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据财经云南报消息,3月17日,云南省政府公布了2016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授予李文昌同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

    李文昌同志,原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局长,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2016年8月任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12月任成都地调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30多年来,李文昌同志致力于云南及“三江”地质找矿和研究,负责国家科技支撑、973课题、重大找矿工程10余项,在前人多岛弧盆系研究基础上,对岛弧盆的成矿作用进行系统解剖,发现不同的岛、弧、盆伴随演化形成不同矿产和矿床类型的规律,创新地提出了“多岛弧盆成矿论”和“陆内构造转化成矿论”揭示了“三江”地质演化与成矿的内在联系,合作研发了非线性矿产预测新方法和五套找矿集成技术,指出多个矿带具有巨大资源潜力,带领团队对圈定的找矿靶区开展系统勘查,并和企业密切合作,发现评价了格咱铜矿带和扬子西缘钼多金属矿带;直接指导了芦子园铅锌铁铜等多个大型、特大型矿床的找矿突破;由他提出并负责实施的“云南省三年找矿计划”,新增资源量潜在价值超过5万亿元。

    此外,李文昌同志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找矿(规划)成果一等奖4项。先后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批领军人才,云南省第一批领军人才,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

     李文昌(右一)在矿区和多吉院士(中)、汤中立院士(左一)分析矿床的形成机理

    李文昌同志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

    2021年5月25-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有关专家组成的自然资源部专家组前往漾濞震区指导地方开展震后地质灾害隐患动态观测和危险性调查评价工作。

    专家组针对漾濞县震区属于澜沧江流域高山峡谷地貌,地形构造条件复杂,山区交通不便的状况,充分利用高精度遥感解译、InSAR变形动态观测、无人机航测、地面现场调查等“空—天—地”一体化技术方法,对地震诱发的8处地表变形区域展开现场核查验证,并协助当地政府部门完成受威胁的53户220人紧急转移避让和临时安置工作。

    下一步,环境监测院将继续指导地方做好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工作,并尽快将漾濞县城区地质安全评价、灾后重建国土空间风险管控和建设适宜性评价成果提交至自然资源部和云南省政府,为地方开展震后灾区重建与规划提供有力支撑。

    “空-天-地”一体化技术方法在“5.21”漾濞县震区开...

    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截至5月22日8时整,先后共发生余震421次,余震活动较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资源部党组高度重视,迅速作出安排部署,由地质勘查管理司相关负责同志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专家组成工作组,第一时间赶赴震区,并紧急调派澜沧江项目野外工作组前往现场一线参与震后抢险救灾,指导当地开展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预警与防治工作。

    22日上午,部专家工作组抵达漾濞震区前方指挥部后,与云南省政府就震后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进行会商,并立即赶赴位于震中区域的秀玲中村滑坡、鸡鸣山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现场查看。同时会同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地勘专家和技术人员95名,分赴漾濞县各乡镇,开展次生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并对全州登记在册的2538个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截至目前,共排查发现新增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点1处,另有5处在册隐患点存在变形迹象,当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地方政府及时组织转移撤离受威胁群众138人。

    据悉,专家工作组现已组织完成漾濞震区震前遥感影像和InSAR数据采集和解译工作,下一步将继续开展震区震后高精度遥感及InSAR数据采集和解译,运用“空—天—地”一体化技术方法开展震后地质灾害隐患动态观测和调查评价,指导地方政府开展震后次生地质灾害趋势研判和灾后重建工作。

    震区次生地质灾害现场调查

    环境监测院为云南省“5.21”漾濞县地震次生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