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代表团赴泰国开展岩溶地质领域国际合作。此次工作围绕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西—东盟岩溶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执行,野外监测站点建设并纳入全球站网,以及国际标准化等岩溶领域后续合作展开。

    基于双方团队前期选点工作的开展,初步掌握了泰国沙墩地区岩溶地质概况。此次出访主要的野外工作包括岩溶地质环境监测站建设,土壤、水样品采集及岩溶地貌发育演化对比研究等。其中,水文水化学监测站选择在泰国沙墩府La-ngu河建设,按照已有关键带监测技术标准放置多参数水质检测仪,实现对于水温、pH、电导率等13项水文水化学特征长期在线监测,并链接至岩溶所数据汇聚平台,钥匙交由泰方保管并进行运行维护。根据沙墩地区不同地层年代、岩性及土地利用方式采集土样31份,经初步晾晒,对颜色、硬度及颗粒大小进行分类描述,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在Stegoden洞穴入口建设土壤监测站点。在流域不同地区共采集水样33份,包括13个地表河及20个地下水样。在沙墩世界地质公园地貌调查中,通过将不同流域区段岩溶发育特征与西南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对比发现,该地区海拔高度较低,未发育形成大规模天坑,但孤峰及海蚀岩溶较我国西南岩溶区发育较强烈。

    野外工作结束后,双方围绕前期成果及下一步合作计划进行座谈交流。在过去九年里,双方在岩溶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领域及沙敦世界地质公园联合野外调查中取得了显著进展。

    会上,两国专家围绕沙敦世界地质公园及Ching Dao地区岩溶调查与监测、ISO/TC 319岩溶国际标准化工作、岩溶水文、重金属污染、岩溶碳汇机制与计量方法以及泰国“洞穴—保护—社区”可持续管理模式等主题作技术报告,深入交流最新成果,并梳理下一步合作方向。

    野外调查采样

    经充分讨论,双方就四项重点工作达成一致:一是协同完成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结题工作,并持续开展沙墩世界地质公园岩溶研究,积极谋划下一轮项目联合申报。二是推进岩溶地学合作协议签署。三是泰方将以积极成员身份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岩溶技术委员会,牵头热带岩溶国际标准制定,弥补该领域空白。四是双方将开发高分辨率监测工具,建立低成本碳汇观测体系,推动在泰国推广应用。

    岩溶所推进落实中泰岩溶地质领域国际合作
      《中国地层表(2014)》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全国地层委员会组织实施下,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力学所、水文地质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同济大学等单位协作下,历时八年取得的重要地质调查科研成果之一,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国土资[2014]374号),现已正式公开出版发行。

      《中国地层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是地质行业标准规范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修订是在2001年版的基础上,充分反映了十几年来我国地层学研究成果,同时参考了国际地层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地层表作为研究地球历史的时间标尺、地质填图的基本指南、地质调查评价的基本工具。在施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联系人:刘凤山 58584666 lfengshan@cgs.cn),以便再版时修正和完善,不断提高我国地层研究水平和地质调查水平。需要购买《中国地层表(2014)》及《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2014年版),请与地质出版社邮购部联系(电话010-66554642)。

      附件1



      附件2:中国地层表全表.pdf




    《中国地层表(2014)》正式实施
      《中国地层表(2014)》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全国地层委员会组织实施下,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力学所、水文地质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同济大学等单位协作下,历时八年取得的重要地质调查科研成果之一,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国土资[2014]374号),现已正式公开出版发行。

      《中国地层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是地质行业标准规范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修订是在2001年版的基础上,充分反映了十几年来我国地层学研究成果,同时参考了国际地层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地层表作为研究地球历史的时间标尺、地质填图的基本指南、地质调查评价的基本工具。在施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联系人:刘凤山 58584666 lfengshan@cgs.cn),以便再版时修正和完善,不断提高我国地层研究水平和地质调查水平。需要购买《中国地层表(2014)》及《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2014年版),请与地质出版社邮购部联系(电话010-66554642)。



    《中国地层表(2014)》正式实施

    百年地调,创新而兴。2018年1月1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刘凤山副主任应邀作了以“地质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精彩报告,为地调局水环中心一年一度的业务交流和技术培训活动拉开了序幕。岁末年初,水环中心精心筹划了业务交流和技术培训系列活动,内容涵盖了业务室主任论坛、地调科研成果交流、专家学术讲座和技能技术培训等四个板块,旨在以研讨促发展、以交流促进步、以培训促成长,不断提高中心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心新一年的业务开展积蓄力量。

    1月30日开展的业务室主任论坛以“业务发展”为主题,各业务室负责人结合本室业务领域国内外现状、地调局有关决策部署和相关要求,梳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本室业务发展规划、科技创新目标、地调科研工作方向和任务、人才团队建设等进行研讨。水环中心主任文冬光、副主任李铁锋、纪委书记赵雪梅全程参加论坛并对各业务室的业务发展和团队建设等逐一点评和指导。

    目前,已经完成水工环地质调查图件展评获优秀图幅项目的编图成果与经验交流、2017年国际合作与交流成果研讨、ArcGIS软件实际操作培训等活动。

    春节前后,还将邀请城市地质调查、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深部地热探测、深部地下空间利用、质量管理和科普创作等方面的专家进行专题学术报告,组织开展2017-2018年新进员工以“个人工作定位和发展规划”为主题的论坛等活动。

    本次学术交流与业务培训相比往年覆盖面更广、实用性更强,更加注重业务学科的发展以及青年职工自身的成长。广大职工一致反映,丰富多彩的活动契合新形势下局党组对地质调查工作的新要求,有助于提高水环中心地调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打造水环中心专业化地质调查团队和全面开展2018年地调与科研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环中心开展业务交流和技术培训系列活动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2017年年会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召开。

    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福研究员汇报了近3年来的工作。学术委员会成员和特邀专家对实验室的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地质科技创新平台的形势与“出理论、出数据和引领支撑”的具体要求及“跟跑、并跑和领跑”的思路,就重点实验室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和点评,重点对实验室的定位、研究方向、目标、队伍建设及管理与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

    随后,与会专家分别作了专题报告,高抒介绍了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并介绍了上海市海面上升及局地风暴潮响应的预案研究;刘健介绍了8.2ka事件的海岸带记录;刘凤山介绍了局系统重点实验室现状及今后的改革设想;文冬光分析了海岸带基础研究与水文地质的关系;赵松龄回忆了1960年代初的歧口潮间带滩面测量等海岸带调查工作;薛春汀介绍了渤海湾西岸黄河、海河三角洲沉积与贝壳堤的关系;徐家声回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黄骅贝壳堤调查工作;于谦介绍了苏北泥质潮滩上现代侵蚀陡坎的成因。

    该实验室2014年获批筹建,2016年底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专家验收。3年来,实验室以中国拟制海岸带为研究区,在认真开展海岸带沉积地层学、年代学及微体古生物学等的深入研究同时,积极为国家、地方需求提供服务。在以基础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次年会的召开,对实验室初期的建设和规划具有指导性意义,为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提出有益的参考。

    会议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高抒教授主持,学术委员刘健研究员、刘凤山研究员、文冬光教授级高工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赵松龄研究员、青岛海洋所薛春汀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徐家声研究员、南京大学于谦副教授等四位特邀专家及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全体成员近30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地质调查局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2017年年会合影

    中国地质调查局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2017年年会合影

    中国地质调查局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2017年...

    为深入学习理解创新思想的科学内涵,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促进水环中心科技创新工作,1月16日,地调局水环中心邀请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刘凤山副主任以地质科技创新为主题作专题报告。

    刘凤山副主任全面介绍了十八大以来地质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果,深入分析了十九大对地质科技创新工作的新要求,详细解读了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政策,对国家五大科技平台项目申报、部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普工作开展等工作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讲座历时两个半小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工作指导性强,与会人员认真聆听,感触颇深、收获较大。

    会议要求,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和落实科技创新的要求,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相结合,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与地质调查相结合,与科学普及相结合,提升水环中心科技创新能力。

    水环中心领导、副总、主任工程师、部门负责、项目负责等5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水环中心举办地质科技创新专题讲座

    12月13日-15日 “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科普工作总结交流会” 在重庆北碚召开。会议集中交流2017年地质调查科普工作经验,讨论谋划2018年地调局重点科普工作。通过总结交流,达到了交流经验、梳理成果的目的。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副主任刘凤山表示,2017年,全局对项目科普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和推动落实,全年在科普活动、产品、传播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通过围绕中心工作广泛开展有关科普活动,有力推进了“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地质调查“七大科技攻坚战”的实施,助力了地质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支出,2018年要抓住规划落实、重点领域科普产品开发、科普大讲堂等科普传播品牌建设等重点科普工作,使地质调查科普工作取得新的发展。

    会上,刘延明主任介绍了2017年地质调查科普的基本情况。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全面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2020年)》、年度科普工作总结要求,并进一步征求了与会代表的意见建议。29家单位代表介绍了本单位2017年取得的主要科普成绩和经验。

    与会人员认为,2017年全局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部分单位已将科普纳入单位奖励范围。全局科普工作快速推进,专兼职人数达到300人,科普产品超过150件、科普活动超过300场,数量和影响都超过了地调局成立以来的任何一年。中央、地方主流媒体对我局重点工作、科普产品、活动进行的科普报道显著增加,地质调查工作的社会影响显著增强,可燃冰、干热岩、页岩油气等专业术语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用名词,各方面工作都稳步推进,科普工作在助力重点业务建设、扩大地质调查社会影响等方面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地调局科外部,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相关领导,局属29家单位负责科普工作的同志参加了会议。

    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科普工作总结交流会暨大众化产...

    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科普工作总结交流会 于12月13日~15日在重庆召开。会议集中梳理了2017年地质调查科普工作的进展和成果,讨论谋划了2018年中国地调局重点科普工作,并通过总结与交流,初步形成了地质调查科普工作体系。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副主任刘凤山、文献中心(局科普办)主任刘延明、文献中心副主任单昌昊,以及局属29家单位负责科普工作的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现场

    刘凤山表示,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局属各单位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大会、中国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大会有关精神,共同推进科普工作,明确了局属单位重点工作中的科普目标任务,并对全局项目的科普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通过广泛开展有关活动,地质调查科普工作有力推进了“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地质调查“七大科技攻坚战”的实施,助力了地质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会上,局科外部全面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2020年)》,并进一步征求了与会代表的意见建议。

    刘延明表示,在局科外部的指导下,局科普办完成了系列科普产品的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总体看来,2017年地质调查科普工作的力度和效果都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地调科普手段不断创新、成果大量涌现、传播渠道逐渐拓宽,有力支撑了地质调查科技工作。

    据介绍,围绕中国地质调查局重点工作,2017年地调科普工作实施了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大洋科考船、地质云等一批重大成果的科普产品的策划和宣传,并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实验室开放等300多场科普活动,组织千余名地质科技人员参与到具体工作中,科普直接受众人群超过20万人;此外,建设了地质调查科普网站、微信公众号,利用《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杂志、《中国矿业报》科普专栏进行了地调科技成果广泛宣传,举办了“保护地球 精彩地质”科普作品大赛等,地调科普产品和活动受到关注与好评。全年有近20家社会及行业主流媒体对地质调查科普产品、活动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扩大了中国地调局的社会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科普工作总结交流会召开

    为深入贯彻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及部局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提升地质调查科普水平,2016年11月15日-17日,地调局科普办公室(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联合环境监测院在湖北宜昌召开了地质调查科普规划研讨会暨地调局科普工作交流会。

    地调局科外部副主任刘凤山强调,中央领导、国土资源部、地调局领导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多次提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地质调查是地质科普的源泉,要在加强地质科普的同时,加大宣传地质调查成果和弘扬地质科学精神、行业文化的力度。“十二五”期间地调局科普工作在科普作品制作、科普活动组织和地质科学精神弘扬方面取得了成效,为了适应国家“十三五”科普工作的开展,地质调查科普规划的编制工作,要把党中央、部局党组对地质调查科普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在丰富科普产品内容、创新科普工作形式、健全科普工作体制机制、细化科普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完善,努力推动地调科普工作长足发展。

    局科普办公室(地学文献中心)相关同志介绍了《地质调查科普规划》编制的调研情况、背景、编制原则、总体目标、产品体系设置及任务分解等。与会代表在介绍本单位的科普工作特点和科普工作进展情况的同时,对规划中的四大科普产品体系、四大科普活动品牌及四大地质科普平台等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同时也对局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进行了交流。

    与会代表认为,地质调查领域科普工作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专业人员及专项经费严重不足、科普创作能力普遍较弱、科普产品未成体系、科普活动影响力不大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加大以可视化科普产品为主的科普产品体系化开发;二是提升科研人员、专业人员的科普创作和服务能力;三是推动地质调查科普活动的品牌化,加强与地方合作,扩大地质调查科普的社会影响力;四是局属单位要加强科普资源共享,联合推广科普产品、科普品牌。

    地调局科外部、地调局直属单位及13家科普基地相关同志共计3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现场

    全局联动 共谋地调科普发展

    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和相关会议精神,近日,全国地质资料馆召开地质资料业务科技创新座谈会。会议邀请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国家档案局的领导和专家,共同为“十三五”时期地质资料业务领域的科技创新思路把脉,为全国地质资料馆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部科技司副司长高平,局科外部副主任刘凤山,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邓志奇,副总工程师胡小平出席会议。会议由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杰主持。

    会上,全国地质资料馆介绍了馆内基本情况,包括主要工作职责、核心业务机构、工作体系等。汇报了全国地质资料馆信息资源情况、地质资料的主要特点、资料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情况、地质资料服务情况、IT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地质资料管理相关政策与标准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等内容。与会领导与专家对汇报内容进行的讨论与点评,从创新与发展的角度提出全国地质资料馆未来的工作方向,分别从涉密地质资料处理与服务、地质资料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资料数据的多维度表达方法、地质科学历史研究、地质资料二次开发、地质资料的共享交换、国外的先进做法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与研究。

    此次会议的召开为激发全国地质资料馆创新活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地质资料业务建设中的作用,提高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地质资料信息平台的实质性建设与运行起到促进作用。

    局科外部、局总工室相关人员,发展研究中心科技处负责同志,全国地质资料馆全体职工参加了会议。

     

     

     

    全国地质资料馆召开地质资料业务科技创新座谈会


    团队带头人:陈伟海 研究员

    一、团队概况

      该研究团队于20世纪七十年代随岩溶所创建而设立,是岩溶研究的传统领域之一。主要职责定位是:开展岩溶景观与洞穴、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探测、评价与研究,建立其发育演化理论和评价方法体系;开展洞穴环境系统监测,探讨现代洞穴空气交换特征及碳循环效应。加强调查与科研有机融合和科技创新,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促进岩溶区域地质、岩溶地貌与洞穴学科发展,支撑地质公园和遗产申报及建设,为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提供科技支撑。现有在职研究人员15人,客座研究员若干人。近十年来,承担科研、地调和社会服务项目近100项,出版专著10多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二、主要成果及贡献

      引领岩溶景观和洞穴调查研究,发展了岩溶景观理论;建立和完善了岩溶景观调查评价体系,支撑世界遗产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强化调查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促进洞穴开发与保护。

      1、加强创新研究,发展了岩溶地质景观理论。

      科学发现、研究并命名了“岩溶天坑”这一新的岩溶景观类型,提出了天坑的定义,划分出塌陷型和冲蚀型天坑两种成因类型,揭示了两类天坑各自的性质、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演化模式。

      提出了峰丛—峰林岩溶地貌同时态系统演化论,即峰丛与峰林可以在不同空间、不同物质与能量输入与输出条件下,于同一阶段内形成。这一理论是对峰丛—峰林—孤峰—平原循序演化理论的重要补充。同时,建立了洞穴地下河发育演化、洞穴沉积物成因新分类等理论体系。

      2、建立和完善岩溶景观调查评价体系,支撑世界遗产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

      完成重庆武隆、金佛山、桂林等岩溶地质遗迹调查和世界自然遗产,广西乐业凤山、贵州织金洞等20处世界及国家、省级地质公园申报,促进了地质遗迹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实施洞穴地质遗迹调查示范、昭通地区地质景观调查等项目,有效促进了乌蒙山区扶贫攻坚。

      3、强化调查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促进洞穴开发与保护。

      组织中-英、中-美、中-意、中-日、中-澳等10多国联合洞穴天坑探险科考40多次,探测洞穴2000千米,与国外洞穴组织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引进并形成洞穴探测技术。

      提出“科学、艺术、自然、协调、安全、特色”等洞穴旅游开发设计思想,规划和指导开发了50多个旅游洞穴,大大提高了其科学含量和设施现代化水平,年游客接待量达2000万人,直接收益2亿元,有力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不同气候地貌区建立了洞穴环境远程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洞穴环境的自然和人为干扰下的变化,为资源保护与洞穴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4、典型实例

      长期支持重庆武隆县岩溶景观开发和价值提升,武隆县以芙蓉洞开发、地质公园建设和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为契机,使旅游产业实现三次跨跃发展,年游客量达1000万以上,财政收入从几千万元跃居到数十亿元,从全国贫困县成为旅游名县,社会经济和生态得到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三、团队带头人

      陈伟海,1965年10月生,博士、研究员。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构造地质学专业(本科)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第四纪地质学地质景观评价与规划专业(博士)。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科学技术处长;兼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长期从事洞穴及天坑探险调查、岩溶景观与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洞穴游览规划设计、洞穴环境监测与景观保护研究等工作,发展了岩溶景观与洞穴调查评价理论方法体系。主持岩溶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及世界地质公园申报等项目30多项;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4部。



    全球岩溶区世界遗产与世界地质公园分布图

      

    塌陷天坑发育模式图



    广西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



    重庆金佛山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



    重庆武隆芙蓉洞景观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

      

    洞穴(竖井)探险科考


      
    岩溶地质景观调查评价

    为落实地调局的各项工作部署,推进地质调查工作开展,由地调局科技外事部、总工室和财务部组成的调研组一行3人到地科院地质力学所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相关工作对接。会议由调研组长刘凤山副主任主持,地科院力学所党委书记徐龙强、所长助理王蔚、纪委副书记姜义、科技处、财务处、条件保障处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

    会上,地质力学所科技处张永双处长介绍了力学所2015年地调项目结题、2016年地调项目推进、2017年地调项目储备、科技处职责落实等情况;财务处冯剑处长介绍了财务处职责落实和财务管理工作情况。然后双方就项目、财务、科技、成果、外事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谈论并交换了意见。

    调研组对地质力学所相关工作的推进给与了肯定,对局科外部、总工室和财务部工作要点进行了沟通,希望地质力学所适应地质调查和国家科技项目管理的新变化,进一步抓好精细地调项目过程、成果资料汇交和财务管理,加强互相沟通,为了地调事业的发展,携手努力,再创辉煌。

    调研会现场

     

     

    地调局调研组来地科院力学所开展调研和精细对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