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中国矿产地质志》系列志书的研编、出版工作进入“出成果”的关键阶段。近期,项目办公室组织了由陈毓川、汤中立、康玉柱、毛景文、王双明等院士,以及黄崇轲等45人组成的评审专家组,合计83人次对《中国矿产地质志》拟出版成果进行了终审。主要包括:《中国矿产地质志•镍矿卷》《硼矿卷》《重晶石卷》,《四川卷•黑色金属矿卷》,《陕西卷•煤炭卷》《油气卷》《非金属矿产卷》,《云南卷•化工矿产卷》,《新疆矿产地质—新疆卷•普及本》等9部。

    评审专家组根据志书研编技术要求,认真审阅了研编的志书成果,严把质量关,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各研编组正在按照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修改稿通过专家复核后正式出版。

    9部志书进入正式出版阶段,标志着矿产地质志研编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新时期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在服务矿政管理、指导找矿部署、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人才成长、普及公众我国矿情及地矿科学知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矿产地质志·陕西卷·煤炭》验收会场

     
    资源所承担的《中国矿产地质志》近10部志书通过专家...

    为了帮助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青年职工成长成才,更好地提高青年职工科技论文的撰写水平,提升开展科研项目的能力,努力为地学文献中心发展打造科研中坚力量,3月28日,地学文献中心团委邀请《地学前缘》编辑部李学军主任,为青年职工作《科技论文撰写及应注意的问题》的辅导讲座。

    李学军主任长期从事地学科技期刊出版工作,有着丰富的科技论文工作经验,讲座先后从科技论文的一般要件及撰写要求、摘要的撰写及应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科技论文中题目、摘要、引言、正文、结论等的撰写技巧,并列举相关示例进行讲解。共有40余名青年职工参加讲座并认真听取讲座内容,大家一致表示受益匪浅,对科技论文的撰写技巧及要求有了更深入的把握,讲座达到了预期目的。

    地学文献中心团委开展科技论文撰写培训讲座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海洋地质前沿》入选最新发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至此,《海洋地质前沿》已同时进入“中国科技核心” “CSCD核心”和“中文核心期刊”三大权威核心期刊,跻身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海洋学术期刊前列。 

    近年来,《海洋地质前沿》连续入选我国最重要的核心期刊队列,既是对期刊宗旨、学术方向的肯定,也是期刊团队建制度、强执行,坚守质量红线、严谨工作的结果。

    《海洋地质前沿》(原《海洋地质动态》)是我国海洋地质情报网的第一个网刊,曾经大量刊载国外海洋地质学术情报。2011年转型为学术期刊,经历了一段艰苦的再创业过程。

    《海洋地质前沿》紧密围绕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布局,快速报道最新科研成果,形成了立足中国海、兼顾全球海洋的期刊特色。 “十三五”期间,《海洋地质前沿》通过优化栏目,强化约稿,刊载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出版“南黄海油气调查新技术方法专辑”专辑,在此专辑中首次提出了“高富强”地震勘查技术方法,即通过创新采用高覆盖次数、富低频、强震源方法,破解海相中—古生界探测难题。该专辑论文不仅成为《海洋地质前沿》首发高被引论文,“高富强”地震勘查技术还获评“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目前,我国处在从期刊大国走向期刊强国的关键时期,“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青岛海洋所主办的海洋两刊将紧跟全局工作部署,继续立足学术前沿,严把期刊质量关,做好期刊出版工作,使两刊成为我国海洋地质科研成果出版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为促进我国海洋地质学科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海洋地质前沿》最新入选中文核心期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地质前沿》,均创刊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迄今已有40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五年里,两刊又有新进展,最新出版90期,刊载研究论文1170篇,载文量在全国海洋地质学科中排在前2位,成为国内海洋地质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传播载体。海洋地质两刊在“十三五”期间不断进取并连获好评,在学界展现出良好影响力。 

    一、优化栏目,强化约稿,突出刊载高水平论文。2017年,《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进行改版,增加了“本期特稿”栏目,通过向专家约稿,累计刊载30余篇高水平论文。汪品先院士撰写的“大洋钻探与中国的海洋地质”,系统总结了ODP在中国南海航次取得的成就,对中国海洋地质深海之路提出殷殷期许。张国伟院士撰写的“西太平洋─北印度洋及其洋陆过渡带:古今演变与论争”,聚焦“一带一路”关键海域,提出了探索板块活动的基本地学问题。王颖院士撰写的“火山地貌例述”,对全球典型火山地貌进行了分类总结,提出了监测、预警以及自然灾害防治建议。

    二、加强专辑出版,集中报道海洋地质重大成果。“十三五”期间,两刊加大专辑出版力度。《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出版专辑9期,《海洋地质前沿》出版专辑16期,合计占比27%,超出以往2倍以上。2017年,两刊主编吴能友所长组稿出版“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专辑,已经成为热点中的亮点,3年累计引用达到170次,是一般期次被引的3倍以上。2018年,同济大学杨守业教授任特邀主编,组稿出版“中国东部中小河流河口过程研究专辑”,聚焦当下人类活动影响与中小河流源汇过程,通过对10条典型河流的实地测量,揭示我国东部发生的陆海作用过程与机理。2016年,陈建文研究员任特邀主编,组稿出版 “南黄海油气调查新技术方法专辑”,提出“高富强”地震勘查技术,通过创新采用高覆盖次数、富低频、强震源方法,破解海相中—古生界探测难题。该论文不仅成为《海洋地质前沿》首发高被引论文,“高富强”地震勘查技术还获评全国“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三、守正创新,两刊插上飞翔的翅膀。2017年,主办单位审核并正式颁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期刊出版管理规定》,首次将两刊工作纳入整体制度体系,确保两刊规范运行。随后两年,两刊完成“腾云投审稿系统”流程再造,通过实施“学科编辑制度”,加快了稿件的审理时效,将以往半年左右的审稿周期缩短为3个月。两刊新建独立网站,全面转型数字出版。新设 “优先发表”栏目,将原来1年左右的出版周期缩短为录用后1个月就可以在线发表。新网站采用先进的xml一体化出版平台,全流程数字化彻底告别传统纸和笔,进入现代化的光与电。同时推出的微信公众号与网站内容同步更新,实现了编者和作者与读者的实时互动,两刊出版进入数字化、全媒体新阶段。

    四、屡获好评,两刊展现广泛影响力。“十三五”期间,两刊获得一系列好评和荣誉。《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8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2020年,CNKI最新发布《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影响因子由去年的0.859提升到今年的1.034,综合排名由曾经的5名以后上升到现在的第2位。《海洋地质前沿》同样取得显著进步,“十三五”期间连续进入“科技核心期刊”行列,并首次被CSCD收录;2019年,《海洋地质前沿》在27种“海洋类期刊”中名列第9位,达到历史新高。纵览国内科技期刊格局,海洋地质两刊载文量位居所在领域前两位,已经成为我国海洋地质科研成果出版和传播的最重要载体。

    当前,海洋地质两刊正处在两大转变的时代潮流之中:一是传统地质工作转向对地球系统科学的探索,海洋地质研究率先走向深海大洋;二是我国正从期刊大国走向期刊强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两刊将积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按照全局工作部署,更好地做好期刊出版工作,为促进我国海洋地质学科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守正创新 再结硕果 海洋地质两刊“十三五”期间迈上...
      2015年9月14日,“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地质矿产史料展”总结会在局机关召开。会议总结了地质矿产史料展相关工作,表扬了为展览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并就展览带来的思想启迪和下一步工作展开讨论。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主持会议并讲话。

      王研指出,本次展览作为地质资料发挥档案价值向社会服务的一次尝试,探索了一条地质资料服务社会的新途径,填补了抗日战争历史研究的一块空白。本次总结大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面向未来,弘扬正能量,为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贡献力量,使本次活动成为大型活动总结经验系统化和制度化的范例。王研对整个团队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精神给予了肯定,对很多同志临危受命、不计辛苦的高风亮节给予了赞扬,对基层研究人员在备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表示赞许,对上下沟通,横向协调的重要性做了进一步强调。他指出,本次展览的成功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点:一是响应中央号召,全国地质资料馆(发展研究中心)以较强的政治敏感性,本着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对历史档案资料进行了研究和挖掘,以全国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为契机举办了本次展览,通过创新带动了突破;二是全体参与同志有能力、有担当,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地完成了展览各项工作,充分展示了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三是各工作组积极创新工作方法,通过自发实地学习等,提高了工作水平,强化了展览效果。

      针对下一步工作,王研局长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要按照姜大明部长的指示,在全面收集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资料价值,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现实需要,利用不同的时间节点,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实现地质资料的“转死为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二是充分挖掘在备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并大力宣传,弘扬地质工作中的正能量;三是有序推进抗日战争时期地质矿产相关史料的画册出版工作,提高地质工作影响力和社会认知度;四是在以后的大型活动中,借鉴和推广本次展览的成功经验,以经受住各种活动和场面的考验。

      会议听取了各工作组对本次展览编写、宣传、讲解、展出和综合协调等各方面工作的总结,参会人员畅谈了感想和体会。会议认为展览从局内走向部内,再走向公众,随着站位的不断提升和受众的不断扩大,向各界人士展示了一幅抗日战争时期地质矿产领域斗争的历史画卷,凸显了地质工作在特殊时期的重要作用,弘扬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真正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本次展览活动时间紧、任务重,在不到50天的时间里,编写制作了3场展览,并逐步改进完善,达到了部、局领导的要求,主要原因在于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指导,有工作组的上下一心和奉献精神,有各层级、各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大家齐心协力,保障了展览活动圆满收官。

      局机关有关部室负责人、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展览工作组有关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王研主持召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地质矿产史料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