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今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4月17日至23日是主题宣传周,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进一步引导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单位在地球日宣传周期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跟小编一起来欣赏那些精彩的瞬间吧!

    物化探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联合天津市东丽区教育局、天津市华侨城实验学校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共同举办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活动吸引近100人参加。

    刘飞、王之峰教授结合自身研究,以“土壤的前世今生”“我们身边的地质学”为题,用科普讲座方式为广大师生分享地球科学知识,并现场展示岩样本与化石标本,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实物展览课。

    本次科普活动是物化探所迁至天津市后首次开展的科普活动,通过此次活动,向学校宣传了地球系统科学知识,丰富了校园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油气调查中心

     

    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博物馆等单位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组织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4月22日,“多资源协同陆相页岩油绿色开采全国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地质广场,以“沉睡的油龙:解码陆相页岩油绿色勘探开发”为主题开展科普活动。通过展板、实物样品、科普视频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揭开陆相页岩油绿色勘探开发奥秘。科普专家围绕页岩油相关议题与公众交流,并签名赠书活动。

    同日,“自然资源部青海木里天然气水合物与冻土环境野外站”奔赴重庆,借助互动模型、视频与成果展板,为公众介绍科普全球中纬度冻土区首个“可燃冰”发现地试采过程及相关知识。

    此外,油气调查中心还充分发挥专业和区域优势,走进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为三年级学生带来《可以燃烧的‘冰’——一种神奇新能源》科普讲座。通过讲解与互动问答,介绍天然气水合物。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提升了他们关注清洁能源的意识。

    成都综合利用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简称“成都综合利用所”)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开展了“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

    4月18日,活动在成都天府人文艺术公园拉开序幕,现场设置矿山生态修复科普宣传展板图与岩石标本展示区,展板图文并茂,展区陈列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岩石,吸引了大批市民与学生驻足观看。

    4月22日,科普团队走进成师附小慧源校区和龙泉驿区西川汇锦都学校,开展科普宣讲进校园活动。工作人员以“金属的一生:从矿石到汽车”“石头的蜕变”为主题作科普讲座,让学生对金属资源、矿石在地质作用下的演变过程有了深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们对地球科学的浓厚兴趣,提高了青少年珍爱地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地球物理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调查中心携手襄阳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开展了一场科普文艺盛宴。活动融合科普教育与艺术表达,为六百余名观众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生态教育体验。

    活动在舞蹈《共享一片蓝天》中启幕,将观众带入浩瀚宇宙与壮丽自然交织的梦幻之境;原创作品诗朗诵《献给蓝星的诗篇》与科普情景剧《小天使在行动》,深刻探讨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激发观众对生态保护的深层思考;在互动环节“环保知识大闯关”中,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收获了环保知识;全场参与者庄严宣读环保誓言,立志从自身做起、践行低碳生活、共筑美好地球家园。

    本次科普文艺展演形式创新,深度传播了生态文明理念,有效提升了公众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了社会各界投身环保事业的热情与责任感。

    亮点纷呈!地质调查系统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动精彩瞬间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发生最频繁、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通过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监测与分析防治,可以不断探寻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及时预警,从而有效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

    4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殷跃平莅临北京市西城区德胜中学,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地质灾害与人类纪”的科普讲座。

    本次讲座从地质灾害与人类纪的基本概念出发,围绕基本背景、地质灾害与多难兴邦、侏罗纪与人类纪、防灾兴利与大国重器等四方面,详细阐述了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真实案例记录及其对人类生活造成的重大灾难,以直观的图片和视频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了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具体影响,并以典型战略性重大工程和科学技术为例,向同学们介绍了科技发展对防范地质灾害的重要价值。

    通过本次科普讲座中一个个防灾减灾故事,学生们在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科技发展与个人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关系。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殷跃平院士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的殷切期待时介绍说,将科学普及和环境保护相结合,通过科学案例分析激发青少年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科技创新精神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热爱,这是进行此次科学讲座的重要目的。

    全校近千名学生通过现场+线上方式参加了此次讲座。

      

     

      

     

    地质安全知识走进校园 ——殷跃平院士赴北京市西城区...

    国土资源部部长 姜大明

    ● 矿产资源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矿业是既古老又年轻的基础产业,矿产品是国际贸易的大宗商品。本届大会以“弘扬丝路精神,共促矿业繁荣”为主题,旨在主动把握全球矿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凝聚丝路智慧,继承丝路传统,把打造全球矿业命运共同体推向新阶段。

    ● 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要以史为鉴,总结矿业发展的成功模式;更要面向未来,探寻矿业振兴的创新道路。纵观矿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也正是全球矿业共促繁荣的精髓要义。

    ● 过去的一年,中国地质找矿取得积极进展。地质勘查投入770多亿元人民币,36种主要矿产储量实现增长。国内矿产品生产开始回暖。主要矿产品产量增速回升,企业效益明显好转。能源矿产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原油、天然气等进口增长达到两位数,对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不仅有力支撑了国内经济增长,也促进了全球经济和矿业复苏。

    ● 近年来,中国矿业界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创新驱动、改革引领、绿色安全、包容共享、开放互利型矿业建设稳步推进,为国家实现历史性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 金砖精神与丝路精神理念相通、一脉相承,为全球矿业治理提供了重要指引。我们要密切对话交流,加强政策沟通。我们要提高开放水平,优化投资环境。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创新驱动。我们要深化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 中国国土资源部和矿业界同仁愿发挥建设性作用,为打造全球矿业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2017中国国际矿业大会9月23日~25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图为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开幕式上致辞。

    又是一个金秋时节,我们再次相聚天津,共同出席2017中国国际矿业大会。首先,我代表大会组委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向各位嘉宾和新老朋友表示诚挚的欢迎!

    今年5月,中国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全球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商合作大计,共谋发展良策,达成广泛共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深化国际矿业合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架起了一座东西方贸易往来、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沿着古丝绸之路,人们实现了陶瓷、铁铜器、珠宝玉石等商品的互通有无,促进了采掘、金属冶炼等技术广泛传播。沿着古丝绸之路,资金、技术、人员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互利互享。千百年积淀凝结的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

    矿产资源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矿业是既古老又年轻的基础产业,矿产品是国际贸易的大宗商品。本届大会以“弘扬丝路精神,共促矿业繁荣”为主题,旨在主动把握全球矿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凝聚丝路智慧,继承丝路传统,把打造全球矿业命运共同体推向新阶段。

    放眼全球,世界经济开始恢复增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创新创造浪潮日益高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达到3.5%。中国经济在上半年增长6.9%的基础上,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矿业公司市值总额连续五个季度反弹,矿业活动指数基本脱离低迷波动区间,筑底回升趋于稳定。但是,世界经济尚未走出亚健康和弱增长调整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重要矿产品价格仍在低位徘徊,全球矿业复苏之路还很长。

    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要以史为鉴,总结矿业发展的成功模式;更要面向未来,探寻矿业振兴的创新道路。纵观矿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也正是全球矿业共促繁荣的精髓要义。

    和平合作是矿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古丝绸之路能延续千年,凭借的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是宝船和友谊。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寻求诚信负责的战略伙伴,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创造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是全球矿业界的共同利益。

    开放包容是矿业共享发展的普遍要求。在古丝绸之路上,不同地域文明、不同宗教种族的人们求同存异,在开放中共同发展,在包容中共享资源。矿业产业链已深深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并与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等休戚与共。创造更加全面便利的开放格局,构建各方利益共享的包容机制,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是全球矿业界的共同责任。

    互学互鉴是矿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古丝绸之路不仅是通商贸易之路,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商品和知识的交流促成了观念更新和科技进步,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创新是矿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是矿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矿业理论、制度、技术和装备创新,为矿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是全球矿业界的共同使命。

    互利共赢是矿业合作发展的正确方向。古丝绸之路从无到有,从陆地到海洋,打破地域资源禀赋局限,发挥各国比较优势,开辟了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先河。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从地学研究探索到资源开发利用,互利共赢是必然选择。坦诚交流,务实合作,促进经济繁荣,增进人民福祉,是全球矿业界的共同追求。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品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对全球矿业发展举足轻重。过去的一年,中国地质找矿取得积极进展。地质勘查投入770多亿元人民币,36种主要矿产储量实现增长,新增超亿吨的油田2个、超千亿方的天然气田2个、超千万吨的铅锌矿1个,页岩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7643亿立方米,实现年产能100亿立方米。国内矿产品生产开始回暖。主要矿产品产量增速回升,一次能源产量34.6亿吨标准煤、铁矿石产量12.8亿吨、十种有色金属矿产产量5283万吨,全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4倍,企业效益明显好转。能源矿产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原油、天然气等进口增长达到两位数,对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不仅有力支撑了国内经济增长,也促进了全球经济和矿业复苏。

    近年来,中国矿业界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创新驱动、改革引领、绿色安全、包容共享、开放互利型矿业建设稳步推进,为国家实现历史性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驱动不断深化。我们吹响“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时代号角,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科技创新战略,掌握了万米钻机、载人深潜等战略性核心技术。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实现了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的完全自主创新,为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商业性开采、优化能源结构迈出关键性步伐。启动“化学地球”“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得到国际地学界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发布实施地质矿产国家及行业标准500余项,积极推进中国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同联合国化石能源与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对接。

    改革引领不断提速。我们加大矿业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消和下放政府行政审批事项达56%,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修改完善十余部地质矿产管理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启动了《矿产资源法》修订工作。在6省(区)部署开展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实行矿业权竞争性出让。推进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在油气勘查开采、生产加工、产品定价等竞争性环节,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开展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建立了由矿业权出让收益、矿业权占用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等构成的新型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体系。

    绿色安全不断推进。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确处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开展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排查清理工作,引导区内矿业权有序退出。全面推行绿色勘查,从制度建设、标准制定、技术创新、装备提升等方面加强示范推广。认真履行联合国《关于汞的水误公约》,停止颁发新的汞矿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深入推进矿产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制定发布了33个重要矿种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指标。出台激励政策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661个。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责任机制,中央财政投入治理资金300亿元人民币,带动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投入600多亿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产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显著提高。

    包容共享不断拓展。我们以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契机,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推动矿业发展更具普惠性。健全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利益共享和矿区矛盾化解机制,实现矿山企业发展、矿区民众受益、矿地关系和谐。推进资源扶贫惠民,优先开展贫困地区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综合开发利用。实施贫困地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工程,解决了2200多万人口用水困难。鼓励矿山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强化安全生产、促进地方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开放互利不断扩大。我们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着力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矿业体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资增长的具体措施,放宽油页岩、油砂、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和贵金属等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外资准入限制,石油、天然气对外合作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全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增强政策透明度,切实保护境外投资者合法权益。引导规范中资企业对外投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境外能源资源勘查开发。督促境外中资矿山企业遵守当地法律,服务社区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关注原住民诉求,努力为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全世界开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向世界发出共商共建共享、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邀请。本月初,金砖国家领导人在厦门会晤,再次强调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实现各国共同发展注入强劲正能量。金砖精神与丝路精神理念相通、一脉相承,为全球矿业治理提供了重要指引。

    我们要密切对话交流,加强政策沟通。深化各国矿业部门合作,加强矿业政策对话,增进发展战略沟通,推动签署和落实双边、多边合作框架协议,为国际矿业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在地质调查、资源储量、绿色勘查和矿山建设等方面,促进标准规范对接互认,协调解决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推动完善全球矿业治理体系。

    我们要提高开放水平,优化投资环境。科学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势,坚定不移走开放合作共赢之路,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促进矿产品贸易自由化,消除贸易壁垒,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形成开放稳定的国际矿产品市场。推动矿业投资便利化,放宽准入条件,公平保护产权,深化产能合作,打造优势互补的全球矿业产业链。

    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创新驱动。共同建设多层次、开放型创新平台,建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筹建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完善人才培养和交流机制,促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矿业领域广泛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我们要深化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实施“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深化沿线国家地质调查合作。探索建立符合矿业规范、市场规律和国际模式的资源勘查开发合作机制,提高资源供给抗风险能力,构建安全高效的矿产资源保障体系,促进各国矿业在务实合作中扩大共同利益,在互利共赢中分享发展成果。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阶段。中国国土资源部和矿业界同仁愿发挥建设性作用,为打造全球矿业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举办19届,已经成为国际矿业界对话交流、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国际化、市场化、规范化是新时期大会的发展方向。我们将汇聚各方智慧,锐意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大会的前瞻性、务实性和服务功能。

    丝路精神传承千年,生生不息。全球矿业潮落潮起,破浪前行。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面向未来、携手共进,传承弘扬丝路精神,谱写矿业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文章标题为编者所加)

    为打造全球矿业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