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适应长江经济带建设、保护资源环境、普及和宣传古生物化石在恢复和重建地球资源和环境中的意义,在湖北省自然资源厅支持下,湖北省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组织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等有关专家共同编撰,并由中国科学院殷鸿福院士作序的《湖北古生物》一书,在第51个世界地球日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自1924年李四光等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湖北开展开创性的地质工作以来,湖北省一直是我国乃至全球地层古生物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该书结合改革开放40年来湖北省在古生物化石开发保护和研究中的重要进展,结合古生物系统分类,有重点地展示了湖北省迄今所发现30多个门类数千种无脊椎、脊椎动物和古植物化石的代表。其中,包括具有全球对比意义、距今5.51亿年左右的庙河生物群,距今5.41亿年前的埃迪卡拉或石板滩生物群以及距今5.18亿年左右反映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清江生物群。还包括在南漳-远安动物群中发现的距今2.48亿年左右的“古鸭嘴兽龙”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在松滋发现的举世罕见的猴鸟鱼化石库中的全球最早的距今5500万年的灵长类代表—阿克琉斯基猴化石,以及郧县珍稀古生物化石产地所保存的多种类型恐龙蛋化石等。此外,还有根据古生物化石研究所建立的两枚具有全球划时代对比意义的“金钉子”。

    该书从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资源环境保护目标出发,力求文字简明扼要、图片清晰美观,为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古生物化石资源,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宣传生物与环境的科学价值提供依据,也为宣传唯物论、更好地保护湖北省不可再生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和绿水青山环境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湖北古生物》一书正式出版发行

    近日,中国地质学会第八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14位优秀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张启跃名列榜中。

    张启跃,男,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为南盘江成矿区贞丰和富宁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负责人,国土资源部罗平生物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主任,一直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地质科学专题研究。

    近7年来,其主要成就与贡献在于发现了罗平生物群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2007 年10 月,张启跃在罗平开展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鱼类化石,随后又发现了大量爬行类及其他动、植物化石。经过研究证实其生物门类的多样性、化石保存的完整性举世罕见,将其正式命名为“罗平生物群”。目前在罗平已经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化石发掘,采集了大量化石,发掘所留的采场构成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部分和主要景观。以张启跃为核心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罗平生物群研究团队对罗平生物群开展了系列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

    一是查明了罗平生物群的分布范围,厘定了罗平生物群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牙形石Nicoraella kockeli带,比著名的关岭生物群早约两千万年。揭示了罗平生物群是一个以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为主,伴生有棘皮动物、菊石、双壳、腹足类、腕足类、植物等十多个大类的海洋生物化石群,是目前已知化石分异度最高的三叠纪海生化石库之一。

    二是采获了两万多件罗平生物群化石标本,已鉴定命名的化石有6门40属113种,其中32个新属种为罗平生物群中首次发现,填补了我国三叠纪海生动物研究的空白,并获得多项研究成果。首次发现了丁氏滇龙、张氏幻龙等海生爬行类及幻龙水下觅食遗迹,确立为全球中三叠世海洋生态系统全面复苏的标志;揭示了罗平生物群鱼类的多样性,发现并命名了云南龙鱼、高背罗雄鱼、罗平空棘鱼等鱼类新属种,提出了新鳍鱼类在中三叠世安尼期已经开始全面辐射的新认识,对比国外学者的研究论断,把空棘鱼类卵胎生的化石记录由晚侏罗纪世提前到了中三叠世;发现并命名了罗平云南鲎、中华三指龙虾等节肢类新属种,填补了我国三叠纪海生节肢动物研究的空白。

    三是开辟了脊椎动物足迹研究的新方法,为今后类似工作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方法。

    目前由国土资源部批准设立,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和罗平县委县政府共建的古生物群-云南罗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成功申报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有力推动了三叠纪地学研究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张启跃-成都地调中心4 

    张启跃野外工作间隙照

    成都地调中心张启跃荣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12月18日, 古生物群-云南罗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正式揭牌。该野外观测基地由国土资源部于2011年批准设立,并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和云南罗平国土资源局共同建设。国土资源部科技和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李文昌,云南国土资源厅、曲靖市国土资源局、罗平县委县政府有关同志出席揭牌仪式。

    2007 年10 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在罗平开展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鱼类化石,随后又发现了大量爬行类及其他动、植物化石。经过研究证实其生物门类的多样性、化石保存的完整性举世罕见,将其正式命名为“罗平生物群”。目前在罗平已经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化石发掘,采集了大量化石,发掘所留的采场构成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部分和主要景观。根据含化石地层中发现的微体化石牙形石的鉴定结果,确认罗平生物群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派尔逊亚期,距今约2.44亿年。

    罗平生物群目前已经发现有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菊石、双壳、腹足类、腕足类、植物等十多个大类的化石,完好地体现了当时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是目前已知化石分异度最高的三叠纪海生化石库之一,堪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其中许多化石类别系在我国首次发现,如鲎化石、等足目、千足虫、龙虾等,丰富了我国的古生物资源,填补了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化石记录。罗平生物群从食物链底层的双壳类、腹足类、滤食生活的鱼类、虾类,到食肉的鱼类,甚至大型的鱼龙、幻龙等食物链顶端的爬行类都得以完好保存,记录了当时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面貌,是三叠纪海洋生态复苏最典型的代表,对探讨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是罗平生物群野外观测科学研究基地的依托单位,已经开展了罗平生物群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三叠纪海洋生态复苏和生物大辐射研究,并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国际上著名的学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国际化的罗平生物群研究平台,为扩大罗平生物群的影响、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古生物群-云南罗平野外科学 观测研究基地揭牌

    罗平生物群是由多个门类构成的完整海洋生态系统,目前已鉴定出 6 个门类、40 属、113 种化。

     

    罗平打造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 彰显自然生态景观

    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 尹绍平 摄

     

    2007年10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在云南省罗平县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时,在罗平罗雄镇大洼子村附近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地层中,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鱼类化石和大量爬行类及其他动植物化石。

    经研究证实,其生物门类的多样性、化石保存的完整性举世罕见,将其命名为“罗平生物群”,堪称中国珍稀的三叠纪海洋生物化石库,距今2.44亿年。

    为此,罗平县极力将其打造成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使之成为罗平旅游业实现高端化、品牌化的重大支撑项目。

     

    罗平打造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 彰显自然生态景观

    贝氐罗平鱼化石 尹绍平 摄

     

    据悉,罗平生物群是由多个门类构成的完整海洋生态系统,目前已鉴定出 6 个门类、40 属、113 种化石,新命名32种。在已经发现的化石中有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菊石、双壳、腹足类、腕足类、植物等十多个大类的化石。

     

    罗平打造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 彰显自然生态景观

    软体动物石菊化石 尹绍平 摄

     

    如此丰富、完整的海生化石群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均属罕见,是目前已知化石分异度最高的三叠纪海生化石库之一。罗平生物群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是我国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是世界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发现,堪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被认为是世界的“三叠纪研究中心”。

    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局长刘腾林介绍,该公园占地面积69.56平方公里,由大洼子生物化石景区和金鸡峰丛景区组成,建成后将成为具有典型科学意义的景点。不仅向游客提供基本的科普信息,还增加了与地质遗迹知识紧密相关的解说。

    “为更好的保护和发展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我们将建设科普馆、综合展示厅、陈列厅、高科技与互动设施等。同时,在化石采场建设相应的旅游保护设施。” 刘腾林说,为反映地质公园的主题特色,在建设原址馆时,还须采用和当地石材相近或相同的建筑材料,以保证其建设与生态环境完全融为一体。

    罗平打造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 彰显自然生态景观