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4月1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岩溶与气候变化"国际培训班开幕式上,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发布全球岩溶科技创新合作倡议,此倡议对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广泛合作共享,共绘岩溶科技创新未来蓝图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夏泽翰、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驻华大使苏岚、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范黎、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任高翔、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主任彭轩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克罗地亚驻华使馆参赞Bisera Fabrio女士等20个国家的40多名驻华使节以及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

    本次培训班开幕式暨中国-斯洛文尼亚(中国-中东欧国家)岩溶科技创新合作半月行开幕式,被列入中关村论坛主要活动之一,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同'新'结"(China-CEEC InnoShare)2024年首场活动。活动主题为"共享、共进、共应对;共商、共行、共发展",期望通过合作解决共同面临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岩溶区资源环境问题。

    夏泽翰、苏岚在致辞中强调,此次活动对于加强全球岩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及探索岩溶碳汇技术研发新路径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促进各国科技界互知互信,共同应对时代挑战也具有建设性意义;希望更好地实践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落实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共同努力,以岩溶地质领域国际合作交流为抓手,助力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范黎指出,推动地球科学进步,促进气候变化背景下岩溶区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此次活动能够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巩固与发展提供积极助力,希望通过多双边合作及各类国际平台,为各国或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科技支撑力量。

    高翔表示,加强岩溶碳循环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既能助力全球岩溶生态环境保护,也能为人类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减排、碳中和提供创新路径,起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各国岩溶科技工作者加强协同攻关与国际合作,不断开创人类生态文明新境界、共同开启全球岩溶区治理新进程。

    彭轩明提到,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下,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主持实施了"'一带一路'重点区岩溶地质调查与编图"等多个国际地质调查项目,正在实施的全球岩溶监测站网建设、岩溶关键带对比研究在相关参与国的支持下取得积极进展,促成了中国-斯洛文尼亚岩溶地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顺利获批;希望将中-斯洛文尼亚岩溶地质合作打造成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及其他"一带一路"典型岩溶国家之间的合作范式,共同推进全球域岩溶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开幕式上,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发布《全球岩溶科技创新合作倡议书》,希望通过岩溶关键带与气候变化研究、岩溶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岩溶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岩溶地质遗迹保护以及岩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合作研究,共同实现岩溶科技创新发展,共同推进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来自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学者共同签署倡议书。

    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斯洛文尼亚岩溶地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分别向外籍专家颁发聘书,希望通过推动国际合作团队建设,培养岩溶地质科技中青年人才,带动岩溶科技创新合作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就国际杰青计划进行推介。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主席汪发武教授,奥地利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会士程海教授,分别围绕气候变化下的岩溶区防灾减灾、岩溶记录与气候变化做主旨报告。来自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土耳其等国家岩溶领域的知名学者围绕各自科研重点、最新成果及创新合作需求做学术报告。

    此次国际培训班为期14天,将在北京、武汉、桂林开展培训。室内培训以岩溶水文地质研究、岩溶水生生态系统、岩溶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岩溶地质遗迹多样性保护为主要内容;结合水环境治理、岩溶水资源监测、岩溶地质遗迹保护等野外实习,将系统全面介绍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岩溶科技创新工作成果。

    全球岩溶科技创新合作倡议发布

    5月17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区域地学信息共享技术研修班”的国内外专家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研究所参观交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BG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部副总裁赵青陪同参观。

    严光生总工代表地调局致辞,表示此次到华为北京研究所参观学习,一是进一步了解华为信息领域的技术能力;二是共同交流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地质大数据解决方案,为各个国家地质矿产信息的共享难题寻找技术支持、进而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学信息共享的高速公路,支撑“一带一路”共建倡议。

    研修班一行参观了华为北京研究所展示中心,详细听取了有关人员对华为总体技术和业务特点的介绍,并现场体验了智慧公共服务、先进应急通讯、数字化通讯业务、运维运营、IT基础设施、数字企业、创新愿景、智能终端等9个方面的动态展示和关技术演示。

    局总工室、科外部相关人员,以及研修班来自亚美尼亚、波黑、克罗地亚等11个国家的25名地质调查机构的官员和技术人员随团参观交流。

    参观展示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国内外专家赴华为公司参观交流

    新华社巴黎4月17日电(记者陈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会议17日决定,正式批准中国九华山地质公园和沂蒙山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教科文组织当天发布公告说,中国、智利、克罗地亚、厄瓜多尔、西班牙、挪威和秘鲁7个国家的8处地质遗产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的上述两处地质公园。至此,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的公园总数上升至147个,分别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

    2018年2月3日航拍的九华山雪后景色。位于安徽省青阳县的九华山是我国佛教名山之一,作为国家地质公园,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九华山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以佛教文化和奇丽的自然景观为特色。由于花岗岩的垂直节理特别发育,加上长期的雨水冲刷、风化剥蚀等外力作用,形成了奇峰峻岭、重峦叠嶂、悬崖峭壁、怪石峥嵘的花岗岩山地地貌。

    蒙山(图片来源:沂蒙山地质公园官网)

    沂蒙山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由蒙山园区、钻石园区、岱崮园区、孟良崮园区和云蒙湖园区组成。园区内最古老的地层、太古宙大规模的侵入岩系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北方早期地壳形成演化的历史。这里有中国最早的金伯利岩型金刚石原生矿,已经产出180万克拉金刚石。这里是岱崮地貌的命名地,崮群簇集,形态典型,蔚为壮观。

    根据公告,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会议还批准了中国伏牛山地质公园、三清山地质公园和泰山地质公园的扩园申请。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于2004年启动,旨在鼓励地质遗产专家与从业人员展开合作,并寻求促进对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和气候变化的认识。

    两处中国公园获批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近日,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央秘书处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发来报告,充分肯定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岩溶技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成果。 

    报告指出,会议开得很成功,离不开主席和秘书的辛勤工作;会务组提前确定了参会人员,并事先分发了需要讨论的材料;所有与会者认真审查了战略业务计划(SBP),与会者包括来自中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专家;会议圆满完成了议程规定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这次会议很有意义。

    2019年9月23-24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岩溶技术委员会(ISO/TC 319)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广西桂林顺利召开。岩溶所作为秘书处承担单位组织并主持会议。来自中国、奥地利、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泰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南非等国家三十多名代表出席会议。

    10月1日-4日,应国际标准化组织邀请,岩溶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在瑞士日内瓦参加了2019年度“ISO Committee managers training-ISO秘书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国际标准的制定流程、成果提交与出版的要求、法律政策事项、ISO项目管理、会议组织管理、一致性评价、国际标准等文件编写要求,以及通过互联网组织投票、项目和会议等管理服务要求。

    通过此次培训,岩溶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系统学习了ISO的管理工作要求,加强了与ISO总部的联络以及与其他领域的经验交流,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岩溶技术委员会的运行管理和组织制定岩溶国际标准打下了基础。

     

    国际标准化组织岩溶技术委员会(ISO/TC 319)第一次全体会议代表合影

    岩溶技术委员会工作获国际标准化组织充分肯定

    2019年9月16日-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岩溶中心”)主办的“‘一带一路’与岩溶景观”国际培训班在广西桂林召开。 

    本次培训班是岩溶中心连续举办的第十一次国际培训班,共邀请了来自奥地利、克罗地亚、美国、塞尔维亚、南非、泰国、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近15位教员,招收了来自巴西、波兰、俄罗斯、法国、菲律宾、柬埔寨、老挝、美国、缅甸、摩洛哥、斯洛文尼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伊朗、约旦、越南以及中国的41位学员。本次培训班室内授课7天,野外实习2天,学术交流3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室内授课,学员们学习了洞穴形成和演化规律、不同地区岩溶发育的特点和差异以及岩溶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内容;野外实地考察了桂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丫吉野外试验场,充分了解了桂林不同岩溶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规律。此外,本次培训班首次将团队评估和个人评估相结合,不仅促进了学员之间的互动,也激发了学员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9月28日,培训班全体学员进行了结业汇报,来自巴西、菲律宾、约旦、缅甸、泰国的岩溶环境地质团队获得优秀团队称号,同时产生了9名优秀学员。

    “‘一带一路’与岩溶景观”国际培训班在桂林顺利举...

    2019年9月23-24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岩溶技术委员会(ISO/TC 319)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广西桂林顺利召开。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作为秘书处承担单位组织并主持会议;同时,作为国内技术对口单位,组织中国专家代表团参会。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央秘书处官员斯蒂芬•索瓦吉先生到会指导,来自中国、奥地利、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泰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南非等国家三十多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岩溶技术委员会的战略性商业计划书、建立主席顾问团队、建立国际联络组织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等相关事宜;研究了中国专家提出的2项国际标准新工作项目提案。

    国际标准化组织岩溶技术委员会于2018年6月批准设立,主要负责组织国际岩溶领域的标准化活动,通过组织制定岩溶术语等基础通用标准,岩溶调查、监测和评价技术标准,岩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标准,服务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岩溶技术委员会是国际岩溶领域的第一家国际标准化机构,也是中国地球科学领域的第一家国家标准化机构。该技术委员会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在国际岩溶领域的领跑地位,进一步发挥了话语权和主导权。

     

    国际标准化组织岩溶技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中国...

    为落实2015年中意两国地质调查局签署的地学合作协议,应地调局水环所邀请,中意合作水文地质填图项目意方负责人、意大利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室主任Lucio Martarelli教授一行2人,近日来华开展了为期10天的水文地质填图合作研究。

    Lucio Martarelli和Mauro Roma教授首先赴河北石家庄,与水环所举行会谈,双方就1:5万水文地质填图、地下水污染调查、地球关键带调查等交换了意见。随后,Lucio Martarelli教授分别赴山东羊庄盆地和河北滦河流域平原进行野外调查和现场交流。在羊庄盆地,中方研究人员向意大利专家介绍了羊庄盆地水文地质填图和地下水均衡试验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国北方岩溶研究的新成果。在滦河流域平原,向意大利专家介绍了在水文地质填图、沉积环境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意大利专家对中方研究进展十分满意并表示,中意两国的水文地质调查填图技术各有特色,中国的大型群孔抽水试验值得意大利学习借鉴。

    野外调研结束后,中意合作水文地质填图项目中方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科外部与意大利专家在北京举行会谈,就本项合作下一步工作和中意两国地质调查局下一阶段合作进行了交流。初步议定:一是2017年9月双方联合参加在克罗地亚举行的第44次国际水文地质大会,宣传推介中意合作成果;二是2018年双方联合举办水文地质填图国际学术交流会,作为本阶段结题及下阶段启动仪式。

    水环所、山东省地矿局、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等单位相关领导和专家参加调研活动,滦河流域地球关键带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组主要成员参加野外联合调查工作。

    水环所相关负责人会见Lucio Martarelli教授

    意大利赴山东野外调研

    现场召开座谈会

    野外调研

    意大利地质调查局Martarelli教授来华开展水文地质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