品扩大性试验。如今,李老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已转化,并被企业批量生产。

    “1993年,我上报了《尾矿的处置、管理及资源化示范工程》,被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列为《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第一批)》;2004年,与周秋兰(原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专业委员)共同提交的《我国尾矿利用现状及21世纪展望》,获文化部‘中国世纪英才业绩与论著征集活动’二等奖,全文载入《中国百业论著》中。”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必须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具备多学科、跨行业协同研究的能力。李章大教授曾就职于冶金部北京地质研究所,后又进入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尾矿利用技术中心。丰富的多学科科研经历,以及长期的实战工作积累,使他在开展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科学研究成果。

    李老告诉记者,矿产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循环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源,只有资源化开发利用矿山尾矿、废石,矿业才能成为节约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强国富民的现代化产业,经济建设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国民经济和矿山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查明矿产资源特点及其可利用途径,从资源特点出发,经过试验研究,选择可供开发的产品及主攻项目;与相关行业、专业、技术进行边缘杂交、互相结合,择优组合有关工艺、技术、设备,从而开发出复合矿物原料新资源;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化解矿山历史积留下来的弊端和欠负,恢复或维护矿山生态环境,清除灾害隐患,增添物质财富,提高劳动就业率及人员素质;促进科技进步,开拓尾矿的新用途,实现和谐创新、强国富民。

    1990年,李章大带领尾矿利用技术中心精干力量,从典型矿山入手,对武钢大冶铁矿、首钢迁安铁矿、江西德兴铜矿、辽宁杨家杖子钼矿等矿山的尾矿进行了分析实验,并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

    他们在武钢大冶铁矿调查了东露天尖山采区25条勘探线、110个钻孔、5512米岩心,补采了100个矿样、16个人工重砂样、15个硫化物精矿样,对样品进行了多元素分析、岩矿鉴定和小型选矿试验,查明尾矿资源特征,总结了矿山地质工作经验,摸索了含矿围岩工业利用评价方法,确定可采品位及铁、铜综合品位指标,新圈定10个矿体,计算出21.9万吨储量。同时,还发现洪山溪尾矿库中残存大量菱铁矿等非磁性铁矿,进行了经济评价,提交了3份研究报告。项目验收后获得原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随后,他们又对首钢迁安铁矿进行了历时4年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查明尾矿资源特征,利用围岩、废石及矿山尾矿生产出高速铁路道渣、建筑用砂、水泥、混凝土材料、陶瓷(日用瓷、美术瓷)、色釉、建筑瓷砖、玻璃等样品,在唐山陶瓷研究所试产了陶瓷产品;利用尾矿制造微晶玻璃的工艺试验及产品中试取得良好效果,建筑瓷砖成功投产,属尾矿资源化利用领域的首创。铁道部工务局为首钢矿山废石生产的高速铁路道渣建立了技术标准,为修建大同至秦皇岛运煤出口高速铁路东段所用道渣召开了多次铁道系统现场会。唐山陶瓷研究所结合此项成果申请了《铁矿尾矿制造陶瓷及方法》发明专利,被原轻工业部科技司综合处誉为“国内陶瓷原料的首创”,是我国尾矿资源化利用的首次突破。在北京玻璃研究所的协助下,他们不仅用尾矿制做普通玻璃产品,还开发出世界首创的“尾矿微晶玻璃花岗石”,使尾矿资源化利用进入高科技材料产业领域。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使首钢矿业公司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至今保有相关生产线),更使其成为首例“无废料绿色矿山”。

    在对江西德兴铜矿尾矿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利用尾矿研制出了日用-工艺美术陶瓷、无釉外墙砖、锦砖及水泥等产品。研究表明,德兴铜矿尾矿是良好的紫砂型陶瓷(带色)原料,可制作墙砖、锦砖、525号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是已经磨细了的绢云母质瓷及经济实用建筑陶瓷、优质硅酸盐水泥的原料。

    通过多年研究,李章大教授认为,我国金属矿山尾矿、废石资源化开发利用已经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和产业化经验,进入推广提高的新阶段。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知识和认识上囿于传统,把尾矿、废石作为废物看待,开发利用停留在低层次上,套用他人做法或只开发大路货产品;不做本矿山的资源特点查定,不愿做试验研究,满足于生产一二种简易产品;固守旧思想、旧技术,不顾国家社会和企业的长远利益;缺少更多可供开发的好产品、好成果;有的成果缺少工业化试验,技术不成熟;缺少风险基金支持和激励机制;技术力量分散单薄,研究者缺少经济实力,更缺少实验条件及实验室,难出新成果。

    为此,李章大提出:第一,建议把尾矿、废石等矿山固体废弃物作为国家自然资源依法保护和管理起来,禁止无序开发,加强技术指导,防止再次浪费资源和扩大环境污染。当务之急是立法和立项进行尾矿资源普查,同类资源宜先用尾矿、再开新矿。

    第二,矿山所在地政府科学管理和指导矿山固体废物资源化开发利用和环保治理,委托有资质的专业团体(如矿业联合会、矿山地质专业委员会、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等)协助政府为企业搭桥和进行监督、咨询、协调,促进其节约资源,相关企业依法保护和使用矿山固体废物资源。三方齐心协力,从组织上落实矿山尾矿、废石等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开发利用,提高实效。

    第三,建设一批示范矿山和示范工程,作为矿山企业样板和出台政策、技术标准及产业化转化的基地。

    第四,建立一个汇集综合人才、专门开发矿山固体废料的高硅无机复合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从资源-工艺、技术、设备-新产品研发-产业化推广等全流程出发,开发符合中国矿产资源特点的复合材料系列产品,为复合材料工业奠基开路。

    第五,从尾矿微晶玻璃切入,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微晶玻璃被材料科学家称为“可兼有别的类型材料不能达到的物理性能”,特别适合于我国矿山尾矿、煤矸石、炉渣、赤泥等组分多样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六,建立矿山固体废物资源化开发利用奖励基金及制度,用于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矿山企业、职工、科技和管理人员,支持专项研究成果的工业中间产品试验,推进新产品、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现在正是综合利用尾矿的好时机

    2017年10月16日,第三届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宣读了新一届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其10个分技术委员会换届及组成方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分技术委员会(SAC/TC93/SC2)由33名委员组成。殷跃平任主任委员,熊自力、郝爱兵和李文鹏任副主任委员,孟晖任委员兼秘书长。秘书处设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回顾第二届水工环地质分技术委员会工作,自2011年1月19日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由于领导重视、多方协作,在推动重要标准制修订、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建立会前会中会后审查制度、密切与地质灾害防治协会合作,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持、加强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针对标准标龄过长,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更新问题,制修订了《地下水质量》国家标准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系列行业标准,保障了地质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二是配合《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制定了《城市地质调查规范》行业标准,为开展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等城市群地质综合调查提供了支撑;三是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等防治地质灾害体系,制定了《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滑坡防治设计规范》2项国标,《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地质灾害排查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等7项行标。四是支撑地下水监测工程,制定了《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地下水监测网优化设计规程》,《地下水监测网运行与维护规范》等系列标准,保障了地下水监测工程的建设和运行。

    6年来,分技术委员会审查了标准25项,其中3项国标和18项行标已经发布4项报批中,为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一届分技术委员会将贯彻落实《国土资源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在矿山地质环境、岩溶地质环境和地热方面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标准制修订、实施与监督,做好标准培训贯标工作,加快标准化与各项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发挥技术支持作用和基础保障作用。 


    国土资源-水工环地质部分标准目录(发布日期:19982-201710月)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代号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第一部分  国家标准

    1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GB11615-2010

    2010/11/10

    2011/02/01

    2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

    GB/T13727-2016

    2016/08/29

    2017/03/01

    3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GB/T32864-2016

    2016/08/29

    2017/03/01

    4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2017

    2017/10/14

    2018/05/01

    第二部分  行业标准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18-2006

    2006/06/05

    2006/09/01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19-2006

    2006/06/05

    2006/09/01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20-2006

    2006/06/05

    2006/09/01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0221-2006

    2006/06/05

    2006/09/0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

    DZ/T0222-2006

    2006/06/05

    2006/09/01

     

    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技术规范

    DZ/T0225-2009

    2009/07/29

    2009/07/3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DZ/T0223-2011

    2011/07/07

    2006/08/31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

    DZ/T0261-2014

    2014/09/22

    2014/12/01

     

    集镇滑坡崩塌泥石流勘查规范

    DZ/T0262-2014

    2014/09/22

    2014/12/01

     

    地面核磁共振法找水技术规程

    DZ/T0263-2014

    2014/09/22

    2014/12/01

     

    地质灾害灾情统计

    DZ/T0269-2014

    2014/11/05

    2015/01/01

     

    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

    DZ/T0270-2014

    2014/11/05

    2015/01/01

     

    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规范

    DZ/T0271-2014

    2014/11/05

    2015/01/01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

    DZ/T0282-2015

    2015/06/11

    2015/10/01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

    DZ/T0283-2015

    2015/06/11

    2015/10/01

     

    地质灾害排查规范

    DZ/T0284-2015

    2015/06/11

    2015/10/01

     

    矿山帷幕注浆规范

    DZ/T0285-2015

    2015/06/11

    2015/10/0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DZ/T0286-2015

    2015/09/06

    2015/12/01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

    DZ/T0287-2015

    2015/09/06

    2015/12/01

     

    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DZ/T0288-2015

    2015/09/06

    2015/12/01

     

    地下水水质标准

    DZ/T0290-2015

    2015/10/26

    2016/01/01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

    DZ/T 0303-2017

    2017/03/06

    2017/05/01

     

    城市地质调查规范

    DZ/T 0306-2017

    2017/09/15

    2017/11/01

     

    地下水监测网运行维护规范

    DZ/T 0307-2017

    2017/09/15

    2017/11/01

     

    区域地下水质监测网设计规范

    DZ/T 0308-2017

    2017/09/15

    2017/11/01

    第三届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

    2017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的主题是“弘扬丝路精神、共促矿业繁荣”,大会主旋律是科技创新与合作发展。有关“地质分析测试”议题第一次进入了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交流舞台。9月23日下午,由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协办的“分析测试助力科技创新”分论坛成功举办,地调局实验测试中心主任齐亚彬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论坛交流。

     

    齐亚彬主任主持论坛

    本论坛重点研讨了深地、深海、深空探测、非常规能源勘查等领域的分析测试科技创新,郭冬发、熊采华、屈文俊、杜谷、饶竹等5位专家作专题报告,分别从地质、岩石矿物、天然气水合物岩心气体方面介绍分析测试和质量保证新进展、新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百名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出席了论坛。

     郭冬发研究员作“铀矿地质及其他伴生放射性矿样品中铀钍镭分析方法新进展”的报告

    【郭冬发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分析测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中国质谱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地矿分会副主任等职。曾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专员。长期从事核地质分析技术特别是无机与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熊采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地质样品分析测试质量控制”的报告

    【熊采华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地质实验测试分析方法研究和地质样品分析测试质量管理工作,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土资源部行业科研专项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曾主持行业标准DZ/T 0279-2016《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的修制订工作,目前正主持修订行业标准《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DD2005-03)工作。】

    屈文俊研究员作“复杂基体地质样品稀有稀散稀土元素现代仪器测试方案”的报告

    【屈文俊 研究员,现任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科技处长。从事岩石矿物测试方法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及科技管理工作,擅长岩石矿物测试方法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工作。承担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自然基金项目、地质调查计划项目等多个项目;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等;发表论文专著30余篇、部。】

     杜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岩石矿物鉴定现代检测技术方法研究进展”的报告

    【杜谷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实验与分析测试室主任,国土资源部西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第七届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地质矿产实验测试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岩矿测试》第七届编委会委员。从事岩石矿物实验测试技术研究工作。】

     饶竹研究员作“永久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现场岩心气体快速综合检测技术的建立”的报告

    【饶竹 研究员,现任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有机分析研究室主任,国土资源部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客座教授。首次在地质系统建立了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分析技术和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现场岩心气体快速综合检测技术,是地质行业环境有机分析技术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获2017年国际艾尼奖提名、中国地质调查“优秀地质人才”等称号。】

    论坛现场

    为筹备好这次分论坛,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精心组织、提早谋划,对25家地质实验室主动提交的成果材料进行了科学编辑,整装汇编成了面向国际同行界的《地质实验测试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中英文)。同时组织制作了宣传推介我国地质实验室风采与特色展板,不仅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而且形成了靓丽的风景线。

    论坛发放材料

    行业实验室展板

    这次分论坛是一次创新性尝试,不仅为地质实验测试行业搭建了一个交流互鉴的高端平台,更重要的是让地质实验测试领域的创新性成果得以世界范围的推介与展示,让业内专家学者登上国际交流舞台,让世界同行分享创新成果!

    通过这次活动深深感受到,地质分析测试是名副其实的高科技与创新领域,行业内人才济济而负有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可以说,这次活动大大激发出了全行业久违的自豪感与神圣的使命感!大家纷纷建议,今后要加强行业统筹组织,多开展形式多样合作与交流活动。大家也纷纷表示,以此为契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用实际行动为行业繁荣发展再立新功、再做贡献!

    地调局实验测试中心将以推动行业发展为目标、以做好行业服务为己任,按照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瞄准世界前沿,加快科技创新,以强有力的姿态扛起地质实验测试行业共同进步的大旗,与全国的行业地质实验室携手共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测试行业的改革创新共同努力!

    “分析测试助力科技创新”分论坛第一次在中国国际矿...

    9月19日,2018非常规天然气技术研讨会暨中国石油学会非常规油气专业委员会一届三次全体委员会议在北京西藏大厦举行,来自自然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华电,以及地质石油院校等单位16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贾承造院士和高德利院士、中国工程院胡文瑞院士应邀出席了会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参加会议。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寻清洁能源、促绿色发展。研讨目的是弘扬科技人员执著专注、拼搏进取的精神,交流研讨煤层气产业化的机遇与挑战、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以及规模化开发的技术工艺。会议由中国石油学会非常规油气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能源行业煤层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协办。贾承造院士和高德利院士等14名代表在研讨会上进行了大会报告。

    会上,张君峰作“南方页岩气公益性调查进展”报告,分析了南方页岩气资源潜力与有利区分布,并且鉴于页岩气的勘查开发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内的情况,重点介绍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盆外复杂构造区开展页岩气调查工作,在黔北正安、鄂西宜昌取得了页岩气调查重大突破,创新建立了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富集保存理论和成藏模式,初步形成了常压低温高应力差的水平井钻探和分段压裂技术,总结提出了优先突破下扬子、做强做大中扬子、积极探索上扬子的部署思路。报告内容受到了与会专家和代表的一致好评。

    研讨会之前,举行了中国石油学会非常规油气专业委员会一届三次全体委员会议,70余名委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常务副主任委员匡立春主持。主任委员接铭训致开幕词,常务副秘书长陈东做了“中国石油学会非常规油气专业委员会2018年工作回顾及下步工作安排”的工作报告,与会委员一致通过增选张君峰同志为中国石油学会非常规油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8非常规天然气技术研讨会会场 

     张君峰作题为“南方页岩气公益性调查进展”的大会报告 

     中国石油学会非常规油气专业委员会一届三次全体委员会议 

    油气调查中心参加2018非常规天然气技术研讨会

    为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指导作用,推进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2018年5月15日,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地质云2.0建设方案论证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孙九林院士主持了会议,来自国土资源部咨询中心、中央网信办、国家信息中心、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中心、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地科院水环所、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的15名委员出席了会议。地调局总工室信息化处负责人受邀出席了会议。实验室主任谭永杰、学科带头人、地质云建设各工作组组长和实验室秘书处成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由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实验室主任谭永杰致辞、宣读委员会名单并颁发证书。本届学术委员会共21名委员,任期5年,孙九林院士担任主任委员,成秋明、李裕伟、谭永杰担任副主任委员。

    会议的第二项日程,由高振记汇报实验室研究方向及成果,研究方向包括地质大数据采集关键技术研发、地质大数据组织管理技术研究、地质大数据分析挖掘与表达技术研究及地质云平台构建关键技术研究等四个,成果包括科技创新与科研进展、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学术交流平台及实验室运行管理工作等多个方面。委员会专家认真听取了汇报,积极发言,对取得的成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在对四个研究方向表示赞成的基础上,建议进一步聚焦各个方向中的重点内容,在理顺地质调查业务流程的基础上,立足需求,服务应用,突出地质信息技术在地质调查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

    会议的第三项日程,由相关人员汇报地质云2.0技术方案,首先介绍了地质云总体技术目标、地质云1.0主要建设成果及存在问题,然后详细汇报了地质云2.0技术方案,从地质云2.0技术要求、设计指导思想、技术目标、主要建设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地质云2.0总体技术框架,是在地质云1.0基础上,针对当前地质调查工作对信息化的需求研究提出的,包括基础设施服务建设、数据服务建设、平台服务建设、应用服务建设、安全体系及运维体系建设等内容。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地质云2.0建设方案目标清晰,建设任务明确,可满足建设需求。方案充分吸收了地质云1.0的成果,七大体系设置合理,逻辑架构与技术架构科学,技术路线可行,符合相关技术发展趋势,建议根据专家意见完善后尽快实施。

    会后,实验室将根据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专题学习讨论和消化吸收,并细化落实在实验室2018年度计划中。

    实验室主任谭永杰向孙九林院士颁发证书

    会议现场

    参会人员合影

    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

    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廉政文化建设,强化正向激励干事担当,营造廉荣贪耻、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根据中国地调局2017年廉政文化活动周和沈阳地调中心2017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安排,59日上午,沈阳地调中心开展廉政文化讲座,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某工程科研设计所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龙凡将军作题为《做雷锋式的党员是我毕生的追求》报告。

    龙凡将军担任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曾获中央军委四总部首次颁发的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项和荣誉称号,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获得雷锋金质奖章,被评为全国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他从“学习雷锋,就是时刻听从党召唤,把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的人生选择”、“学习雷锋,就要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和艰辛,都矢志不渝”、“学习雷锋,就要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用丰硕的成果报效祖国和人民”三个方面阐述雷锋精神,畅谈人生感悟。他详细介绍了自己五十多年如一日地学习雷锋精神,长期从事水文地质、军事地球物理和遥感工作,踏遍祖国三北高原、荒漠勘查地下水的经历和体会。他投身北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一流的业绩,为我国地质调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龙凡将军的讲座赢得了全体职工经久不息的掌声。大家利用宝贵的机会,结合自身的工作感受,与龙将军积极交流、热情互动。最后,沈阳地调中心邴志波副主任代表中心感谢龙凡将军的精彩报告,并号召全体职工,以龙凡将军为楷模,学习雷锋精神,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沈阳地调中心领导班子及全体职工总计100余人参加。

     
    沈阳地调中心开展廉政文化讲座

    2017年4月8-9日,由中山大学、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第一届全国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发展研究中心屈红刚博士、朱月琴博士应邀分别作了地质大数据分析挖掘的几个需求、地质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学术报告。

    此次研讨会以交流地质地球化学大数据的研究成果,推动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的研究为目的,围绕大数据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地质地球化学大数据的获取、存储与管理、地学多源多元大数据的融合、地质时空大数据的数学分析与信息挖掘、依托大数据的地质地球化学建模与可视化、基于地质时空大数据的知识发现、预测和预警、地质时空虚拟现实与Cave (沉浸式虚拟现实显示)、基于高性能计算机平台的现代云计算技术、让机器能够理解地质报告的知识提取和模式识别技术、传统地质研究方法与数学方法、计算机方法的融合、大数据-智能矿床成矿与找矿模型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来自不同单位的14位代表分别应邀做了精彩报告。发展研究中心屈红刚博士应邀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云的建设情况,并对地质大数据分析挖掘的几个需求与大家进行了的探讨,朱月琴博士从承担的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基金项目出发,详细介绍了地质大数据技术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深刻研讨。本次论坛深入讨论了大数据和数学地球科学在理论和方法上新的机遇和挑战,共同展望了新时期数学地球科学发展前景,会议还充分讨论了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未来的举办形式、机制和议题。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将对大数据和数学地球科学的深度融合及相关学科建设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11月经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正式成立,挂靠中山大学开展工作。4月9日上午,召开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与会专家对委员会的组成、职责、定位及规章制度等进行了研讨。并提出要重视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地球化学的深度融合,结合数学地球科学、地球化学的理论基础,开展大数据相关理论技术方法研究及应用,打造品牌性学术活动,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应用等方面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工作会议讨论了组织机构事宜,推荐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国土资源部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谭永杰为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屈红刚为副主任委员,朱月琴为副秘书长。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地调局物化探所、地调局地质力学所、地调局资源所等的相关单位专家代表近70人参加了此次大会。

     

     
     
    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受邀参加第一届全国大数据与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