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今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4月17日至23日是主题宣传周,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进一步引导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单位在地球日宣传周期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跟小编一起来欣赏那些精彩的瞬间吧!

    物化探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联合天津市东丽区教育局、天津市华侨城实验学校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共同举办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活动吸引近100人参加。

    刘飞、王之峰教授结合自身研究,以“土壤的前世今生”“我们身边的地质学”为题,用科普讲座方式为广大师生分享地球科学知识,并现场展示岩样本与化石标本,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实物展览课。

    本次科普活动是物化探所迁至天津市后首次开展的科普活动,通过此次活动,向学校宣传了地球系统科学知识,丰富了校园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油气调查中心

     

    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博物馆等单位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组织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4月22日,“多资源协同陆相页岩油绿色开采全国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地质广场,以“沉睡的油龙:解码陆相页岩油绿色勘探开发”为主题开展科普活动。通过展板、实物样品、科普视频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揭开陆相页岩油绿色勘探开发奥秘。科普专家围绕页岩油相关议题与公众交流,并签名赠书活动。

    同日,“自然资源部青海木里天然气水合物与冻土环境野外站”奔赴重庆,借助互动模型、视频与成果展板,为公众介绍科普全球中纬度冻土区首个“可燃冰”发现地试采过程及相关知识。

    此外,油气调查中心还充分发挥专业和区域优势,走进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为三年级学生带来《可以燃烧的‘冰’——一种神奇新能源》科普讲座。通过讲解与互动问答,介绍天然气水合物。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提升了他们关注清洁能源的意识。

    成都综合利用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简称“成都综合利用所”)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开展了“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

    4月18日,活动在成都天府人文艺术公园拉开序幕,现场设置矿山生态修复科普宣传展板图与岩石标本展示区,展板图文并茂,展区陈列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岩石,吸引了大批市民与学生驻足观看。

    4月22日,科普团队走进成师附小慧源校区和龙泉驿区西川汇锦都学校,开展科普宣讲进校园活动。工作人员以“金属的一生:从矿石到汽车”“石头的蜕变”为主题作科普讲座,让学生对金属资源、矿石在地质作用下的演变过程有了深入的了解,激发了学生们对地球科学的浓厚兴趣,提高了青少年珍爱地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地球物理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调查中心携手襄阳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开展了一场科普文艺盛宴。活动融合科普教育与艺术表达,为六百余名观众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生态教育体验。

    活动在舞蹈《共享一片蓝天》中启幕,将观众带入浩瀚宇宙与壮丽自然交织的梦幻之境;原创作品诗朗诵《献给蓝星的诗篇》与科普情景剧《小天使在行动》,深刻探讨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激发观众对生态保护的深层思考;在互动环节“环保知识大闯关”中,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收获了环保知识;全场参与者庄严宣读环保誓言,立志从自身做起、践行低碳生活、共筑美好地球家园。

    本次科普文艺展演形式创新,深度传播了生态文明理念,有效提升了公众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了社会各界投身环保事业的热情与责任感。

    亮点纷呈!地质调查系统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动精彩瞬间

    2020年4月21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主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地质(英文)》(China Geology)被美国《核心引文索引数据库(Web of Science)》子库—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ESCI )收录(下图,科睿唯安集团网站http://mjl.clarivate.com/ 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可全文检索)。《中国地质(英文)》成功入选ESCI数据库,标志着国际地学界和出版界对本刊学术质量和发展潜力的认可,初步实现了局党组提出的“打造世界一流、国际知名、国内权威,具有综合性、创新性、权威性的地质科学期刊”的目标要求。

     

     

    《核心引文索引数据库(Web of Science)》由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集团主办,是全球最大的数据库之一,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是世界公认的具有最高水平的数据库。该数据库由8个子数据库组成(见下图),其中与科学技术有关的为3个:SCIE(科学引文索引)、ESCI(新兴资源引文索引,2015年11月推出)、CPCI-S(科学会议录索引),其他均为社科与人文艺术有关的子库(SSCI、A&HCI、BKCI-S、BKCI-SSH、CPCI-SSH)。

    2020年,科睿唯安集团Web of Science 选刊部门经全球遴选、审查与评估,《中国地质(英文)》入选ESCI数据库。ESCI数据库主要收录在学术领域已经具有地区性影响力的期刊,从而扩大Web of Science期刊数据库的收录范围和评价规模。ESCI是SCI数据库的预备队,是重要的SCI期刊备选数据库,据悉2018年中国大陆共有15种期刊被SCI数据库收录,其中有12种期刊为ESCI期刊。下一步,《中国地质(英文)》论文的母语化水平、学术质量(影响因子)及国际影响力如有进一步提升,即可进入SCIE(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成为名副其实的SCI期刊。

    据统计,截至2020年4月21日,ESCI数据库收录全球期刊7644种,其中中国大陆学术期刊82种(仅占中国大陆6400种学术期刊的1.28%)。

    《中国地质(英文)》创刊两年以来,还取得了如下进展:

    一、除被美国《核心引文索引数据库》子库ESCI收录外,本刊还被其他26家国内外数据库和科研院校及图书馆收录(见附表)。

    二、本刊登载的以中国地质调查成果为主题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地质界、科技界的高度关注。已有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80个国家的读者上网浏览下载本刊文章,有关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果(《The first offshore natural gas hydrate production test in South China Sea》)、中国新发现的恐龙化石(《A new alvarezsaurid dinosaur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Qiupa Formation of Luanchuan, Henan Province, central China》)、松科二井研究进展(《Main technical innovations of Songke Well No.2 Drilling Project》)等论文的浏览下载量高达3000至7500次。截至2020年4月21日,《中国地质(英文)》官方网站的访问量已达26万人次。

    三、以中国特色地质成果为主的论文展现出很高的学术水平。如世界上最古老的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松科二井、“三稀”矿产、恐龙化石等成果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2018年发表的文章总被引用已到166次,有关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一文已被国内外SCI或EI期刊引用68次,充分体现了中国地质调查成果的创新性和引领性。

    四、已吸引了国外作者为本刊投稿。目前有来自美国、俄罗斯、印度、南非、津巴布韦等国家的专家为本刊投稿。2019年第二期已发表一篇印度铀矿的论文,这为本刊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地质(英文)》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作者和读者的支持,未来本刊将会继续凝练最新、最优的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交流平台。

     

    附表:《China Geology》被国内外27家数据库和网站收录一览表

    新兴资源引文索引ESCI(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瑞典DOAJ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

    俄罗斯《文摘杂志》(AJ)

    英国科技文摘数据库(INSPEC)

    美国爱思唯尔(Elsevier) ScienceDirect数据库

    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CAS)

    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 Database)

    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UPD)

    美国《石油摘要》(Petroleum Abstracts,PA)

    美国《俄亥俄图书馆与信息网络联盟》(OhioLINK)

    法国地质学会(Société géologique de France)

    路孚特Eikon数据库

    ResearchGate数据库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 (ISSN portal)

    加州大学数字图书馆(UC-eLinks)

    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电子期刊部(Regensburger Katalog)

    瑞士苏黎世大学图书馆(University of Zurich BrowZine Library)

    巴塞罗那大学期刊分析部(MIAR)

    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电子图书馆、

    比利时根特大学图书馆

    德国莱比锡大学图书馆

    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

    苏黎世大学电子期刊部

    捷克科技图书馆

    中国国家科技学术期刊开放平台(ISTIC)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

     
     
    《中国地质(英文)》被美国核心引文索引数据库子库...

    为期6天的陕北丹霞地貌首次国际联合科考日前圆满落幕。本次活动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自然资源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精心指导下,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榆林市人民政府、中山大学、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红层与丹霞地貌工作组、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共同主办。

    此前,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已组织实施了3次大规模的联合科考,本次科考是陕北丹霞地貌第4次联合科考,也是第一次国际联合科考。参加本次科考的有国际地貌家协会副主席苏内尔·库马德,IAG国际丹霞与红层研究组主席皮埃特·米根,地貌学家菲利普·杜吉那斯基,生态学家、地貌学家、GIS专家杰森·诺富特,地貌学家米丽卡·格汝宾,亚太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副主席李洙宰6位权威专家,以及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副主任王少华教授、中山大学丰秀荣教授、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红层与丹霞地貌研究工作组秘书长任舫博士、西北师范大学王三北教授等40余名全国知名地质专家,涉及地质学、地理学(包括人文、自然)、环境学、社会学、人文艺术以及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领域。

    专家考察陕北府谷莲花辿

    专家们分成两组,一组由中外专家组成,历时6天实地考察了耀州照金、靖边龙洲、府谷莲花辿丹霞地貌地质遗迹。另一组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洪增林带队,一行6人冒雨对志丹县的毛项峡谷、永宁山以及安塞区化子坪镇的天生桥以及靖边县龙洲波浪谷进行了实地考察。4月29日,两队专家汇聚榆林,召开了陕北丹霞地貌国际联合科考座谈会。洪增林从陕西红层与丹霞地貌概况、陕北丹霞地貌的基本情况、联合科考形成的基本共识、构建陕北丹霞地貌的脱贫攻坚价值体系、构建陕北丹霞地貌的地学社会价值体系、构建陕北丹霞地貌的多元文化价值体系等六个方面做了陕北丹霞地貌价值系统构建的主题发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陕北丹霞地貌基本理论及研究动态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现状、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与国际同类地貌进行了对比,并对陕北丹霞地貌下一步保护利用等进行了交流发言。专家们一致认为,陕北丹霞地貌无疑是世界自然奇观之一,带内具有很多世界级地质遗迹,不但具有地方性和区域性的科学意义,而且具有国际性的科学意义,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其成因、成景机理。陕北丹霞地貌的美学价值是独一无二的,令人惊叹,这种景观世界范围内极其罕见,具有巨大的地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陕北丹霞地貌的人文价值极高,该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游牧文化、黄土文化、黄河文化等独特的文化遗产,深化了地质地貌与人文社会之间的联系。

    陕北靖边县龙洲波浪谷

    据悉,陕北丹霞地貌景观带南北最长约770千米,东西宽5千米~100千米,呈“S”形条带,总面积30773平方千米,共划分出府谷莲花辿、靖边龙洲、神木公格沟、志丹-安塞-甘泉、马栏河-照金、陈仓九龙山等6处丹霞地质遗迹景观集中区,包括沟谷型、孤峰型、峰林型等多种类型及罕见的丹霞天生桥、丹霞石蘑菇等地质遗迹点共计90处,类型齐全,规模庞大,景观价值极高,科研价值巨大,具有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的资源禀赋。

    有关专家认为,陕北丹霞地貌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保护陕北丹霞地貌有利于学术界开展构造地质、水文地质、灾害地质、自然地理、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向社会公众普及地球系统科学、人地关系理论及生态环境演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合理保护并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可以有效推动陕北地区的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依托革命圣地延安打造中国红谷,有利于红色文化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通过本次科考活动,专家们建议,加强对公众宣传和教育,保护这一珍贵的自然奇观,建立陕北丹霞地质遗迹保护信息系统与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机制,建立陕北丹霞区域“地质公园、保护区、保护点、地质文化村”四级地质遗迹保护体系,构建陕北丹霞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安全体系,编制陕北丹霞地貌区域的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形成统一的国土空间治理格局。

     

    多国专家首次对陕北丹霞地貌开展联合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