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中国地质科学院(以下简称“地科院”)充分发挥其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领域的技术积淀与创新优势,以三维激电探测技术为利刃,在全国多个重点成矿区带取得显著找矿成果,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了坚实力量。

    近年来,地科院科研团队在三维激电探测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获国内外多项专利授权,涵盖三维激电测量装置、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等多个关键环节;成功登记一系列软件著作权,如三维激电数据处理软件等,极大地提升三维激电探测数据的处理效率与解释精度;同时,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深入剖析三维激电方法的理论基础、数据处理方法及地质解释模型,为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团队获得的三维激电方法技术发明专利证书 

    (左:南非发明专利;中:国内发明专利;右:美国发明专利) 

     

    团队取得的三维激电方法技术软件著作权 

    团队发表的三维激电方法技术部分相关文章

    此外,地科院在硬件设备储备上同样优势显著。目前,已配备超过 150 台全波形分布式三维激电接收机,是全国该型号设备保有量最大的机构。这一庞大的设备储备,为开展大规模、高精度的三维激电探测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有力支持深地探测重点实验室各项目任务,从容应对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勘查需求,为技术持续应用和创新提供了强力保障。

    凭借先进的三维激电探测技术,目前地科院项目团队已承接新疆、宁夏、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多地的金属矿地球物理探测勘查工作,项目总额超过400万元。在新疆某重点成矿带开展勘查中,通过三维激电探测,精准圈定了具有重要找矿潜力的异常区域;在某铜多金属矿勘查项目中,依据三维激电数据构建的地下地质模型,清晰揭示了深部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与赋存规律。经对比钻探验证,成功发现了地下隐伏的脉状金矿体,显著提升了该地区的资源储量规模与找矿潜力。

    某金矿三维激电探测反演综合图

    在宁夏,聚焦中卫北山地区金属矿勘查,团队利用三维激电探测技术,有效识别出矿区回填物覆盖层下部物探异常,为后续地质调查与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大提高了找矿工作的针对性与成功率;在内蒙古,团队深入大兴安岭北段等重点区域开展勘查作业,借助三维激电探测技术准确获取深部地质体的电性信息,成功圈定多个与铜钼矿相关的异常靶区;在黑龙江,团队针对黑河三道湾子金矿开展了详细的地球物理探测工作,通过三维激电探测,对主体构造与深部岩体分布形态进行大体了解,有待对极化率信息及关键示矿信息的地质意义及信息提取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团队还成功预测多个潜在矿体分布区域,为进一步扩大矿区资源储量提供了有力依据。

     

      

    黑龙江三道湾子金矿三维激电反演解释图(上)和综合剖面图(下)

    地科院三维激电探测技术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的卓越表现,不仅展示了地球物理技术在深部资源勘查中的强大威力,也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思路与方法范式。未来,地科院将继续加大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优化三维激电探测技术体系,为推动我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持续深入开展、实现深部找矿重大突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地科院三维激电探测技术赋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近日,中国地质学会砂岩型铀矿勘查技术示范创新基地揭牌仪式在西安举行。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天津地调中心”)副主任,西北大学、南京大学、中石油华北油田等共建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仪式。

    该创新基地是由天津地调中心牵头,联合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建设。围绕国家能源安全需求,以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砂岩型铀矿为主要研究对象,瞄准制约铀矿找矿的关键地质问题和勘查技术方法,致力于打造我国砂岩型铀矿领域人才聚集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同时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十四五”和“十五五”铀矿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创新交流平台。

    下一步,天津地调中心将与共建单位加强砂岩型铀矿勘查技术示范创新基地建设,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系列重大项目,深化和创新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支撑铀矿找矿突破,提升我国铀资源保障程度。

     揭牌仪式

     
    中国地质学会砂岩型铀矿勘查技术示范创新基地正式揭...

    2018年11月14日,地质调查智能空间示范应用推进讨论会暨智能地质填图野外现场研讨会,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承担的二级项目“永定河冲积平原区域地质调查”工区所在地廊坊固安召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基础部、资源评价部及发展研究中心、大区地调中心、物化探所等局属单位,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等相关单位的50余名地质和信息化领域内专家、业务骨干参加会议。物化探所作为智能地质填图系统应用示范工作单位之一汇报了项目试点工作进展,受到与会专家领导一致肯定和好评。

    智能地质填图系统应用示范工作是“永定河冲积平原区域地质调查”项目2018年度工作任务之一。项目组围绕年度工作任务目标,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在地质调查全过程应用智能填图系统,将典型地质剖面、地质路线、遥感解译图、第四系钻孔、地震剖面、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瞬变电磁测深数据等同步上传到地质云平台进行数据挖掘。项目组创新成果表达方式,使地质、物探、化探、钻探和遥感等各类资料能够在智能填图系统直观呈现。

    研讨会期间,“永定河冲积平原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人员汇报了项目智能地质填图的工作情况和重要进展,并现场演示了数据上传、查询和分析等功能。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智能地质填图系统在项目进展中应用效果显著,大幅提升了覆盖区地质调查工作效率,创新了成果表达方式,使科研人员调查研究过程中的地质感知与认知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为逐步实现大数据技术支撑下的智能地质调查工作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效服务。

    “永定河冲积平原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自2016年开始实施,已基本完成永定河冲积平原固安幅等6个1﹕5万图幅约2400km2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总结出了一套深覆盖区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新技术体系,为覆盖区地质调查提供了可靠的方法技术;二是智能地质填图系统得到了充分应用;三是建立了测区的主要构造格架,查清了主要构造单元的边界,初步查明了第四纪断裂的分布;四是识别出测区内曲流河和冲洪积扇2套沉积体系,编制了第四纪地质图,研究了测区沉积环境演化;五是对地热、潜在水源地、建筑场地类型等进行了可靠的评价。

    项目成果资料为测区沉积环境演化、岩相古地理、新构造运动、华北平原区第四纪地层划分等基础地质问题研究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京津冀一体化、雄安新区重大工程建设选址、京津冀地区分散性农田供水和城镇建设应急水源地选址以及寻找地热资源提供了可靠资料,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 

     
     
    物化探所覆盖区智能填图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2020年4月15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召开了2020年党建工作会议。会议主要目的是坚持党建统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党建、业务工作,部署2020年党建工作重点任务。

    2020年,西安地调中心党建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提升支部组织力为重点,着力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坚决完成好7个方面23项具体党建工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一线延伸,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推动西北地质调查事业转型升级和西北地质科技创新提供坚强的政治支撑、组织保障和精神动力。

    会议强调,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要把业务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和重点,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目标同向、措施同定、工作同步,合理安排,统筹推进,要坚持党建统领地调业务,业务实绩检验党建成效。会议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党建、业务工作;二是要重视党建引领,发挥专业优势,全力支撑决胜决战脱贫攻坚;三是要强化管党治党政治担当,加强野外临时党支部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到实处。通过抓好党建,凝心聚力,团结奋斗,把中心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本次会议采用现场参会与welink视频会议同步开展的形式。中心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各党支部(总支)书记、党办、监审处负责同志等30人现场参加会议,各党支部(含野外临时党支部)委员、党小组组长共83人通过welink视频参会。

    会议现场

    西安地调中心部署2020年党建工作重点任务

    12月28日至2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一行9人到地调局勘探技术所调研进行技术交流,并召集中国石油海洋工程公司总经理助理马宝金一行5人在廊坊共同举办专题会,研讨下一步水合物试采工程技术方案。

    调研期间,叶建良局长到勘探技术所龙河中试基地考察了陆地试验场定向水平井的有关工作,对勘探技术所支撑水合物试采工作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勘探技术所承担的陆地试验工作实施提出了建议。

    所长张金昌表示,勘探技术所将集中所内优势力量,密切配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需求,开展相关工程技术的研究与试验验证工作,为水合物试采工程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通过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协作,将充分发挥勘探技术所的钻探技术及定向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地调局的重点工作中,支撑局地调业务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勘探技术所钻探技术由陆地拓展到海洋领域。

    地调局基础部、广海局、勘探技术所,中国石油海洋工程公司等单位相关领导参加了会议。

    广海局到勘探技术所进行技术交流

    2018年12月1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碳酸盐岩蕴藏着巨大的能源资源,是国际地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岩溶油气资源研究作为岩溶所“六大业务”方向之一,长期从事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研究。同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制定了“十三五”“两个一”目标,即天然气产能100亿方,原油产能1000万吨。而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在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勘探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进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岩溶所与西北油田分公司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战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项目合作、学术交流、人才培养、试验平台共享和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应用等全方位的合作,共同将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认识应用于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之中,为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研究理论创新提供支撑,服务于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建设。

    此外,以岩溶所ISO/TC 319 岩溶技术委员会为依托,双方就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相关技术标准的修订和编写交换了意见。 

     

     
     
    岩溶所与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8月30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与中国观赏石协会合作编纂《赏石与艺术》一书在第七个全国赏石日暨2018临沂国际赏石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首发。地学文献中心主任与中国观赏石协会秘书长共同为《赏石与艺术》赏石科普丛书首发揭幕。

    《赏石与艺术》共五章,以探询赏石艺术本质为主旨,邀请了在相关艺术门类方面深有造诣的专家,多角度、宽视野地对赏石艺术的定义、赏石艺术的创作、赏石艺术品的鉴赏等方面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普性论述,力求赏石文化与地质科学的完美融合,以期为当今赏石艺术发展和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对关注、热爱、致力于赏石艺术传承、发展、创新的读者有所启迪,有所帮助。

    《赏石与艺术》一书将赏石文化作为地质科普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推动了地质科普工作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对赏石文化的迫切需求。

     

    地学文献中心与中国观赏石协会合作编纂《赏石与艺术...

     

    王保弟,男,42岁,博士,专业技术四级,成都地调中心青藏高原地质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专业方向:岩浆作用与成矿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首次发现并厘定南汀河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确认西南三江存在原特提斯洋;重新限定“澜沧岩群”的构造属性,认为其是一套与原特提斯洋俯冲削减过程有关的早古生代增生杂岩系,并非以往认为的元古代基底岩系;首次发现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洞错地区高压麻粒岩,认为班-怒特提斯洋早-中侏罗世是一个复杂的洋内弧-弧后盆地系统,为班-怒洋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支撑。进一步明确了类乌齐-左贡成矿带主攻矿床类型及找矿方向,总结了藏东地区岩浆混染型石墨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开展了成矿预测,圈定了找矿新区。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作为技术骨干参与编制新一代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地质图、大地构造图,为地学界解读青藏高原地质提供了指南。主持编制西南地区1:150万侵入岩图,揭示了西南地区的构造-岩浆演化规律,为中国侵入岩编图提供扎实的基础性图件。确证青藏高原内存在~90Ma的斑岩型成矿期,提出了冈底斯成矿带金属元素组合分带性的认识,为不同地段寻找不同矿产的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信息。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在滇西地区新发现长约40千米榴辉岩带、早古生代岩浆弧和重新厘定“澜沧岩群”、“吉塘岩群”构造属性的基础上,揭示了原-古特提斯洋-陆转换方式,认为原-古特提斯洋是连续演化的过程,改变了前人原特提斯洋闭合后古特提斯洋打开的传统模式,为推动洋板块地质理论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重新限定了拉萨岩石圈的物质组成,认为岩石圈对流减薄是青藏高原隆升的重要方式之一,丰富了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作为“西南三江特提斯地质”研究团队的带头人,2017年入选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2016年获地调局优秀项目负责人,2013年入选四川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获得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形成了一支20余人的稳定团队,团队中其他青年人员8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人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培养高级工程师6名,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协助培养博士生1名,合作博士后2名;为西南地区地勘单位开展区调培训1次(约150人次),野外多次现场指导300余人次。

    王保弟

    新华社深圳5月21日电 题:深圳突进源头创新 发起“原点冲击”

    新华社记者周科、刘宏宇

    2016年4月12日拍摄的深圳前海。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全球招才引智、设立诺奖实验室、发力中外合办高校、打造大科学装置群……系列举措让深圳再度成为瞩目的焦点。

    从学习到创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深圳迅速崛起,成为全球重要的科技节点城市,但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不足,也成了制约“巨人”成长的“阿喀琉斯之踵”。

    站立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深圳不断发起“原点冲击”,全力打造科研新起点、技术新起点、产业新起点。

    这是2017年9月6日拍摄的深圳华强北赛格电子市场。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全球“寻人之旅” 夯实创新根本

    我国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3.0T高场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诞生于深圳南山区一所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实验室。

    这是深圳引进的第一所诺奖实验室,以2003年诺贝尔奖医学奖获得者、磁共振成像技术之父——保罗·劳特伯命名成立。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核心竞争力。

    作为创新之都的深圳,最缺的是“金字塔尖”的技术和产业。为此,深圳开启全球范围的“寻人之旅”。

    深圳,不断向全球伸出橄榄枝,加大海外引才力度。

    保罗·劳特伯之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来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巴里·马歇尔也来了。截至目前,已有近10家诺奖得主科研机构在深圳陆续挂牌成立。

    每一个顶尖学者背后,都是一个团队。深圳举措频频,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尖端人才纷纷汇聚深圳。

    截至2018年3月,深圳累计确认“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3264人,外籍人才1.6万在深圳工作。

    深圳,也积极在科技资源高地搭建交流平台。

    在美国,在欧洲,在以色列,深圳都在布局海外创新孵化器。2017年5月,深圳市美国旧金山海外创新中心、英国伦敦海外创新中心、法国伊夫林海外创新中心等首批7家深圳市海外创新中心正式授牌。

    “未来,深圳还将建设更多海外创新中心,努力在全球范围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合作竞争。”深圳科创委政策法规处处长潘伟旗说。

    格拉布斯实验室负责人张绪穆说:“深圳,不仅有强大供应链和工厂支持,还有越来越厚重的知识沉淀。”

    “人才效应”与市场协同作用,近年苹果、微软、高通、英特尔、三星等跨国公司纷纷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

    “国际尖端人才,可以补深圳源头创新之短板,夯实创新之根本。”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

    2017年7月13日,工作人员在位于深圳的中国国家基因库操作基因测序仪测序。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建设大科学装置工程 寻求0到1的突破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大学城,位于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南部的一块空地虚席以待,这里未来将建设E级超级计算机。

    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潮流和趋势,深圳上马了一批大科学装置工程。

    “‘十三五’期间,深圳计划投资40亿元,打造E级计算机。”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主任刘明伟说,E级计算机将使中心的计算能力提升1000倍,每秒可进行百亿亿次数学运算。

    刘明伟介绍,E级计算机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大型科学装置,为湾区基础科学研究、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供强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新一轮科技周期需要大工程的支撑。”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胡伟武说。

    随着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和国家基因库的建成使用,深圳的基础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突破。

    深圳夯实基础的努力不止于此。2014年前后,深圳掀起了一轮合作办学的高潮。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设立分校,从2014年起正式招生,短短两年多时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就发展成在校人数达2000人的现代化大学。

    一个学院保守估计投入要几亿、上十亿元。目前,深圳已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十余所高等院校。

    “大科学装置,科研院所,可能没有即期产出、效用,但那将是我们前进的基点。”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说,前沿科学实现0到1的突破就是因为有大平台,只有大平台才能真正诞生大科学。

    在光启东莞生态园的研发基地,集广域互联网信息传输和光学监控于一体的“云端号”准备升空(2016年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新型研发机构 激发前所未有的活力

    从艰难的起步创建,到立于全球超材料技术领域前沿,2010年成立的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仅仅用了几年时间。与此同时,其所属光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迅速发展成为深圳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说,光启的成功离不开其作为“新型科研机构”所取得的突破,它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有效地缝合了经济、科技“两张皮”,构建了全新的产业链条。

    新型科研机构像企非企,似事业非事业的科研单位,也就是有人形象比喻的“四不像”。

    深圳提出大力夯实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过程创新产业链。在企业与人才、大科学装置、高等院校之间,“四不像”是重要的连接器。

    目前,深圳已有类似科研机构数十家。

    作为其中的代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源头创新方面成绩斐然:世界首创超声脑调控方法及验证系统;首次合成纳米人工红细胞,开发肿瘤检测诊疗一体的可视化精准医疗;成功实施亚洲首例多功能神经假肢手术;研制国际首台柔软材料爬行机器人……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建华认为,产生“聚变效应”的原因在于,作为新型科研机构,产学研资“四位一体”创新机制和集聚一流人才是关键所在。

    今年一季度,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16.7亿元,增长15.1%,占GDP比重4.16%;新增各级各类创新载体51家,累计达18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1230家,占全国总数的8.2%。

    改革创新,活力迸发。“随着源头创新动能的不断增强,深圳站在了新一轮科技突破的起点上。”深圳市发改委主任聂新平说。

    深圳突进源头创新 发起“原点冲击”

    5月23日,地调局探矿工程所召开处级以上干部和项目负责人务虚会,开展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讨论,拉开所新时代地质工作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调研活动序幕。

    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要求地质工作加快由以支撑服务矿产资源管理为主向支撑服务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管理转变。局党组主动对接国家需求,推进地质调查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开展新时代地质工作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调研活动,以期履行好新的职责和使命。此次大调研的主题是“新时代地质工作如何更好地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目的是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新理念、明确新任务,优化业务布局、明确业务定位,检查全面创新、推动地质工作转型发展。

    与会人员在认真学习局党组大调研活动方案和大调研活动动员大会精神的基础上,围绕支撑服务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发展、调整优化探矿工程所业务布局与队伍结构、扎实推进2018年度“两重”工作等课题展开交流研讨,探矿工程所领导班子成员和各业务部门负责人逐一发言。

    会议强调,当前我国地质工作正经历大变革大调整,探矿工程所要努力将工作重心调整到地质调查业务主战场,主动向新时代自然资源管理机制下地质调查事业转型。一是解放思想,明大势,找准发展定位;二是提高认识,强担当,要有强烈的紧迫感;三是抢抓机遇,勇实践,依靠创新提供支撑能力;四是明确任务,会作为,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五是坚定信心,迎难上,推进探矿工程所的全面发展。

    会议指出,局党组开展新时代地质工作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调研活动,吹响了地质工作转型发展的冲锋号。全体干部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大调研活动的紧迫性与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大调研活动的实质和重要内涵,将大调研活动逐步引向深入。同时要求,一是班子成员带头认真学习研讨局大调研动员会局领导讲话精神、活动方案及相关重要文件材料,及时领会局党组要求,形成探工所转型发展的初步思路和工作方案。二是分管领导和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按部门或按专业自由组合开展学习研讨,深入思考探矿工程所业务定位和转型发展需求,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主动建言献策。

    探矿工程研究所开展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讨论

    探矿工程所召开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讨...

    日前,自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主办的“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野外现场研讨会”上获悉,成都地调中心实施的西南三江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调查项目在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新认识。

    西南三江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调查项目于2015年由成都地调中心实施,经过两年的地质调查研究,在昌宁-孟连地区发现并厘定昌宁-孟连结合带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确认西南三江地区存在原特提斯洋,还发现长约40千米的榴辉岩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提出三江地区澜沧岩群并非以往认为的元古代基底岩系,而是一套与昌宁-孟连原特提斯洋俯冲削减过程有关的早古生代增生杂岩系统的新认识。

    为深入探讨基于当前新发现的原-古特提斯研究方向和关键科学问题,成都地调中心近日邀请了领域内众多知名学者专家在云南临沧召开了“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野外现场研讨会”。会议特邀潘桂棠研究员作了“聚焦洋盆俯冲增生杂岩带的识别——板块构造地质学发展新愿景”的讲座,还就南汀河蛇绿混杂岩带的变玄武岩、斜长角闪岩、堆晶岩、变质辉长岩、强烈变形硅-灰-泥组合,牛井山蛇绿混杂岩带的深水盆地相沉积岩、超基性岩、基性岩、洋岛-海山等等不同地质端元,勐库根恨河地区退变榴辉岩及其围岩,粟义地区蓝片岩及澜沧群构造变形样式等问题,组织专家进行了现场考察和学术讨论。

    与会专家对西南三江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调查项目在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认识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并就新发现、新认识达成广泛共识,认为项目重建了三江早古生代俯冲增生模式,揭示了原-古特提斯洋陆转换方式,提出原-古特提斯洋是连续演化的过程,改变了前人原特提斯闭合古特提斯重新打开的传统认识,为推动洋板块地质理论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副主任张智勇认为,西南三江项目成果是“突破性进展、创新性成果”。一是实现了理论应用的创新,运用洋板块地质理论创新解析三江特提斯演化的实践取得成功;二是提出了应用俯冲增生杂岩系统填图方法的理念,找到更加适用于造山带填图的新方法思路;三是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发现,如确认了三江存在原特提斯蛇绿岩、发现了榴辉岩等,是基础地质研究中一个突破性的进展,抓住了国际前沿,为特提斯演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四是形成了一种创新性认识,冲破了前人认识藩篱,引领地质科技创新。

    张智勇副主任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几点想法,一是基础地质调查是取得重要发现的源动力,下一步应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大比例尺的填图工作;二是地质调查与科研相结合是取得地质科技创新的有效方式,各科研院所和调查单位应深度合作,扛起特提斯国际研究的大旗,引领原-古特提斯研究前沿,夺取特提斯研究的国际话语权;三是西南三江保存了原-古特提斯洋演化和碰撞闭合的记录,是原-古特提斯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应加强立典式“剖面”或“填图”工作,创建国内外原-古特提斯研究的基地;四是有效推广和充分应用俯冲增生杂岩系统填图方法开展造山带填图,聚焦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力争取得卓有成效的地质调查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云南省地调局相关领导出席了研讨会。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四川、重庆等地地矿及核工业系统诸多单位相关专家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野外讲解

    专家讨论

    专家讨论

    成都地调中心在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方...

    为适应当前地质调查工作改革的需要,借鉴和学习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相关经验,近日,地调局发展中心情报室邀请了经济地质学家学会(SEG)前主席、美国地质调查局丹佛中心高级研究员理查德.J.戈德法布(Richard J. Goldfarb)就美国地质调查局的项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座谈。

    戈德法布研究员自1980年起在美国地调局工作,在1985到1995年间曾担任丹佛中心的负责人,不仅是矿产资源领域的知名科学家,也亲历了美国地调局三十多年间的发展。他认为,在目前科研经费缩减、成果求快的大趋势下,美国地调局的基础科研工作越来越多地转向了数据集成工作,科研实力已不再是巅峰状态,然而它依然是一个世界领先的科研机构。美国地调局的管理模式在很多方面与我们有着共同之处,包括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根据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员工考核等,但同时它又在工作开展和经费使用上给了科学家们足够的自由。在成果评价方面,美国地调局更加注重个人层面而非项目层面,考量的是个人对项目工作的贡献,使用同行评议的晋升机制,成果向社会大众公开,接受用户的评判。

    戈德法布研究员坦诚的态度和生动的讲述让大家收获了许多在书本和网络上难以获得的信息,开阔了眼界,为地质调查工作管理体制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座谈会气氛热烈。中心副主任施俊法,战略部及管理处(室)相关职工参加了此次座谈。

    地调局发展中心研究人员与USGS丹佛中心高级研究员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