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5月,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编著的《英汉矿物种名称词典》正式出版,并于5月29日在南京召开的“第一届新矿物发现研究、矿物命名及矿物成因研讨会”上举行了首发仪式。该词典是目前我国包含矿物种数最多、内容最全的一本矿物英汉名称对照工具书,特别收录了截至2023年6月全球已发现并经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及矿物命名专业委员会批准的所有有效矿物种5955个。该词典在我国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学术组织——中国新矿物及矿物分类命名专业委员会指导之下完成,是最新的科学使用矿物中文名称的规范及指南。

    《英汉矿物种名称词典》词典共收录矿物名称词条11302条,包括有效矿物种5955条、矿物(超)族583条、否定矿物种230条、矿物变种295条、存疑矿物种13条、待批准矿物种83条、预测矿物种60条、矿物多型32条、人工矿物种12条和同义词4039条。这是自1984年中国新矿物及矿物分类命名专业委员会颁布“矿物种汉名审订条例”以来,第二次系统性全面开展矿物种汉译名审订工作取得的新成果,对于不断推进矿物种中文译名的标准化、完善矿物名称体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参考价值。

    该词典出版由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中国矿物志——正、环状硅酸盐及有机矿物卷编研”(2019FY202200)资助。

      

     
     
    《英汉矿物种名称词典》正式出版

    1月20日,记者从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获悉,经国际矿物学学会新矿物命名与分类专业委员会(IMA-CNMNC)评审投票,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曲凯课题组联合国际研究小组申请的新矿物倪培石获得正式批准。

    含倪培石的稀土矿石照片。(受访者供图)

    倪培石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团队介绍,倪培石是目前在自然界中发现的最富铈的硅酸盐矿物。倪培石属稀土矿物,稀土元素常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能够广泛应用于航天、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倪培石还对探讨稀土矿床早期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这种新矿物发现于河南省西峡县太平镇稀土矿,从发现到正式获得批准,历经了两年多的时间。2021年,课题组采集到矿石标本;2022年初,在对该矿石进行稀土元素赋存状态研究时,发现了一种具有特殊成分的稀土矿物,通过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等系统矿物学研究后,确认其应为一种硅铈石超族的新矿物。

    “矿物学作为地质学的基础,是整个地球科学系统的基石。而新矿物研究属于矿物学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可为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物质提供依据。”曲凯说,随着近年来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我国在新矿物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数量不断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倪培石因其独特的化学成分与晶体结构特征,打破了硅铈石矿物族原有的分类命名体系。最终,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倪培教授的名字命名,致敬他长期以来在钨、锡多金属以及稀有、稀土矿床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

    倪培石(红棕色,箭头所指)。(受访者供图)

    该发现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牵头,南京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意大利比萨大学、捷克马萨里克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费斯曼矿物学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与河南省核技术应用中心的科研团队共同参与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留学基金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地质调查项目的联合资助。

    新华社:我国科研团队发现自然界新矿物倪培石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武汉地调中心和湖北地调院,共同组织举办了全国系列基础地质综合编图工作研讨暨大洪山地区俯冲增生杂岩野外考察。天津地调中心、南京地调中心、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心、青岛海洋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单位30余名专家与研究人员参加。

    野外考察为第一阶段。围绕湖北大洪山地区俯冲增生杂岩带岩石类型、组合样式、构造环境等内容,参会人员对三里岗岛弧、MORB-like镁铁质岩岩块、洋底热液喷气硅质岩、枕状玄武岩及弧前浊积岩等7个观察点和一条洋内弧(OB)剖面进行了认真调研和详细考察。室内研讨为第二阶段。武汉地调中心、湖北地调院对大洪山地区俯冲增生杂岩及晋宁期洋板块构造研究进行了汇报,与会专家结合大洪山地区野外地质考察内容,充分肯定了扬子北缘晋宁期俯冲增生杂岩的研究成果,并就其有争议的大地构造相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建议研究人员严格按照岩石学分类命名、薄片鉴定结果及与周边更大区域的西乡群、碧口群对比研究来综合判别构造环境。随后,会议研讨了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及中国陆域蛇绿岩分布与断裂系统构造编图进展,与会专家对大地构造相系列概念的厘定,蛇绿岩分布与TTG组合、海相火山岩的空间配置,具有大地构造属性的深大断裂边界等提出了探索性建议,会议成效显著。

    “学以事人,真知力行”。本次研讨会是产学研相结合的一次重大实践,大家在考察、研讨与探索中取长补短、获得共识。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的提出,蛇绿岩分布与断裂系统构造图编制工作的推进,为全国系列基础地质综合编图铸造了初步“骨架”,为实现科技创新的目标奠定了前期基础。

     

     

    全国系列基础地质综合编图工作研讨暨野外考察顺利完...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利用研究级偏光显微镜显微图像采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搭建数据积累和识别平台,实现了斜长石测量与鉴别技术由传统的人工鉴定方式向数字化图文参数计算定量分析的技术升级。

    斜长石为岩浆岩和变质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是岩石分类命名的重要标志,斜长石成分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岩石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对了解岩石成因和探索找矿方向具有指导意义。此次创新的斜长石测量与鉴别技术分为两个步骤,首先由偏光显微镜对斜长石变化图像及多种参数精准采集,再通过计算机编写程序对采集的图像参数进行读图、序列图切换、斜长石颗粒不同光性一致性观察,进而自动计算出变化角度,切换石膏试片图片,最终确定消光角度,在成分关系曲线图中对应出斜长石成分性质。

    2022年度,实物资料中心已完成5x物镜的单偏光、正交偏光、石膏检板的全幅面和360度间隔1度动态采集,视场张数共计43211张,拼接整幅大薄片图294张,单张图像分辨率2448x2048。

    该方法打破了传统薄片鉴定方法对于应用场景和范围的限制,易于操作,大大提升了对于薄片样本的利用率,实现了斜长石测量与鉴别工作的提质增效,同时对推动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及应用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薄片斜长石测量与鉴别实现技术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