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6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聚焦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天然富硒土地开发利用,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地质学会第一期天然富硒土地申报培训班8月26日在浙江嘉兴举办。

    此次培训班是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指导,中国地质学会主办,浙江省地质学会协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朱立新,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副主任吴爱民,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马岩及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陈远景,嘉兴市副市长沈晓红等参加了开班仪式。

    据了解,近20年来,在自然资源部和有关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持续推进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累计完成1:25万调查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其中覆盖耕地面积103万平方公里,占耕地总面积的76.3%。在已调查范围内,共圈出无污染富硒土地远景区17.3万平方公里,并通过详细调查圈定出一大批可供直接开发利用的无公害富硒土地和绿色土地。

    朱立新在开班仪式上表示,富硒土地是地球演化形成的重要自然资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必须倍加珍惜、科学管护、合理利用。开展天然富硒土地认定与授牌工作,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学会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脱贫攻坚,加快实现农业科技化与现代化的具体实践,是推动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工作举措。今年,中国地质学会会同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编制了《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和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了《中国地质学会关于开展2020年度第一批天然富硒土地申报工作的通知》,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和授牌工作正式启动,将在全国范围内分批次开展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和标识工作,实施“一地一码”,为认证合格的富硒土地颁发“身份证”。他希望全体学员能够在本次培训中学有所获,共同为天然富硒土地开发建设,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吴爱民在开班仪式上表示,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充分利用富硒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建立了富硒地块与富硒农作物信息档案,提出富硒农业基地建设建议,为赣南地区、乌蒙山区等脱贫攻坚地区以及湖北、浙江、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发展富硒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在支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服务生态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地质工作先行性和基础性作用。

    此次培训班邀请了来自相关研究院所、单位的专家,来自浙江、广东、陕西安康等地天然富硒土地产业已有丰富的实践与产业建设经验的专家详细讲解了天然富硒土地划定规范、工作实践经验、开发运营等内容。共有来自全国各省级地质学会,各省、区、市自然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地调队伍等相关单位的近200人参加了培训。

    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推进天然富硒土地开发利用
      历时近两个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西走廊黑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圆满完成5层水文地质孔分层抽水试验,该抽水试验是目前国内外最为复杂的地下水分层抽水试验。本次抽水试验目的是通过大厚度含水层抽水试验,分析验证适合的求参方法,解决了非完整井试验难以计算含水层参数的难题,大大提高了水文地质勘查精度。

      该抽水试验对相关设备及器具要求极高。首先,要求抽水主孔和观测孔内的分层止水效果可靠,因此需要研发封隔器、过电缆遇水膨胀橡胶筒以及止水串三种分层止水器具。其次,要求抽水主孔和观测孔内下入自动水位、水温监测探头,进行实时观测。最后,抽水设备流量波动量要求控制在3%之内。

      项目组技术人员通过多次试验,不畏挑战,自主创新完成了以下四项技术,确保了HQ26孔分层抽水试验圆满完成。

      首先成功研发过电缆遇水膨胀橡胶筒。常规膨胀橡胶筒到达止水效果需要浸水7个昼夜,这无形之中会极大延长工作周期。自今年1月-5月,技术人员对膨胀橡胶配方进行优选,进行了将近20次的室内外试验与改进,终于研发出浸水48小时即能达到止水要求的过电缆遇水膨胀橡胶筒,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工作周期15天。

      其次成功研制新型过电缆封隔器。项目前两年使用的过电缆封隔器是从芯管内部穿过电缆线,直接造成芯管阻水、整体不协调、提下过程中容易磕碰电缆等问题。技术人员对过电缆封隔器的芯管结构、电缆位置、定位方式、密封方式以及气管线快速连接方式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并与专业厂家合作研制抗高压特种防水电缆,最终成功研制出新型过电缆封隔器,封隔器结构更加合理,容易组装和拆卸,便于检修和保养。该封隔器在本次抽水试验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成功控制潜水泵流量的波动。柴油发电机组发出的电压不稳定,直接造成潜水泵流量波动值高达4%-6%。技术人员通过与水泵厂家进行研究攻关,研制了耐磨损、抗拉强度高、性能稳定的QJ250型不锈钢潜水泵,配备质量优良的变频控制柜,成功将潜水泵流量波动值控制在0.5%以内,得到了水文地质专家的高度评价。

      第四是首次使用管内分层止水串。止水串由止水膨胀橡胶筒、自动监测探头、Φ146管材组成,在Ⅳ、 Ⅴ层分层抽水试验结束后,将止水串下入井内,对Ⅳ、 Ⅴ层进行分层止水和分层观测,抽水试验全部结束后,再将止水串打捞出来并采集数据。经过多轮的集中研讨与试验,成功完成管内分层止水串的起下工作,实现数据采集。

      技术创新是成功实施分层抽水试验的坚实基础,没有以上的技术创新,就不会取得本次分层抽水试验的成功。下一步,我们将全面系统总结本次分层抽水试验的成功经验,开始编写《多层水文地质孔分层抽水试验应用指南》,把同径分层抽水试验技术以及双封隔器分段振荡洗井技术尽快在水文地质调查项目中推广开来,为水文地质调查迈向新高度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科技创新引领水文地质调查迈向新高度
        根据“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的总体安排,2016年4月9日至15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协办的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方法现场培训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顺利举办。
        参加本次培训会的单位还有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地质环境监测院、武汉地调中心、南京地调中心、成都地调中心、西安地调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中心、探矿工艺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安大学、武警黄金十二支队共计11个单位,参会人员包括工程下设的12个二级项目负责人和主要技术骨干等100余人。会议邀请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领导和10余位地质灾害调查领域权威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授课。
        本次培训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注重实效。会议采用专家主题讲座、室内分组讨论和野外实地调查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为培训人员提供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新理念和新视觉;深入研讨了现阶段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技术要点和难点问题;梳理落实了各二级项目目标和考核指标;开展了专门工程地质调查现场培训;演示了地质灾害无人机倾斜摄影和三维激光扫描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推广应用了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
        本次培训会为各参会单位人员提供了一个充分学习交流的平台,为增进了各单位、各项目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会议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下一步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2016年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方法现场培训会成功举办

     

    龙抓崖

     

    双龙大裂谷

     

    ■基本情况

     

    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境内,总面积约108平方公里,园内集崮、谷、泉、洞、崩塌灾害,不整合接触面,寒武系中下统层型剖面等多种地质遗迹于一体,崮形地貌各个生成发展阶段在园内均有完整的实物展现。园区自然景观原始,生态环境良好,是一处集自然性、典型性、稀有性、多样性、完整性、系统性为一体的地学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的理想场所。

     

    熊耳山为距今5亿年前的浅海相沉积的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地层,山体上半部的石灰岩受断裂构造影响,长期的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及溶蚀作用,使张性裂隙渐变发展形成裂谷。

     

    1668年,爆发我国历史上罕见的郯城大地震,释放能量约为1976年唐山地震的11倍,地震震中正处于“郯庐断裂带”主体范围内。该断裂带是我国东部最大的一条地震断裂带,长2600千米,宽160千米。熊耳山大裂谷便是由此次地震形成的天然大裂谷,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有史料佐证的特大地震山体崩裂遗迹。

     

    熊耳山公园内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湖川相连,涓涓细流汇成飞流瀑布,经年不息。下游的龙床风光和抱犊平湖碧波荡漾、秀丽迷人,为游客营造出一个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

     

    熊耳山海拔483米,呈东西走向,东西绵延6公里,南北宽2公里,横卧在北庄镇,是一典型的低山丘陵。远远望去,熊耳山像一只大白熊,头东尾西地横卧着,主峰像一扇张开的熊耳,故名熊耳山。

     

    熊耳山特殊的横断山脉为景区造就了奇异绚丽的天然溶洞群,黄龙洞、巨龙洞和卧虎洞各具特色,其洞天互映、崎岖深邃,石笋、石柱、钟乳石形态各异,形象逼真,蔚为壮观。

     

    ■特色景点

     

    双龙大裂谷:受差异性风化剥蚀和重力地质作用等影响,形成较大规模的张性裂隙,是崮形地貌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裂谷一侧的岩体受重力、地震等因素影响,逐渐倾斜、崩塌、坠落而产生崩塌地质灾害。原山体逐渐风化剥蚀而形成山顶平平、边缘陡峭、山肩斜缓的崮形地貌景观。

     

    龙抓崖:是典型的崩塌地质灾害遗迹,满山遍野布满奇形怪状的巨石,大者重达千吨,小者几十吨,石石相叠、错落有致、形态各异,仿佛刚从山顶滚落一般。站在巨石之上,闭目凝神,300年前那山崩地裂的轰鸣声仿佛在耳畔回响。

     

    卧虎洞:位于熊耳山北侧,洞内遍布钟乳石、石笋、石柱,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形成的玉石屏风、雄鹰翱翔、观音高坐、鲲鹏展翅等自然象形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黄龙洞:被誉为“北方第一窟”,为产于5亿年前石灰岩内受断裂控制的喀斯特溶洞。洞口向南,有石阶相通。洞口呈半月形,被一棵千年古槐半遮,洞内分前后两厅,因后厅壁上有两条黄色钟乳石似蛟龙附壁盘蜒而得名。

     

    ■沟通交流

     

    熊耳山于1999年底因双龙大裂谷的惊现逐渐被引起重视,2000年开始开发建设;2001年12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9月,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在首届“中国人游山东=我心中最美的齐鲁十景”评选活动中荣获“山东十大优秀景点”称号;2003年10月,国土资源部、枣庄市委市政府在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举行揭碑开园仪式;2004年以来,先后投资300万元打通了另一条裂谷,目前黄龙洞正在引资建设之中;2004年6月,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其独特的面目,展现在首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2006年12月,熊耳山地震遗址被国家地震局评为国家级崩塌开裂地震遗址,熊耳山地震科普馆被国家地震局命名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牵头起草的《海洋地质数据库内容与结构》(DD2021-03)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准,予以正式印发。

    据了解,该技术标准编制依托数字海洋地质工程,在前期海洋地质数据库建设成果基础上,由青岛海洋所和广州海洋局共同凝练近二十年海洋地质数据库建设标准成果,开展了基于海洋地质调查工作流驱动下的数据流研究,分析梳理了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主要技术手段及其在不同阶段产生的数据,采用“整体框架约束下迭代渐进式”设计方法和“内外分层,层内分块”的存储格局创新构建了海洋地质数据库模型。标准主要规定了海洋地质数据库的命名、编码、编号、数据内容、数据结构及数据质量控制要求等,适用于海洋地质工作中的海洋区域地质、海岸带环境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学调查和研究的全过程资料整理、数据整编和数据库建设。

    《海洋地质数据库内容与结构》的实施对建立统一内容、统一结构的海洋地质数据库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能够切实解决海洋地质调查各项目建库内容与结构不一致造成的数据集成难和可再用性差的问题,能够有效保障海洋地质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持续利用性,能够保证海洋地质数据库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海洋地质数据库内容与结构》标准印发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