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照片拍摄于2019年11月海西蒙古族自治州乌兰县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内,在2019年开展的全国森林资源蓄积量调查中,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原武警黄金第六支队)野外项目组成员向风雪挺进,在人迹罕至的森林中,面对杂草丛生的灌木丛,只能小心翼翼的摸索前进,所有的未知都在脚下,只有不断前行才能完成工作任务,留下的只有快融于自然的背影。

     
    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野外项目组成员向风雪挺进
    照片拍摄于2019年11月海西蒙古族自治州乌兰县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内,在2019年开展的全国森林资源蓄积量调查中,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原武警黄金第六支队)野外工作小组为完成调查任务,顶着风雪冒着严寒开展工作。图中, 刘佳伟小组在到达了高海拔预设点位后,立即开始了样地布设与测量。高强度的活动下体内散发的热气与严寒交织斗争,致使他成为了一座冰雪雕像。

     

     

    刘佳伟小组在高海拔预设点位样开展地布设与测量工作

    人间仙境青海湖,天地造化三江源,横空出世莽昆仑,前世今生柴达木……提到青海,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这些享誉国内外的地质奇观。

    青海省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地貌俱全。祁连、昆仑、三江造山带结构复杂,时空演化差异性巨大,亿万年的地质演化造就了复杂而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形成了众多罕见、神奇的地质遗迹。其高原地质遗迹不仅具有数量大、类型多、地学内涵丰富的特点,而且地域特色显著,是十分珍贵的自然遗产,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在研究特提斯海沉积环境、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变化,以及中国东西部第四纪冰川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关系上,具有突出的地学价值。

    然而,由于地域偏远,经济及交通等各方面欠发达,致使许多珍贵独特的地质遗迹成为了待字闺中的神秘少女。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藏高原安排1∶25万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其中在生态环境调查部分专门部署了地质遗迹调查内容,标志着青海省地质遗迹调查的大幕正式拉开。然而对于东西长1200千米、南北宽800千米的青海省来说,尽快查明地质遗迹固然重要,但如何把这些地质遗迹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并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也是当务之急。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青海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程度极低,原有的地质遗迹调查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地质遗迹资源的再利用创新不足。资金短缺是困扰青海省地质遗迹调查与保护的拦路虎。

    有关专家表示,适当对地质遗迹进行开发利用,使之成为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教学实习的基地和地区经济发展新的突破点,同时对拓宽当地居民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进一步加强开展青海省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摸清家底,科学规划,盘活资源,使其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对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人间仙境青海湖,天地造化三江源,横空出世莽昆仑,前世今生柴达木……提到青海,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这些享誉国内外的地质奇观。

    秋高气爽的8月,是大美青海的最佳旅游季节。当中国矿业报记者随青海省地矿局“走基层、访一线”记者团,真正零距离地走入青海、接近青海、感知青海时,才深知大美青海名不虚传。除了声名远扬的几大著名景观外,青海省还有许多神秘的面纱有待揭开,还有很多独特的地质遗迹亟待开发和保护。

    “地质遗迹是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旅游景观的重要资源基础。青海省具有漫长而独特的地质演化历史,其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自然地质现象复杂多样。青海省7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存留的地质遗迹数量大、类型多,地学内涵极为丰富。”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院长吴正寿表示,该院承担开展的西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青海)项目实施以来,已初步厘定地质遗迹集中区10处,野外科研、科普教育基地10处,地质遗迹旅游线路12条,为下一步建设地质公园、“精准扶贫”提供了基础。

    待字“山中”无人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当中国矿业报记者一行来到距青海省省会——西宁西60千米的湟中县共和镇盘道地质遗迹集中区时,不由得被这里集飞瀑、奇石、峡谷、石林于一体的独特地质景观而折服——“真没有想到,这里还隐藏着一个这么好的地质奇观!”

    尽管峡谷里奇峰怪石林立,飞流瀑布奔涌,潭水清澈见底,但因为还没有被发现和开发,这里至今仍是一片“处女地”,只有一条放牧者走过的羊肠小道可以勉强通过。

    而这只是青海省尚未被发现的许多地质遗迹的一个缩影,也从中折射出了青海这个旅游资源大省的尴尬现状。

    据了解,青海省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地貌俱全,南北三分明显:北部为高海拔的祁连山地,中部为中海拔的柴达木盆和西秦岭山地,南部为青南高原。祁连、昆仑、三江造山带结构复杂,时空演化差异性巨大,亿万年的地质演化造就了复杂而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形成了众多罕见、神奇的地质遗迹。其高原地质遗迹不仅具有数量大、类型多、地学内涵丰富的特点,而且地域特色显著,是十分珍贵的自然遗产,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在研究特提斯海沉积环境、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变化,以及中国东西部第四纪冰川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关系上,具有突出的地学价值。

    “特殊的地质条件及作用,使青海省自然景观独特,部分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副总工程师拜永山介绍说,青海地层“五代同堂”,例如“大柴旦镇全吉山中的全吉山剖面和乌兰县欧龙布鲁克剖面”等标准剖面,三江源“中华水塔”众多水体地貌和湿地,以及丰富多样、造型独特、景色壮美的昆仑山、祁连山冰川遗迹等,其各冰期冰川地貌的关联关系、相应的堆积物在时空变化和层位方面对比的意义,以及生态环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备受地质学界以及全社会的关注。

    然而,由于地域偏远,经济及交通等各方面欠发达,青海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到目前为止还未系统开展,致使许多珍贵独特的地质遗迹成为了待字闺中的神秘少女。直到目前,许多省外游客甚至当地的一些游客,仅知道青海湖、塔尔寺、茶卡盐湖、昆仑山口、门源油菜花等几个名气较大的景观,而且目的性很强,基本上直奔上述景观而去而不顾其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矿业报记者在青海省同德县还发现了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虽然南方的湖南、广东、福建等几个省份早在2010年就把“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目录”,尽管同德的丹霞地貌一点也不逊色于南方且紧靠省级道路,但这丝毫没有改变其被遗忘、冷落的命运。

    “近年来,青海省为建设地质公园,只在年保玉则、格尔木昆仑山、青海湖、互助北山,以及2004年首次被评为青海省第一个国家级地质公园的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的坎布拉、贵德、阿尼玛卿、德令哈柏树山、查尔汗盐湖等地区开展过不同程度的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拜永山说。

    百花齐放才是春

    失在俄顷,积在平日。青海省许多地质遗迹之所以长期处于沉睡之中,没有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关键还在于其“平时功课”没有做足,基础调查工作薄弱,地质遗迹家底不清。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藏高原安排1∶25万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其中在生态环境调查部分专门部署了地质遗迹调查内容,这标志着青海省地质遗迹调查的大幕正式拉开。

    2015年,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通过招标方式承担开展了西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青海)项目。该项目的总体目标任务是,按照《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规范》等有关要求,在系统收集、综合研究青海省以往自然地理、经济、区域地质、水工环地质、矿产资源、遥感影像、旅游资源、人文历史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开展青海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查明省内地质遗迹类型、分布等基本特征与保护现状,了解其成因、演化过程,开展对比分析,客观评述其价值,建立青海省重要地质遗迹数据库,编制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名录和保护规划。

    “开展青海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符合中央关于‘加强藏区地质遗迹调查工作’精神,符合地方政府有关‘生态建设、旅游发展、精准扶贫’的要求。”吴正寿说,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工作,是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科研科普、推进生态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具重要意义。

    对这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自然十分重视,抽出精兵强将组织实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开展的当年,该院就在青海省东部地区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果,新发现了一批有望建立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集中区,初步评价认为已发现3处以上世界级重要地质遗迹,并提出了多条旅游精品路线和科普基地。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也非常给力,及时跟进。2016年,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根据项目取得的初步成果,新设立了省级地勘基金项目,开展同德县河北乡地质遗迹集中区、湟中县共和镇盘道地质遗迹集中区等两处地质遗迹相对集中区的详查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当地政府提供地质公园开发建设的基础资料,推动地方的“精准扶贫”。

    “通过1年多来的工作,项目组已完成了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重要地质遗迹的野外调研和全省范围内重要地质遗迹的详查工作,取得了一些初步认识和成果。”拜永山介绍说,全省初步筛选了103处重要地质遗迹,其中东部地区重点开展了11处基础类地质遗迹、55处地貌景观类地质遗迹和5处灾害类地质遗迹的调研工作,通过地质遗迹特征、通达条件、民生所需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厘定地质遗迹集中区和野外科研、科普教育基地各10处,地质遗迹旅游路线12条。

    在其初步厘定的10处地质遗迹集中区中,湟中县共和镇盘道地质遗迹集中区特点突出,岩溶地貌、火山岩地貌发育完整,集叠层石化石、瀑布、石林、峡谷和各类象形石于一体。同时,景区海拔3000米左右,自然生态保存完好,动植物资源丰富,距离省会西宁市60多千米,主干交通极好,餐饮、住宿方便,客源充足,是一处绝佳的旅游胜地。而海南州兴海县曲什安镇的黄河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地质遗迹区将独特的旅游资源与神奇的人文环境融为一体,把砂砾岩峰林、黄河、草原、绿洲、农庄等多种资源巧妙组合起来,山水相依,峰林耸奇,危崖横断,河映崇山,曲流回旋,平畴十里,小村安卧,动静结合,气势磅礴,成为青海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科考探险、摄影的首选目的地之一。

    而发现过程最富传奇色彩的当属同德县河北乡地质遗迹集中区。2015年8月初,前去青海南部出差的拜永山偶见车前迎面飞入一处丹霞地貌,其造型奇特,色染如霞,方山、石墙、石峰、石柱间芳草没膝,古木参天,满目秀色。出差归来的他马上组织项目组前去调查,认为该丹霞地质遗迹产出在黄河流域最上游地区,对研究高原隆升、黄河溯源侵蚀历史、气候变迁等具有科学意义,并且是黄河流域与古老原始森林为伴的一处藏区丹霞地貌,由丹霞丘陵、丹霞峰丛、丹霞石墙、丹霞石柱、丹霞崖壁、丹霞峡谷、丹霞石峰、丹霞穿洞、丹霞洞穴、顺层凹槽、落水洞、天生桥等组成。

    “该地质遗迹区夏季连绵起伏的山峦、崎岖蜿蜒的山路、幽静的小径、涌动的云层、流动的羊群,配上亘古不变的丹霞地貌,宛如仙境,令人心旷神怡。其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俱佳,国内稀有,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谈到自己发现的“杰作”,拜永山至今依然兴奋不已。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对东西长1200千米、南北宽800千米的青海省来说,尽快查明地质遗迹固然重要,但如何把这些地质遗迹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并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也是当务之急。

    “青海省许多地质遗迹像一个个散落并淹没在沙滩里的珍珠,既没有被及时发掘出来,形成品牌优势,又没能靠精品旅游线路串起来发挥整体效应。”拜永山坦言道。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判断,2015年,青海省地质调查院根据地质遗迹分布,结合当地旅游资源,专门拟选了海北州八一-黑河大峡谷、仙米林场-七彩瀑布-岗什卡冰川(夏都第一峰)等12条地质遗迹旅游线路,以期让更多的地质遗迹“苏醒”过来,发挥出更大效益。

    调查保护亟待加强

    “全省重要地质遗迹成果的取得,为‘三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能够为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和省域旅游行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资料和决策依据。”拜永山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未被正式保护及尚未被发现的地质遗迹正面临着工程建设、采矿等人类活动的破坏。通过地质遗迹调查,可以提高青海省地质遗迹研究程度,为全省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指导,为今后旅游工作部署、科普基地建立及国土资源调查研究工作提供扎实的基础资料。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青海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程度极低,原有的地质遗迹调查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地质遗迹资源的再利用创新不足。据了解,时至今日,青海省全省范围内地质遗迹资源的种类、成因、分布、评价、保护等还未进行过全面统计和调查,即便是已实施的调查项目也存在调查对象种类单一、调查内容不全面、调查范围只限于地质公园内等问题。同时,青海省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名录尚未建立,缺乏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和省域旅游行业决策急需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料。

    而2015年西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青海)的开展,在青海省东部地区虽然发现了众多极具旅游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的重要地质遗迹,但受工作性质所限,投入工作量有限,调查评价精度不足。对现有的旅游景区而言,由于缺乏专业、系统的地质遗迹(旅游景点)调查工作,青海省“旅长游短”的瓶颈问题仍然存在。

    资金短缺是困扰青海省地质遗迹调查与保护的拦路虎。据了解,由于全国性地勘工作经费下调,国家配属给本项目的经费有限,且工作周期又短(2015年~2017年)。而青海省面积达72万平方千米,地质遗迹类型复杂、点多面广是其主要特点,现有资金无法完成青海省全域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

    “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保护、开发利用的‘产业链’意识,在学术、政府、社会三个层面均未形成,地质遗迹的调查保护也未能在环境建设、地质生态景观开发利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拜永山最后说,适当对地质遗迹进行开发利用,使之成为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教学实习的基地和地区经济发展新的突破点,同时对拓宽当地居民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进一步加强开展青海省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摸清家底,科学规划,盘活资源,使其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对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同德县河北乡地质遗迹集中区的丹霞地貌

    让待字闺中的地质遗迹一展芳容

    为支撑服务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建设,助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脱贫奔小康,2010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柴达木盆地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2015至2018年,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部署实施了“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河—巴音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和“柴达木盆地巴音河—塔塔凌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西安地调中心充分发挥水文地质调查直系民生优势,持续帮扶地方解决制约脱贫的安全饮水水源问题和高原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水源问题,先后在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等地建成20眼探采结合井,极大解决了当地大批农牧民和多个援青扶贫企业安全饮水和生产用水问题,为发展高原特色农牧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源支持,助推青海海西州脱贫奔小康成效连年突显。

    让农牧民告别苦咸水

    柴达木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之上,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素有“聚宝盆”之称,是我国最大的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但区内干旱少雨,戈壁、沙漠、盐碱地、盐漠遍布,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极差,可以说,在广袤的戈壁和盐碱草原,水就是一个村、一个合作社的希望。2015年底,西安地调中心向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鱼水河村提交第1口符合饮用水标准的自流水井,彻底结束了当地农牧民长期在白茫茫的盐碱滩上饮用高矿苦咸水的历史。社员们给西安地调中心发来感谢信说:“在你们的大力帮助下,圆了我们合作社期待已久的草原深水井灌溉梦……在你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将奋力拼搏,努力改变家乡面貌,谋求群众增收路子,力争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格尔木农牧民们不再因为水的问题发愁,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加坚定,干劲也更足了。

    助推产业经济发展

    2016年,西安地调中心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山前平原部署了“柴达木盆地巴音河—塔塔凌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虽然工作区移至了德令哈和大柴旦地区,但中心发挥专业优势助力海西州脱贫发展的目标没有变。

    西安地调中心在总结帮扶脱贫经验与成效基础上,从解决服务循环经济产业经济用水出发,持续加大助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力度。先后向格尔木市一品红枸杞种植合作社和虎相商贸有限公司黑枸杞种植园建成提交10处探采结合井和1处勘探井,为当地企业赖以致富的千亩黑枸杞灌溉提供了充足水源,稳定的水源进一步保障了黑枸杞产量和收益。

    2016年,西安地调中心在西宁召开成果推介会,向青海省及工作区州县政府,以及国土资源、水利等部门汇报成果,有力推动了格尔木市顺利实施供水基地勘查建设工程,为格尔木市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深度转型夯实了发展路子。随后,中心在德令哈戈壁荒漠建成2眼供水井,直接解决了浙江援青绿色大健康百亿产业基地和中控德令哈5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全体职工的生活饮水问题,在大柴旦塔塔凌河戈壁平原建成2眼300—350米深的探采结合井,揭露到低硫酸盐、低氯化物、低硬度、低矿化度的富锶淡水。以此为起点,西安地调中心于2018年从服务开发矿泉水和发展绿色矿业经济角度出发,集中对周边及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等地地下水进行采样和水质化验,科学圈定出10处矿泉水勘查开发靶区, 向海西州政府提交了《柴达木盆地重点地区矿泉水元素及开发利用建议》,为促进青海省海西州饮用水产业高速发展提供强大动能。同年,应海西州政府邀请,西安地调中心为乐百氏(广州)饮用水有限公司考察柴达木矿泉水全程提供技术咨询,促成乐百氏(广东)饮用水有限公司在柴达木盆地投资生产优质矿泉水或饮用水产品合作意向,成为2018年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重要签约项目。

    助力脱贫步伐永不停歇

    西安地调中心在青海藏区深入实施水文地质项目以来,格尔木沼泽盐碱区、德令哈、都兰县和乌兰县农牧区等地9000余名农牧民和1万余头牛羊牲畜饮水难题得以解决。共在柴达木盆地内圈定7处特大型、5处大型、13处中型和3处小型地下水富集区,可采资源总量达每年13.2亿立方米。其中,7处特大型地下水富水区均具有建设巨型供水基地潜能,可为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3个循环经济园区,以及都兰—诺木洪特色农业、花土沟—茫崖油气与盐化工等两个资源开发基地提供水资源保障。5处大型地下淡水富水区,可采资源量在每天5万—9万立方米,可为格尔木、大柴旦等两个循环经济园区,以及都兰—诺木特色农业开发基地提供集中供水水源。

    2019年,虽然计划内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已经结束,但为进一步解决柴达木地区一些关乎民生福祉的水资源与环境问题。西安地调中心进一步确定了深化成果应用,全力支撑地方政府服务民生和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工作方向。今年6月份,为掌握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状况,海西州政府特邀西安地调中心专家参加了“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座谈会”。西安地调中心专家作了《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应对主要环境问题的建议》专题报告,系统介绍了柴达木盆地近10年来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成果,就海西州政府关心的水资源大账、水资源高效利用、德令哈地下水位上升灾害防治等问题,提出了水资源高效利用、地下水位上升灾害治理对策与建议。

    目前,西安地调中心已与海西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乌兰县矿泉水资源开发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成果对接。助力海西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工作永不缺席。

    image001

    大柴旦TK2号水文地地质勘探井获得优质水源

      

    image002

    项目组成员在野外工作现场

    扎实做好民生地质调查 助力青海藏区脱贫奔小康

    大柴旦TK2号勘探井探获优质地下水

    项目组进行野外调查

    技术人员进行水样采集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之上,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素有“聚宝盆”之称,是我国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验区之一。但区内干旱少雨,戈壁、沙漠、盐碱地、盐漠遍布,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极差。为支撑服务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2010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柴达木盆地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2015年,为助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脱贫奔小康,中国地质调查局明确要求项目要充分发挥水文地质调查专业优势,服务民生,大力帮扶地方解决制约脱贫的安全饮水水源问题和高原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水源问题。

    基于柴达木盆地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在2015~2018年先后部署实施了“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河—巴音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柴达木盆地巴音河—塔塔凌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在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等地建成了20眼探采结合井,其中18眼探采结合井获得了水量大、水质满足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农业灌溉用水标准的优质地下水,日均出水量达5.8万立方米,不仅解决了一大批农牧民和多个援青扶贫企业职工的安全饮水水源问题,也为发展高原特色农牧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源支持,助推青海海西州脱贫奔小康成效突出。

    让农牧民告别苦咸水

    在广袤的戈壁和盐碱草原,淡水是一个村、一个合作社的希望。

    2015年12月1日,“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河 — 巴音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在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鱼水河村建成的第1口水井正式提交使用。当清澈的水流从白茫茫的盐碱滩上喷涌而出,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农牧民们激动不已,他们终于喝上了期盼已久的甘甜淡水。这口井的井水自流,每天流量达到120立方米,矿化度为632毫克/升,各项指标符合饮用水标准。这标志着鱼水河村自此彻底结束了长期饮用高矿苦咸水的历史。

    随后,项目组在格尔木郭勒木德镇一品红枸杞种植合作社施工的探采结合井建成,每天自流量600立方米,也是低矿化水,不仅使300多名社员喝上了甘甜可口的井水,而且让赖以致富的500亩黑枸杞灌溉有了水源保障。社员们给西安地调中心发来感谢信说:“在你们的大力帮助下,圆了我们合作社期待已久的草原深水井灌溉梦……在你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们要奋力拼搏,努力改变家乡面貌,谋求群众增收路子,力争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格尔木虎相商贸有限公司的黑枸杞种植园位于格尔木市西部的戈壁滩,灌溉水源一直是种植园的大难题。项目组通过调查研究,在其园地内部署了勘探井,在井深200米时获得了日出水量达1万立方米优质淡水,让已有的1600余亩黑枸杞得以浇灌,可满足上万亩土黑枸杞地灌溉用水需求。稳定水源保障了黑枸杞的产量,种植园的年收益达到了20多万元。

    2015年,“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河 — 巴音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共在格尔木实施10眼探采结合井,并提交使用。不再因为水的问题发愁,格尔木农牧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加坚定,干劲也更足了。

    为产业发展破解用水难

    衔接2015年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山前平原部署了“柴达木盆地巴音河 — 塔塔凌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虽然工作区移至了德令哈和大柴旦地区,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海西州脱贫的目标没有变。

    西安地调中心总结帮扶脱贫经验与成效,树立大格局,立足解决服务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用水难题,在解决农牧民群众安全饮水水源的同时,服务领域向支撑援青扶贫企业供水和矿泉水开发方面扩展。

    2016年,项目组在西宁召开成果推介会,向青海省政府和项目工作区所在州县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系统介绍柴达木盆地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推进成果应用。值得一提的是,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带动格尔木市实施了供水基地勘查建设工程,日产100万立方米地下水的巨型供水可采资源通过青海省储量认证和备案,使格尔木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有了充分的水源保障,极大地提升了扶贫成效。

    2016年,项目组在德令哈戈壁荒漠建成2眼供水井,直接解决了浙江援青绿色大健康百亿产业基地、中控德令哈5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的职工生活水源问题。

    2018年,项目在大柴旦塔塔凌河戈壁平原建成了2眼探采结合井,发现了低硫酸盐、低氯化物、低硬度、低矿化度的富锶淡水。以此为起点,从服务开发矿泉水和发展绿色矿业经济的角度出发,项目组对周边及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等地有矿泉水开发前景的地段进行了地下水采样和水质化验,发现了一批富锶、富锂的地下水点。

    综合水文地质条件、场地条件和交通条件,项目组圈定了10处矿泉水勘查开发靶区,并向海西州政府提交了《柴达木盆地重点地区矿泉水元素及开发利用建议》,力促产业发展带动脱贫致富。2018年,乐百氏(广东)饮用水有限公司有意在柴达木盆地投资生产优质矿泉水或饮用水产品,并成为当年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重要签约项目。应海西州政府邀请,项目组为乐百氏(广州)饮用水有限公司考察柴达木矿泉水资源提供了全程技术咨询。

    助海西脱贫攻坚不止步

    通过项目实施,格尔木沼泽盐碱区、德令哈、都兰县和乌兰县农牧区等地的9000余名农牧民和1万余头牛羊的饮水难题已得以解决。项目组在盆地内共圈定了7处特大型、5处大型、13处中型和3处小型地下水富集区,可采资源总量达每年13.2亿立方米。其中,7处特大型地下水富水区均具有建设巨型供水基地的潜能,可为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3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以及都兰 — 诺木洪特色农业、花土沟 — 茫崖油气与盐化工等两个资源开发基地提供水资源保障。5处大型地下淡水富水区,可采资源量在每天5万~9万立方米,可为格尔木、大柴旦等两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以及都兰 — 诺木洪特色农业开发基地提供集中供水水源。

    2019年,尽管已有的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结束了,但柴达木地区仍有关乎民生福祉的水资源与环境问题急需解决。为此,西安地调中心确定了深化成果应用,全力支撑地方政府服务民生和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工作方向。

    地质调查成果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今年6月,为掌握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状况,海西州政府召开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座谈会,特邀西安地调中心专家参会交流。西安地调中心专家作了《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应对主要环境问题的建议》的报告,系统介绍了柴达木盆地近10年来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成果,就海西州政府关心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德令哈地下水位上升导致的灾害防治等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目前,西安地调中心已与海西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乌兰县矿泉水资源开发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成果对接。助力海西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工作永不止步。

    有水,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