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牵头建设地质实验测试技术标准体系,获批国家标准物质100余种,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近20项,推动发布地质实验测试国家标准100余项、行业标准200余项……近日,拥有八位女将的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计量标准化研究室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三八红旗集体”称号,成为本次评选中自然资源部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团队。 

     

    计量标准化研究室成员合影

    心里有杆秤

    4月2日见到团队负责人许春雪时,她正和两位同事在实验室进行磷矿石标准物质的研制实验:样品称量,混酸分解,观察记录,熟练而专注……而这仅是计量标准化研究室科研团队的一个日常片段。白大褂、实验室,在记者看来,这样的工作有些枯燥,但胜在安逸。

    “不枯燥,更不安逸!”爽朗的许春雪几句话便戳破了记者的想象:“研制国家标准物质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加班是常态,更何况我们还需要自己去野外选采标样,每年都会有两三个月的外业。”

    在该中心一间大会议室中,记者见到了团队的其他成员,活泼开朗,细致干练,温和内敛,沉静端庄……外表气质各具特色,交流互动却又默契和谐。

    说起加班,成员们谈起了几场硬仗。

    在实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专项时,团队牵头承担了农用地土壤成分和重金属可提取态监控样品制备和标准物质的研制工作。“时间很紧迫,仅有两个月的时间。因为这些标准物质是要作为监控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的,也就是说,专项中十几万件土壤样品,都要用这些研制的监控样品来做监控。”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要把海量的数据统计出来,确保认定结果准确可靠,还要沟通协调参与协作的10家实验室进行一些必要的补测试和验证,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按时高质量完成任务,团队的几位成员基本上周末都在加班,每天都得到晚上十点十一点才能回家。

    “那段时间大家都累病了,可谁也没提休息,就在这个会议室中,桌子上全是样品资料,我们把药都堆在桌子中间,互相提醒吃药。”光是回想起那个场景,研究室副主任安子怡心里就热腾腾的,“别看病着,但每个人都干劲十足。大家心里都有杆秤——支撑我们的,是姐妹般的情谊,更是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高度的责任感换来了闪光的荣誉:她们高质量完成52种农用地土壤标准物质和8万余件土壤详查统一质量监控样品的研制,受到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三部委联合表扬。项目成果获2022年度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团队中的许春雪、安子怡、田芹、陈宗定4人获得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表现突出个人荣誉称号。

    “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地质测试制定‘标尺’,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特别是矿物、土壤和水等分析样品,提供可溯源的高准确度计量标准,有效保证分析数据的高质量和可靠性。”许春雪进一步解释说,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是建设质量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而计量、标准和合格评定则是NQI的三大支柱——计量是基准,是控制质量的基础;标准是依据,用以引领质量提升;合格评定是手段,控制质量并建立质量责任。“这三者构成一条完整的链条。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中,实验测试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开展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相关样品分析数据的准确可靠,可为自然资源的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她自豪地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团队已经负责和牵头研制了上百项国家标准物质、国家标准方法及行业标准方法,填补了多项地质空白,研究成果也被广泛应用到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国家地下水调查监测评价等重大专项工作中。

    事业的重量

    与普通化学分析测试的工作不同,实验测试中心的工作人员首先是地质人,要亲自从野外采集标准样品进行研究制备。

    在云南拉伯进行长江流域丰水期水样和悬浮物采集时,雨水冲段道路,许春雪等人被困在工作区三天三夜。晚上她们就住在老乡家的木屋中,房屋简陋,门锁是坏的。看着外面那陌生的黑沉沉的夜,许春雪不敢睡实,满耳都是呼呼的风声。

    在她的记忆中,咸菜米饭的日子都没有身边的跳蚤和不时撞到身上头上的大蛾子恐怖。“洗手间离得特别远,在山脚,要去就得从山上跑下山,很不方便。”看得出,那段经历让她毕生难忘。

    野外的惊险说也说不完:云南药王山,汽车行走在盘山路上,大大小小的石块从山上流星般飞落,噼噼啪啪地砸在车的前方;内蒙古陈巴尔虎旗,GPS没有信号,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找不到路;吉林乌拉图噶,相互拉拽着爬上山头,用大榔头一下一下地砸石头取样……

    团队9位成员,蔡若伦是唯一的男生。在这位2019年大学毕业的大男孩眼里,姐姐们实在是太强了:“不说做实验、搞研究,单说野外采集运送几十、上百公斤样品时那种敢拼敢闯的劲儿,就让我不得不服。”

    “我们地质找矿的采样不同,他们是采几块,我们一次最少要采50公斤,这还是一个点位的,如果是多个点位,那数量就做乘法。”由于体力上的限制,在这些女将眼中,最苦恼还都不是野外的危险,而是采集到的样品的重量,“不管地面情况多么崎岖复杂、有没有路,都得想办法运回来”。

    印象最深的是在河北唐山附近的一处稀散金属采样点,她们一次采了两个点的岩石样品。由于采样点在深山沟里,不通路,这100公斤矿石她们硬从山沟里连背带拉,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才弄到路边的。“其实每次采样的艰辛程度都差不多,都是大家一起扛回来的。”

    “每一个标准物质研制完成需要大约3年的时间。”许春雪介绍说,“这个过程的工作量是巨大的,这就要求科研人员需要有丰富的实验操作经验、熟练的数据处理能力,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细心,耐得住性子。”

    近些年,团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们依托“典型矿产标准物质研制”等课题,组织多家地质行业实验室,共同研制了金属矿产、水系沉积物、土壤岩石和地下水等23个系列共计74种国家标准物质。其中,黝铜矿、金红石、模拟页岩气、土壤碳形态等标准物质填补了国际空白,锂辉石、钛铁矿物相、稀土矿石等战略性矿产相关标准物质填补了相关矿物类型空白,为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

    奋飞的群雁

    作为女性,肩上往往还有家庭的重担,需要花更大气力去平衡工作和家庭,特别是孩子的照顾问题。

    许春雪觉得,工作、事业重要,团队成员们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也同样重要。作为管理者,她想了不少办法,比如把出差的工作细致划分,让大家尽量出短差,调配衔接好。不过,急难险重的活儿来了,大家就只能暂时把小家放一放,“一是让家里人多承担,二是团队一起上,互相关照。”

    更多的时候,许春雪自己会冲在前面。有一段时间,活儿比较紧张,她早出晚归,孩子老看不见妈妈便在家吵着要,老公拗不过,只好带着孩子找到单位。一见面,孩子抱着妈妈就哭了。“许姐的老公特别支持她,从没有怨言,还经常会在院里等她下班。我们经常被迫吃狗粮。”一片笑声中,过往的苦涩化成了回忆中的轻松一刻。

    “我们团队的特点就是敢闯敢拼,比业务能力,拼项目成果,看论文数量质量……”宋辛祎是和蔡若伦同一年加入团队的新兵。她觉得,姐姐们不仅是业务上的领路人,更是人生的榜样。

    “她们太拼了,特别励志。”蔡若伦说。

    田芹,为了工作两地分居自己独自带孩子,结果不仅自己成为单位最年轻的正高,而且孩子也培养得特别优秀;陈宗定,为了读博把年幼的孩子托给家人照料,在城里与人合租房子学习。榜样在前,蔡若伦也主动选择了继续深造之路——攻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即将毕业。

    年纪最大的孙德忠是团队中唯一的“60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她说,在个人爱好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是幸运,更是幸福。她特别感谢2000年命运的一次转折——本是从中国地质科学院管理岗分流进入测试中心,她却找到了最适合的位置——专业对口、兴趣对口,人生唰地一下亮了。从那以后,她逐渐成为单位无机分析方面的技术担当,成为团队中牵头制定国标行标数最多的业务骨干。

    专注于热爱,是对自己最好的犒赏。

    “我们这个团队,以80后、90后为主体,有高级职称者占到了7位。”许春雪告诉记者,团队还承担着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勘查技术与实验测试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秘书处的日常工作,推动发布地质实验测试国家标准300余项。“目前秘书处的日常工作主要由刘亚改负责,她在标准化管理方面很有经验,而且踏实认真、井井有条,这几年做得卓有成效。”

    目前,团队目前正围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开展铍矿石、煤系样品等20种战略性矿产标准物质的研制,以期填补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空白;正在推动20项实验测试行业标准的报批发布,为部局标准化工作提供实验测试技术支撑;同时持续开展对地下水分析测试质量监控评估,支撑服务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确保水质结果准确可靠。

    与计量标准化研究室“三八红旗集体”的见面会在开心的合影中落幕了。“还差一个,孙慧中,正在休产假。”许春雪遗憾地补充道。

    离开实验测试中心时,阳光和暖,清风拂面。中国地质科学院大院里面的丁香花开了,空气里是香甜的味道。小小的丁香,每一朵似乎都不甚起眼,但她们一团一簇地聚集在一起,芬芳四溢,就成了春天中一道清新宜人的风景。

    春天里的绽放 ——记“中央和国家机关三八红旗集体”...

    近日,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地调局地质力学所张拴宏研究员正式荣获201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成为国土资源系统唯一一名入选人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要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张拴宏研究员, 2009年起任研究员,2012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他先后入选“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200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青年地质英才计划”(2011年)及“高层次地质人才计划”(2013年),2011年8月获“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2014年2月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2016年12月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张拴宏研究员给人的感觉是不善言辞,深沉内敛,认真执着,心目中只有科研,所里的各种文体活动很少见到他的身影,在公休日和节假日只要他不出野外就一定出现在办公室。是什么样的精神追求和动力,使他近20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地耕耘在山石中?是什么使他这么热爱地质工作,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他的业余生活是什么?有什么兴趣爱好?对未来工作有什么规划?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近了这位低调的科研工作者。

    尽管上大学之前,张拴宏研究员对地质工作一无所知,也曾有过转换专业的动摇,但经过课程学习及野外实践,他逐渐喜欢上了地质研究这个行业。在17年(2000年工作至今)的地质研究工作生涯中,虽然研究的方向及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也逐步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及成果,而这也是他非常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并且决心要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一直坚持做下去。

    对科研工作者来说,工作和生活往往是分不开的,周末和工作日没有很大的区别。除了完成手头的工作,还要不断地阅读新文献,帮国内外期刊审稿,保持一种不断学习的状态,这样才能使自己在研究工作中不落伍。

    所以,对于张拴宏研究员来说,周末除了偶尔陪陪家人外,大部分时间都会用来加班,偶尔也会在周末参加一些学术会议。相对于工作日,周末可能会更安静一些,没有一些杂事的干扰,工作效率也会更高一些。

    忙碌了一天之后,张拴宏研究员偶尔还会和女儿一起玩玩游戏,浏览一下新闻及微信。科研工作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脑力劳动,需要合理的安排时间,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地质工作者来说,野外工作虽然很辛苦,但由于能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

    对于张拴宏来说,描述自己最主要的关键词是“努力”、“坚持”和“善于学习”,团队及单位的支持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面对失败,要不断地从自身寻找原因,而不是抱怨或放弃,只有自身不断强大,才能取得成功。张拴宏研究员选取在白云鄂博火成碳酸岩分选锆石前后尝试了4到5次的例子,证明科学实验必须要经过不断重复采样及摸索,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当被人问及“你未来的科研重点或是近期的科研计划是什么?”的时候,张拴宏研究员的脸上总是露出他特有的自信:未来我的研究重点将集中在晚前寒武纪(即中-新元古代)大火成岩省及黑色页岩系所代表的全球性地质事件及超大陆裂解及重建方面。这项研究工作对认识晚前寒武纪期间的成矿(藏)地质背景及潜力及古环境演变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另外我们还会进一步开展华北北缘古生代-早中生代陆缘演化的研究及调查工作,这也是我近10多年来完成的来一项重要工作。

    张拴宏研究员是地质力学人杰出的青年代表,李四光精神已经渗透在他工作和生活的点滴之中;张拴宏研究员更是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的优秀代表,“责任、创新、奉献、合作、清廉”在他朴实的言语中我们看到了,听到了,感觉到了。

    张拴宏研究员获得201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作为一本珍贵的地质史料,它既是提高地质工作人员野外工作能力的珍贵教材,也是广大干部职工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时一本很好的方法指南。”在中国地质调查局5月20日召开的学习《温家宝地质笔记》座谈会上,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如是评价该书。

      王研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作了发言。他谈到,《温家宝地质笔记》是一本系统且又珍贵的历史地质资料,是一本地质科技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教材,同时也是一本如何做好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的参考书。通过学习,他感受到,温家宝同志为践行地质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做好了表率,为我们坚持正确的人生观树立了标杆,为我们勇于破解地质工作的难题和全力推进地质工作改革发展提供了范例。

      他强调,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单位、各部室要专门组织学习研读《温家宝地质笔记》,要以此作为各单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要充分发挥其精神指引作用,切实提高地质调查系统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和工作水平。要将其作为全局广大技术业务人员从事地质调查工作的一项重要参考教材。通过书中各种野外工作笔记的学习,培养踏实认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切实提高野外地质工作水平。要将其作为新时期地质工作者“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励志范本。通过学习研读、交流座谈等形式,引导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把地质战线的李四光精神、“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此次座谈会的主题是“学习《温家宝地质笔记》,弘扬核心价值观”。会上,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寿嘉华结合地质笔记回忆了她与温家宝同志在大学学习、三峡考察、福建建宁地质灾害调研期间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组建时期的点滴。她认为,温家宝同志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对地质工作的熟悉、关注,对地质科技进步的关心,尊师爱才、严谨求实、艰苦朴素、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说,《温家宝地质笔记》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令人仰视;透视出作者深厚的地质素养,其内敛的地质筋骨思理、勃发的聪慧心知,令人敬佩;直抒了作者乐观、浪漫的自然情操,令人难忘;张扬了那个时代健康向上的正能量,令人振奋。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则评价:“《温家宝地质笔记》记录了作者对地质事业的深刻思考、深厚的地质科学基本功以及宽广的地质视野,倾注了作者对地质科学技术进步和人才队伍成长的心血,向我们介绍了温家宝同志独特而又科学的工作学习方法。”

      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地科院党委书记王小烈主持。会上,与温家宝同志共事和学习过的老同志代表兰芳分享了他与温家宝同志共事12年期间的一些故事。出版该书的地质出版社总编辑王章俊向大家介绍了该书出版的相关情况。

      中国地调局在京各直属单位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局机关各部室主要负责同志、青年地质工作者代表参加了此次座谈会。与会代表还共同观看了《温家宝地质笔记》宣传片《祁连之子》。







    中国地调局塑造核心价值观有了励志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