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7年11月28日,应广西梧州市龙新小学邀请,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主办,梧州市国土资源局、梧州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协办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顺利举办。

    武汉地调中心“泛珠三角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首席黄长生结合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体会,为该校师生进行了“防灾减灾”科普演讲。“珠江-西江经济带梧州-肇庆先行试验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组刘广宁高级工程师,围绕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预防和应急处置、警示案例等知识进行了科普讲解。讲解结束后,武汉地调中心向学校赠送了“地质灾害防范知识科普读物”宣传册及一批文具用品。龙新小学对中国地质调查局公益地质落到实处赠以锦旗表示感谢。

    “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是“珠江-西江经济带梧州-肇庆先行试验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项目2017年度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也是项目组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师生对地质灾害的认知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来自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梧州市国土资源局、梧州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的10余名专家、技术人员及广西梧州市龙新小学160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防灾减灾科普演讲

    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及应急处置讲解

    赠送科普手册及文具

    学校赠送锦旗

    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进校园
     

          刘广志,探矿工程专家。1923年3月11日出生于北京,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广志1942年就读于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47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曾先后任玉门油矿局钻井工程师,北京地质调查所矿产地质勘探局钻探科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矿产地质勘探总局工程师,地质部探矿司探矿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地质矿产部探矿工程装备工程工业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石油大学兼职教授。1986年8月至今,先后任地质矿产部高级咨询中心顾问、国土资源部高级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
     
          刘广志曾先后兼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及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科学钻探国家专业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地质卷》分编委会主编,《探矿工程》编委会主任委员。1982年至今任国际岩石圈计划大陆科学钻探(ILPCC-4组)中国协调员,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学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及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心工程部钻探工程顾问委员会主任等职。
     
          刘广志的探矿生涯始于玉门油田,是新中国勘探工程的主要奠基人,为新中国勘探工程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始终把握勘探工程的发展方向,对每个时期的重大勘探工程技术发展都有明确的阐述,起着勘探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
     
           1949年2月,刘广志奉华北人民政府之命筹建钻探部门,他四处奔波,寻访、组织一批老工人整修了陈旧的设备,创建了新中国第一支钻探队伍,亲自组织在北京门头沟施工,仅用两个月施工了500米深的新中国第一口钻井,在“十一”新中国成立庆典前顺利完成任务,实现了向共和国成立献礼的目标。尔后,他又在白云鄂博、铜官山、攀枝花、金川、白银、大冶、永仁、渭北等铁、有色金属和煤矿等重要矿区开展钻探、坑探,根据矿床特点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在地质部门多工种综合的工程勘探,提高了效率和质量。在人才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他亲自上技术课,抓管理,提出了“钻探工程六项质量指标”,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岩心钻探操作规程》,极大地推进了我国钻探工程技术的健康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为突破我国钻探技术发展的制约“瓶颈”,刘广志积极倡导小口径金刚石钻探配套技术。一手组织研制人造金刚石,一手抓小口径配套设备和耗材的研制,在他的努力和组织协调下,1960年地质部颁发了《关于小口径金刚石钻探的几项规定》,小口径金刚石钻探综合技术7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使我国钻探技术跃居世界先进水平,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钻探技术水平、钻探质量和效率。他主持的《人造金刚石钻探配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此后,他又主持编制了《特种钻探工艺学》(1992)和《金刚石钻探手册》 (中、英文版,1991),后者被瑞士钻探工程师欧洲培训学校选为教材,亦被评为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80年代,刘广志组织领导研究推广受控定向钻探技术,加速了中条山、铜官山等一批国家急需矿种的勘探工作,并将全方位定向钻探技术用于水溶对接井采卤;他倡议并担任会议主席的亚太经社理事会国际钻探研讨会在我国无锡召开。他十分注意拓宽钻探应用领域,曾主持了全国地矿系统第一次大口径基础桩现场交流会,多次组织技术培训课,为拓宽岩心钻探的服务领域和工程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多次撰文介绍和论证钻探在水文打井及环境灾害治理方面的应用。
     
          刘广志在中国最早倡导大陆科学钻探,1979年曾在北戴河探矿工程学术会议上提出了相关建议,并追踪国际相关学科前沿,组织收集、翻译、出版了《科学钻探文集》(1988)8集和《刘广志论科学钻探》(2005)等专著和论文,为“九五”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之一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立项做了大量前期准备。他还撰写了《地热钻探》 (1987)、主编了《中国钻探科学技术史》(1998)、《勘探工程技术》(2000)等专著。
     
          刘广志勤于阅读思考、思路广阔。1960年,在上海地面沉降研讨会上,他根据沉降严重区和工业用水大户空间分布密切相关的状况,联想起油田过度开采区也出现地面沉降的情况这一事实,提出了“上海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土层压密造成的”科学论断,提出建立高精度基岩标、分层监测孔、动压和静压回灌注水法等一整套治理方案,他的见解得到了会议的认可,经实施效果明显。他十分关注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80年代,他撰文倡导在钻探工艺中应用微机;多次撰文介绍热塑性塑料水管在水文成井工艺中的应用;90年代多次撰文介绍倡导非开挖敷设和修复地下管线技术和盾构掘进技术。
     
         刘广志博学勤奋,治学严谨,著述颇丰,先后撰写和编著专著34部,论文300余篇。他的爱国、敬业、提携后人、严于律己等优良学风和品格,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重,这与他始终遵循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做人原则不无关系。
     
    (注:本文引自《我为祖国献宝藏:国土资源系统院士画册》/ 国土资源部《我为祖国献宝藏:国土资源系统院士画册》编委会编.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10)
    刘广志院士

    2021年7月30日,为进一步丰富广大职工及其子女暑期生活、弘扬科学精神,激发青少年学生科学兴趣,在王焰新院士专家工作站学术交流活动周之际,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团委联合中心工会共同举办了一场以“古往今来话洞庭”为主题的暑期科普文化开放日活动,为中心广大青年职工及其子女带来了一场生动的地质文化盛宴。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广宁以知识讲座、现场互动问答,同时搭配课间小游戏的方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优质精美的动画给孩子们讲述了洞庭湖的前世、今生、未来以及其区位优势和重要性,在宣传地质调查成果的同时,普及了孩子们的地球科学知识,提高了防灾避灾意识、增强了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感。全场近60多个家庭仔细聆听、踊跃答问,各种科学问题充满在课堂中,体现了学习地学知识的快乐。最后,刘老师寄语孩子们要继续努力学习,将来为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科普课堂结束后大家还一同参观了龙化石博物馆。博物馆邓爱云讲解员生动有趣的介绍让孩子们兴致盎然、热情高涨、时而发问、时而思考,表现出对古生物化石的极大兴趣、对大自然多彩和神奇的感叹,提升了对鱼龙等史前生物演变历史的认知。

    本次活动得到了家长及孩子们的高度肯定,认为暑期科普文化开日活动是孩子们自主学习、自我提高、丰富课外知识的有效平台,并希望今后能多多举办类似活动,促进科普活动常态化,发挥地质工作在公益性、科普性上的天然优势,带领孩子们走进科学的殿堂,探索地球的奥秘。

    武汉地调中心暑期科普文化开放日活动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