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本网讯)6 月 12 日 西宁—柴达木盆地—格尔木( 800 公里)

       西宁是青藏铁路的起点。西宁至格尔木段铁路 860 公里 早在 1958 年就开工建设,历时 21 年于 1979 年铺轨至戈壁新城格尔木。 1984 年 5 月,青藏铁路西格段通车。 2006 年 6 月 11 日晚 8 点半 ,当记者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彭华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www.cgs.gov.cn)记者王高峰一行赶到西宁的时候,去往格尔木的最后一趟火车已经发车 1 个多小时了。

       第二天上午 7 点 30 分,在西宁市汽车站辗转租乘一辆桑塔纳出租车,我们开始穿越 800 多公里广袤无垠的柴达木盆地。司机告诉我们,到达格尔木要到下午六点以后。

       车出西宁,一路沿湟水河谷前进。这一段青藏公路与青藏铁路并肩而行,西行经日月山进入牧区,在广阔的草原上渐行渐远,眼前忽然出现一条狭长的水带,走近前水面变得开阔,充盈视野,这就是圣洁美丽的青海湖,被誉为高原的璀璨明珠。青藏铁路与青藏公路在青海湖分道扬镳,铁路沿湖北缘西去,公路从南缘西行过江西沟,翻过 3817 米 的橡皮山,前行 146 公里 就到了柴达木盆地的东大门——茶卡盐湖。茶卡盐湖是一个大型的钠盐矿床,面积有 105 平方公里,储盐量为 4.5 亿吨,具有开采方便,食用价值高的特点。原盐氯化钠含量在 94% 以上,也是青海开发利用时间最早的一个盐湖。据史料记载,在 2000 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这里出产的青盐就已经远销到中国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如今,一条铁路支线从青藏铁路延伸至茶卡盐湖,盐湖资源开发已经初具规模,达到年产 80 多万吨。

       过了茶卡镇,就进入了柴达木盆地腹地,地貌呈现出风蚀丘陵的特点,盆底低洼处往往形成许多盐湖和沼泽。蒙语“柴达木”,即“盐泽”之意。柴达木盆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山脉环抱,东西长 800 公里 ,南北最宽处 350 公里 ,面积约 20 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盆地周围的山脉一般海拔 3500 — 4500 米 ,盆地底部海拔 2700 — 3000 米 。盆地中部的沙漠面积不大,只有 9000 平方公里,且分布零散,是由古代洪积、冲积平原起沙而成。据 彭华 老师介绍,柴达木盆地的地质基础是青藏高原上褶皱山地之间的一个古老结晶变质岩地块,沿南北两侧山麓都有深大断裂,这些断裂带使得在周围山地上升时,盆地却不断下陷,不过它也随着青藏高原的整体上升,使其海拔仍然很高,居我国各大盆地之首。大约在二三亿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大湖,后来盆地西部上升,使湖面逐渐缩小,留下 5000 多个咸水湖。其中位于盆地中央的察尔汗盐池,是我国最大的钾盐湖,面积约 1600 平方公里,储盐量达 250 亿吨,可供全国人民食用 8000 年之久。盐矿中含食盐 95 %、钾盐 2 %,是我国重要化学工业原料基地之一。贯穿盆地南北的公路,其中有 31 公里 长的路面,就是建筑在察尔汗盐湖的盐盖上。柴达木不仅是盐的世界,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煤,以及多种金属矿藏,如冷湖的石油、鱼卡的煤、锡铁山的铅锌矿等都很有名,所以享有“聚宝盆”的美称。

       车过香日德镇后,盆地地貌呈现出荒漠戈壁的特征,分布极为辽阔。草色灰黄为主,此前的些许绿意已经荡然无存了。青黑的青藏公路在沙漠腹地蜿蜒如龙,前行 250 多公里低达格尔木市。这时候已经是晚上 8 点半,高原上的太阳还在老高。 (李晓明)



    柴达木盆地地貌

    柴达木盆地:高原聚宝盆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滨海湿地科研团队在滨海湿地沉积地质学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团队骨干成员何磊博士重新对黄河三角洲多期次超级叶瓣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划分,该研究成果对我国长江以北滨海湿地形成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可望为湿地修复与创建选址提供科学依据。该项成果论文《New evidence on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uperlob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omplex》刊登在国际地学top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14(2019)117-138)。 

    据了解,该团队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Edwards Laws教授以及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Alessandro Amorosi教授合作研究在“黄河三角洲超级叶瓣的时空重新划定”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利用研究区获得的12个钻孔和前人已发表的25个钻孔,共获取了233个AMS14C数据。根据时间-深度曲线(age-depth curve)的原理,通常认为三角洲快速沉积时间对应着时间深度曲线斜率急剧增加的时段。研究团队对黄河三角洲超级叶瓣进行了重新划分,从前人认为的10个叶瓣减少为8个叶瓣,分别为利津叶瓣(7000-5500 cal a BP)、黄骅叶瓣(5500-3600 cal a BP),泥沽叶瓣(3600-2600 cal a BP)、岐口叶瓣(700 BC- 11 AD)、垦利(11-1099 AD)、塘沽(1048-1128 AD)、苏北叶瓣(1128-1855 AD)以及现代黄河三角洲叶瓣(1855 AD至今)。

    该研究认为利用时间深度曲线原理,结合详实的沉积相分析和地层框架序列对比,也可以有效地应用到世界其它三角洲多期次叶瓣复合体研究,比如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研究成果突破了已经盛行三十年的黄河三角洲10期次叶瓣的主流观点,并进行了有利的重构和完善。

    黄河三角洲是世界著名的多河流泥沙三角洲,全新世以来巨量的泥沙在渤海湾沿岸及江苏海岸带地区堆积,形成了多期次的复杂三角洲沉积体(delta complex),并由此孕育了现今面积广袤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和江苏滨海湿地。因此,研究以上地区滨海湿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对黄河三角洲复合体多期次叶瓣时空分布的精确划分显得尤为重要。

    该项成果是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江苏滨海湿地多圈层交互带综合地质调查”和“渤海湾西部等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两个项目的资助下完成的。

     

     

     

     
    滨海湿地沉积地质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