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自然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11月22日组织沉积岩野外工作方法专题培训,培训分室内、野外两个阶段进行。

    室内阶段,特别邀请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王剑研究员和成都理工大学伊海生教授为科技人员讲授沉积岩野外工作方法,沉积盆地重点实验室和成都地调中心共40余名科技人员参与了培训。

    王剑研究员以其亲身的野外工作经历和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野外工作笔记为例就沉积岩学的由来、野外工作方案的制定过程、野外的工作细则执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伊海生教授结合成都地调中心业务工作特色,作了题为《数字图像技术在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以其近年的项目为例,向大家传授了遥感影像叠加处理技术和三维地质图的合成技术,并分享了2018年其团队在藏北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使用无人机辅助获取岩石露头图像、地形和交通条件踏勘等信息的心得。

    野外阶段于11月23-24日举行,成都地调中心20余名学员赴南江地区灯影组古油藏剖面参加了野外考察,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王国芝和邓斌全程讲解。

    此次考察的震旦系灯影组古油藏剖面在巴中市南江县杨坝镇,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的米苍山一带,其岩石组合特征可与四川盆地地腹内对比,是观察震旦系灯影组岩石组合、古岩溶、储层特征和古油藏的理想剖面。王国芝和邓斌两位教授分别向学员详细介绍了该剖面观音崖组地层的浅变质特征和沉积构造特征,灯影组地层内的沉积环境变化特征、典型的沉积构造特征、古岩溶特征、葡萄状构造特征及成因、古油藏的形成与破坏演化特征等。同时,还讲解了该地区灯影组地层中MVT型铅锌矿受古岩溶作用控制的各种证据。

    专家们对地层中出现的一些典型沉积构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实例介绍了如何从岩性特征和沉积构造特征来判断沉积环境、识别古岩溶作用、分析古油藏演化等实用的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并与学员进行了深入互动,现场学术交流气氛浓厚。

    此次专题培训,学员不仅对沉积岩学的内涵、野外工作方法和近年来引入到沉积学研究中的新技术有了深入了解,也回顾了老一辈地质学家的敬业精神,这对沉积盆地重点实验室乃至其挂靠单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学科建设都大有裨益。

    王剑研究员授课

    学员认真聆听专家讲课

     
    沉积盆地重点实验室组织沉积岩野外工作方法专题培训

    10月23日-28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拔尖人才南方现代岩溶地质培训班在桂林举办。此次培训班由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主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协办,培训学员来自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油气开发管理部、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油厂、采气厂、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等一线科研管理骨干20余人。

    培训班分室内学术交流和野外岩溶现象研讨两个部分。室内授课环节,岩溶所夏日元所长助理和梁彬研究员围绕“中国南方典型岩溶地下水系统特征”“碳酸盐岩岩溶作用与岩溶特征”做了丰富的针对性极强的学术报告。野外岩溶现象研讨阶段,在岩溶所李景瑞博士带领下学员们先后参观了中国岩溶地质馆、海洋-寨底地下河系统试验基地、草坪乡大田村大型逆冲断裂、兴安县漠川乡典型断溶体剖面等。专家与学员进行了互动式教学,大家各抒己见,谈认识、提疑问、讲结合。

    近年来,围绕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研究,岩溶所油气古岩溶团队主动靠前服务,以需求为导向,积极为中石油、中石化油田一线科技骨干提供技术支持与专业培训,做到了产研结合,为支撑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全力贡献力量。

    桂林典型断控岩溶野外研讨

    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拔尖人才参观岩溶所 

     

     

    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拔尖人才岩溶地质培训班在桂林...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组织的为期五天的南方现代岩溶地质培训班在广西桂林成功召开。

    本次培训围绕国内外碳酸盐岩现代岩溶特征、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进展、桂林典型岩溶地下河缝洞系统和断控岩溶缝洞系统结构特征等开展,分室内学术交流和野外考察两个部分。在开班仪式上,岩溶所对各位授课专家和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对岩溶所六大业务支柱和正在开展的重大科研项目进行了介绍。随后,来自成都理工大学、西北油田分公司和岩溶所的专家围绕走滑断裂与岩溶储层关系研究、缝洞型非均质油藏定量化分析方法研究等做了丰富的针对性极强的学术报告。

    在野外考察阶段,学员们先后参观了中国岩溶地质馆、海洋-寨底地下河系统试验基地、草坪乡大田村大型逆冲断裂、冠岩地下河系统和兴安县漠川乡典型断溶体剖面等。专家与学员进行了互动式教学,大家各抒己见,谈认识、提疑问、讲结合。

    为办好本次培训班,岩溶所油气古岩溶团队前期多次与学员所在单位领导和专家沟通,以需求为导向,精心编写培训方案,力求做到产研结合,精准服务,为油田科研技术人员提供一个丰盛的现代岩溶地质大课堂。

    来自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和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科研和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共计40余人参加了培训。

    南方现代岩溶地质培训班在桂林召开

    为加强地质调查项目野外工作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近日,地调局地质力学所检查组赴江苏省宿迁市,对“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二级项目进行了野外质量、管理和安全检查。

    检查分室内汇报和资料检查、野外现场检查两部分。检查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关于项目2017年野外地质调查开展情况、阶段性成果、委托业务质量管控等方面的汇报,委托业务承担单位委托业务质量保障、进展及阶段资料汇交等情况;检查了项目野外记录本、实际材料图、阶段成果图件、委托业务原始记录等资料,并就上述方面进行了质询和沟通,认为项目组对郯庐断裂带,尤其是F5断裂在宿迁-泗洪段活动性调查开展了大量野外调查工作,获得了一些新发现和认识,在地质调查成果转化服务地方需求方面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工作。

    检查组对郯庐断裂带F5断裂2个探槽、地应力测量地质钻探施工现场进行了野外现场检查,查看了F5断裂宿迁-泗洪段出露情况等,现场就F5断裂活动性判定、平原区活动断裂调查进行了技术交流和指导。

    通过听取项目组汇报、检查原始资料、专家质询、野外现场检查和技术交流,检查专家组一致评定“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二级项目2017年度野外质量安全检查为优秀级。要求项目组继续做好野外地质调查期间的安全、防暑降温和雨季防汛工作,继续高质量完成年度剩余野外调查工作,同时建议加快野外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及时总结新发现、新认识,希望项目组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和对接工作,推进项目成果更好地服务城镇规划、工程建设等地方需求。

     

    项目负责人汇报项目进展情况  

     

    梅花镇王迁村探槽 

     

    青阳镇后陈村探槽 

     

    钻探施工现场

    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项目完成2017年...

    2017年2月15-17日,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及有关安全生产工作要求,为做好2017年野外地质调查作业出队前驾驶员集中业务培训练兵活动,提高驾驶员的综合驾驶技能,确保野外地质调查作业交通安全,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与西安地调中心联合开展了为期三天的驾驶员综合技能培训活动。

    本次培训地点选择在山路盘旋、路况复杂的湖北省丹江口市,分室内培训、交流比武、培训总结三大环节进行。武汉地调中心及西安地调中心野外驾驶员和有关管理人员共59人参加了培训。

    会议传达了王研副局长在加强安全生产和保密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精神,邀请西安交通警察大队专家实地授课,详细讲解了特殊道路如山区弯路、涉水路段、泥泞路段、沙漠路段、冰雪路段等驾驶技巧,传授了车辆漏油、车辆突然起火、电瓶失电、刹车失灵等情况的应急处理方法,讲解了山间小路、急促弯道、坡道的驾驶要领及其他特殊情况的应急处理措施。参训驶驶员们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发言提问,提出平时出车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并展开了热烈讨论,专家针对疑问逐一进行了解答。

    在技能比武考评环节,双方驾驶员穿插轮流上场,以记时排序方式,考查每个驾驶员的综合驾驶技能,专家组对每个驾驶员的实际操作进行了指导。双方驾驶员在整个培训活动中表现出了高昂的学习热情和比武激情,认为本次培训学到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技巧和知识,锻炼了心理素质,感受到了集体的团结协作和温暖。

    培训结束后,驾驶员们还总结了自己的培训体会。专家组对驾驶员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的表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点评。驾驶员们纷纷表示,培训内容全面,针对性强、收获多、体会深,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同时还加强了双方驾驶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了解,取长补短,加深了彼此感情,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车队凝聚力。

    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强化了驾驶员安全意识,增进了两家大区地调中心、驾驶员之间的友谊,历练了驾驶员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驾驶员的综合驾驶技能和应对意外情况的处置能力。培训取得圆满成功。

    专家讲解交通安全 

    培训集结 

    技能比武 

    技能比武 

    武汉地调中心与西安地调中心联合开展驾驶员综合技能...
        2014年2月18-21日,武汉地调中心车队组织开展了驾驶员综合技能培训活动。培训地点选择在山路盘旋、路况复杂的湖北省长阳县,培训分室内培训、室外培训、山区道路拉练、培训总结四大环节。车队全体野外驾驶员和部分机关驾驶员、工作人员共26人参加了培训。

        本次培训分成7个小组,每个小组由1名经验丰富的驾驶员任组长,负责指导组员们各种操作和道路拉练。邀请专家授课,详细讲解了山区弯路、涉水路段、泥泞路段、沙石路段、雨雪路段等特殊道路的驾驶技巧,传授了车辆漏油、车辆突然起火、电瓶没电、刹车失灵等情况的应急处理方法。驾驶员们学习热情高涨,讨论时积极发言,充分交流了各自的处理技巧和方法,提出日常出车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专家针对疑问进行了解答。在室外培训中,专家现场讲解了车辆日常检修知识、注意事项和异常情况的表现等。

        培训结束后,每个驾驶员总结了自己的培训体会和心得。培训小组长对各小组成员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的表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点评。新颖的组织形式,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和积极性。驾驶员们纷纷表示,本次培训内容全面,针对性强,收获多、体会深,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同时还加强了驾驶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了解,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车队凝聚力。培训取得了预期效果,对车队的团队建设、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授课


    专家讲解车辆检修知识


    训练轮胎更换操作


    训练防滑链安装


    训练冰雪道路行驶
    武汉中心组织开展驾驶员综合技能培训活动

    2019年5月27日-5月31日,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南方现代岩溶地质培训班在桂林举办。此次培训班由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主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协办。 

    培训班分室内学术交流和野外岩溶现象研讨两个部分。室内授课环节,岩溶所梁彬研究员围绕“碳酸盐岩岩溶作用与岩溶特征”和“碳酸盐岩型油藏古岩溶与岩溶储层研究方法”做了丰富的学术报告。野外岩溶现象研讨阶段,在岩溶所李景瑞博士带领下,学员们先后参观了中国岩溶地质馆、自然资源部海洋-寨底地下河系统试验基地,以及草坪乡大田村大型逆冲断裂、唐家湾生物礁剖面、四塘白云岩剖面等岩溶地质现象。

    近年来,围绕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研究,岩溶所油气古岩溶团队主动靠前服务,以需求为导向,积极为中石化、中石油油田一线科技骨干提供技术支持与专业培训,做到了产研结合,支撑国家能源安全保障。

    来自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一线科研管理骨干20余人参加培训。

    培训学员参观中国岩溶地质馆 

    南方现代岩溶野外研讨 

     
     
    岩溶所助力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南方现代岩溶地质培训
        4月8-18日,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研讨与野外现场交流会在湖北兴山县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旨在开展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培训,培养一批业务骨干,提升项目成果质量,加强业务工作推进。来自中国地调局直属六大区中心、中国地调局航遥中心、监测院、水环中心、水环所、岩溶所、工艺所,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等15省地矿局、地调院和监测总站,中煤、中化等行业地勘单位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等有关单位代表130多人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分室内授课和野外交流两个部分。9-11日,14位专家分别围绕1:5万水文地质调查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岩溶、丘陵及平原区水文地质调查内容和要求,水文地质钻探与抽水试验要求,水文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水文地球化学与同位素调查技术方法,1:5万水文地质调查综合评价,1:5万水文地质调查图件编制,1:5万水文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遥感技术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授课。

      12-18日,参会代表分为四个班19个小组,进行了野外现场交流。代表们对兴山县香溪河流域进行了野外踏勘,实测了乐平溪元古界至中生界典型地层剖面,开展了12km水文地质路线调查,利用新型示踪仪进行了岩溶大泉示踪试验,开展了地表水测流,进行了岩芯编录和抽注水试验。

      通过室内和野外交流,参会代表全面掌握了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内容、工作流程、基本要求和技术方法等。大家认为,此次会议内容全面、丰富、具体,紧密贴合野外实际,对正在开展的水文地质调查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

      为积极开展业务推进工作,加快培养水文地质调查技术骨干,提升项目质量,达到出成果、出人才的目的,中国地调局将依托现有地质调查项目,对承担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业务骨干进行集中培训,力争用3-5年时间培养一批全面掌握野外调查基本技能和现代调查技术方法的业务中坚力量。


    野外路线调查


    采用FlowTracker多普勒流速仪测河流流速


    岩芯编录
    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研讨与野外现场交流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