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新生代地质人,恪守传承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有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恪守着老一辈地质人传承而来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戴着放大镜、手提地质锤、肩扛地质包,穿梭在大漠戈壁和崇山峻岭之间,特别是张占飞同志带领的“额济纳旗大红山地区金、铜多金属矿集中勘查”项目组成员,该项目组成员平均年龄29岁,是群朝气勃勃的80后队伍,他们找矿的艰辛,执著和奉献事迹,略计一二。
    茫茫西北大戈壁,迎难而上

      额济纳旗大红山地区金、铜多金属矿集中勘查”项目位于茫茫戈壁的西北边陲,有前辈曾戏称该区为“登月区”,确有相似之处。当地人烟稀少,可供项目组人员生活起居的基础设施奇缺,方圆300公里唯有黑鹰山镇政府新建的办公大楼可提供一处住宿,其余均为荒漠区。解决日常生活所需必须从330公里外的嘉峪关或者300公里外的额济纳旗采购,道路崎岖、颠簸严重,苦不堪言。单程前往至少需要6小时之多,经常外出采购的项目成员从不计算行驶里程,只掐时间,他们戏言“耗时够了就到家了”。

      大红山集中勘查工作区共划分为两个区域,最近的“少斜沟勘查区”距黑鹰山驻地约90公里,单程行进需2个小时,较远的“大红山勘查区”需4小时之多。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节省时间,车里过夜、山上露宿对这些年轻的地质队员来说都是习以为常之事。项目组工作三年以来,几乎没有人在驻地吃过几顿热饭。

      有时车胎爆了,等救援车,一等几天,在这野旷里,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没有网络、没有信号、没有人烟,望眼欲穿,只有项目组未雨绸缪的准备,带好充足的水源、干粮以及对驻地成员潜意识的信任,才会等到最终的救援。

      初春的茫茫戈壁,狂暴的西北风卷起漫天沙尘,肆意摧残蹂躏着这片荒芜。一场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同样考验着每颗年轻的心,每天路线调查时,除了认真完成工作外,还得必须铭记自己和车辆的接头点,任眼前的视线几乎为零,但必须坚守原地,不得任意行走,直至接头车辆与每个路线成员汇合,这是铁的规定。也正是因此,项目运行三年来,从没有走丢或者失散一个队员,其背后是多少忍耐和煎熬…

      夏季的阿拉善沙漠戈壁,平均高温在40C°,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连个躲藏的树荫都没有。脚下的沙漠如同热锅、喝下的水几分钟就蒸发了,人在沙漠中,如果烤红薯般受罪。

      尤其项目负责张占飞同志,更是身先士卒,带领项目组成员一同战严寒、斗酷暑、吞风咽沙,有什么困难他第一个往上冲,兢兢业业、认真踏实,深深的感染着每一个项目成员,他经常鼓励大家:“没有什么是我们年轻人战胜不了的事情,只要有颗勇敢的心,苦难都会绕着我们走”。

      打铁还需自身强,不断进取

      项目人员要实现找矿突破谈何容易,首先得从该区地质构造和成矿条件进行分析,这就要求每个项目成员必须具有夯实的找矿理论、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详尽准确地掌握第一手野外资料,然后进行反复研究、验证才能逐步圈定找矿目标。项目负责张占飞同志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想尽一切办法为大家创造生活、工作、学习条件,通过与院各级领导汇报沟通后,得到院里的大力支持,派遣了最好的后勤服务车辆、提供了先进的探矿设备,为项目组野外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饮水问题一直是项目组的最大困难,由于当地水源地稀少,且水质极差,没有供人员直接饮用的水源地。项目初始不了解这个情况,经常引起好多年轻同志腹泻甚至结石。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后,他百般奔走,通过与地方政府和边防部队的多次沟通和交流,得到了当地政府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扶持,终于解决了饮用水这一大难关,其中的种种艰辛他自己默默扛走。平时只要外出办事回来后,他车里的每处缝隙里塞的必定是新鲜的矿泉水;他对项目成员更是关爱有加,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带你们出来工作,我就是你们的大班长,我必须冲在前头。”一次副项目负责梁彩飞同志,突发肾结石,凌晨3点他立马组织人员开车送往最近的额济纳旗进行初步治疗,在梁彩飞同志病情稍微稳定后,他立即让人陪同病号坐火车回呼和浩特市进行全面治疗,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生产工作,他立刻返回工作岗位,往返600多公里的戈壁土路,在山上一待就是半个月。项目组年龄最小的张超只有26岁,怀揣校园里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和梦幻来到大戈壁,稚嫩的脸颊被肆虐的烈日、漫天的风沙褪去层层青涩,曾经的怕黑、胆小的小伙子,现已彻底蜕变,敢于深夜独自探矿,徒步行进4、5个小时之久。由于白钨矿特殊光学原理,白天肉眼很难辨认,只有夜晚在白钨探矿灯下可以识辨,年轻的地质人,常常深夜11点开始工作,凌晨4点下山,由于矿化面积较大、人员紧缺,需要分组行动,所以常常有单人深夜探矿的情况。

     
    照相资料01  野外夜间白钨探矿灯下观测现场

     
    照相资料02  野外夜间白钨探矿灯下观测现场

      深夜探矿,需要每个地质人员必须认真观察、记录、采样、探路,虽然工作量繁重、山路崎岖,他们从来不喝苦叫累!

     
    照片3 野外临时帐篷


    照片4 钻探岩心中白钨矿


    照片4  夜晚进行槽探编录
      付出自有回报,天道酬勤

      通过项目组三年来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找矿突破这一目标,目前地表槽探揭露和钻探深部验证,共发现白钨矿化带1条,宽约2公里、长约5公里,面积在10.22平方公里;发现白钨矿(化)体27条,最宽约10米,最高的品位超过工业品位10余倍。圈定白钨矿体7条,铜矿体4条,钼矿体3条。

      大红山项目2012年立项以来,通过地质、物探、化探等综合找矿方法,在两个勘查区内圈定出数条具工业价值的金、铜、钨、钼矿体,成矿前景较好。集中勘查区位于塔里木—哈萨克斯坦联合板块北缘晚古生代陆缘增生带上,区内古生代以来地壳活动频繁,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物化探特征也显示出本区有形成大型多金属矿床的可能性。但该区地质工作程度普遍较低,本次工作的找矿成果,为该区指出了找矿方向和应该使用的找矿方法手段,初步摸索清该区其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为该区今后的找矿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有望为内蒙古自治区提供一处新的矿产资源后备基地。
    人迹罕至“登月区”探宝人故事

    按照201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总体部署,6月24-2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参加了由科学技术部、自然资源部、中宣部电影局、中国地震局等10余家部委单位会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科技列车甘肃行”活动。来自全国100余名工业、农业、医疗、科普方面的专家,以“科技强国科普惠民”为主题,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和临夏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服务和科学普及活动。

    地质力学所科研人员孙萍和崔建军分别以“飞山走石,身边的隐患”、“火山喷发及其背后的故事”为题,为学生们做了多场科普讲座。通过讲解、参与、互动多种形式,向师生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献上一份努力。

    活动期间,地调科普宣讲团赶赴定西市思源实验学校、通渭县平襄初中、陇西县渭州学校、渭源县职专、渭源县路园中学等地开展了20场科普讲座,从地理、地质、海洋、矿物、地质环境、防灾减灾等多方面向师生们普及了地球科学知识,受众达5000余人。

    “科技列车甘肃行”活动圆满结束

    6月24日傍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宣讲团一行11人随科技部“2019科技列车甘肃行”抵达定西市,开启了本次地学科普的旅程。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矿业报社的专家教授,将进入校园开展地学知识的宣讲。

    本次地学科普宣讲活动是在自然资源部科技司的统一领导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外部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地学文献中心)组织成立的一个临时科普团队,汇聚了来自地理、地质、海洋、矿物、地质环境、防灾减灾等不同专业领域的科技人员。

    思源实验学校的学生们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地学是以我们生活的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统称,通常包括地理学、地质学、海洋学、大气物理、古生物学等学科。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自出现以来,一直十分关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的状况,从而萌生各种地学概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地学知识的渴求也与日俱增。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结合社会需求,通过不同的形式开展地学科普活动,在自然资源利用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果。

    6月25日下午,地调科普宣讲团走进定西市思源学校。当科普团抵达该校大礼堂时,600名师生早已等候在那里,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刚刚走进来的专家们,看看这些来自北京的专家们到底要告诉他们什么?

    当天下午,三位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家向学生讲授了珠宝玉石、海洋生物、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地球物理和矿物形成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浅显易懂的讲授和互动,学生们反应热烈,在问答环节,出现了上百名学生趋前争抢回答的场面。讲授结束后,地调科普团向该校赠送了科普读物。

    青岛海洋所杨金玉主讲《认识海洋》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通称“陇中”。激荡奔流的洮河、渭水,广袤深厚的岷山、陇川,不仅孕育了马家窑、齐家、寺洼、辛店等灿烂的史前文化,也传承着汉唐古风,使定西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尽管定西有着骄傲的历史传承,但这里典型的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貌,也使定西成为了地质灾害多发地带,因此地学科普走进定西具有更加特别的意义。

    6月25日晚上9点,地调科普宣讲团一行抵达定西辖下的通渭县。

    地学文献中心刘澜主讲《地球发脾气的故事》

    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黄土梁、峁和河谷阶地。1718年通渭7.8级大地震和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分别在通渭县境内诱发了大量的黄土地震滑坡,至今依稀可以见到历史上发生地震留下的痕迹。

    6月26日上午,地调科普宣讲团冒着小雨,匆匆赶到通渭县平襄初中,开启了新一天的地学科普行程。平襄初中对科普宣讲团的到来非常重视,除了安排报告厅的主场讲座外,还安排多名科普宣讲团老师走进课堂,让学生们聆听地学知识宣讲。宣讲结束后,平襄初中校长邀请地调科普宣讲团进行座谈。据介绍,平襄初中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科技教育,专门建立了科技馆,期待跟中国地质调查局保持更加紧密的科技教育合作。

    实物资料中心高建伟讲授《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科学钻探》

    吃过午饭,来不及休息,地调科普宣讲团就赶往陇西县。一路舟车劳顿,近两个小时的行程,赶到陇西县城已是下午3点多,地调科普宣讲团直接进入县城的渭州学校,匆匆与学校领导进行了对接,就开始了宣讲。

    据了解,渭州学校有3700多名学生,按照学校事先的安排,学校准备集中全校一半左右的师生在操场听地学宣讲,由于下雨,不得不将宣讲安排在室内,除安排能容纳400多人的大会议室作为宣讲主场外,还另外安排了多个教室,让其他宣讲专题在教室同步进行。

    青岛海洋所王红霞主讲《从一把海砂说起——认识矿物与宝石》

    专家们结合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些地质现象,以及当地黄土高原沟壑型地貌结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用一些实例与学生们展开互动,学生们既听得懂,也记得住。

    本次宣讲从6月25日到6月28日,将持续4天。地调科普团从6月25日到6月26日连续两天,每到一地以分散式宣讲的形式,已经开展了18场次宣讲,反应十分热烈,受到各校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在当地反响很大。

    地学文献中心王莉主讲《神奇的钻地术》

    地质力学所孙萍主讲《飞山走石,身边的隐患》

    地质力学所崔建军主讲《火山喷发及其背后的故事》

    环境监测院侯圣山主讲《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防灾避险》

     

    把神秘的地学带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