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安全训练

    新时期地质调查工作对象、领域、内容、工作手段发生重大变化,以往单一的地质调查逐步向山水林田湖草等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转型。外部形势的变化对于人员素质、装备性能以及安全知识储备方面都带来极大挑战。安全生产领域一旦出现“认不清”“想不到”问题,那么“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就会发生,给职工群众带来极大伤痛,严重制约单位良性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乌鲁木齐中心)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研究新时期地质调查安全生产特点规律,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履职尽责实际行动,为地质调查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一、实现“本质安全”目标,擦亮“定盘星”

    本质安全是指装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在设计阶段就将一些极易造成人员伤害的因素规避掉,确保安全生产。

    培养本质安全型职工。乌鲁木齐中心充分认识到“人”在安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择优配强项目组技术人员。以《地质勘探安全规程》学习为抓手,区分水、工、环等工种开展岗前培训,突出季节性事故预防、自救互救、应急处置程序的掌握。不断增强人员安全意识,逐步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夯实本质安全中人员的理论基础;组织安全技能培训,重点开展新技术、新装备以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安全技能,有效减少“三违”行为,夯实本质安全职工的技能基础。

    选配本质安全型设备。乌鲁木齐中心根据作业环境和机械工况条件,将是否设置防护装置、是否配备电器联锁作为选配装备重要指标,有效避免事故发生,根据季节变化和设备状况,适时开展设备检修保养,消除设备隐患。地勘作业使用车辆较为频繁,扎实做好车辆每日出车、回场检查,落实好车场日统计制度,根据夏季高温车辆爆胎易发状况,给轮胎充填氮气确保胎压稳定,保证行车安全。针对有限空间等易燃易爆气体浓度高的作业场所,在充分做好通风工作前提下,使用防爆型电器设备,有效预防事故。

    科技创安实现本质安全。编制项目实施方案中,对于地势险要、生存难保障的地域,考虑应用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减少人员伤亡。乌鲁木齐中心充分利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实施安全监控,对危化品库房、钻机平台、野外矿区实施24小时视频监控,为野外人员、车辆配备北斗终端,准确掌握人员车辆所在位置。通过保障系统,及时发布恶劣天气预警信息,及时调整作业进度,遇到险情,实现“一键报警”。切实发挥管理保障系统通讯、监控、预警、响应“四位一体”监控作用。

    二、紧盯“重点问题”整改,筑牢“压舱石”

    结合近些年地勘单位发生的事故案例,不难发现车辆事故、特殊作业亡人、机械伤害等处于高发态势。

    突出车辆管理这个重点。要关注两个倾向性问题。一是租赁地方车辆,车辆所属单位为节约成本,减少车辆维保频次,对一些小问题存在侥幸心理。二是聘用地方驾驶员驾驶本单位车辆,驾驶员对车辆性能不熟悉,人车结合不到位。乌鲁木齐中心严格落实车辆会审制度,对车辆性能和驾驶员素质进行严格审查,开展经常性安全行车教育,提高驾驶员防御性驾驶能力,有效遏制车辆事故发生。

    紧盯特殊作业这个难点。乌鲁木齐中心特殊作业主要包含高处作业、有限空间作业、动火作业、临时用电作业等,特殊作业专业性强,安全要求高,管理不善极易发生事故。乌鲁木齐中心坚持作业许可管理制度,杜绝盲目蛮干。作业前制订风险防范措施,组织技术交底,配发安全防护设施,实施专人监护,保证特殊作业全过程安全可控。

    狠抓工程作业这个险点。槽探、钻探等工程手段使用机械设备频繁,工程作业管理不善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乌鲁木齐中心严格按照槽探、钻探相关技术规范布设施工现场,每班前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夜班期间人员易疲惫,容易出现习惯性违章行为,要充分发挥班组长监督职责,确保不出现因行为错误而发生的工程事故,消除夜班管理“真空地带”。

    三、创建“双重预防”机制,打造“新引擎”

    新修改的《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贯彻双重预防机制要在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突出风险管控、关口前移,努力实现安全风险自辨自控、事故隐患自查自纠。

    完善制度机制。乌鲁木齐中心成立相应机构,全面负责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科学建立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从制度层面对双重预防机制进行规范,明确各级职责、组织程序、监督检查以及考核奖惩措施,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效果。开展专题培训,包括风险管理理论、风险评估方法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要求等内容,让全体职工掌握双重预防相关知识,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组织风险等级评定。乌鲁木齐中心全面辨识施工中存在的危险源,主要从设备设施、场所环境、作业活动等维度,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类型》(GB-6441)的规定,将事故划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等20类事故类型。建立包括危险源位置、名称,可能导致事故途径,安全风险等级,管控措施,责任主体等内容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在安全风险较高区域的醒目位置设置重大风险公告栏,标明应急处置措施及信息报告方式等内容,进而便于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顺序和应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开展隐患排查与治理。乌鲁木齐中心完善事故隐患自查、自改、自报的管理机制,认真组织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情况如实记录,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对一般事故隐患坚持立查立改,对重大事故隐患一时整改不了的,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乌鲁木齐中心将日常隐患排查情况通过职工大会、信息公示栏等方式及时向干部职工通报,重大事故隐患向上级安全管理部门报告,切实形成隐患整改闭环管理。双重预防机制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避免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两道屏障,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新时期地质工作要将实现“本质安全”作为出发点,开展任何工作都将安全风险考虑充分,有的放矢。在重点、险点问题上精准发力,充分运用双重预防机制,真正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全面遏制事故发生的目标。

    联合救援演练

    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安全生产护航新时代...

    有一支队伍,3年实现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领域“从零到一”的跨越,先后完成了珠江流域、长江流域、浙南诸河流域的水位统一测量,共计开展地下水统测5940点次,完成地下水位、流量6期统测……他们就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室地下水统测技能团队。

    攻坚克难 实现“从零到一”跨越

    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全面战略部署下,受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的委托,长沙中心承担了东江-韩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其中,地下水统测是该项目的一项主要工作任务。面对新任务,长沙中心党委解放思想、守正创新,主动识变、抢抓机遇,以项目实施为平台,抽调专业技能业务骨干,组建了地下水统测团队。

    从传统地质找矿转型到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这一新领域,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调查工作经验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理论知识缺乏等现实难题,怎么干?干什么?都让统测团队心中犯了难,他们没有等待、彷徨,而是迎难而上,从基础水文知识学起,从最简单的工作做起。

    3年,让“门外汉”实现了“从零到一”的跨越。在示范引领上,团队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成果转化作为提升能力建设的有力抓手,全面分析统测工作的目标任务,直面工作中存在的现实困难问题,理清思路、定实方案、抓实举措。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党员骨干当先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群策群力、开新图强。在人才培养上,团队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理论培训和技能比拼。通过组织技术骨干到友邻单位参加生产见习,学习好的经验做法;通过学历提升、“夜校”学习、入校脱产培训、邀请专家授课辅导等方式,进一步夯实业务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形成了“能者带好头、后者跟上学”的浓厚学习氛围。在体系建设上,团队按照“严、真、细、实、快”的标准要求,从“人、装、技、法、考、调”6个方面建实管理体系,制定安全作业管理方案,人员岗位管理办法,团队发展规划书等一系列措施。在项目实施中,团队不断践行新时代地质文化,发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统测任务,围绕数据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等方面开展“内业外业小能手”技能比拼,激励大家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成果产出积蓄力量。

    服务社会 递交“赶考”新答卷

    3年间,统测团队在长江、珠江、东南诸河三大流域,开展地下水统测5940点次,对地下水位、流量进行了6期统测,获取流域地下水位和大泉流量动态数据,掌握并精细刻画了重点平原盆地区地下水流场特征,突出区域地下水流场变化趋势,为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他们查明了2020-2022年丰、枯水期重点平原盆地区地下水储变量,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地下水流场演变研究、地下水应急水源地优选、地下超采治理与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修复、地面沉降防控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分析变化成因的重要依据。

    这一串串数据的背后,既是沉甸甸的调查成果,也是统测团队以赶考之心递交的使命答卷。

    下一步,统测团队将以全国地下水统测为目标,开展重点流域地下水调查和动态监测,实现地下水流场的精细刻画,逐步深度融到全国水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区划体系,全力做好地下水统测数据整理和图件编制,加强成果总结和转化应用,基于地下水位、流量统测工作,形成一套包含井点位置、高程、井结构、层位及水位等信息的地下水位统测数据库,服务国家大数据地质平台,支撑重要、重点地区水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为自然资源部履行“两统一”职责贡献地质力量。

    一串串数据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