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

    11月17日在广州正式入列

    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

    “梦想”号钻采系统国际领先

    最大钻深可达11000米,具备4种钻探模式和3种取心方式

    有望助力全球科学家实现“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的科学梦想

    为我国深海资源勘探、关键技术装备研发

    以及全球科学家开展大洋科学钻探研究提供重大平台支撑

    “梦想”号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申报立项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联合中国船舶集团等多家单位完成设计建造任务

    记者:王攀、田建川

    设计:尹一如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广东分社联合出品

     
    新华社权威快报: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

    4月26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军民融合中心”)主办的“黄金岁月· 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黄金》新书发布会在四川省图书馆成功举行。

    活动开幕,军民融合中心党委书记向到场嘉宾致欢迎辞,并对《黄金》一书的出版发行表示祝贺。他在致辞中讲道:“黄金部队因金而生、以金为名,却远离着黄金所代表的财富与安逸,常年与大山结缘,与艰苦为伴,爬冰卧雪、战天斗地,谱写了40载为国寻金、地质报国的壮美史诗。”他表示,《黄金》一书彰显的是黄金人“一声令下三军随”的忠诚;讴歌的是黄金人“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坚韧;提纯的是黄金人“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境界。巍巍军功,彪炳史册,吾辈不敢忘却,以文献之、以文记之。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副书记表达了对长期以来关心黄金部队、支持地质矿产发展的各级部门、社会各界人士和本书编委成员的感谢。他简要回顾了40年来黄金部队走过的峥嵘岁月与取得的傲人成绩,表示《黄金》一书承载了原黄金部队全体官兵的共同记忆。2018年8月正式脱装卸甲,并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后,金色精神仍一脉相承。

    四川省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人民日报》四川分社原副社长作了讲话,高度肯定了中心文化建设成绩。随后,《黄金》编写委员会代表介绍了图书编写过程,并向为这本书付出努力的各方人士表示感谢。

    据悉,《黄金》编写委员会正式成立于2021年,时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根据中心党委“历史需要铭记,精神昭示后人”的指示精神,为还原部队40 年光辉历程,编写委员会在安排5名同志分3批次走访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下属专业中心,并通过打电话、网络邮件等方式收集部队历史资料,但由于历史过于久远,收集过程极其不易。在经过多次推翻重来的艰苦创作后,《黄金》于2023年11月底结稿交卷。

    活动现场还播放了新书发布视频短片。活动结束时,到场嘉宾集体合影留念。

    据了解,《黄金》全书共计25万字,27个章节。按照以小人物反映历史变迁,从时代中找寻黄金部队的影子具体思路,分别讲述了组建成立、改警浪潮、岩金转型、护矿缉私、深部找矿、初进高原、地灾抢险、转制改革等黄金部队发展建设中的真实故事,展现了几代黄金官兵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希望能够通过此书,让人们了解到国家发展建设与黄金的幕后故事、了解到寻金不易;更希望以文字为载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以激励更多地质事业后来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之时,能够找寻到前行动力和精神指引。

    岁月流金铸辉煌 历史长卷展新章

    6月2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组织开展船舶安全专题培训。培训特邀第三方专家青岛海事局监管一处张修东和中国船级社青岛分社营运船舶检验处周伟授课。

    培训课上,专家分别做了题为“港口国安全检查”和“国际船舶安全管理体系规则”的船舶安全培训。专家针对青岛海洋所科考船舶的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了船舶安全管理相关内容。

    此次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青岛海洋所职工对海事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船舶安全管理体系规则的了解,助力青岛海洋所科考船舶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青岛海洋所举办船舶安全专题培训

    当地时间12月16日晚21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所属的“海洋六号”船从智利瓦尔帕莱索港起航,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海洋六号”航次任务。

    此前, “海洋六号”船已顺利完成了中国大洋第41航次第二航段任务,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第一阶段工作。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何高文告诉记者,作为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的一支重要海上调查力量,“海洋六号”航次主要采用多道地震、重力柱状取样、温盐深、热流测量等多种调查手段,在南极半岛附近海域开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环境调查和相关的海洋科学研究,南极科考期间,“海洋六号”还将派出陆地科考队,进行海陆联合科学考察,以全面了解调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以及环境影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学活动,对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及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洋六号”于12月12日靠泊瓦尔帕莱索港口,这是该船首次在南美洲国家智利进行靠泊补给,共有34位科考队员进行了轮换。目前,已完成油、水、食品等物资补给,以及人员轮换、休整工作。16日出发后,计划借道智利内水道,以避开气象条件恶劣西风带,预计10天左右抵达智利最南端的城市蓬塔,短暂停留补给后,再选择合适的机会,穿过凶险的德雷克海峡,抵达南极半岛附近海域开展调查。

    参加本航次南极科考的人员主要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气象预报中心、同济大学、新华社广东分社、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等单位,共72人。整个航次计划时间约4个月。

    这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第二次组织调查船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此前,该局“海洋四号”船作为中国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成员之一,于1990-1991年间开展了南极南大洋科学考察活动。

    目前,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的“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实施一船四站环南极航行计划。

    我国“海洋六号”科考船于2009年入列,2011年投入中国大洋科学考察。是一艘配置较为完善的综合调查船,集地质、地震等多项调查功能为一体,能满足多学科、多手段综合调查要求,同时具备扩展能力,具备极地夏季轻度冰区航行和综合调查能力。

    在瓦尔帕莱索补给期间,“海洋六号”船开展了丰富的学术交流及科普宣传等活动。长城站科考队员一行23人在奔赴南极途中,专程到“海洋六号”船进行了交流,并就海陆联合科学考察等有关情况进行了交流。智利当地侨胞30余人也专程到“海洋六号”船参观交流。

    瓦尔帕莱索是南美洲太平洋东岸主要的海港,位于智利中部,是智利第五大区和瓦尔帕莱索省首府,始建于1536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范围。

     

     

    海洋六号启航

     

    补给

     

    南极长城站科考队员在赴南极途中专程到“海洋六号”船进行交流

     

    与长城站科考队员合影留念

     

    智利侨胞参观“海洋六号”船

    奔赴南极

    2016年7月8日上午10时,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从广州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起航,执行2016-2017的大洋南极科考任务。

    开展大洋南极科学考察,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学活动,对参与国际海底资源开发,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的合法权益,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海洋六号”船本次出航主要包括三个航次,分别是中国大洋第41航次科学考察、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和南极科学考察航次。全部行程预计历时282天,总航程近6万公里,于2017年4月中旬返回广州。

    其中,中国大洋第41航次科学考察活动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实施,“海洋六号”船具体承担,于西太平洋海域,开展资源、环境、生物等调查。主要任务有五项: 一是继续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国际义务;二是开展西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合同区的资源环境评价,三是在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海洋新资源侦查性调查,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四是完成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为发展中国家海上调查培训任务的义务;五是开展相关科学研究。航次分为三个航段,约120天。

    2016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本航次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调查,为了解全球深海资源分布,对比不同构造环境下深海资源特征提供基础资料。航次为期40天。

    南极科学考察航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海洋六号”船将首次赴南极半岛开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环境调查和相关的海洋科学研究,了解调查区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以及环境影响。航次分为六个航段,约为122天。

    此次远洋科考活动,“海洋六号”将利用先进的调查设备,开展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多道地震调查、柱状取样(重力取样或活塞取样)、浅钻取样、箱式取样、多管取样、海底摄像、温盐深测量、热流测量、锚系观测、生物分层拖网、重力测量等调查。

    海洋六号2016-2017大洋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何高文担任。刘方兰、邓希光、肖波、盛堰将分别担任各航段首席科学家,船长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何发光、孙雁鸣、蓝明华担任。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预报中心,中国五矿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国土资源报社、新华社广东分社等15个单位参加本次考察,参航人员约170人,这将是“海洋六号”执行大洋科考人员最多和参航单位最多的一次。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举行了简朴隆重的起航仪式。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仪式并致辞,并向参加深海资源航次科考队授旗,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处长刘予向参加大洋41航次科考队授旗,广州海洋地质调查总工程师杨胜雄、副局长张光学分别向“走向深海大洋”新闻宣传团队、青年突击队授旗。首席科学家何高文代表全体科考队员表示,“继续发扬“科学、责任、和谐、进取”的海六精神,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牢记重托,不辱使命,安全、圆满完成航次各项任务!”10点20分,李金发发布启航令。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温宁主持仪式。

    新华社、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记者到现场进行了采访并报道。

    中国地调局办公室、基础调查部、人教部等有关负责人,国家土地督察广州局,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等单位领导,广州海洋局党委书记温宁及局领导杨胜雄、张光学、赵洪伟,局长助理王建桥、邱海峻,副处级以上干部及科考队员家属参加了仪式。

    合影

    科考队员整装列队准备出发

    登船

    起航,离开码头

    招手送行

    期待凯旋

    起航

     

     

    “海洋六号”执行2016-2017大洋南极科考任务
      3月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四号”船大修改造工程完工并正式交付使用。经过大修改造,已有30多年船龄的“海洋四号”船全面提升了海洋地质调查能力,即将远航执行新的国家调查任务。

      交付仪式在海洋地质码头举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温宁出席仪式并讲话。他代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对“海洋四号”船大修改造成功重返海洋表示祝贺,对参与改造项目的设计、建造、监理等有关单位表示衷心感谢。温宁指出,“海洋四号”是一艘功勋卓著的英雄科考船,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乃至中国海洋科考领域一艘久负盛名的科学考察船。从1980年服役至今,其足迹遍及中国海、太平洋,并远赴南极洲,承担过我国海洋基础地质、油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等一系列国家重要任务,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服务海洋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温宁强调,“海洋四号”船大修改造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需要,其成功改造,对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提升海洋地质调查能力、实现 “装备一流”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海洋四号”船以此为新起点,重振雄风、焕发青春,出色完成国家任务,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据了解,“海洋四号”船于1978年建造,1980年交付使用,满载排水量3300吨,曾为适应调查项目的需要进行过多次改造。此次大修改造项目将“海洋四号”船接近船长三分之一长度的艉部整体换新,并进行了轴系重新定位、单舵改双襟翼舵、后甲板设备调整布置、光纤绞车埋舱、水下定位船底安装等工程,顺利完成了切割、合拢、轴系安装等关键工艺改造,大幅减少了船舶总体震动,基本解决了后甲板作业面积狭窄、舵效性能差、调查手段单一、船舶稳定性较差等一系列问题。该项目实施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大力支持,于2013年底启动,2014年9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式批复了改造方案,2015年6月开工,历经近两年半时间完成。经过海试,船舶各项技术性能符合设计要求,达到了预期目标。该改造项目设计单位为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改造单位为广东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交付仪式前,出席仪式的领导嘉宾听取了 “海洋四号”船大修改造项目负责人的汇报,并登船参观。

      中国地质调查局装备部副处长王小华、基础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沙志彬,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张光学、李国胜、局长助理王建桥,广东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峰以及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船级社广州分社、上海佳船工程监理发展有限公司等领导和有关负责人出席了交付仪式。

    仪式现场

    仪式现场

    大修改造后的“海洋四号”船

    “海洋四号”船完成大修改造交付使用

    近日南极长城站科考队员在赴南极途中专程到“海洋六号”船进行交流 。吕苑鹃  摄

     

    当地时间12月16日晚21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所属的“海洋六号”船从智利瓦尔帕莱索港起航,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航次任务。此次航次将在南极半岛附近海域开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环境调查和相关的海洋科学研究;同时还将派出陆地科考队进行海陆联合科学考察,以全面了解调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环境影响。

    参加本航次南极科考的人员主要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气象预报中心、同济大学、新华社广东分社、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等单位共72人。整个航次计划时间约4个月。

    据悉,这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第二次组织调查船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此前,该局“海洋四号”船作为中国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成员之一,于1990~1991年间开展了南极南大洋科学考察活动。

    “海洋六号”起航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航次任务
      2016年7月8日上午10时,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从广州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起航,执行2016-2017的大洋南极科考任务。

      开展大洋南极科学考察,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学活动,对参与国际海底资源开发,维护我国在国际海底的合法权益,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海洋六号”船本次出航主要包括三个航次,分别是中国大洋第41航次科学考察、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和南极科学考察航次。全部行程预计历时282天,总航程近6万公里,于2017年4月中旬返回广州。

      其中,中国大洋第41航次科学考察活动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实施,“海洋六号”船具体承担,于西太平洋海域,开展资源、环境、生物等调查。主要任务有五项: 一是继续履行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国际义务;二是开展西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合同区的资源环境评价,三是在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海洋新资源侦查性调查,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四是完成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为发展中国家海上调查培训任务的义务;五是开展相关科学研究。航次分为三个航段,约120天。

      2016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本航次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调查,为了解全球深海资源分布,对比不同构造环境下深海资源特征提供基础资料。航次为期40天。

      南极科学考察航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海洋六号”船将首次赴南极半岛开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环境调查和相关的海洋科学研究,了解调查区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以及环境影响。航次分为六个航段,约为122天。

      此次远洋科考活动,“海洋六号”将利用先进的调查设备,开展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多道地震调查、柱状取样(重力取样或活塞取样)、浅钻取样、箱式取样、多管取样、海底摄像、温盐深测量、热流测量、锚系观测、生物分层拖网、重力测量等调查。

      海洋六号2016-2017大洋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何高文担任。刘方兰、邓希光、肖波、盛堰将分别担任各航段首席科学家,船长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何发光、孙雁鸣、蓝明华担任。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预报中心,中国五矿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国土资源报社、新华社广东分社等15个单位参加本次考察,参航人员约170人,这将是“海洋六号”执行大洋科考人员最多和参航单位最多的一次。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举行了简朴隆重的起航仪式。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仪式并致辞,并向参加深海资源航次科考队授旗,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处长刘予向参加大洋41航次科考队授旗,广州海洋地质调查总工程师杨胜雄、副局长张光学分别向“走向深海大洋”新闻宣传团队、青年突击队授旗。首席科学家何高文代表全体科考队员表示,要继续发扬“科学、责任、和谐、进取”的海六精神,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牢记重托,不辱使命,安全、圆满完成航次各项任务!10点20分,李金发发布启航令。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温宁主持仪式。

      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负责人,国家土地督察广州局、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等单位领导,广州海洋局相关负责人、副处级以上干部及科考队员家属参加了仪式。









    “海洋六号”执行2016-2017大洋南极科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