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2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安全训练

    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对象、领域、内容、工作手段发生重大变化,以往单一的地质调查逐步向山水林田湖草等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转型。外部形势的变化对于人员素质、装备性能以及安全知识储备方面都带来极大挑战。安全生产领域一旦出现“认不清”“想不到”问题,那么“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就会发生,给职工群众带来极大伤痛,严重制约单位良性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乌鲁木齐中心)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研究新时期地质调查安全生产特点规律,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履职尽责实际行动,为地质调查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一、实现“本质安全”目标,擦亮“定盘星”

    本质安全是指装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在设计阶段就将一些极易造成人员伤害的因素规避掉,确保安全生产。

    培养本质安全型职工。乌鲁木齐中心充分认识到“人”在安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择优配强项目组技术人员。以《地质勘探安全规程》学习为抓手,区分水、工、环等工种开展岗前培训,突出季节性事故预防、自救互救、应急处置程序的掌握。不断增强人员安全意识,逐步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夯实本质安全中人员的理论基础;组织安全技能培训,重点开展新技术、新装备以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安全技能,有效减少“三违”行为,夯实本质安全职工的技能基础。

    选配本质安全型设备。乌鲁木齐中心根据作业环境和机械工况条件,将是否设置防护装置、是否配备电器联锁作为选配装备重要指标,有效避免事故发生,根据季节变化和设备状况,适时开展设备检修保养,消除设备隐患。地勘作业使用车辆较为频繁,扎实做好车辆每日出车、回场检查,落实好车场日统计制度,根据夏季高温车辆爆胎易发状况,给轮胎充填氮气确保胎压稳定,保证行车安全。针对有限空间等易燃易爆气体浓度高的作业场所,在充分做好通风工作前提下,使用防爆型电器设备,有效预防事故。

    科技创安实现本质安全。编制项目实施方案中,对于地势险要、生存难保障的地域,考虑应用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减少人员伤亡。乌鲁木齐中心充分利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实施安全监控,对危化品库房、钻机平台、野外矿区实施24小时视频监控,为野外人员、车辆配备北斗终端,准确掌握人员车辆所在位置。通过保障系统,及时发布恶劣天气预警信息,及时调整作业进度,遇到险情,实现“一键报警”。切实发挥管理保障系统通讯、监控、预警、响应“四位一体”监控作用。

    二、紧盯“重点问题”整改,筑牢“压舱石”

    结合近些年地勘单位发生的事故案例,不难发现车辆事故、特殊作业亡人、机械伤害等处于高发态势。

    突出车辆管理这个重点。要关注两个倾向性问题。一是租赁地方车辆,车辆所属单位为节约成本,减少车辆维保频次,对一些小问题存在侥幸心理。二是聘用地方驾驶员驾驶本单位车辆,驾驶员对车辆性能不熟悉,人车结合不到位。乌鲁木齐中心严格落实车辆会审制度,对车辆性能和驾驶员素质进行严格审查,开展经常性安全行车教育,提高驾驶员防御性驾驶能力,有效遏制车辆事故发生。

    紧盯特殊作业这个难点。乌鲁木齐中心特殊作业主要包含高处作业、有限空间作业、动火作业、临时用电作业等,特殊作业专业性强,安全要求高,管理不善极易发生事故。乌鲁木齐中心坚持作业许可管理制度,杜绝盲目蛮干。作业前制订风险防范措施,组织技术交底,配发安全防护设施,实施专人监护,保证特殊作业全过程安全可控。

    狠抓工程作业这个险点。槽探、钻探等工程手段使用机械设备频繁,工程作业管理不善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乌鲁木齐中心严格按照槽探、钻探相关技术规范布设施工现场,每班前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夜班期间人员易疲惫,容易出现习惯性违章行为,要充分发挥班组长监督职责,确保不出现因行为错误而发生的工程事故,消除夜班管理“真空地带”。

    三、创建“双重预防”机制,打造“新引擎”

    新修改的《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贯彻双重预防机制要在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突出风险管控、关口前移,努力实现安全风险自辨自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

    完善制度机制。乌鲁木齐中心成立相应机构,全面负责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科学建立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从制度层面对双重预防机制进行规范,明确各级职责、组织程序、监督检查以及考核奖惩措施,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效果。开展专题培训,包括风险管理理论、风险评估方法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要求等内容,让全体职工掌握双重预防相关知识,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组织风险等级评定。乌鲁木齐中心全面辨识施工中存在的危险源,主要从设备设施、场所环境、作业活动等维度,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类型》(GB-6441)的规定,将事故划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等20类事故类型。建立包括危险源位置、名称,可能导致事故途径,安全风险等级,管控措施,责任主体等内容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在安全风险较高区域的醒目位置设置重大风险公告栏,标明应急处置措施及信息报告方式等内容,进而便于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顺序和应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开展隐患排查与治理。乌鲁木齐中心完善事故隐患自查、自改、自报的管理机制,认真组织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情况如实记录,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对一般事故隐患坚持立查立改,对重大事故隐患一时整改不了的,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乌鲁木齐中心将日常隐患排查情况通过职工大会、信息公示栏等方式及时向干部职工通报,重大事故隐患向上级安全管理部门报告,切实形成隐患整改闭环管理。双重预防机制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避免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两道屏障,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新时期地质工作要将实现“本质安全”作为出发点,开展任何工作都将安全风险考虑充分,有的放矢。在重点、险点问题上精准发力,充分运用双重预防机制,真正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全面遏制事故发生的目标。

    联合救援演练

    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安全生产护航新时代...

    2017年2月15-17日,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及有关安全生产工作要求,为做好2017年野外地质调查作业出队前驾驶员集中业务培训练兵活动,提高驾驶员的综合驾驶技能,确保野外地质调查作业交通安全,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与西安地调中心联合开展了为期三天的驾驶员综合技能培训活动。

    本次培训地点选择在山路盘旋、路况复杂的湖北省丹江口市,分室内培训、交流比武、培训总结三大环节进行。武汉地调中心及西安地调中心野外驾驶员和有关管理人员共59人参加了培训。

    会议传达了王研副局长在加强安全生产和保密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精神,邀请西安交通警察大队专家实地授课,详细讲解了特殊道路如山区弯路、涉水路段、泥泞路段、沙漠路段、冰雪路段等驾驶技巧,传授了车辆漏油、车辆突然起火、电瓶失电、刹车失灵等情况的应急处理方法,讲解了山间小路、急促弯道、坡道的驾驶要领及其他特殊情况的应急处理措施。参训驶驶员们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发言提问,提出平时出车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并展开了热烈讨论,专家针对疑问逐一进行了解答。

    在技能比武考评环节,双方驾驶员穿插轮流上场,以记时排序方式,考查每个驾驶员的综合驾驶技能,专家组对每个驾驶员的实际操作进行了指导。双方驾驶员在整个培训活动中表现出了高昂的学习热情和比武激情,认为本次培训学到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技巧和知识,锻炼了心理素质,感受到了集体的团结协作和温暖。

    培训结束后,驾驶员们还总结了自己的培训体会。专家组对驾驶员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的表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点评。驾驶员们纷纷表示,培训内容全面,针对性强、收获多、体会深,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同时还加强了双方驾驶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了解,取长补短,加深了彼此感情,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车队凝聚力。

    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强化了驾驶员安全意识,增进了两家大区地调中心、驾驶员之间的友谊,历练了驾驶员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驾驶员的综合驾驶技能和应对意外情况的处置能力。培训取得圆满成功。

    专家讲解交通安全 

    培训集结 

    技能比武 

    技能比武 

    武汉地调中心与西安地调中心联合开展驾驶员综合技能...
        2014年2月18-21日,武汉地调中心车队组织开展了驾驶员综合技能培训活动。培训地点选择在山路盘旋、路况复杂的湖北省长阳县,培训分室内培训、室外培训、山区道路拉练、培训总结四大环节。车队全体野外驾驶员和部分机关驾驶员、工作人员共26人参加了培训。

        本次培训分成7个小组,每个小组由1名经验丰富的驾驶员任组长,负责指导组员们各种操作和道路拉练。邀请专家授课,详细讲解了山区弯路、涉水路段、泥泞路段、沙石路段、雨雪路段等特殊道路的驾驶技巧,传授了车辆漏油、车辆突然起火、电瓶没电、刹车失灵等情况的应急处理方法。驾驶员们学习热情高涨,讨论时积极发言,充分交流了各自的处理技巧和方法,提出日常出车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专家针对疑问进行了解答。在室外培训中,专家现场讲解了车辆日常检修知识、注意事项和异常情况的表现等。

        培训结束后,每个驾驶员总结了自己的培训体会和心得。培训小组长对各小组成员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的表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点评。新颖的组织形式,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和积极性。驾驶员们纷纷表示,本次培训内容全面,针对性强,收获多、体会深,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同时还加强了驾驶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了解,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车队凝聚力。培训取得了预期效果,对车队的团队建设、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授课


    专家讲解车辆检修知识


    训练轮胎更换操作


    训练防滑链安装


    训练冰雪道路行驶
    武汉中心组织开展驾驶员综合技能培训活动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在乡村振兴工作上时刻“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通过认真做好的每件小事来检验基层工作的成效,搭建联结群众的桥梁;通过具体办成的实事,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向前。

    路灯照亮幸福路

    现在,沿着沈阳地调中心两年前参与投资和修建的唐杖子村水泥路旁,整齐的排立着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每逢夜幕降临,明亮的灯光与清澈的河水交相辉映,村民三五成群或是聊天或是漫步,呈现出一幅幅幸福的山村美景,也照亮了村民的心。

    2021年,沈阳地调中心划拨2万元帮扶资金,与唐杖子村和河坎子乡政府共同参与,启动了“唐杖子村亮化工程”,沿唐杖子村主路安装了50盏太阳能路灯。经多方共同努力,于2021年7月20号前全部投入使用,极大方便了村民们的夜间出行,同时也提升了村容村貌。

     

    唐杖子村按照太阳能路灯

    真情实意做防控

    “小伙子,这是十块钱,麻烦打完针你们再开车把我送回家去,前几天下雨,这段路有水不好走啊!”84岁的刘秀英大娘在去接种新冠疫苗的车上,一边说一边给前面的工作队员塞钱。

    “大娘,不要钱的,您收好!打完疫苗我们一定把您送回家,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工作队员们又一次重复着类似的回答。

    2021接种新冠疫苗期间,沈阳地调中心多次派车,由驻村工作队上门接送村里老人与行动不便的村民前往河坎子乡卫生院进行疫苗接种,并协助维持接种秩序,还在路上与老人们聊天沟通过程中叮嘱接种前后注意事项,做好接种疫苗的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各种疑虑,用积极和耐心的态度换取大家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视和理解。

     

    接送唐杖子村老人接种新冠疫苗

    增强基层民主

    2021年10月-11月,在凌源市人民代表和河坎子乡人民代表选举和会议召开期间,驻村工作队同包村领导和唐杖子村“两委”成员一道,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帮助村“两委”组织选民参会参选。并在河坎子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出车为唐杖子村乡人大代表提供交通保障,保证了安全、按时、顺利参会。

    推进乡村科教

    多年来,沈阳地调中心利用专业平台优势在唐杖子村及周边村镇持续开展地球科学科普与图书捐赠活动。其中,2021年6月,向唐杖子村小学捐赠了数百册儿童读物;9月,在凌源市沟门子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主题为“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科技强国梦想”的科普讲座活动,后续还将继续开展相关活动。

    此外,9月至今,驻村工作队还利用业余时间在唐杖子村小学为村里学生进行义务辅导。除驻村工作队自费采购了部分学习资料外,家中有学生的职工还为村里学生实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多媒体学习材料。

     

    沟门子镇中心小学科普讲座及义务辅导

    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

    驻村工作队积极参加村部会议室、办公室升级改造工作,主要进行了网络线路改造、电路改造、主席台背景搭建等工作,并多次参加清理村中心广场和村委会的义务劳动,极大改善了村委会的办公条件,使村民之家更为温馨。

    此外,为解决村办公耗材不足的困难,沈阳地调中心还向村委会提供了墨盒、硒鼓、打印纸等价值约3000元的各类办公用品。

     

     

    搭建村会议室主席台背景

    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2015年至2020年“脱贫攻坚”期间,唐杖子村一直没有成立村自主经营集体企业,村集体收入较少,属于“薄弱村”。2021年,沈阳地调中心积极为集体合作社的开办进行谋划,与村“两委”共同制定了“畜牧养殖、经济作物种植、粮油产品加工零售、中药材开发”的初步主营方案,并克服经济困难,划拨了3万元启动资金,并安排专人推动后续的运营工作。

    沈阳地调中心将以此为基础,继续稳扎稳打,用情、用心、用力不断推进好乡村振兴任务。

    做小事联系群众 办实事振兴乡村 ——2021年沈阳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