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6月27日,发展研究中心举行文明单位授牌仪式,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驻京办事处与综合管理司党委书记、中央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王金波,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穆华伟副巡视员,原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兰平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中国地调局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建明等领导出席会议。中心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共计200余人参加。

    会议首先观看“聚焦十九大、定格地质人、描绘中心美”的视频片。视频片集中展示了近年来中心党建、文化、业务等各项工作的成绩,体现了中心班子团结、队伍士气高、干劲足的精神风貌,是中心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缩影。穆华伟同志作关于2017年度中央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进典型的通报,发展中心荣获“2015-2017年度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第三届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中心职工冯艳芳荣获“2017北京榜样推荐人物”。王金波、兰平和分别向中心颁发奖牌。

    王金波作重要讲话。他对发展中心及职工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他指出,“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是一种崇高的荣誉,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体人员的光荣。他充分肯定了发展研究中心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一是中心领导高度重视,形成规范有序的工作格局;二是坚持品牌活动,培育单位文明新风尚;三是发挥专业优势,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四是抓好队伍建设,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他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五点要求,一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认识党的十九大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二是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三是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中心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四是积极开展志愿服务;五是扎实做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作表态讲话指出,中心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三喜临门”,成绩来之不易,荣誉振奋人心。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用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用伟大精神托举伟大梦想,要继承优秀,传承光荣,秉承先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开创新局面、迈上全国文明单位新台阶,为地质调查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会议最后要求,希望中心全体同志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地质调查业务和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扎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要继续开拓创新,努力作为,全面提升参谋、支撑、服务能力,为建设“智慧、文化、和谐”发展研究中心、为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而努力奋斗。

     

     

     

     

     

     

    发展研究中心文明单位授牌仪式成功举行

    2017年12月21日,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办、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央国家机关绿化办、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门头沟区园林绿化局等单位到地调局环境监测院西峰寺办公基地对古银杏树(1800多年历史)进行现场考察,并研究提出具体保护措施。

    考察组对银杏树的养护工作提出五点要求:一要深刻认识并高度重视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二要做好银杏树整体的支撑保护,及时替换老旧支架;三要立即修补断裂分枝树杈的断面,锯口处要涂抹保护剂;四要对古树进行整体的超声波树洞检测,进行封堵保护处理;五要做好浇灌和防虫等日常养护工作,建立银杏树状态随时查看机制。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表示,将在技术和资金上对西峰寺银杏树的保护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环境监测院党委书记李文鹏对中央文明办、绿化办和北京市各级园林绿化部门对西峰寺银杏树保护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李文鹏指出,西峰寺银杏树是中央国家机关中最年长的古树,环境监测院将按照国家古树名木保护相关管理规定扎实做好银杏树的保护工作。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驻京办事处与综合管理司穆华伟副司长、中央国家机关绿化办王国立主任和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门头沟区园林绿化局等领导和专家共7人参加考察。环境监测院党委书记李文鹏,党办、团委、西峰寺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办对环境监测院西峰寺办公基地古银...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按照中心党委统一部署和“政治思想建设年”工作安排,中心于6月27日举行纪念建党97周年全体党员大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应邀出席,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驻京办事处与综合管理司党委书记王金波、副巡视员穆华伟,原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兰平和,地调局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建明等出席。中心党员干部职工共计200余人参加。

    中国共产党成立97年,执政69年,带领亿万人民走过40年改革开放宏伟征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七一”党的生日即将到来之际,发展中心全体党员齐聚一堂,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7周年。会上,中心8个党支部的在职党员代表和6位离休老党员代表做了“入党初心”表白,回忆当初为何而启程。在职党员的入党初心,有的源于对革命烈士的崇敬,有的源于对战友默默坚守和牺牲的感动,有的源于父亲的谆谆教诲与上行下效……他们将如何与党结缘的历程娓娓道来,掷地有声,展现了新时代中心年轻党员的良好风貌。离退休党员代表有的经历过抗日战争,有的经历过解放战争,有的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他们的入党初心,沉淀着历史的厚重,映射着新时代的美好,感人肺腑,发人深思。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由张海啟书记领誓。庄严仪式唤醒入党初心,字字珠玑铭记铮铮誓言,铿锵有力的声音在会议室久久回荡,同志们纷纷表示,要按照入党誓词要求,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做好本职工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表示,下一步,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要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地质调查业务和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扎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支撑地质调查中心工作创造新业绩。要紧紧围绕职责定位,结合“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调研”活动,梳理新形势下发展中心工作定位和业务布局,全面提升参谋、支撑、服务的能力,加快实现转型发展。

    会议要求,中心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要在深化地质调查工作改革的重要时期,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永葆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为建设“智慧、文化、和谐发展中心”、为地质调查事业的改革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发展研究中心举行纪念建党97周年全体党员大会

    2017年9月1日,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驻京办事处与综合管理司(中央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到地调局环境监测院(应急技术指导中心)检查指导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检查组听取了环境监测院(应急技术指导中心)2015- 2017年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情况汇报,详细询问了在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业务建设等方面的内容与成效,对环境监测院(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检查组认为,环境监测院(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的业务工作契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多个方面,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监测院(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四个方面的亮点:一是领导高度重视,职工积极参与。二是业务工作扎实,支撑服务有力。三是精神文明建设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成效显著。四是精神文明活动丰富多彩,特点突出。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对环境监测院(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给予肯定,并对以后的工作提出五点要求:一是加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二是深入开展“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践行活动。三是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四是持续关心职工的工作生活。五是扎实做好日常工作,提高精神文明创建的质量水平。

    环境监测院院长对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办和部、局机关党委对环境监测院(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多年来的关心与帮助表示感谢。表示,环境监测院(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将一如既往地重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此次检查组的指示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和方法,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责任表,确保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驻京办事处与综合管理司(中央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环境监测院(应急技术指导中心)相关领导,环境监测院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团委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办到环境监测院检查指导精神文明创...

    为贯彻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至2021年度冬春季中央国家机关房地产安全工作的通知》(国管办发〔2020〕39号)、部综治办《关于切实加强岁末年初安全防范工作的通知》(自然资综治办〔2020〕18号)精神和要求,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安全生产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以“防风险、保安全、迎两节”为主线,针对疫情防控、房地产建筑、消防、生产、交通、危化品等方面进行了拉网式的安全检查。

    12月25日,单位相关负责人带队对华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基地在建工程施工区域进行了专项安全检查。12月28日,分两组对单位大院和龙河中试基地进行了疫情防控、建筑安全、生产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安全管理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详细记录,责令责任部门限时整改,对屡查屡犯及违反劳动纪律的人员进行警告和安全教育。

    检查组强调,要切实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牢固树立红线意识,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质保量完成整改工作。同时,要求未收队的野外项目组对驻地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危化品安全、作业安全等情况进行节前自查自改,及时了解掌握当地疫情防控情况,做好项目驻地疫情防控工作,并将自查自改情况报人事教育处(安全生产处)备案。

    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安全员参加了此次检查。

    勘探技术所开展节前安全检查

    2020年8月10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六号”船圆满完成深海地质调查第10航次第一航段和中国大洋第64航次科考任务,返抵广州。“海洋地质六号”船自2020年6月23日从广州启航,这是“海洋地质六号”船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排除万难出征深远海执行的科学考察航次。航次历时49天,航程近15000公里,取得多项科考成果。

    深海地质调查航次第10航次和中国大洋第64航次分别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具体实施,浙江大学作为参航单位为深海浅钻提供技术保障。航次在深海基础地质、资源与环境调查、新型装备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继续履行了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义务。在西太平洋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圆满完成大洋64航次设计的浅钻取样调查任务,获取合同区富钴结壳及下覆基岩相关基础资料,为资源评价和2021年合同区第一次区域放弃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首次自主完成深海生物与环境外业调查任务。采用浮游生物拖网和沉积物取样器等设备成功获取了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微生物样品;对海底摄像资料开展初步分析,初步了解调查区内生物的种类、分布及多样性特征,为建立调查区环境基线打下基础,为自然资源全要素调查积累资料。

    三是新型80箱式取样器首次成功用于深海资源和环境调查,成功获取深海地质和环境样品,提高了深海相关资源评价参数准确度和调查工作效率,为该新型设备的规模化应用积累丰富实操经验。

    “海洋地质六号”船,原名“海洋六号”,自2009年入列,先后赴南海、太平洋、南极海域开展多个航次深海地质、大洋与极地科学考察航次任务,积累了全海域科学考察及航行保障经验,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科学考察能力。

     

    “海洋地质六号”靠泊码头

     

    新型80箱式取样器成功应用

     

    航次合影

    “海洋地质六号”完成2020年首项远洋科考任务凯旋

    为贯彻落实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做好国庆期间地下空间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切实加强当前安全防范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国庆期间综治维稳工作,结合迎接局安全生产检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开展安全隐患再排查、防恐演习和消防演练,进一步消除了隐患,巩固了安全稳定良好态势。

    2019年9月24日,由分管领导带队,地质力学所安委会办公室、后勤服务中心、所综治办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十三陵实验基地进行了安全检查,进一步查找了问题,明确了要求,消除了隐患。

    2019年9月25日,以科研实验楼发生火灾和门岗遭暴恐冲撞为背景组织防恐演习和消防演练,进一步熟悉了处置程序,规范了操作流程,提升了安全意识和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能力。

    演练结束后,由分管领导带队,重点对配电室、职工食堂、锅炉房、资料室、地下室和学生办公室进行了细致检查,对发现的问题限时整改,进一步巩固了前期安全整治成果,提高了安全系数,为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营造了安全环境。

     

     

    地质力学所组织国庆节前安全隐患排查和应急消防演练...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承担的“富钴结壳合同区资源勘探与评价”项目,在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与中国大洋协会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富钴结壳勘探合同第一个五年阶段成果报告编制,已提交国际海底管理局(ISA)。这标志着我国已圆满完成国际海底富钴结壳勘探合同第一个五年活动方案阶段性目标任务。

    自1997年起,我国对太平洋5个海山区的28座海山开展了富钴结壳资源调查,在此基础上,2014年,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为期15年的国际海底富钴结壳勘探合同,矿区位于西北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面积为3000平方千米,我国对这一矿区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

    作为我国富钴结壳资源调查的主要力量,广州海洋局牵头富钴结壳勘探矿区申请方案编制及后续勘探工作。自2014年以来,广州海洋局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机构,先后在合同区开展了资源勘查与评价、环境调查与评价、采矿技术开发与试验、选冶技术开发与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评价等工作,圆满完成了第一个五年阶段目标任务,取得了多方面成果:

    一是圈定矿化区15个,获得了不同类型的资源量,为下一步区域放弃奠定了基础。实施中国大洋32、36、41、41B和51等5个调查航次,在采薇海山群和嘉偕平顶山群圈定矿化区15个,获得合同区推断的资源量和标示的资源量。

    二是形成一套适用于不同勘探阶段的技术方法体系,勘探技术方法手段显著提升,高精尖装备得到常态化应用。根据勘探实践,编制了大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查规范和规程(国标),成功拓展了多波束回波勘探技术在富钴结壳资源勘查与评价中的应用,开发了1.5米钻机、6米钻机等新型勘查装备和富钴结壳原位高频声学厚度探测系统,无人遥控潜水器(ROV)和载人潜水器(HOV)在富钴结壳勘探中得到常态化的应用,近海底观测装置得到长足的发展,勘探效率和勘探精度显著提高。

    三是完成了部分区域的大比例尺地质图件编制,提出了三阶段富钴结壳成矿模型。完成合同区海山群部分区域大比例尺地质编图工作,阐明富钴结壳分布与水深、地形之间的关系,初步揭示了富钴结壳分布特征,进一步摸清富钴结壳分布规律和控矿因素,提出了富钴结壳铁锰矿物相形成、微量元素的富集和后期改造的三阶段成矿模型,有力的指导了富钴结壳勘探实践。

    四是初步揭示了合同区及其邻域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种类分布特征、海山流场结构特征,并积累了大量环境基线数据。利用锚系、CTD采水、浮游生物分层拖网和浮游生物垂直拖网、箱式取样器、多管取样器、大型生物诱捕系统、底栖生物撬网、ROV和HOV等手段,采集获取大量海水、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沉积物、沉降颗粒物等样品,通过观测及样品分析获取各类地质基线和环境基线数据。通过对海底视频资料和样品的研究,初步分析了合同区底栖生物群落的构成、生物多样性和成带分布特征。利用获取的流场数据,初步分析了合同区海山近底层流速变化规律。

    五是完成富钴结壳开采系统方案设计和海上采掘功能试验以及富钴结壳可选冶性评价工作。根据富钴结壳矿床、矿体特征和地质、地形特性,完成了年开采量100万吨系统方案设计,研制了富钴结壳规模取样装置,并完成了海上采掘功能性试验。采用选冶联合工艺对富钴结壳矿进行加工,开展了富钴结壳工艺矿物学、可选冶性评价、多种选矿方案对比等研究,形成可选冶性评价报告。

    六是初步开展了富钴结壳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评价工作。通过对富钴结壳有关金属市场进行持续跟踪,建立了富钴结壳开发利用的技术和经济评价模型。开展了初步概略评价和前景预测研究。

    此外,5年来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10名国际学员提供了系统培训工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贡献。

    后续,广州海洋局将继续在中国大洋协会的组织下,在合同区开展一般勘探和详细勘探工作,开展第二个五年勘探工作,以支撑富钴结壳勘探合同的履行。

     
     
    我国国际海底富钴结壳勘探合同首个五年任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