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26日凌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简称IUGS)在西班牙公布了全球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我国共有7个地质遗产地成功入选,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名列其中。

    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是拥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地质过程的关键区域,可作为全球对比标准,或在地球科学发展历史中意义非凡的地点,代表该地质遗产地具有国际最高地学价值和研究水准,并得到有效保护。香港世界地质公园以发育大型早白垩世破火山口和六边形流纹质火山岩柱状节理为典型特征,是全球火山地质遗迹的杰出代表。

    自2004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火山地质研究团队便与香港特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及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协会等长期合作,系统开展了香港火山地质调查研究,发现了西贡、九龙两个大型白垩纪破火山口,首次鉴别了西贡万宜水库一带的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为流纹质碎斑熔岩岩穹,完成了《香港西贡地区及邻近海岛地质考察报告》《香港西贡火山园区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香港国家地质公园海上游解说词》等报告,有力支撑香港特区政府先后于2009年、2011年申报成功了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2013年6月,南京地调中心又受委托对香港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西贡火山岩园区流纹质火山岩柱状节理群进行了专项测量,详细绘制了150平方千米的1:10万柱状节理统计图,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对大规模柱状节理群进行系统的形态学测量与成因研究,确认香港西贡火山岩园区的流纹质火山岩柱状节理群无论是分布面积还是单个柱体直径均居全球之首。上述成果为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世纪以来,南京地调中心“陆相火山地质”学科焕发了新机,显著拓展了研究与应用范畴,特别是从传统的火山地质矿产领域延伸到了火山地质遗迹保护与合理利用等新领域并取得巨大成功,先后为雁荡山、雷琼等火山岩型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与规划建设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特别是基于全球规模最大的、以锐峰和叠嶂为主要特征的东南沿海流纹质火山岩地貌,在国内率先构建了流纹质火山岩景观的形成—演化模型,并命名为“雁荡山地貌”,为中国东部流纹质火山岩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全球地质遗迹名录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又走出国门,开展了南美安第斯和东非裂谷等火山岩区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的国际合作。未来,南京地调中心火山地质研究团队还将进一步围绕“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以及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减灾防灾”、“美丽中国”建设等,进一步守正创新,继续深化火山地质学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地球科学支撑。

     

    2008年7月,陶奎元研究员带领中心火山地质研究团队在香港北果洲岛开展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前的地质考察

     

    2010年5月,邢光福研究员带领中心火山地质研究团队在香港荔枝庄开展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前的地质考察

     

    2013年6月,杨祝良研究员带领中心火山地质研究团队在香港西贡开展柱状节理专项测量

     

    南京地调中心火山地质研究团队绘制的西贡破火山口火山岩石柱发育程度图(左)和火山岩石柱构造图解(右)

     
     
     
     
    南京地调中心火山地质调查支撑香港世界地质公园入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成立前的记者见面会会场。预定时间未到,有人悄悄入场。

     

    “您是?”

     

    来人一笑:“我是王学求。”

     

    “腕儿”来了,却如此低调。对照已经温习数遍,长长的、写满几页纸的他的学术成就,这种低调,让敬畏更增几分。

     

    此次活动,他是主角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成立后,后续的研究工作将由他来主持完成。

     

    绘制地球化学元素图谱

     

    按照规划,在未来6年,中心将建立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开展全球资源评价和环境变化监测;开展“一带一路”地球化学填(编)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开展编制全球地球化学一张图与化学地球平台建设,向社会提供服务;积极准备“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

     

    尤其是实施“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化学地球”更形象的解释,就是绘制地球化学元素图谱,将元素周期表上所有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在地球上,为全球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工程庞大,意义深远。

     

    “通过大计划的实施,最终我们将建立起‘化学地球’平台与地球化学大数据共享系统。就像人们运用‘谷歌地球’来定位、测量距离、查询路线和地形地貌一样,将来进入‘化学地球’,人们点击系统,就可查询了解和环境或健康有关的水、土地等有害和有益元素信息以及与资源有关的成矿元素分布信息。”王学求表示。

     

    “中国在地球化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使得集研究与调查、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一体化的大科学计划——‘化学地球’成为可能。”王学求强调,中国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计划、全国地下水水质调查计划的实施,以及全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积累的协调多部门、多地区、组织成千上万人员参与实施大计划的运行经验,都为“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由王学求主持的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是迄今国际地球化学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共有69个国家及169位个体科学家参加。目前已建立了覆盖面积近320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面积22%,分析元素达76种。

     

    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有着深远的国际意义,为了解全球地球化学背景、全球资源评价、衡量未来全球化学变化和了解过去地球化学演化提供了定量参照标尺;重新提供了过去地球化学填图所没有包含的化学元素,如三稀元素、铂族元素、铀等远景区50余处;开发了全球地球化学一张图平台“化学地球”;制订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系列指南,对引领国际地球化学填图具有奠基性意义。

     

    通过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对中、美、欧、澳数据对比发现,重金属元素超标的采样点位分别为欧洲10.9%,中国4.1%,美国2.6%,澳大利亚1.8%,欧洲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这与工业化历程是一致的。

     

    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还系统测定了不同地质时代岩石和土壤中的全碳、有机碳和二氧化碳含量,为自然界碳循环和全球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美国著名地球化学家David Smith评价中国地球化学基准图是将全球地球化学填图推向了极致。著名地球化学家Clemens Reimann认为,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的分析指标是世界最好的,一些元素地球化学图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谢学锦院士评价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所有指标均达国际领先水平。而李廷栋院士则认为,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填补了多项空白,为实现将元素周期表绘制在地球上的宏伟工程迈出了重要一步。

     

    发现超微细金

     

    王学求也是谢学锦院士的学生。正是在谢学锦院士的指导下,他通过无数次实验发现,地球化学样品中大量存在粒径小于5μm的亚微米、纳米金,含量占总金量的30-90%,据此提出了超微细金的概念。

     

    他的实验证实,超微细金具有极强的活动性,不仅可以以机械形式被各种营力作长距离搬运,而且具有很强的化学活动性,可以被水所溶解迁移。

     

    这一发现圆满地解释了“自然界中大规模金的地球化学异常是如何形成的”这一亘久未破之谜,被国外同行称作“超微细金勘查概念模型”。实验结论也推进了金矿区域化探由一门经验或技术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国际勘查地球化学家协会主席将这一发现列入了勘查地球化学90年代的最重要进展之中。

     

    王学求与谢学锦院士发展此研究成果写成的《金的勘查地球化学》一书也被美国著名地球化学家T.T.Chao称做“一本划时代的巨著”。

     

    这一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为金矿化探取得突出找矿成就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自1999年以来,运用谢学锦院士和王学求科研团队所发展的地球化学方法,在所圈定的靶区中发现大型以上金矿已达16处。

     

    探究深穿透地球化学领域

     

    在勘查地球化学领域,科学家一直在努力研究能探测更大深度的穿透性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却迟迟无人破题。

     

    王学求当然明白,攻破这个难题对隐伏区矿产勘查将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于是,他开始潜心关注。

     

    在一个国家项目支持下,他在矿体及其上方土壤和气体中同时发现六边形的纳米铜和金晶体。

     

    按照常规判断,纳米金属晶体只有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才能形成。那么,此次在矿体及其上方土壤和气体中同时发现纳米金属晶体,足以充分证明,隐伏内生矿体纳米金属微粒可以通过岩石微裂隙和纳米孔喉垂直迁移到达地表。

     

    “通过实验模拟证实纳米金属微粒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和快速迁移能力。”王学求表示,这就为元素从内生矿床向地表的垂向迁移提供了直接微观证据。实现了覆盖区勘查地球化学迁移机理研究从“描述性模型”到“实证性科学”质的飞跃。

     

    他带领研究团队据此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穿透性勘查地球化学新方法技术,即用纳米探测、金属活动态提取、地球气纳微金属测量、独立供电偶极子地电化学等技术直接获取深部异常信息的隐伏矿探测法,显著提高对隐伏矿的探测能力,探测深度可达1000米。

     

    这项技术投入应用后,填补了我国盆地地球化学调查方法的空白,先后分析样品5万余件。该项成果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专利3项。

     

    国际地球化学领域的权威科学家对此给予极高赞誉,认为纳米金属微粒发现是一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对覆盖区矿产勘查具有深刻影响,也为全世界应用提供了实证。

     

    学术应服务社会

     

    事实上,这一成果也恰恰完全印合了王学求一贯的学术应用思路。

     

    “作为一名地质科学研究人员,更多的时候,我的调研对象是岩石、土壤和水。正是这些‘不会说话的朋友’透露的信息,常能最真实地回应群众关切的环境问题。”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在讨论地下水和土壤保护时,王学求更明确陈述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的职责。“我认为,首先应将学术成果和科学数据服务于决策,服务于人民。”他认为,论文不仅要对科学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要将科学研究成果与社会发展问题对接,为推进科学决策献计出力。

     

    细数他的科研、学术成就,每一项都紧贴民生大计,国之根本。

     

    自1989年6月从长春地质学院勘查地球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王学求即投身到艰苦的地质勘查行业。参加工作近3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勘查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攀登计划”、国家“97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省部级研究项目、地质调查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20余项,在金矿勘查地球化学、深穿透地球化学、纳米地球化学和全球尺度地球化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的理论创新成果与实用性成果,为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94年开始,我们就对全国土壤51个化学元素进行监测,2008年开始又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对土壤81个化学指标进行监测。监测数据显示,重金属等污染物指标在局部地区上升较快。”王学求说。

     

    其成果应用也不仅限于土壤化学元素调查。王学求带领团队研发的深穿透地球化学等新方法新技术,结合传统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和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地球化学矿产勘查方法技术组合。为更好地落实研究工作与国家需求密切结合的要求,王学求曾一直坚持和团队人员一起用大量时间到最艰苦的西部无人区从事野外调查,为国家紧缺矿产资源,如大型金矿、铀矿和铅锌矿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找矿线索。

     

    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以来,运用该团队研究的地球化学方法,在所圈定的靶区中已发现大型以上金矿16处、银矿3处、铜矿21处、铅锌矿7处、锡矿7处。这些矿产资源的发现和探明,大大提高了国家的资源保障能力。

     

    湖北、甘肃、贵州、陕西、新疆、四川等省区地矿局和核工业地质队的实践经验也表明,王学求研究团队所发展的金矿勘查地球化学、深穿透地球化学、盆地铀矿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技术在当地金矿、铀矿勘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在中蒙合作1:100万地球化学填图工作中,通过项目实施所圈定的异常靶区中,有3处已经由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跟进登记探矿权,另有2处正在审批。此外还实施了“一带一路”主要资源大国地球化学填图国际合作,其中,中蒙和中哈地球化学填图已纳入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规划目录,为相关决策提供了依据。

     

    与国际水平的团队一起成长

     

    从事勘查地球化学和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研究,离不开研究团队的共同成长和合作。而这种精神的传承,在谢学锦院士团队超过60年的发展中,始终如一。他们为中国应用地球化学在国际上处于持续领先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在这个团队中,有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1人、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骨干1人,团队近5年培养了博士后3人、博士16人、硕士5人。

     

    截至目前,团队还与60余个国家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举办了20余次国际地球化学填图培训班,培训的学员达500余人,不仅将中国的先进地球化学技术输出国外,而且建立了良好的人脉关系和人才储备,创造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地球化学填图合作模式。例如,蒙古国给予中蒙地球化学合作填图项目以高度评价,研究团队中的2人也因此被授予蒙古国最高国家荣誉勋章、2人被授予蒙古国部级荣誉勋章。

     

    并且,以该团队为基础建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本身就已经代表了各自领域的研究前沿。

     

    王学求(左一)在野外开展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河漫滩沉积物采样培训

    把元素周期表绘制在地球上

     

     

    5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中国河北廊坊挂牌成立。该中心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建立,致力于提升全球地球化学调查研究水平,推进“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实施,为促进地球科学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就今后如何为全球资源环境问题解决贡献中国力量,以及中心如何推进“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实施,记者采访了中心副主任王学求。

      奠定金矿区域化探理论基础

      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学锦1951年开始地球化学探矿实验,揭开了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序幕。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研究对世界最大的贡献,莫过于金异常形成理论和金的分析技术。这一贡献,正是来自于王学求与他所在的研究团队。

      据王学求介绍,传统理论认为,由于金比重大和化学惰性,不可能在水系里长距离迁移。那么,自然界中大规模金的地球化学异常是如何形成?这一疑问一直困扰着地球化学家。

      作为谢学锦院士研究团队的一员,王学求在谢学锦院士的指导下,通过实验发现了地球化学样品中大量存在粒径小于5微米的亚微米、纳米金,其含量占总金量的30%~90%。王学求据此提出了超微细金的概念,被国外同行称作“超微细金勘查概念模型”。

      实验证实,超微细金具有极强的活动性,不仅可以以机械形式被各种营力作长距离搬运,而且具有很强的化学活动性,可以部分被水所溶解迁移。“这一发现,圆满地解释了大规模区域金异常形成的机理,并克服了粒金效应采样难题,为金矿区域化探奠定了理论基础,使金矿区域化探由一门经验或技术,上升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王学求说。同时,中国创新性发明了活性炭富集或聚胺酯泡沫塑料富集金技术,使金分析检出限降到了0.3纳克/克,为圈定低含量金异常提供了技术保障。这一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后,金矿化探取得突出找矿成就——发现金矿近1000处。

      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助力隐伏矿产勘查

      我国的勘查地球化学家一直努力研究能探测更大深度的穿透性地球化学找矿方法。

      “在国家项目支持下,我们首次在矿体及其上方土壤和气体中同时发现了六边形的纳米铜、金晶体。纳米金属晶体只有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才能形成,这证明隐伏内生矿体纳米金属微粒可以通过岩石微裂隙和纳米孔喉垂直迁移到达地表。实验模拟证实,纳米金属微粒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和快速迁移能力。” 王学求谈起深穿透地球化学找矿如数家珍。

      纳米金属微粒迁移证据的发现,为元素从内生矿床向地表的垂向迁移提供了直接微观证据,实现了覆盖区勘查地球化学迁移机理研究从描述性模型到实证性科学质的飞跃。研究团队据此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并投入应用,填补了盆地地球化学调查的空白。

      王学求及其团队研发的深穿透地球化学等新方法新技术,结合传统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和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地球化学矿产勘查方法技术组合,为国家紧缺矿产资源,如大型金矿、铀矿和铅锌矿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找矿线索。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9年以来运用该团队所发展的地球化学方法,发现大型以上金矿16处、银矿3处、铜矿21处、铅锌矿7处、锡矿7处。这些矿产资源的发现和探明,大大提高了国家的资源保障能力。

      引领实施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

      作为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委员会主席,王学求领导并实施了迄今为止国际地球化学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

      王学求介绍说,该项计划共有来自69个国家的169位科学家参加,目前已建立了覆盖面积近320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面积22%的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分析元素达76种,为了解全球地球化学背景、全球资源评价、衡量未来全球化学变化和了解过去地球化学演化提供了定量参照标尺。

      通过该计划的实施,还提供了过去地球化学填图所没有包含的化学元素,如三稀元素、铂族元素、铀等远景区50余处;开发了全球地球化学一张图平台“化学地球”;制定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系列指南,对引领国际地球化学填图具有奠基性意义。

      此外,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还系统测定了不同地质时代岩石和土壤中的全碳、有机碳和二氧化碳含量,为自然界碳循环和全球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中国为大科学计划实施提供经验借鉴

      “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目标,是要将元素周期表上所有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在地球上,为全球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在地球化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使得集研究与调查、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一体化的大科学计划——“化学地球”成为可能。”王学求强调,而且中国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计划、全国地下水水质调查计划、全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的实施,积累了中国协调多部门、多地区,组织成千上万人员参与实施大计划的运行经验,为“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据了解,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实施分三个阶段推进,2016年为准备阶段,主要形成计划立项建议书。2017~2020年,为计划的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建成覆盖全球50%陆地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建成关键带地球化学观测网平台,开展中国关键带地球化学观测网建设试验研究;初步建成“化学地球”大数据平台;完成“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地球化学填图500万平方千米;发布第一期76个化学元素基准值和基准地球化学图。2021年,完成计划工作报告和成果报告。

      在区域部署上,对已基本建立基准网的欧美澳发达国家,将补充分析未测试元素,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后,纳入全球大数据平台。对与中国已签订协议或谅解备忘录的国家,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物化探所和六大区地质调查中心分工实施。对其他尚未建立基准网的发展中国家,将由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牵头,组织申报并联合实施地球化学填图国际合作项目。

      有机协调各国共同参与大计划实施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备受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需要一个权威机构提供系统的、持续的全球科学数据和解决方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建立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反映了国际社会期盼中国为人类作出更多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弗莱维娅·施莱格尔表示,“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将提供全球高质量地球化学数据和图件,这些数据和图件将为认知地球化学属性作出巨大贡献”。

      “‘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的顺利实施,需要加强政府和国际组织的统筹和协调,增强全球地球化学研究人才的科研能力,建立统筹、协调、合作的工作机制,形成统一技术路线。”王学求说。

      据介绍,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将搭建以中心为引领的大计划运作平台,大力推进“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实施;瞄准应用地球化学前沿,加大高层次、国际合作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与国外高校或科研机构双边或多边人才培养和交流将平台,凝聚和发挥全球优秀团队和人才智慧,为计划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实施,在国际上将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190余个会员国,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在非洲将依托非洲国家地质调查局长联盟和非洲地质学会的多边平台,在亚洲将利用与东盟、CCOP、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已有的合作网络,在拉丁美洲将借助拉美多边组织平台,在欧洲和北美将依托欧洲地质调查局地球化学专家组、北美地球化学景观计划协调组等国家和机构,积极推进多边、双边国际合作网络建立,建立统筹协调、分工协作、多元开放的国际合作工作机制。

      该计划通过联合国际地球化学组织和研究机构,利用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平台,加强实施“化学地球”技术体系、实验室分析能力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形成统一技术路线,牵头制定国际认可、技术先进、科学适用的国际技术标准。

      “通过大计划的实施,最终我们将建立起‘化学地球’平台与地球化学大数据共享系统。就像人们运用“谷歌地球”来定位、测量距离、查询路线和地形地貌一样,将来进入“化学地球”,人们点击就可查询了解和环境或健康有关的水、土地等有害和有益元素信息以及与资源有关的成矿元素分布信息。”王学求表示。



    地球化学,步入“中国引领”时代

      王学求,1962年1月生,辽宁大连瓦房店人,九三学社社员,二级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自1989年6月从长春地质学院勘查地球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即投身艰苦的地质勘查行业,先后主持国家“攀登计划”、国家“97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省部级研究项目、地质调查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SCI论文30余篇。获得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地质人才等荣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一等奖、地质调查成果二等奖、河北省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河北省青年科技奖等奖项。

      参加工作近30年来,王学求研究员一直致力于勘查地球化学研究工作,怀着对地质科学工作的敬畏和深爱之情,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矢志不移地行走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在金矿勘查地球化学、深穿透地球化学、纳米地球化学和全球尺度地球化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的理论创新成果与实用性成果,为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现超微细金 为金矿区域化探奠定了理论基础

      传统理论认为由于金比重大和化学的惰性,金不可能长距离迁移,那么自然界中大规模金的地球化学异常是如何形成的一直困扰着地球化学家。作为谢学锦院士研究团队的一员,他在谢院士的指导下通过实验发现地球化学样品中大量存在粒径小于5μm的亚微米、纳米金,含量占总金量的30-90%,据此发现提出了超微细金的概念,被国外同行称作“超微细金勘查概念模型”。实验证实超微细金具有极强的活动性,不仅可以以机械形式被各种营力作长距离搬运,而且具有很强的化学活动性,可以被水所溶解迁移。这一发现圆满地解释了大规模区域金异常形成的机理,为金矿区域化探奠定了理论基础,使金矿区域化探由一门经验或技术,上升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在“勘查97会议”上,国际勘查地球化学家协会主席在主旨发言中,将这一发现列入勘查地球化学90年代的最重要进展之一,而王学求与谢学锦院士发展此研究成果写成的《金的勘查地球化学》一书被美国著名地球化学家T.T.Chao称做“一本划时代的巨著”。这一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为金矿化探取得突出找矿成就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仅自1999年以来运用团队所发展的地球化学方法及其所圈定的靶区,发现大型以上金矿即达16处。

      开创了覆盖区找矿的深穿透地球化学研究领域

      勘查地球化学家一直在努力研究能探测更大深度的穿透性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王学求研究员在国家项目支持下,首次在矿体及其上方土壤和气体中同时发现六边形的纳米铜、金晶体,纳米金属晶体只有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才能形成,证明隐伏内生矿体纳米金属微粒可以通过垂直迁移到达地表。实验模拟证实纳米金属微粒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和快速迁移能力。纳米金属微粒迁移证据的发现,为元素从内生矿床向地表的垂向迁移提供了直接微观证据,实现了覆盖区勘查地球化学迁移机理研究从描述性模型到实证性科学质的飞跃。研究团队据此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并投入应用,填补了盆地地球化学调查的空白,分析样品达5万余件。国际3位权威科学家评述为:“纳米金属微粒发现是一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对覆盖区矿产勘查具有深刻影响,为全世界应用提供了实证”。该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专利3项。

      建立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 要将元素周期表绘制在地球上

      作为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委员会主席,领导并实施了迄今为止国际地球化学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共有69个国家,169位科学家参加。目前已建立了覆盖面积近3200万km2,约占全球陆地面积22%的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分析元素达76种,为了解全球地球化学背景、全球资源评价、衡量未来全球化学变化和了解过去地球化学演化提供了定量参照标尺。提供了过去地球化学填图所没有包含的化学元素,如三稀元素、铂族元素、铀等远景区50余处;开发了全球地球化学一张图平台“化学地球”;制订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系列指南,对引领国际地球化学填图具有奠基性意义。通过中、美、欧、澳数据对比发现,重金属元素超标的采样点位分别为欧洲10.9%,中国4.1%,美国2.6%,澳大利亚1.8%,欧洲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这与工业化历程是一致的;系统测定了不同地质时代岩石和土壤中的全碳、有机碳和二氧化碳含量,为自然界碳循环和全球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著名地球化学家David Smith评价“中国地球化学基准图将全球地球化学填图推向了极致”;著名地球化学家Clemens Reimann评价“分析指标是世界最好的,一些元素地球化学图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谢学锦院士评价“所有指标均达国际领先水平”。李廷栋院士评价“填补了多项空白,为实现将元素周期表绘制在地球上的宏伟工程迈出了重要一步”。

      研究与生产密切结合 注重成果转化结硕果

      王学求及其团队研发的深穿透地球化学等新方法新技术,结合传统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和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地球化学矿产勘查方法技术组合。为很好地落实研究工作与国家需求密切结合的要求,王学求研究员曾一直坚持和团队人员一起,花费大量时间到最艰苦的西部无人区从事野外调查,为国家紧缺矿产资源,如大型金矿、铀矿和铅锌矿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找矿线索。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9年以来运用该团队所发展的地球化学方法及其所圈定的靶区,发现大型以上金矿16处、银矿3处、铜矿21处、铅锌矿7处、锡矿7处。这些矿产资源的发现和探明,大大提高了国家的资源保障能力。湖北、甘肃、贵州、陕西、新疆、四川等省区地矿局和核工业地质队出具证明指出,研究团队所发展的金矿勘查地球化学、深穿透地球化学、盆地铀矿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技术在当地金矿、铀矿勘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中蒙合作1:100万地球化学填图工作为例,通过项目实施所圈定的异常靶区为企业和事业单位在境外进行矿产勘查部署和从事探矿权登记提供了最有效依据,所圈定的异常靶区有3处已经由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跟进登记探矿权,已获得探矿权3处,2处正在审批;内蒙古投资7亿余元,由内蒙地质调查院承担的“向北开放-蒙古重要成矿区带矿产勘查选区”,就主要以地质调查项目“中蒙合作中蒙边界地区地球化学填图”异常靶区为依据进行选区部署。实施“一带一路”主要资源大国地球化学填图国际合作,中蒙和中哈地球化学填图已纳入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规划目录,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

      建立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团队

      研究团队一直从事勘查地球化学和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研究和合作工作,在谢学锦院士的指导和支持下,王学求研究员与团队一起努力工作和成长,为中国应用地球化学在国际上处于持续领先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团队中现有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1人,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骨干1人。近5年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16人,硕士5人。

      截至目前,团队还与60余个国家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举办了20余次国际地球化学填图培训班,培训的学员达500余人,不仅将中国的先进地球化学技术输出国外,而且建立了良好的人脉关系和人才储备,创造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地球化学填图合作模式。如中蒙合作被蒙古国给予高度评价,研究团队2人由此被授予蒙古国最高国家荣誉勋章,2人被授予部级荣誉勋章。以该团队为基础申请建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已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务院的批准,正紧张有序地开展筹建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中心本身就代表了各自领域的研究前沿,中心申报成功以坚定的事实证明了该团队研究工作的国内外领先地位和水平。

      科学的道路没有捷径和尽头,王学求研究员正迈着矫健的步伐,向更高的科学巅峰勇敢攀登。

      

    王学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