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9年1月18日,赣南兴国县矿泉水资源开发成果对接会在保定召开。兴国县委副书记、县长陈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并讲话。

    兴国县是全国著名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烈士县、将军县和人民军工摇篮,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自然资源部定点支撑赣南脱贫攻坚四县区之一。按照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自2016年以来,水环中心立足老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采用突击队、常规项目组方式,紧扣兴国县脱贫攻坚痛点和难点,为兴国找水打井26口,解决了兴国县脱贫攻坚工作“两不愁,三保障”里面最关键的饮水不愁的问题,解决了兴国县结构性供水的突出问题,同时为兴国县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继2018年3月,水环中心将2016年度-2017年度地质调查成果及时移交地方政府后,本次移交的成果为兴国县22个乡镇72处符合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的矿泉水点开发提出了开发建议,助力兴国县打造矿泉水之乡。一是在兴国县22个乡镇发现84处矿泉水点,72处符合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其中包括稀有的锌偏硅酸型矿泉水2处、锂型矿泉水7处、天然纯水2处。二是针对锂型矿泉水、锌偏硅酸复合型矿泉水、锶型矿泉水、偏硅酸型矿泉水、天然纯水五种类型优质水源开展“资源优势、保护区设置条件、交通与厂房条件、备用水源、其他资源组合优势”五方面优劣分析,提出各类型优质水源优先开发顺序。三是研究总结了兴国县矿泉水开发虽然面临着“本土品牌识别度低、优质水资源勘查程度低、水文化建设程度低、产业规模小”的三低一小问题,但兴国区位优势明显,森林覆盖率高,原生态,且矿泉水类型多,有利于打造矿泉水高中端组合品牌,快速开拓市场。四是建议兴国县加强矿泉水资源勘查评估工作,采用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专业单位做技术支撑,整合资源,完成第一期优先发展矿泉水点的资源勘查评估工作,早日形成饮用矿泉水产业集团,推动饮用矿泉水产业规模化,打造“中国矿泉水之乡”,把地质调查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经济优势,助力县域可持续脱贫致富。

    陈黎表示,水环中心多年无私奉献,在赣南兴国县开展扶贫找水工作,充分体现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重要论述的高度政治自觉,在兴国县打造了脱贫攻坚惠民工程的生动实践,这些丰硕的成果为兴国县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成为兴国县下一阶段产业发展的后续动力和重点突破口,我们将抢抓成果转化工作进度,让百姓真正感受到这项成果带来的实惠。

    水环中心主要负责人表示,水环中心将继续全力支撑兴国县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工作,继续发挥水源地勘查、深部地热探测、水质检测等优势力量为兴国县做好技术服务,助力老区人民脱贫,如期摘帽,用实际行动支持兴国县政府社会经济发展。

    会上,水环中心向兴国县移交了兴国县矿泉水资源开发建议报告,兴国县政府向水环中心赠送了“足迹印兴国,甘泉泽千秋”锦旗。

    兴国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大刚,兴国县矿管局主要负责人,水环中心相关负责人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赣南扶贫找水项目成员参加活动。

     

     

     
     
    水环中心向赣南兴国移交地质调查成果

    高多村地处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东部,傍依319国道、S223省道和泉南高速,区位优势明显。2016年兴国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立项投资700余万元,对高多村1000余亩土地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发展以蔬菜、瓜果为主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2017年被列入兴国县六大攻坚战30个重点项目之一,但因缺水,致使工程进度迟滞不前。

    兴国县政府向赣南扶贫找水项目发出帮助找水请求。项目组经紧急会商,认为解决扶贫产业基地缺水,是项目性质所统筹的任务之一,是助力地方脱贫攻坚的重要发力点。产业基地位于高兴幅红层砂岩区,1978年水文地质普查时曾在周边实施1眼孔深455.13米的水文地质勘探孔,单井涌水量101.95吨/天,认为此区白垩系赣州组砂岩普遍为贫水地层。园区内已人工挖掘6米深水井5眼,3眼无水,1眼坍塌未成井,仅1眼井水量40吨/天,显示园区内地下水分布极不均匀。

    地调局水环中心水文地质、水文物探技术人员经过3天共同努力,综合对比分析高密度剖面揭示的地质结构与白垩系赣州组的沉积环境和动力模式,判定白垩纪晚期地层岩石格架塑造的“泥包石”特征对地下水赋存运移的控制,结合激电曲线,最终确定钻孔孔位2处,备选孔位1处。采用气动潜孔锤钻进工艺,1天内完成了2眼井的钻探施工。高多1号井终孔孔深67.9米,高多2号井终孔孔深61.9米,合计涌水量500吨/天;两井相距119米,抽水试验时两井水位、水量互不影响,为500多亩待水而种的蔬菜彻底解决了用水困难。

    水环中心为兴国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解水困

    2017年10月31日下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兴国县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组向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人民政府提交项目阶段性成果,并进行了工作汇报。

    汇报会上,岩溶所“兴国县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组向兴国县人民政府提交了21个农业示范基地调查和评价成果,明确无公害富硒土地资源分布,并提出了初步开发建议。项目组还提交了20件水稻籽实样品硒含量测试成果,初步分析硒的高含量成因,并对硒肥合理施用提出了建议,确保耕地安全。

    兴国县领导对成果质量及成果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规划的重要性给予了很高评价,对项目团队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感谢;指出,项目成果可以充分转化为地方政府所需,成果很接地气。表示,兴国县人民政府将会对项目组提交的阶段成果汇总后召开成果发布会,召集农粮部门及各乡镇主要负责人参会并进行培训,向参会人员科普土地质量、富硒产品、绿色生态农业等相关知识,将调查成果从“写在纸上”转化到“货架”上,并将培训内容做成通俗易懂的宣传册,拓宽农民视野,树立信心,从而促进富硒特色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经济效益。

    兴国县土壤腐殖质层薄,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全氮含量较低,两者是影响土壤质量的重要因素。岩溶所“兴国县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组2017年4月中旬开始野外作业至今,投入人员总数为2136人.天,完成调查面积1200 平方公里,采集样品共计10498件,其中7455件得到了最终分析结果。目前已完成项目工作区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等级图、无公害富硒土地分布图、区块绿色食品产地分布图等10幅主要图件与6幅单指标图件的编制。

    通过项目实施,基本摸清了县域内土地资源家底,如土地类型和面积,土地质量,土地资源空间分布,及有益元素背景值等,是全县工农业及城镇发展的最基础资料之一。对已有农业产业基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状况进行了调查,筛选和圈定了绿色无公害土地和无公害富硒土地资源,为全县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和特色农产品种植规划提供了宝贵资料,促进农业产业基地转化为富硒特色基地,打造“富硒兴国”品牌,全力助推精准扶贫工作。

    下一步,岩溶所项目组将继续完善阶段性成果,开展交流,分批次提交给兴国县政府,加快野外样品采集,完善各工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报告及图件编制,尝试推进已有成功扶贫模式移植,根据土地质量调查结果,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加快项目成果无缝衔接,推动成果转化,更好地为兴国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规模化园区建设或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兴国县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阶段成果提交汇报会...

    “穷尽所有的倾力而为、穷尽所能的倾心挖掘、穷尽所属的倾情奉献。”2019年1月18日,兴国县矿泉水资源开发成果对接会在河北保定召开,兴国县政府这样评价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水环中心”)在兴国的扶贫找水工作,并向水环中心赠送了“足迹印兴国,甘泉泽千秋”锦旗。 

    兴国县是自然资源部定点脱贫攻坚帮扶县之一,虽然资源丰富,但也有羁绊当地发展的痛点。天然形成的红色盆地,不能为地下水提供良好的储存空间。兴国四面环山,地形崎岖,山地、丘陵多,降水丰沛但分配不均。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季节性缺水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农业用水和安全饮水问题迫在眉睫。

    “圣人之治于世也,其枢在水。”水环中心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采用“突击队+常规队”的高效组合模式,在2016年-2019年3次进驻赣南兴国,倾心帮扶,精心谋划实施探采结合井55眼,总涌水量2.1万立方米/日,解决了4.4万余人的饮水问题和3000亩现代农业灌溉用水问题,为25余万人提供了饮水水源,发现了170余处珍稀矿泉水,圈定了4处地热靶区和23处应急水源地,并先后3次将地质调查成果移交地方政府使用,探索出了富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新时期“地质调查+”扶贫模式。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赣南扶贫找水突击队 

    首战告捷 吹响找水冲锋号角 

    西霞村是兴国县典型的缺水村落,全村有600多户3000多人,吃水一直是“老大难”问题。

    据该村支部书记汤秋生介绍,虽然家家户户有小水井,但水量严重不足,干旱季节时常干枯,根本无法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要和农业用水。同时,水质不好是需要解决的另一大问题。从井里打出来的水,虽然肉眼看不出什么问题,但烧开之后稍一沉淀,便有一层黄色沉淀物,用这种水煮的饭也是黄褐色的。

    西霞村内一位老者摇着头对水环中心的找水队员说:“我在这生活了80多年,从来没有人打到水,你们也很难。”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们从未忘记每天老表前来观望时企盼的眼神。

    为了解决问题,他们到山下背土来铺垫,拎盐水一点点灌入电极,抡镐挖坑,重锤使劲砸……历经9天的艰辛,他们成功实施了两个钻孔,稳定出水量1000吨/日,而且是极其罕见的锂型矿泉水稀有优质水源。

    2017年1月9日,西霞村老表们早早地来到钻机旁,看着清冽甘甜的水流渐喷渐大,脸上洋溢着幸福与快乐。看着喷涌而出的甘泉,村民向突击队竖起了大拇指:“你们找到了传说中的阴河啊!”

    800

    西霞村钻井出水现场 

    啃硬骨头 勠力攻坚喜获甘泉 

    梅窖镇寨脑村是人口近7000人的村庄,该村村民大多引山泉水或自挖浅井作为生活用水,经常出现季节性缺水问题。

    近年来,兴国县政府为改善群众生活用水,在梅窖镇各村组逐步建成供水管网,但因缺乏水质达标的供水水源,部分供水管网一直未能发挥作用。县水利局在梅窖镇寨脑村组织实施了6眼钻孔,有的因地下溶洞发育出现塌孔而被迫中止,有的则水量较小或几近干孔,该村安全稳定集中供水水源迟迟未能解决,也成为当地施工单位找水打井的禁区,也是扶贫找水遇到的最难啃的硬骨头。

    水环中心找水打井突击队在对已施工的无水井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遥感解译初选工作靶区、地面调查确定构造特征和地层展布、地球物理勘探确定井位,成功打出了2眼水井。但因地下水泥沙含量较高,采用多种洗井方案、历经1周抽水洗井均未获得清澈地下水。

    他们反复讨论、创新应用包括飞管止砂、多层包网、填砾过滤等工艺,选择合适含水层段进行成井,最终成功克服了泥沙问题,获取了清澈的地下水供水水源,总出水量可达每天2140立方米,完全解决了寨脑村6863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同时也为梅窖镇集中供水提供了补充水源,可为20000余人提供清洁饮用水。

    “感谢水环中心帮我们村打井找水,解决了大家的燃眉之急,以后大家伙就可以喝上安全水、放心水了!”寨脑村党支部书记廖国民看着喷涌而出的清澈井水感激地说。

    实干创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处于兴国盆地北部的高多村,傍依319国道与S223省道和泉南高速,区位优势明显。2016年兴国县农发办立项投资700余万元,对高多村1000余亩土地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发展以蔬菜、瓜果为主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联结贫困户200户,用工120余人,是“现代农业+土地入股+农民就业”产业精准扶贫典范。

    2017年10月中旬,兴国县政府在高多调研检查时,获知基地由于灌溉水源无法解决,蔬菜种植一再延迟,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已影响到兴国县2017年脱贫攻坚形势,遂向水环中心赣南扶贫找水项目组发出扶贫找水请求。

    在获悉缺水需求后,项目组经踏勘发现产业基地位于严重贫水的红层砂泥岩区,地下水分布极不均匀。水文地质、水文物探技术人员经过3天共同努力,确定井位5处。采用气动潜孔锤钻进工艺,1天内完成了2眼井的钻探施工,合计涌水量500吨/日;两井相距119米,抽水时两井水位、水量互不干扰,并后续完成高多3号井和4号井。

    探采结合井彻底解决了高多1000亩无公害基地灌溉用水,盘活了集现代农业观光采摘、红色景点、丹霞地貌、古迹遗址和风水品鉴“五位一体”的乡村产业发展潜力。

    水环中心在兴国实施扶贫打井找水工程纪事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总工室主任徐学义一行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兴国县政府等有关领导陪同下来到水环中心实施的赣南扶贫找水典型村庄——西霞村探采结合井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水环中心项目负责人就西霞村存在的人畜饮水、农业开发区灌溉用水、休闲旅游开发区商业用水“三需求”,采取的“排先后、分步走、多对策、互联动”解决方案进行了汇报。并就水环中心已经成功实施的5眼探采结合井的勘探模式、综合利用模式等做了汇报。检查指导组高度评价了水环中心在赣南扶贫找水取得的成果,近期实施的探采结合井,不仅解决了3000人的饮水问题,而且是优质的矿泉水资源。要求项目组紧跟需求,争取获得更大突破,“找大水、找好水”惠及更多民众。并再次叮嘱大家野外期间注意防暑降温,安全生产。 

    通过此次检查,水环中心技术人员深刻感受到赣南扶贫找水的重要性和承担此项工作的荣誉感,同时也体会到了工作的艰巨,会全力以赴地用青春与汗水浇灌扶贫之花。


    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组织到水环中心野外现场检查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