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2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7月底至8月初,重庆市遭遇新一轮强降雨天气过程。根据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安排部署,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以下简称“探矿工艺所”)再次派出5名专家前往万州区、梁平区、云阳县、奉节县、黔江区、忠县等地进行地质灾害巡查,在重庆市常态驻守的3名专家也根据相关要求,前往九龙坡区对地质灾害点进行威胁范围复核。

    这样的地质灾害巡查,自重庆市进入汛期以来,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白天顶风冒雨进行现场勘查,夜晚集中分析数据、撰写应急调查报告,这是地质灾害防御专家们在“七下八上”主汛期期间的工作常态。

    协力配合,筑牢汛期地灾安全防线

    7月上旬,重庆市遭遇了有记录以来最为猛烈的暴雨侵袭,局部地区的累计降雨量甚至刷新了历史纪录。以垫江县和忠县为例,在7月10日20时至11日8时之间,多个乡镇的气象站记录到了超过200毫米的降水量。在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关键时期,自然资源部迅速启动重庆市地质灾害防御Ⅳ级响应,重庆市也随即启动了气象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多措并举全面做好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探矿工艺所承担了重庆市汛期常态化的驻守任务以及机动防御工作。面对重庆地区雨势紧急且地质灾害频发的局面,探矿工艺所在第一时间组织召开2024年度汛期驻守与机动防御动员大会,制定详细的汛期防御工作方案,同时主动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接,会商工作举措,按照重庆市统一部署成立联合专家指导组,共同开展重庆市特大型突发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复核工作。

    深入排查,助力地灾隐患识别处置

    专家指导组一经成立即刻奔赴重庆市内10个受灾严重的区县,对地质灾害点进行现场应急处置。专家们白天冒着倾盆大雨进行实地勘查,夜晚则在各区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召开研讨会,对地质灾害的情况、现状稳定性、未来发展趋势及应对措施进行细致分析。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常常持续工作到凌晨。

    7月10日,在奉节县大树镇太阳丫口泥石流,专家指导组观察到泥石流形成区新发两处滑坡,泥石流拦挡坝已经淤满,建议及时疏散地质灾害危险区的9户13名居民,并开展专项治理,降低对附近居民的威胁。

    7月12日,在任家坡滑坡现场,专家指导组发现滑坡后缘出现拉张裂缝并明显加剧,建议当地政府及时撤离受影响的8户15人,并在监测设备发出警报后,迅速启动了紧急避险程序。

    7月17日,在忠县黄金镇黄金村1组的吴基坪1号滑坡现场,滑坡前缘出现整体变形,最大位移达到21厘米,专家指导组经过仔细勘查,判断该滑坡处于初始变形阶段,科学划定滑坡威胁范围,建议范围外转移的居民回家居住,区域内省道可有序恢复交通,达到即有效防控灾害风险又不过度防御的效果,得到当地政府和居民肯定。

    ……

    截至目前,专家指导组已完成了50多处地质灾害点的调查,指导完成了31处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针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提出应急处置建议30余份。

    创新赋能,着力提升科技防灾水平

    重庆市地质灾害“点多、线长、面广”。在此背景下,探矿工艺所的专家们在一线勘查,掌握一手资料的同时,积极利用人才队伍、技术理论优势,为当地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聚焦三峡库区安全运行需求,探矿工艺所组建了云阳、奉节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团队,协助重庆市和云阳、奉节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先后建立专业监测与应急监测点120余处,构建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综合信息平台,实现24小时自动监测。

    聚焦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难点,强化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该所针对重大滑坡隐患,启动“空—天—地—深”一体化的专业监测流程,建立融合多源数据的三维地质模型,为深入研究滑坡成因机制、动态演化和防御措施奠定了基础。比如,针对库区劣化带地质演化与灾害隐患,该所研发了“岩体结构面信息智能识别技术”;针对高位崩塌等监测预警难题,研发了“一种非接触式表面变形定量监测预警方法及监测系统”。新技术充分利用无人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提升了当地高位高陡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监测预警的智能化水平。

    为了提升地质灾害预警科学性与准确性,探矿工艺所专家团队还不断强化监测数据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逐步探索建立数据滤噪的方法,解决数据“误差”问题,基于机器学习不断优化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模型,为科学预警探索阈值设定。

    当下,仍然是“七下八上”地质灾害汛期防治关键时期,探矿工艺所驻守专家团队将继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紧迫感,紧密协同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为安全度汛全力做好技术支撑。

    在垫江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议室召开的会商会

    丰都县组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现场

    专家在万州现场调查

    探矿工艺所助力重庆市强降雨期地灾防御

    盐津县地处滇东北高原乌蒙山脉北部,是云南省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盐津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给当地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地质力学研究所急国家之所需组建了盐津项目组,积极开展盐津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

    2016年盐津县雨季提前到来,汛情尤为严峻。力学所盐津项目组于6月初就奔赴盐津县,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前期工作。在开展相关工作的同时,项目组密切关注雨情,与盐津县政府和国土部门紧密联动,确保一旦有险情发生,第一时间就能奔赴现场进行地质灾害排查。

    201669日夜晚,盐井镇杨柳湾灾害点传来险情,山体不断有碎石坠落,危及附近居民和315国道。盐津县县长指示盐津县国土资源局立即开展应急排查工作,确保315国道和居民的安全。当晚22时许,项目组与当地国土局冒着倾盆大雨到达灾害现场,面对着不断有危石滚落,附近居民的房屋和商铺依山而建的紧迫局面,项目组火速投入到了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中来。

    基于前期对盐津县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项目组认为杨柳湾崩塌点发生大规模崩塌灾害的可能性较小,建议对由川入滇的重要通道——315国道实施单侧通行同时加强现场巡查的办法,以避免端午节期间国道中断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听取了项目组的建议之后,当地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及时恢复了315国道的交通。当夜,杨柳湾灾害点没有发生重大险情。

    第二天一早,项目组立即对杨柳湾崩塌点又进行了补充调查,找出了发生险情的确切位置,分析了造成险情的原因,并向当地政府提出了应急处理建议。

    截至2016年6月20日,盐津项目组先后对3处地质灾害险情进行现场排查,及时向当地国土部门提供了应急防灾方案,有效地避免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当地政府的汛期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地质科技支撑。

     

    盐井镇杨柳湾崩塌堆积体

     

    立足扶贫战场 奋斗在汛期地质灾害一线
      张威,1980年7月 出生,甘肃白银人,工程师,硕士研究生,2005年7月参加工作。
      
      主要从事电 磁法勘探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作为技术骨干先后参加多个金属矿、地热田、地下水探测项目,取得了突出工作业绩,2007、2011、2014年度考核优秀,获所表彰。2011年,张威同志参加了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的抗旱找水打井工作,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圆满完成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获得了“国土资源部系统北方四省抗旱找水打井先进个人称号”,为物化探所争得了荣誉。
      
      工作十年来,张威同志为人热情,热爱地质事业,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张威同志具有强烈的担当精神,积极主动承担重要工作任务,多次肩负重任,赴艰苦地区开展工作,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并将自己年轻的生命镌刻在青藏高原。

      2011年初春,山东遭遇六十年一遇的大旱。单位接到支援泰安抗旱找水任务,张威被任命为应急抗旱找水物探三组组长。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个举家团圆的日子里,他踏上驰援山东的征途。“我来自甘肃农村,干旱缺水我感同身受,只要旱区百姓能早日喝上干净水,能保住春苗,这比什么都强。”在初春寒冷的抗旱一线,在22个日夜里,他辗转泰安市岱岳区7个乡镇,夜以继日地抓紧一切时间工作,即使雪花纷飞,寒风刺骨,他与同事们仍然带仪器设备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的田野进行勘查测量。由于张威出色的工作,为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获得了“国土资源部系统北方四省抗旱找水打井先进个人”称号。
     
      2012年,张威第一次带队在西藏羌塘无人区开展野外工作。作为野外负责人,张威一边要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还要安排项目成员的衣食住行,组织实施野外工作,顺利完成任务。队伍中大部分都是和张威一样的年轻人,在艰苦的环境里,张威总是能给大家鼓劲,用自己乐观积极的精神给大家以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力量。一次在藏北野外工作时,张威在下山途中突然两眼一黑,险些摔倒,医生诊断他得了突发性高原高血压,建议返回拉萨休息。但他只在诊所稍微稳定后就赶回了工区,又与大家一起并肩战斗。大家伙都担心他的身体,叫他多休息,他嘿嘿一笑,说自己身体棒着呐,并嘱咐同事们对他家人保密,以免家人担心。那时大家才知道,他妻子已经怀孕5个月了。而当同事中有人生病,他亲自送往医院,并强硬要求,不用担心工作,病不彻底治好,就绝不许出院。

      2012年7月21日晚至次日凌晨,一场特大暴雨突袭了廊坊,致使廊坊城区一片汪洋。实验室样品库、物资仓库、配电室、标准物质楼、仪器研制中心一旦被淹,将严重影响一大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进展,以千万元计的国家财产将蒙受重大损失。险情出现后,所应急小组立即投入抢险。张威闻讯赶来帮助抢险。凌晨三点,廊坊市电力设施遭到损坏而停电,抢险救灾工作一时陷入黑暗之中。在这紧急关头,张威和同事们及时找来了发电机和抽水泵等应急装备,确保了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大家顶着倾盆大雨,泡在半米深的冷水里,一干就是一个通宵。一夜的紧急抢险,实验室、样品库等均完好无损,没有遭受任何损失,张威本人也受到所的表彰。

      2014年8月份,张威带领队伍正在西藏安多地区开展野外施工。当时正值雨季,天天下雨和冰雹,河水上涨,道路泥泞,到处陷车。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的地震勘查先遣队也来到工区进行踏勘,驻扎的营地与张威的营地隔河相望。由于事前对环境估计不足,没有碳、没有炉具,无法取暖,只能就凉水吃一些饼干等食品。张威见带领大家为对方提供碳和炉具等取暖用品,做好的热饭菜送到河对岸的营地里。第二天晚间暴雨突至,河水暴涨,人、车都无法涉水过河,眼见对面营地陷入了绝境,张威带领大家找到一个较窄的河面,抛掷绳索,在河两岸架起了一个生命通道,为河对岸的人提供热水及食物,这一帮就是一个多星期,直到对方单位后续人员抵达的时候。就这样,两支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地质队伍,在雪域高原结下深厚的友情,分别之时,十里相送。
     
     
     
    张威同志先进事迹
    2015年8月12日,陕西省山阳县特大山体滑坡事故发生后,在国土资源部应急办统一指挥下,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与武警黄金五支队于第一时间成立联合应急调查指挥部,抽调10名技术专家,携带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设备,在中心主任李文渊、主任助理张茂省带领下当晚抵达灾害现场。

      8月13日上午,联合应急调查分队冒着倾盆大雨和山体二次崩滑的危险,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滑坡地形地貌和松散堆积体进行了扫描,获取了现场第一手精细的三维扫描数据,连夜制作了滑坡区1:1000数字地形图、滑坡体剖面图、矿洞分布平面位置图,建立了高精度三维数字高程模型和滑坡堆积体等厚度图,成为指挥部制定科学救援的重要依据。

      8月12日至19日期间,西安中心先后14名地质灾害技术骨干赶赴灾区加入联合应急调查分队,连续奋战8个昼夜,调查地质灾害及隐患点9处,排查路线2条约6.8公里,排查面积约1.4平方公里,圆满地完成了总指挥部下达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任务。

      8月20日上午,任事故地质灾害调查专家组组长的西安中心主任助理张茂省研究员与专家组成员在滑坡现场调查地质情况,向陕西省政府有关领导提出三方面建议并得到有效采纳。一是提出了遇难人员搜寻、地质灾害排险、山体裂缝监测的方案。陕西省副省长庄长兴已按此方案布置武警部队现场施工。二是救灾指挥部设在沟道内一高陡采矿废渣堆下,存在安全隐患,指挥部应尽快撤离。庄长兴副省长已命令指挥部撤离高陡废渣堆,另寻安全新址,避免废渣堆滑塌造成人员伤亡的灾害。三是针对滑坡现场及下游可能存在疫情扩散的可能,提出拦沟挖池、进行消毒的建议,现已由陕西省政府责成水利部门确定地点,武警部队具体施工。



    图一:西安地调中心与武警黄金二总队领导部署扫描方案 (李林 摄)



    图二:冒着二次崩滑危险实施滑坡堆积体三维扫描(李林 摄)



    图三:山阳中村镇碾家沟滑坡堆积体三维等厚度图 (裴赢、李珂、李林制作)



    地质灾害调查组组长张茂省现场向庄长兴副省长汇报(2015.8.20)

                                       


    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参与陕西山阳特大滑坡现场应急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