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8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弘扬井冈山精神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务干部培训班在井冈山开班。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

    开班仪式现场

    王研指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次党务干部培训,旨在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党务干部党性锻炼、政治纪律教育和作风建设,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不断深化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践行,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思想保障和作风保障。

    王研对参加培训的党务干部提出了四点要求:一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二要学以致用、继承发扬,以井冈山精神助推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建设;三要树立榜样、典型引路,努力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四要加强学习、明确责任,全面落实党建各项工作任务。

    培训采取专题讲座、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教学、红色故事会等方式进行。培训内容涉及《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等专题辅导,与井冈山革命烈士后代的真情访谈,参观茅坪八角楼、黄洋界哨口等历史景点,重走朱毛挑粮小道……全体学员集中穿着红军服,聚焦“为什么要来井冈山,来井冈山学什么,怎么学习井冈山精神”三个问题,展开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开班仪式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建明主持,江西干部学院副院长谢彦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张海啟等出席仪式。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各部室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各直属单位党办负责人和从事党务工作的业务骨干等参加了培训。

    中国地调局党务干部培训班在井冈山开班

    为夯实青年业务人员构造地质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提升地质调查研究能力,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举办了龙门山构造带构造地质学野外培训。

    本次野外培训考察路线为葛仙山-白鹿-小鱼洞-耿达-卧龙-映秀-八角庙一线。该路线穿越龙门山的前山、中央和后山推覆构造带,可观察到龙门山的前山断裂、中央断裂和后缘断裂带及其相关的构造岩、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相关的飞来峰和滑覆体构造、汶川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带等构造现象。本次培训考察安排了三天时间。

    第一天上午9点从成都出发,经彭州到达葛仙山镇,沿葛仙山-白鹿-冰川镇一线,主要观察塘坝子飞来峰滑覆体及其后缘断裂作用相关的断层崖、断层角砾岩等地质现象;下午在白鹿中学参观龙门山前山断裂及“5·12”地震地表破裂带,随后沿吊索沟观察棺木岩飞来峰逆冲断裂及其相关褶皱现象,并于小鱼洞大桥地震遗址观察小鱼洞地震地表破裂带。第二天上午由青城山镇出发到达耿达镇,主要观察了与龙门山后山断裂有关的韧性剪切带及相应的糜棱岩、“S-C”组构、多期面理构造置换等现象,在卧龙镇考察了同沉积褶皱等现象;下午于映秀镇参观了漩口中学地震遗址。第三天上午到达虹口,沿深溪沟考察深溪沟-九旬坪飞来峰-滑覆体的后缘及“5·12”地震地表破裂带,并在八角庙附近观察了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中央断裂)作用形成的宽约近100米的碳化带及其断层擦痕;下午培训会结束并返回成都。

    今年的培训会相较于去年,重点对参加培训人员在构造现象的野外观察、描述、记录等方面的能力进行了强化培训,并对素描图的绘制、定向标本的采集等进行了系统示范。参加培训会的人员纷纷表示,通过本次培训会对龙门山构造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逆冲推覆构造、构造变形等构造现象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并对露头尺度的构造解析方法与思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今年还顺利完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龙门山野外培训基地”现场标识牌的建立工作。标识牌分别立于小鱼洞镇大南村村口和白鹿镇大垭口处,不仅进一步建实了成都地调中心龙门山野外培训基地,也对成都地调中心对外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

    成都地调中心27名业务人员参加了培训,李四光地质科技奖获得者潘桂棠研究员作了全程讲解。

    培训现场

    潘桂棠研究员为青年业务人员作讲解

    成都中心举办龙门山构造带构造地质学野外培训会

    近日,为夯实构造地质学基础,提升研究人员业务水平,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发挥“以老带新”作用,组织经验丰富的老专家针对青年业务工作者专门开展了龙门山构造带构造地质培训及野外考察现场研讨会,20余名青年业务人员参加培训。培训特邀李四光地质科技奖获得者潘桂棠先生全程讲解。

    野外考察持续3天,路线为葛仙山-白鹿-小鱼洞-大宝填-回龙沟-映秀-耿达-八角庙。沿该路线穿越龙门山的前山、中央和后山推覆构造带,能观察到龙门山的前山断裂和中央断裂、飞来峰构造和滑覆构造、龙门山高角度逆冲断裂以及汶川地震形成的破裂带等。

    第一天,考察组沿葛仙山-白鹿-冰川镇一线,主要观察了塘坝子飞来峰滑覆体及其后缘断裂作用相关的断层崖、断层角砾岩等现象,在白鹿中学参观了龙门山前山断裂及512地震地表破裂带,并沿吊索沟观察棺木岩飞来峰逆冲断裂及其相关褶皱现象,于小鱼洞大桥地震遗址观察小鱼洞地震地表破裂带。

    第二天,考察组沿回龙沟观察白水河(龙门山中央)逆冲推覆构造带及“彭灌杂岩”内发育的与脆性-韧性变形有关的构造岩及多期面理构造,沿霸王沟-大鱼洞一线观察大鱼洞飞来峰前缘部分(南边)次级逆冲小断裂及飞仙关组薄层灰岩中的褶皱现象。在耿达镇,观察了与龙门山后山断裂有关的韧性剪切带及相应的糜棱岩、“S-C”组构等现象,并于映秀镇参观了漩口中学地震遗址。

    第三天,考察组沿深溪沟考察深溪沟-九旬坪飞来峰-滑覆体的后缘及512地震地表破裂带,并在八角庙附近观察了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中央断裂)作用形成的宽约近100米的碳化带及其断层擦痕。

    考察培训期间,老专家潘桂棠先生充分发扬“传帮带”精神,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耐心细致地做好全程讲解。青藏高原地质研究室主任王保弟也做了大量现场解说。参加培训的青年业务工作者纷纷表示,通过本次考察培训,对龙门山构造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逆冲推覆构造、构造变形等构造现象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并对露头尺度的构造解析方法与思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达到了野外现场培训的目的。

    聆听潘桂棠先生野外讲解

    观察

     

    圆满完成培训

    成都地调中心“以老带新”夯实青年业务工作者学科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