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自然资源部的组建主要是为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这里的“统一”、“整体”、“系统”、“综合”都源于自然资源的综合观,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重要视角是动态观。因此,自然资源统一管理需要对自然资源的综合观和动态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自然资源的内涵与分类

    1. 概念及其含义

    自然资源包括地球表面积(空间)、土壤肥力、地壳矿藏、水、野生动植物等。

    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规模、种类、数量和深度,都在不断发展,现在把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也视为自然资源,而且人们对自然资源已不再是一味开发利用,而是发展出保护、治理、抚育、更新等观念。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是同一客体。因此有人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比喻为一个硬币的两面,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从生态环境中获取的初始投入。同时,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人文社会科学概念。

    2. 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可划分为“可更新”与“不可更新”两大类。可更新资源是在人类时间尺度上可天然再生的有用物品。“可更新”是一个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取决于人类认识和利用,某些“可更新”资源在一定时间周期和空间单元上可能被看作“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可分为两个亚类:一类为恒定性,太阳能、风能、光能、大气等,这些资源基本上是恒定的,不受人类利用的影响;一类为是临界性,如土地、森林、动物、水质等资源。临界性资源,若其利用强度不超过可更新能力,能保持自然再生;如果加以管理以人为地增加流量,还能维持较高的利用水平。不可更新资源,又称储存性资源,储存在地壳当中而且不可再生。这两类资源的划分相对的。

    自然资源的综合观

    1.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态因子组成的一个整体,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大类。前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尤其是人类活动(狩猎、放牧、垦殖、灌溉、采伐、采矿、建设、污染等)。后者包括诸如气候(日照、温度、湿度、降水、风等),地质(地质构造、岩石、矿物),地形(地貌形态、高度、坡度、坡向),土壤(基质、质地、养分、水分、团粒结构、肥力)、水(水量、水质)等因子。

    生态系统内各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其中一种因子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子的改变。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各非生物因子之间和各生物因子之间,也存在于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之间。不仅环境作用于生物和人类,生物和人类也反过来影响环境。

    2.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联性

    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在自然资源生态过程中形成和维持的、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与效用,是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所有效益。生态系统给人类提供各种服务,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

    3. 自然资源利用的综合性

    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例如,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离不开利用水资源,开采和冶炼金属矿需要配合利用能源。更重要的是,开发利用一种自然资源会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影响。即使是不可更新资源,其存在也总是和周围的条件有关;特别是当它作为一种资源为人类所利用时,必然会影响周围的环境。如开采矿石使土地废弃,排出废物和消耗能源也不可避免地给环境带来影响。

    此外,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利用也相互影响。

    由此可见,自然资源的整体性主要是通过人与资源系统的相互关联表现出来的。人类通过一定的经济技术措施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又影响生态环境,人与自然资源之间构成相互关联的一个大系统。

     

     

    图1 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演变

    4. 自然资源管理的统一性

    自然资源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决定了自然资源管理必须是统一的。将国土资源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水利部的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农业部的草原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林业局的森林、湿地等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职责,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职责整合起来,将土地、矿产、湖泊、河流、湿地、森林、草原、海洋统统划到自然资源部之下进行综合管理。

    自然资源的动态观

    1. 自然资源的动态属性

    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一般说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对外界的干扰也具有较大的抵抗能力,而组成和结构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则比较差。

    在“人类-资源生态系统”中,人类已成为十分活跃、十分重要的动因,系统的变动性更加明显。正的方面如资源的改良增值,人与资源关系的良性循环;负的方面如资源退化耗竭。人类应当努力了解各种资源生态系统的变动性和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预测人类-资源生态系统的变化,使之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2. 资源价值随人类需要和能力的发展而变化

    自然资源本质上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种价值判断与评价,是以人类利用为标准的。人类的能力和需要创造了资源的价值。虽然地球的总自然秉赋本质上是固定的,但资源却是动态的,没有已知的或固定的极限。迄今的资源利用史就是不断发现的历史,对基本自然资源的定义在不断拓展。

    历史上的技术革新,从原先无价值或未利用的自然物质中突然创造出各种资源。自然界中生态环境质量资源的价值虽然不直接伴随技术和经济条件而变化,但响应于人类价值、需求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产生新的意义。随着人们越来越相对富足,他们才有能力将注意力转向非物质的生态环境价值。

    3. 主导自然资源的演进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不断增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随着人类认识能力尤其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断演进,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种类、数量、规模、范围上都不断扩展。

    主导自然资源随社会发展不断演变。20世纪50年代以前,石油都采自陆地;现在人类已在海洋开采石油。其他资源的开采范围也在向海洋扩展,未来的人类很可能会到月球、火星上去开采资源。“洪水猛兽”曾被看作灾难,但当人类有能力驾驭它们以后,也可以变为资源。

    工业化以来,人类社会的资源结构、经济活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不断发生变化。前工业化时期,主要开发利用普遍存在的天然资源(可称第一资源)。而附加了人类投入的自然资源(可称第二资源)如矿产品、农副产品等,在进入工业化初期时开始显现其重要性,在工业化中期更占主导。工业化后期,包括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在内的物质性资源地位逐渐下降,而智力、生态环境等非物质性资源地位逐渐上升,乃至占据主导地位。

    4. 资源承载能力的动态性

    承载能力最初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可持续”意味着资源利用应限制在一定水平上,从而不使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而使资源生产力得以长期维持。

    资源承载能力受投入水平、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是动态变化的。生态系统处于不断的演替过程中,这种演替受多种生态因子影响。按其作用可归为两类因子:利导因子和限制因子。整个系统就是在这种组合“S”型的交替增长中不断阶梯式地演进和发展,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出现新的平衡。

    5. 自然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变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狩猎-采集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社会的经济总量在不断增长。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人类利用资源、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在工业文明初期,资本以其稀缺的特性和在经济发展中可以带来规模效益而成为该时期的主导发展要素。在工业文明中期,技术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技术成为该时期主导发展要素。到了工业文明后期,随着计算机等各种通信设备的不断完善,信息逐渐在经济发展中上升为主导发展要素。由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社会的发展观基本上偏重于经济增长,导致人与自然矛盾日渐突出。人们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注意到与资源、环境和谐的必要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进人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即生态文明时代。以资源、环境相和谐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化”将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发展要素的地位(如图1)。

    这一演替规律表明,劳动、自然资源、资本、技术、信息以及未来的生态化先后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发展要素,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主导发展要素不断更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先前的主导发展要素不再发挥作用;只是先前的主导发展要素不再居于主导地位,但依然起到重要作用,且其形式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适应变化。对于一个当前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区域来说,其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同时兼顾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生态等多个主导要素的更替。

    回顾各生产要素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重要性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在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自然资源毕竟处于被动地位。自然资源只能提供人类活动的条件和可能性,只有依靠人类的努力,才能把这种条件和可能性变为现实。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根本动力在人、规划管理和体制等经济社会条件。为什么在相似的自然环境下会出现生产力水平悬殊的情况?为什么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较差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能率先进入发达社会?这不是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所能够解释的。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变化是有规律的。制约这一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左右着人与自然间的相互关系。生产力水平越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性越大。生产力水平越高,人们对自然的依赖性越小,人们利用自然的程度就越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并不是人们可以离开自然,而是更深入地利用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总之,自然资源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意义自不待言,但在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所起的作用却不尽相同。随着发展阶段的提升,自然资源的作用会逐渐减弱,而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作用会越来越显著。

    (作者单位:蔡运龙:北京大学;王尧: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本文获授权发布)

    树立自然资源的综合观与动态观

    4月18日,地调局实物资料中心邀请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石砥石教授作题为《中国页岩气资源特征与勘探开发技术》的科普报告,来自防灾科技学院、华北科技学院近200余名师生认真聆听了科普报告。

    石砥石教授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页岩气概况、页岩气资源、页岩气勘查开发技术及我国页岩气发展与展望,报告内容丰富,学术氛围浓厚,取得良好反响。

    本次油气页岩气科普报告会是实物资料中心第48个“世界地球日”系列活动之一,达到了引导社会公众走进我国油气页岩气地质调查工作,宣传我国油气资源地质调查国情国策,提高公众节约集约利用能源资源意识,普及油气页岩气科学知识的目的。

     

    实物资料中心成功举办油气页岩气科普报告会

    为庆祝“第48个世界地球日”、提高社会公众对实物地质资料的认知,地调局实物资料中心于4月17至23日期间举办以馆藏实物地质资料为基础、以“展示实物资料  普及地学知识  讲好地球故事”为主题的“第48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活动。

    经过十余年建设与积累,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馆藏体系基本建成。截至目前,国家馆保管岩心总量达442083余延米、标本25017块、大标本303块、薄片45947片等。这些实物地质资料主要来自全国典型矿山、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大陆科学钻探、“金钉子”剖面、重点煤矿区及近年开展的油气地质调查。以地球日活动周为契机,实物资料中心也将对珍贵实物地质资料进行集中展示,显示国家重大地质工作成果和地质科学创新成果。

    为加深社会公众对实物地质资料的了解,普及实物地质资料地学知识,活动期间,实物资料中心将面向社会公众、大中小学校师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宣传实物中心工作成果,增加公众对实物地质资料工作的认知程度,宣传我国实物地质资料政策法规,提高社会公众保护资源环境的意识,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最专业——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信息和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目录信息发布。为丰富实物地质资料在线服务信息,实物资料中心将发布15万条实物地质资料目录信息、5万个钻孔数据信息、1万米岩心图像信息,向社会提供公益性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

    最亮点——泰山玉和栾川盗龙走进国家实物馆。4月17日和19日,实物资料中心分别接收“山东钰镪地质资源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捐赠的泰山玉典型标本和栾川盗龙模型,这是实物资料中心首次接收私营企业捐赠实物地质资料。

    最学术——油气页岩气实物地质成果专题展览和油气页岩气科普报告会。4月18日,专题展将以油气页岩气地质调查实物地质资料展示为主题,展示油气页岩气资源调查钻孔岩心实物资料成果和河南洛阳栾川盗龙模型;邀请专家现场讲解油气页岩气科普知识,引导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走进我国油气页岩气地质调查工作,宣传我国油气资源地质调查国情国策,提高公众节约集约利用能源资源意识,普及油气页岩气科学知识。

    最互动——小学生地学科普知识竞赛。为更好地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因材施教,鼓励青少年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小主人”,实物资料中心针对不同年龄层的青少年团体展开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组织小学生参加地学科普知识竞赛,设立抢答互动环节,激发青少年对地学知识的兴趣。

    最百变——丰盛的科普大餐。4月21日是实物地质资料“精品”开放日,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收藏的精品实物地质资料都将作为展品公之于众;以大标本园展示的大型地质标本为主线,组织青少年学生探寻实物地质资料宝藏;以“弘扬地质文化  勾画美好蓝图”为目的,面向青少年征集“我笔下的油气页岩气”“我爱地质,我爱地球”绘画作品……

    通过举办一系列多姿多彩的科普活动,旨在提升社会公众关注和参与地质调查工作的热情,培养青少年对地球科学知识的兴趣,宣传地质调查重大专项取得的实物成果、普及油气页岩气科学知识,引导公众支持国土资源的保护,营造保护地球的良好社会氛围。

     

     

     

    捐赠仪式活动现场

     

    公众参观油气地质调查实物地质资料成果展

     

    学生代表为地球日绘画作品投票

    实物资料中心举行“第48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

       2010年9月8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和甘肃省庆阳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的《两院院士庆阳老区行暨加快国家级区域能源中心建设高峰论坛》在庆阳市隆重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肖序常、袁道先、戴金星,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汤中立等六位院士就庆阳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庆阳科学发展提供科技咨询,进行战略谋划。 

      院士专家集中参观考察了庆阳石化公司和长庆油田陇东指挥部,察看了相关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听取相关方面工作汇报。作为长期从事地质资源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他们结合庆阳发展现状和各自专业知识围绕庆阳市经济发展思路、庆阳地区大力勘探开发油气资源、充分利用能源资源优势、水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院士们一致认为庆阳具备建设千万吨级大油田、亿万吨级大煤田和千万千瓦装机容量煤电基地的资源条件;建设庆阳国家级区域能源中心,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庆阳革命老区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院士专家强调,庆阳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要注重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院士们明确指出由于庆阳地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沟深坡陡,水土流失、崩塌等时有发生,油气的开发特别是煤炭开采,更易造成地面塌陷。因此建议加强环境地质调查研究,防止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缓慢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发震断裂带及其附近的建筑物开展抗震能力普查。

      此次地学院士专家庆阳行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围绕甘肃省把庆阳建设成为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甘肃省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定位,对庆阳市加快建设国家级区域能源中心的目标和路径进行战略谋划,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取得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进一步促进庆阳老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及相关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切实加快区域能源中心建设的步伐。
     
      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作主题发言时指出,庆阳曾经是革命老区,与陕北根据地一道,是中国革命的脊梁,现在探明是资源能源的"聚宝盆",将是我国"第二个大庆"主力油田,再次成为共和国建设的脊梁。此次院士庆阳老区行让地学研究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找到了切入点,也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实践地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的落脚点。今后将积极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进一步提升科技的社会服务能力,为解决我国资源能源瓶颈作出贡献。

        会上,董树文和李廷栋等6位院士被聘请为庆阳市人民政府高级经济顾问。

    院士庆阳老区行暨加快国家级区域能源中心建设高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