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加快推进国家地学文献目录中心建设项目研究工作,深入了解国内地学文献,特别是早期地学文献出版情况。地学文献资源采集与服务子项目组历时近一年对1900年-1930年我国出版的地学文献进行搜集整理,获得这个时期出版的地学图书约三千余种,报刊篇目文献逾万篇,涉及收藏单位众多。1900年至民国时期作为一个重要学科发展阶段,特别是1911年民国起“地质”二字在国内开始广泛使用后,早有必要对“地学”资料进行全方位的整理和研究。由于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本项目组所搜集、整理的图书、期刊目录也就成了重要的书目文献。针对搜集整理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子项目组于2017年11月22日在地学文献中心举办了“地学文献总书目建设研讨会”。

    地学文献中心采编室马翠凤主任汇报了国家地学总书目项目进展,包括目前地学文献搜集类型、数量、年代分布、语种分布等,并向各位专家求解项目进行中、文献搜集中碰到的问题。单昌昊副馆长、薛山顺副馆长建议从题目入手,综合考虑,界定作者、语种、文献类型,并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科发展情况,不能孤立的摘录文献;李裕伟院长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民国前后国内地学学科发展情况及地学学科分类,并对检索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李廷栋院士介绍了前人所做的总结工作,包括地震资料、青藏高原的相关地质资料以及外国人当时对国内地学所做的研究;顾犇老师从文献整理的角度提出了对地学文献排序、分类的意见;子项目组成员也在研讨会上各抒己见,并向专家求教了地学文献的界定、资料搜集等方面的问题。

    召开本次研讨会,子项目组成员受益匪浅,专家们的指导更是开拓了子项目组的思路,提供了新的文献搜集方式,也指明了下一步工作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原地质矿产部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院长李裕伟、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顾犇、地学文献中心副馆长单昌昊、副馆长薛山顺及子项目成员参加了研讨。

    介绍文献目录搜集整理情况

    院士、专家给子项目组提供意见和建议

    地学文献中心领导向子项目组提出意见建议

    地学文献中心成功举办国家地学总书目建设研讨会

    10月26日,第十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会暨《李四光科学论著集》出版发行座谈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会议由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共同承办。《李四光科学论著集》编委会主任邢树文介绍新书编写出版情况,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作了发言,与会领导向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图书服务中心、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等机构赠送图书。会议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马永生主持。

    《李四光科学论著集》是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指导下,由地质力学研究所与李四光纪念馆、地质出版社组织出版的科学巨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以《超级大师 永恒丰碑》为题,为论著集作序。

    《李四光科学论著集》全面详实地反映了李四光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研究历程及丰硕成果,是其毕生研究地球科学、献身地质事业的忠实记录与科学总结。全书收录了李四光1920年-1971年间的专著、论文、讲话、谈话、书信、手稿等,总计篇幅约500万字,按专业领域分成11卷。第一卷至六卷分别收录了其在地质力学、中国地质学、䗴科化石、冰川地质以及天文•地质•古生物五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理论篇。第七、八卷地质力学实践,第九卷讲话辑丛分别为应用实践篇和工作实践篇,是其学术思想指导实践的重要补充。第十卷简文著述,第十一卷文稿荟萃是其思想言行的展现,也是后人理解探讨其科学思想的重要依据。

    《李四光科学论著集》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地质事业的改革发展史,也凝聚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追求真理、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彰显了共产党人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是学好百年党史、回顾地质事业百年历史的重要途径,是积极践行新时代地质文化的必修之课,是地质工作者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

     
    《李四光科学论著集》出版发行

    近日,由中国地质学会期刊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期刊管理中心联合承办的“‘一带一路’与地学期刊发展研讨会”在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如期举行。

    研讨会上,《中国地质》主编、《地质学报(中文版、英文版)》编辑部主任郝梓国就“我国地学期刊现状与发展对策”作了精彩报告。郝主编对国际、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做了介绍和对比,重点对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地学期刊进行了探讨,提出十大对策,例如要准确把握地质事业发展动向和国家出版政策,明确服务对象、确立期刊定位、把握办刊方向,实施精品化战略,实施大众化战略等等。他指出,科技期刊的本质是知识传播,而不是影响因子,要不忘初心。

    《物探与化探》编辑叶佩以“‘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发挥中国地学科技期刊优势”为主题,提出中国地学科技期刊要坚持选题的战略高度,着力抢占学术制高点;严格学术标准,培养扶持沿线学术人才;加强期刊融合,扩大期刊国际影响力。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副主编周红军对“互联网+”媒体时代地学期刊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他指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显著的影响,对媒体的影响更是巨大。结合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提出地质科技期刊的发展之路:首先是做好基础性工作,例如把握办刊质量、加入国际数据库等;其次是尝试探索新的办刊方式,例如配备新媒体人才,并将工作重心从印刷版向网络版转移,加大“两微一端”的利用,以及积极探索新的出版形式等等;最后是逐步强化自我生存能力,例如延伸服务范围,拓宽服务领域,做好“期刊+”等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地质前沿》执行主编王圣洁详细介绍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海洋地质知识体系架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等。他表示,从知识体系的角度看海洋地质学的发展,有助于理解学科的发展和融合。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随着改革开放逐步走上正轨,距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需要加大海洋地质调查的力度,需要建立大数据的资源汇聚和共享体系,从而促进整体科研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地质学报》(英文版)编辑刘恋在分析近10年来国际地质学期刊的发展情况和中国的SCI地学期刊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近年来SCI中的地学期刊数量增长缓慢,要加入SCI数据库,中国的地学期刊需要付出较大努力;已经加入SCI的中国地学期刊,应当充分利用宝贵资源,加强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对于综合性地学刊物,应加强发表一些国际上感兴趣的能源、环境方面的论文,提高国际关注度。

    中国地质调查局文献中心史静和朱薇薇同志介绍了国际地球科学类期刊出版情况统计分析。同时,对中国作者在国际地球科学类期刊发表论文情况进行了统计,从高被引论文篇数和篇均被引次数对中国作者发文量进行了排序。

    《岩矿测试》编辑潘静以微信公众平台的合理利用为立足点,就中国地学期刊新媒体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我国地学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整体上发展缓慢,形式不够丰富,应在工作思维模式和期刊自身内容特色挖掘、集群化发展等方面做出努力,让新媒体技术成为期刊运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期刊实现深度融合。

    本着“鼓励年轻编辑、推进期刊发展”的原则,本次会议共评选出5个优秀论文奖。

    来自全国各地学期刊编辑部的30多位代表参加研讨会

    “一带一路”与地学期刊发展研讨会成功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